這是「成長發(fā)源地」第702期分享
---- 總第1006期 ----
斯科特認為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的最主要工具,那什么才是真正的自律呢?
自律指的不是我們常說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或意志力。他認為,自律是主動要求自己,以積極的態(tài)度去承受痛苦解決問題。
自律有四個原則分別是: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忠于事實,保持平衡。
實踐這些原則關鍵取決于你的態(tài)度,對于那些時刻想要逃避痛苦的人,這些原則不會起任何作用。
推遲滿足簡單來說就是先苦后甜。你需要先面對問題并感受痛苦,然后解決問題再享受更大的快樂。生活中很多人延遲滿足感的能力都非常糟糕,一部分原因是來自于父母。
父母對孩子的教養(yǎng)方式是延遲滿足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表現(xiàn)。為什么有些父母愛打孩子,或者沖孩子大喊大叫?因為見效快。一個揍孩子或者沖孩子大喊大叫的父母,就是不懂得延遲滿足感的父母,他希望立竿見影,他希望我喊一聲你立刻就好了,但事實上喊一聲這種方法是最糟糕的方法。
一個有耐心的父母是能夠陪著孩子一起來面對困難的,是能夠陪著孩子一起經(jīng)歷孩子童年時候的痛苦的。
如果一個孩子小時候能夠被父母陪伴,去面對各種各樣的困難和痛苦,他會覺得這些東西都是可以忍受的。相反,如果一個孩子在小時候遇到了錯誤,遇到了困難,他的父母總是用大喊大叫的方式,用家庭暴力的方式,試圖把這件事情跟父母本身的責任區(qū)隔開的話,父母沒有學會延遲滿足感,這個孩子將來長大了也不會。
很多人即便已經(jīng)成年了,但是心智依然不成熟的原因就在于他們沒有學會面對痛苦,也不愿意面對痛苦,遇到問題就想逃避,期待問題能自行消失,這都是因為沒有學會推遲滿足這件事。
所以,推遲滿足,可以讓我們獲得足夠的自制力和控制感,遇到問題和困難時不再逃避。
這是解決問題的基本前提。承擔責任既不是給自己強加責任,出了什么事都先歸咎于自己,也不是只會推卸責任,覺得自己犯錯完全是迫于外界壓力,而是非常明確的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起責任,不逃避后果。
很多人在人生當中會得兩種病,一種叫人格失調(diào)癥,一種叫神經(jīng)官能癥。神經(jīng)官能癥的特點是,把一切東西都認為是自己的問題,比如我們熟知的祥林嫂就是典型的神經(jīng)官能癥,她每天都很焦慮,壓力很大,覺得一切東西都是我的責任,她總是充滿著后悔和內(nèi)疚。
人格失調(diào)癥剛好相反,他認為這一切都不是我的問題,任何事情他能夠找到一個理由來推卸責任,他從不會責怪自己,他認為這都是別人的問題。
從某種意義上說,所有的孩子都患有人格失調(diào)癥,都會本能地逃避責罰。也有不少孩子患有某種程度的神經(jīng)官能癥,把自己承受的痛苦看成是罪有應得。缺少關心的孩子會自慚形穢,認為自己不夠可愛,缺點大于優(yōu)點等。每個孩子童年的經(jīng)歷很大程度上影響他的心智。
我們需要知道的是;父母如果有人格失調(diào)的癥狀,孩子也會出現(xiàn)人格失調(diào)癥或者神經(jīng)官能癥。上一代的問題會影響到下一代,這個一點都不罕見。
斯科特說:如果你不能夠解決問題,那么你就會成為問題。就是如果你不能夠讓自己成為一個人格更加健全、更加成熟的人,你就會把這個問題帶給你的孩子,帶給你的家庭。
所以我們需要學會合理地承擔責任,既不把責任全部推卸到外部,也不把責任全部攬在自己身上,保持一個平衡。
這一原則要求你的人生地圖絕不能與現(xiàn)實世界脫節(jié),不能被虛假錯覺和幻想蒙蔽。
“人生地圖”是斯科特提出來的一個概念,簡單來說它是你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停的探索擴大和更新自己對世界的認識,也不停的修正我們的人生地圖。
但是大多數(shù)人過了中年,就認為自己的人生地圖已經(jīng)完美無缺了,沒必要再去更新它。于是他們會把兒時感知世界,應對世界的方式照搬到成年后的環(huán)境中。
作者把這種現(xiàn)象定義為移情,移情經(jīng)常發(fā)生,破壞性也很大,會造成很多心理疾病卻又往往很難被察覺。
比如他接診過的一位30多歲的電腦技術員。妻子認為他心胸狹窄,對自己缺乏關心,對于他頻繁更換工作的做法,妻子很難接受。后來,妻子帶著兩個孩子離開了他。失去妻子并未讓他痛苦,但失去孩子卻讓他無法接受。
從談話中作者了解到,這名男子在青春期就經(jīng)常跟警察發(fā)生沖突,三度進監(jiān)獄,讀大學時又被學校開除,任何一份工作都無法堅持下來,常常是在同上司大吵之后主動辭職,在他的口中,老師和警察是偽君子,上司都是騙子謊言家。他總說你不能相信任何人。
是什么讓他產(chǎn)生了這樣的判斷?是什么讓他把生活過成了一團糟?
原來在這名男子小的時候,父母經(jīng)常讓他失望,答應在生日那天送他自行車,卻干脆連生日都忘了,答應與他共度周末,最后不了了之。
好幾次說好到約定地點去接他,最后卻沒去。他給父母的漠不關心找了很多的理由,比如他們可能太忙了,但他仍然感到悲傷和失望。為了不讓自己這么痛苦,他調(diào)整了自己的心態(tài),他不再相信父母也不對他們抱有太多的期望。
后來他又把這種認知進一步升級移情為我不能相信任何人,沒有誰是靠得住的,這成為他人生地圖的主旋律,伴隨他進入青春期和成年時期,讓他一再的同權威人物,比如警察、老師、上司、發(fā)生沖突。
他還不自覺的用主觀臆斷來鞏固自己的信念,強迫自己疏遠所有人,連妻子都不可靠。只有他的孩子權威不在他之上,所以孩子變成了他在世界上唯一可以信任的人??涩F(xiàn)在,孩子也被妻子帶走,也離開了他,他無法接受。
男子來看心理醫(yī)生就是因為舊地圖已經(jīng)不再有效,而頭腦中的觀念卻依然根深蒂固,讓他的生活處處受挫,怎么辦?
唯一的解決辦法是,去修正自己的人生地圖。讓他的生活完全忠實于事實,沒有虛假,沒有錯覺和幻想。
他最先要做的就是反省,去覺察自己觀念中有哪些謬誤。真的是任何人都不值得信任嗎?這個想法是不是過于絕對了?
從而開始調(diào)整自己的信念,嘗試去相信在成人的世界里,有些人是值得信任的,他還必須重新評價他的父母,承認父母其實并不愛他,他們的冷漠根本就不正常,承認這些無疑會給他帶來巨大的痛苦,但也會讓他認清真相,不會再把這種因父母而生的錯誤信念遷移到現(xiàn)在的生活中,遷移到和妻子以及和其他成人的關系中。
忠于事實的生活,還意味著要敢于接受外界的質(zhì)疑和挑戰(zhàn),這樣才能確定你的人生地圖是否與事實符合。
勇敢的接受挑戰(zhàn)和質(zhì)疑,不斷在與人和觀念的碰撞中修訂自己的想法,才能避免固步自封,抱殘守缺。
平衡有的時候指的是彈性,他要求你為自己的生活確立一個富有彈性的約束機制。
比如,在這個復雜的社會里要生存,你不但要能克制脾氣,有時候也要學會把火發(fā)出來,從來不會生氣的人注定被欺負,從而過得憋屈又壓抑;在必要的時候生氣,反而能讓你活得更舒心自在。
面對生活,我們要有一整套靈活的情緒系統(tǒng),保持平衡有時還意味著放棄。作者舉了一個自己的例子,他是一個好勝心很強的人,在陪自己10歲的女兒下棋時,她也一心求勝,以至于都忘了自己提議下棋,不過是為了哄孩子開心。
最后的結(jié)果是他們不歡而散,女兒哭著跑開了,她也感到很挫敗。在青少年時期求生的欲望,曾經(jīng)給了作者很多幫助,但如今身為人父,這種欲望卻成了他家庭生活的障礙。
作者想用自己的事例說明,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你需要清晰的知道當下什么才是你最重要的,而為了他們,你又需要做出哪些調(diào)整和放棄?
比如進入到青春期的時候,你需要放棄嬰兒時期自己無所不能的幻覺,放棄完全占有父親或母親的欲望。當你長大成人,那就要放棄青春期時自以為潛力無窮的感覺。然后當你步入中年,你就要放棄青年人的靈巧與活力,最后你要放棄長生不老的空想,甚至放棄生命本身。
在人生中每前進一步你都需要放棄舊的接納新的,而放棄的過程,其實就是心智完美成長的過程。
以上就是自律的四個原則,自律是我們讓自己心智成熟的工具,可是實現(xiàn)自律并不容易,需要巨大的勇氣去忍受痛苦。
是什么強大的力量推動我們艱難前行,勇敢面對痛苦呢?
明天我們繼續(xù)閱讀,一起來尋找答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