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稍微有點長,不好意思,耽誤各位時間。
(緊接上期)
太子是立國之本,事關(guān)江山永固,曹操自然不會掉以輕心。兩個兒子在明爭暗斗,曹操也在以自己的方式進行著艱難的選擇。
他采取的方式主要有:一、自己的觀察判斷,這是最重要的;二、秘密征求文武重臣的意見,看誰的擁護者多,便于將來的穩(wěn)定過度;三、聽取家人的看法。外臣對王家私事知之甚少,而處理私事時的是非標準、方式方法,更能體現(xiàn)當事人的價值觀和能力水平,以及性格特征,這些只有家人才知道。
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出現(xiàn)過許多情況,難以詳述,只從每一方面選一個例子來說明。
其實曹操一直猶疑不決,理智上應(yīng)該選曹丕,可是他太喜歡曹植,情感上總是偏向曹植。
這個也正常,皇帝和太子幾乎是生來的敵人,皇帝一想到這個人將來要接替自己,就會想到死亡,就會覺得別扭。還要提防著這個人迫不及待地想當皇帝,在自己生前謀逆造反。
太子也不好當。既不能表現(xiàn)得過于強勢,引起皇帝的猜疑,又不能表現(xiàn)得過于無能,讓皇帝看不起,擔心所傳非人,江山后世難保。遇到一個長壽的皇帝,做太子的長期處于那種尷尬的條件下,不瘋才怪。比如康熙的太子胤礽。
除了觀察曹丕、曹植在日常軍政事務(wù)中的表現(xiàn)外,曹操還特意出難題來考驗曹丕、曹植。有一次,曹操讓他們分別從鄴城不同的城門出城,同時下令守城門的士兵不準他們出城,看他們怎么應(yīng)對。
曹丕出城遇到守門士兵的阻攔就回去了。楊修則告訴曹植,如果守門士兵阻止你出城的話,你以身受王命之名殺了他們。曹植果然就殺了守門士兵而出(這件事情后來成了楊修勾結(jié)諸侯的罪狀之一)。
從完成任務(wù)的角度出發(fā),楊修的指教是正確的,為了完成王命可以使用一切手段。其實守城士兵也可以服從王命為名殺了曹植,但他們不敢。曹操的指令本來就是矛盾的,要解決這個矛盾,就看雙方誰更有勇氣。
曹操當上魏王后,就發(fā)密函給一些重臣,秘密征求有關(guān)立儲的問題。之所以秘密征求,就是不想把此事公開化,引起朝局動蕩。
主君秘密征求,臣下就應(yīng)該秘密回應(yīng)?;鸽A、毛玠等人都是密函回復(fù)。老奸巨猾的賈詡做得更絕,在曹操秘密征求這件事情時,他不說話。曹操急了,再次追問,他才如夢初醒般地說了句:“哎呀,不好意思,剛才我在想袁紹、劉表的事情,沒聽見您說的什么”。
袁紹、劉表都是因為喜歡小兒子而剝奪了大兒子的繼承權(quán),即所謂的“因愛立嫡”,釀下禍端,導致滅亡。賈詡是以這二人的錯誤行為來暗示曹操不要因愛立曹植,要循禮立曹丕。
偏偏遇到個崔琰把這個事情公開化了,給自己帶來了殺身之禍。
崔琰出身于古代第一大姓的清河崔氏家族,曹操平定冀州后,為拉攏清河崔氏,特地任命崔琰為別駕從事,讓其擔任曹丕的老師,并為曹植娶崔琰哥哥的女兒為妻。
曹操密函征求崔琰的意見,崔琰卻在朝堂上公開回答,說:“春秋之義,立子以長,加上五官將(曹丕)仁孝聰明,宜承正統(tǒng)?!?/span>
崔琰是個直臣,長于謀國,短于謀身。之所以公開說出來,應(yīng)該有以下原因:一、他確實是這樣想的,直言不諱;二、他是曹丕的老師,曹丕勝出,他就成了帝王之師。這是歷代文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歷代太傅、少傅偏私擁立自己的學生為帝之事,數(shù)不勝數(shù)。如清道光皇帝做皇子時與其他皇子奪嫡,背后主謀就是各自的老師)。三、他與曹植有姻親關(guān)系,他的侄女是曹植的妻子,因違反不能穿綾羅綢緞的禁令被曹操所殺,擔心被視為支持曹植的一方。
此時曹操還在立曹丕還是立曹植之間猶豫,崔琰的公開回答暴露了曹操立嫡的機密,使曹操陷入被動尷尬的境地,引起朝政波動。因事涉王家秘密和政權(quán)的延續(xù)穩(wěn)定,曹操只能殺崔琰以禁絕世人公開議論建儲之口。
而最終促成曹操殺崔琰的人,正是曹植團隊的丁儀。
在爭取家人支持方面,曹丕比曹植做得要好。曹丕想方設(shè)法地討好曹操喜歡的妃嬪,讓她們在曹操面前替自己美言。趙王曹幹的養(yǎng)母王夫人在此事中幫了曹丕不少的忙。曹丕的夫人郭氏也在曹丕奪嫡中出了不少力。曹植似乎忽略了這個方面,只是努力地在曹操面前表現(xiàn)自己的文采,博取曹操的好感和信賴。
216年四月,曹操登上魏王王位。按常規(guī),應(yīng)該立刻立王后、太子,可是曹操只是立了卞夫人為王后,卻沒有立太子,表明他仍然在猶豫,仍然不知道該選誰好。
最遲在司馬門事件前,曹丕、曹植雙方基本上打了個平手。曹丕因為是嫡長子,在群臣眼中具有合法繼承權(quán),因此得到大多數(shù)文武大臣的支持。這是曹丕的天然優(yōu)勢。
但上期說過,決定繼承人的最終決定權(quán)在先王也就是曹操手里,而二人在曹操的眼中各有所長,不相伯仲,這也是曹操一直猶疑不決的原因。
司馬門事件斷送了曹植的奪嫡夢。217年春,曹操征孫權(quán),留曹植守衛(wèi)鄴城。古代慣例,皇帝出征,太子監(jiān)國,這個安排說明曹植在曹操心中的重要地位。
這一年曹植23歲,曹操臨行前,專門和曹植談話,用自己23歲擔任頓丘縣令(今河南清豐縣)的經(jīng)歷來囑咐和鼓勵曹植要有所作為。
曹植有個陋習(文人總是有陋習的),喝起酒來就沒有節(jié)制。曹操走后,也許曹植又喝高了,也許是得意忘形了,居然穿過王宮中馳道開司馬門(王宮每個宮門都有一個專職司馬負責守衛(wèi),故稱司馬門)而出,一直奔馳到金(明)門。
鄴城有七座城門,西門叫金明門,那么曹植就是開的王宮西邊的司馬門而出。馳道、司馬門都是曹操專用的,其他任何人使用都違反規(guī)制,有僭越之嫌。
曹操知道此事后,大為震怒。在位帝王最擔心和害怕的就是權(quán)威受到了挑戰(zhàn),特別是來自繼承人的挑戰(zhàn)(前面說過皇帝和太子的奇特關(guān)系)。曹植如此膽大妄為,立即引起曹操的警惕,連出兩招穩(wěn)固王位。
第一招,殺了掌管司馬門警衛(wèi)和接待工作的公車令。這是立威,防止以后再有司馬開門讓王子出行。
第二招,加重對其他王子的管理。曹植敢這樣做,其他兒子是不是也敢這么做呢?曹操自己也承認,自從發(fā)生這件事情后,再也不相信兒子們了。
曹植咎由自取,失去曹操的信任。曹操在事后說:“我原來以為曹植是兒子中最能夠成大事的,但這件事情卻讓我對他另眼相看?!?/span>
曹植失寵,曹操立嫡的天平向曹丕傾斜。217年十月,在擔任魏王一年半后,曹操才終于確定立曹丕為太子。
曹丕取得奪嫡之爭勝利后,大為興奮,抑制不住內(nèi)心的喜悅,抱著侍中辛毗的脖子說:“您知道我有多高興嗎?”辛毗回去把這事講給女兒辛憲英聽,辛憲英感嘆地說:“太子是代替君王主理宗廟社稷的人。代君王行事不能不懷有憂慮之心,主持國家大事也不能不保持戒懼之心,在應(yīng)該憂懼之時表現(xiàn)得如此喜悅,怎么能長久!魏國豈非不能昌盛?”
前面聊高平陵事變時曾提到過辛憲英是個奇女子,此言不虛。
一旦確定了繼承人,曹操就毫不猶疑毫不手軟地著手削弱和鏟除曹植的力量,以免曹植將來仍有力量和曹丕相爭。楊修很不幸成為第一個被清除的人。
其實丁儀兄弟才是曹植奪嫡的主力,楊修更多的時候是被迫而為。但丁儀兄弟能力有限,沒有家世背景,對曹操、曹丕都沒有太大的威脅。
楊修不一樣,第一,他是袁術(shù)的外孫,朝中袁氏故吏還有很多,其父楊彪也還有影響力。第二,楊修家世背景很強,四世三公。更特別的是楊氏的四世三公全為一個職務(wù),都是主管國防軍事的太尉,在軍中具有特殊的影響力。最后一個原因,楊彪父子與曹操不同心,并不忠誠于曹操。
這樣一個人留在曹植身邊,曹操百年之后,曹丕能否順利繼位還真是個問題。因此,曹操必殺楊修。219年,曹操以多次泄露機密,私自交結(jié)諸侯為名將楊修殺害。
曹操殺楊修,并不是像通常所說的嫉恨楊修的文才。常舉的那些例子,門中寫活為闊、一盒酥為一人一口酥、雞肋口令意為要撤軍、“絕妙好辤(辭)”等等,不過是些猜字拆字的雕蟲小技,曹操斷不會因此而小肚雞腸地去殺人。
曹操一直和楊氏家族有些過節(jié),主要是因袁術(shù)而起。群雄爭霸期間,袁術(shù)與楊彪聯(lián)姻,楊彪一直暗中幫助袁術(shù)。獻帝回洛陽時,楊彪就想讓袁術(shù)來接,因各種因素被曹操挾持了。
曹操以兗州刺史身份入洛陽時,進宮參加朝會。一上殿,楊彪就按捺不住滿腔憤怒以至形諸于色,曹操發(fā)現(xiàn)后,害怕楊彪當庭對自己不利,趕緊借口拉肚子上廁所,跑回軍營。
曹操最初還曾聽從袁紹的指令,將楊彪下獄,準備以“大逆”之罪殺之。幸得滿寵的苦肉計和孔融及時相救才幸免于難。(曹操沒及時殺楊彪是有私心,害怕擔上殺賢害能的名聲,使賢能之人不愿或不敢來投奔自己)
曹操殺楊修的行為一直得不到楊氏家族的原諒。曹操殺楊修后給楊彪寫信表示安慰并送去很多禮物,信中指責楊修“恃豪父之勢,每不與我同懷。”豪父就是指楊彪。
楊彪并不領(lǐng)情,回信中表面上承認楊修是咎由自取,但仍然表明自己喜歡楊修,看見曹操賞賜的這些東西更加深了思念兒子之情。
卞王后也給楊修母親袁氏寫信慰問,也送了許多東西。袁氏回信和楊彪的回信大同小異,但信中說楊修死時剛到而立之年,三十歲,和史書所記死于四十五歲有出入。引發(fā)楊修生卒年公案。聯(lián)系到楊修是二十五歲時陷于曹氏兄弟奪嫡之爭的,應(yīng)該死于三十歲。
曹操有次遇見楊彪,見楊彪很清瘦,就問:“楊公怎么這樣消瘦?。俊睏畋牖卮鹫f:“我很慚愧沒有金日磾?shù)南纫娭?,還懷有老牛舐犢的愛子之心?!辈懿俦灰貌恢勒f什么好,十分尷尬。
金日磾是漢武帝時的匈奴休屠王太子,降漢后深受漢武帝喜愛和重用。金日磾長子被漢武帝稱為弄兒,特別喜歡。
有一天,金日磾遇見弄兒在殿里同宮女戲耍,玩得有些過分,他怕將來受到這個淫亂兒子的連累,就親手將他殺了。
聽得出楊彪的怨恨了吧?早知道我自己把兒子殺了算了,免得我現(xiàn)在這樣苦苦的想念他!
自206年楊彪爵位被奪后,就以腳疾為借口辭官歸家,一直到死都不愿出來為官輔佐曹操、曹丕父子。225年,楊彪去世,享年八十四歲,至死不承認魏國,以漢臣自居。
219年關(guān)羽突然發(fā)動襄樊之戰(zhàn)。曹操此時在洛陽,緊急命令在鄴城的曹植為南中郎將,行征虜將軍,帶兵解救曹仁。
這是曹植重新贏得曹操歡心的一個大好機會,曹植如果能夠順利完成使命,解襄樊之圍,救出曹仁,也許還有奪嫡的機會。
曹丕知道這個事情的嚴重性,絕不能讓曹植成功。在曹植出征之前,曹丕宴請曹植。曹植不知防備,控制不住好酒的惡習,經(jīng)不起曹丕別有用心的殷勤勸酒,竟然喝得酩酊大醉,以至不能按時成行。(文人永遠玩不過政客。)
曹操罷免了曹植,對曹植徹底失去信心。
楊修被殺了,丁儀兄弟呢?
曹操死后,曹丕為魏王,任丁儀為右刺奸掾(類似于監(jiān)察官員),本想讓丁儀自殺。丁儀貪生怕死,跑到中領(lǐng)軍夏侯尚那里叩頭求哀,夏侯尚雖然同情他但也救不了他。后來與其弟弟丁廙及其兩家所有男性成員一起被殺。
曹彰、曹植也沒能逃過曹丕的迫害和處罰。
曹彰因為在洛陽問曹操璽綬一事受到曹丕猜忌。223年,任城王曹彰進京朝見已經(jīng)稱帝的曹丕,因病死于官邸。
曹彰之死,還有一些不同的說法,有說因曹丕不見他憂憤而死,有說被曹丕毒死,但都沒有確鑿的證據(jù),是一個解不開的謎。只是大多數(shù)史家愿意相信曹彰是死于曹丕之手。
曹植因為深受卞夫人喜愛而幸免于難,只是爵位和封地被不停的貶升和更換,監(jiān)管異常嚴格,不是在這里軟禁,就是在去那里軟禁的路上,雖無性命之憂,也倍感辛酸,吃盡苦頭。
曹丕奪嫡,幾至失手,故即位后深忌兄弟宗室,制定了嚴格的諸侯國制度。諸侯王沒有任何軍政權(quán)力,僅僅獲取封地里的部分糧食養(yǎng)家糊口而已,并且有監(jiān)國隨時監(jiān)候,還頻繁更換封地,使王侯與封地百姓沒有君臣之義。
魏明帝曹睿對此沒有改變。這種做法于鞏固帝位有益,于鞏固社稷,延續(xù)國祚無益。一旦出現(xiàn)權(quán)臣,宗室就沒有抵抗之力。后期司馬家族能夠沒有多大阻礙地順利篡魏,和這個決策失誤有很大的關(guān)系。
曹氏家族和大臣中有人看到了這一政策的弊端。
魏明帝曹睿時,曹植多次上書要求任職為國效力,同時建議像姬周封建那樣,以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建國,才能保證曹氏政權(quán)的穩(wěn)定性和延續(xù)性。
曹植認為能夠使天下注目的人是當權(quán)者。如果由權(quán)臣掌權(quán),即使他不是宗親,大家也會看重。宗親沒有權(quán)力,大家也會輕視你。
(曹植這話今天還管用。官本位社會,大多數(shù)人看重的不是這個人,而是這個人手中的權(quán)力。一個人有權(quán)時,大家看你還是個東西,爭著巴結(jié);沒權(quán)時就不是個東西了,理都懶得理,也是一大特色)
曹植還認為,鉆營權(quán)勢,分離國家的都是異姓之臣。希望國家安寧,祈禱家庭富貴,與國家共存亡的是公族之臣?,F(xiàn)在反而疏遠公族而親近異姓,這個現(xiàn)象讓人困惑。
曹芳時期,曹爽輔政,宗室曹冏(字元首,曹操從侄,魏齊王曹芳的族祖)專門寫了一篇《六代論》給曹爽,提醒曹爽注意這個問題。此時距曹魏立國已經(jīng)二十四年。
從曹冏《六代論》中可以看到,魏國諸侯王的境況沒有什么改變,諸侯王與匹夫庶民沒有什么區(qū)別。各地州牧郡守,身兼軍武之職,宗室子弟竟然沒有一人在其間與他們保持平衡,這不是強干弱枝,以備萬一的方法。一旦出現(xiàn)問題,朝廷沒有股肱扶持,心腹之地沒有宗室防衛(wèi),魏國就有顛覆的危險。
因此曹冏也主張加強諸侯王的力量,從秦亡漢興的歷史演變中說明強干弱枝,防止權(quán)臣弄權(quán)危及江山社稷的重要性。
大臣中魏明帝的老師光祿勛高堂隆在魏明帝時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臨死前口授上書,要防備鷹揚之臣起于蕭墻之內(nèi)。怎么防備呢?就是讓諸侯王君國典兵,鎮(zhèn)撫皇畿,保護帝室。
遺憾的是,曹睿、曹芳(曹爽)都沒能聽從宗室、大臣的建議,讓他們所言變成了現(xiàn)實。
司馬懿平定王凌的淮南一叛后,先將曹彪賜死。為防止再有人勾結(jié)曹姓宗室造反,將宗室全部遷移到鄴城,嚴加看管,不準互相交往,也不準與外人交往。曹姓宗室就算想起事也無能為力了,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魏國江山被司馬家族輕易奪走。
也許你會說曹爽兄弟及其親信不是也大權(quán)在握嗎?確實是,但他們不是諸侯王,只是軍政官員,一旦解除了他們的軍政職務(wù),就什么都不是了,只能任人宰割。如果是諸侯王,有自己的軍隊、封地、百姓,有正當?shù)恼卫碛?,完全可以?lián)合起來和司馬家族抗爭。
很有趣的是,曹魏因為沒有宗室勢力被司馬家族輕易奪權(quán),司馬炎建立晉朝后吸取了這個教訓,大力分封諸侯,造成“八王之亂”,導致五胡亂華,使中國北方第一次淪落到異族之手。
曹丕奪嫡之爭傷害太大,以至于繼位后對宗室猜忌太多,壓迫太深,生生地扼殺了宗室力量,從這個意義上講,魏國實亡于曹丕之手。(就像吳國實亡于孫權(quán)之手一樣)
(全文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