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北京故宮是中國現存規(guī)模最大、最完整的宮殿建筑群,它初步建成于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至今已經歷600余年的風風雨雨。故宮能數百年如新地矗立在北京城的中央,始終保持其華貴精美、壯麗輝煌的建筑特色,離不開不間斷地維修改建。也正因如此,在這漫長的過程中,故宮匯集了歷代宮殿建筑技藝之大成,成為我國古代宮殿建筑的典范。
在建造維修故宮建筑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嚴格形制的宮室古建筑營造技藝,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八大作”,它也是故宮延續(xù)生命力的建筑密碼。所謂,“瓦木石扎土,油漆彩畫糊”?!鞍舜笞鳌庇赏咦鳌⒛咀?、石作、搭材作(棚架等)、土作、油作、彩畫作和裱糊作(窗戶等)這8項組成,又稱“官式古建筑營造技藝”。這些技藝對于中國尤其是北方地區(qū)古建筑技術的發(fā)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引領作用。
歷
史
明代洪武年間,南京紫禁城初建時曾征集工匠20余萬戶,多為吳匠(江南工匠統(tǒng)稱)。因此,形成了以江浙地區(qū)建筑傳統(tǒng)為基礎的官式建筑做法。后來,永樂皇帝遷都北京,營造北京故宮時,在大規(guī)模征用北匠的同時“凡天下絕藝皆征”,在全國征集約30萬工匠及數百萬各地民工為役作,大批吳匠也在征募范圍之內。如此一來,北京故宮的營造在秉承江南傳統(tǒng)官式建筑做法的基礎上吸納了北方地區(qū)建筑傳統(tǒng)的特點,成為融合南北建筑做法為一身的北方官式建筑。這也是北京故宮官式古建筑營造技藝的初始。
到了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工部頒布的《工程作法》中,對清代各種房屋工程的規(guī)矩流程細節(jié),分別從名稱、做法、用工、用料等方面作了詳細規(guī)定。因此,此時的官式建筑營造技藝體系已經相當完備,并且形成較為成熟的規(guī)矩定式。
到了清代晚期,營造業(yè)已經形成了以“八大作”為核心的一套建筑體系并一直沿用至今。
簡
述
“八大作”龐雜精深,可細分出幾百項不同工藝,從材料到手工,都有嚴格規(guī)定,是故宮古建筑營造最重要的部分,于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木作
木作分為大木作和小木作。
大木作主要是指木構建筑最基本的構造體系,規(guī)格多樣,大部分都是預先加工制作,再運到現場組裝,所有構件之間通過榫卯連接,十分牢固。在宮殿建筑木構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屋檐下的斗拱。斗拱最初是梁、柱之間的過渡層,用來把屋頂的負荷均勻地傳到立柱上,不過現在它的力學作用逐漸削弱,裝飾作用逐漸增強。故宮內各色各樣的斗拱數不勝數,極具美感。
小木作主要負責室內外裝修,包括制作精美的落地花罩、隔扇門窗等。在故宮里面,大大小小的宮殿各有獨特的室內裝修,不僅材料極為豐富龐雜,工藝也因此更加繁復、細膩。
木作是建筑營造中最重要的一個種類,成就了中國古建筑在世界建筑中獨樹一幟的地位。而木工更有著“百藝之首”的美譽。
瓦作
瓦作工藝主要體現在古建筑的地面、墻面、屋頂這三個部分。
大體內容分為砌磚墻、屋頂苫背、墁磚地面、墻垣抹飾、刷漿以及雕磚和工前的抄平放線等。其中最令人稱道的是金磚鋪地。金磚通常鋪墁在等級較高的殿宇內。它并非由黃金制成,屬于欽工物料,民間不得使用。據古籍《金磚墁地》記載,金磚是在蘇州專為皇宮燒制的細料方磚,其顆粒細膩、質地密實、敲之作金石之聲。又因制成后要運至北京的京倉,以供皇宮專用,故又有“京磚”之稱。
此外,最不起眼的“灰”的使用也是相當講究。在瓦作中,處處用灰、處處不同。雖然主要材料都是石灰,但瓦作口訣中卻有“九漿十八灰”的細分,區(qū)別了各種灰、漿的配制和適用范圍,足以道明用“灰”技藝的復雜。
搭材作
搭材作主要包含架木搭設、扎彩、棚匠的內容。
在歷史上,一次事故曾讓故宮搭材作留下了輝煌的一筆。光緒十四年(1888年)12月15日夜,紫禁城內發(fā)生火災,太和門、貞度門、昭德門等多處化為灰燼。而此時正值光緒皇帝大婚之際,重建復原根本來不及。于是朝廷決定由扎彩工匠臨時在太和門基址上搭設了一座彩棚應急。據《清宮述聞》記載:“高卑廣狹無少差至,榱桷之紋花、鴟吻之雕鏤、瓦溝之廣狹,無不克肖,雖久執(zhí)事內廷者,不能辨其真?zhèn)?。而且高踰十丈,栗冽之風,不少動搖”。簡言之,這次的彩棚,不僅外形搭設得一模一樣,而且非常堅固,可謂是神跡。
如今,傳統(tǒng)的搭材作中扎彩棚工藝已經基本在建筑界消失。架木搭設也從傳統(tǒng)的杉槁、竹槁、連繩、標棍換成了鐵管、鐵扣件;綁搭腳手架、人吊裝被大型起重機械替代……這些工藝瀕臨失傳。
石作
石作工藝是古代土本建筑營造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自西漢中期以后石作逐步從采石、石料的分割、石料的平整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工序,與近現代所見基本接近。
故宮保和殿后的御路上,名曰“云龍階石”的白玉石雕就是明清石作官式工藝的重要代表人,形象生動、雕飾精美,距今已近 600 年。目前石作工藝也受到機械械自動化的嚴重沖擊,技藝正在逐漸衰落。
土作
傳統(tǒng)土作內容包括夯、碢(本夯、鐵鋨)、耒(土功夯筑、打地丁、打樁等),也就是打地基。土作工藝就是地基處理的工藝。清代工部《工程做法》中的土作部分,只包括刨基槽和夯筑灰土、素土作業(yè)。明清時期,重要建筑盛行打整體灰土基礎,俗稱“滿堂紅”?;彝帘茸?∶1至1∶9不等,每虛土七寸夯實為五寸?;彝晾匣髲姸却?,且有一定抗水蝕能力。故宮的基礎也正是土作技術的優(yōu)秀代表。
不過,隨著機械化進程,土作也逐步衰落,目前已瀕臨失傳。
油漆作
宋代時,《營造法式》中將油漆與彩畫統(tǒng)稱為油彩作,到了清代《工程做法》始將其分成油漆與彩畫兩作。
油漆作主要內容分為地仗和油皮兩項。地仗是一種傳統(tǒng)的土木工程技法,即在木質結構上覆蓋一種襯底,以防腐防潮,多數時候為了美觀通常做油飾彩繪。傳統(tǒng)的地丈做法有一麻五灰,用發(fā)制的血料、熬制的桐油、灰料等,配以線麻或苧布經過十三道工序而成,對木結構進行修飾與保護。油皮則在地仗上搓制而成,通常為紅色樟丹,顏色光亮均勻。
彩畫作
彩畫通常包裹在木結構表面,按位置不同分為外檐和內檐。彩的種類大體分為三種,和璽彩畫(等級最高)、旋子彩畫和蘇式彩畫(主要用于園林建筑中)。但無論哪種彩畫,其工序基本相似,有起譜子、落墨、扎孔、紋飾、瀝粉、貼金、刷色、細部等。在相似的工序下展現不同風貌的彩畫,其關鍵就在工匠手上。目前傳統(tǒng)清代彩畫的制作工藝被較完整地保留下來,并且運用到故宮大修中,例如太和殿重做的外檐金龍和璽彩畫。
裱糊作
裱糊作根據工作內容的不同分為兩方面,一是室內頂棚、墻面的裱糊;二是扎糊各種冥器(也稱紙扎)。室內頂棚、墻面的裱糊工藝屬于古建筑營造技藝范疇。新中國成立后由于社會需求少,裱糊行業(yè)萎縮,工藝瀕臨失傳。
本世紀初,在故宮大修背景下,故宮特別注重挖掘整理了裱糊的部分材料及工藝,并成功實施在工程中。
傳
承
隨著現代社會建筑技術發(fā)展,很多傳統(tǒng)工藝都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局面。因為這些技藝在生活中的需求愈來愈少,比如搭材作,過去用木頭和麻繩搭棚架,現在用鋼管和螺絲;裱糊作,過去家家戶戶都要用紙張裱糊窗戶和房頂,現在的新建筑早已沒有這項需求。需求減少自然會造成人才流失,上一代工匠老去,新一代卻后繼乏人,“八大作”也曾面臨失傳危機。
這些技藝一旦失傳,故宮等諸多古建筑在修繕時能否保持歷史原貌,就成了一個問題。
20世紀50年代初期,故宮博物院從社會上延聘高師良匠,重新組建古建修繕隊伍,以擔負故宮古建筑的維修工作。多年來,這支建筑隊伍一直在為故宮服務,在成員逐漸更新的過程中,通過師徒口傳心授的方法將傳統(tǒng)的官式古建筑營造技藝不間斷地傳承下去……
午門外檐彩畫修復
2015年,故宮開創(chuàng)性提出古建筑“研究性保護項目”的概念,將古建筑保護、學術研究、官式古建筑營造技藝傳承結合在一起,希望打造中國文物建筑保護的新一代范本。
2016年,故宮啟動“養(yǎng)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以養(yǎng)心殿修繕為契機,由古建筑專家?guī)ш牐嘤栆慌鷤鞒小巴?、木、石、油飾、彩畫、裱糊”工藝的工匠,解決傳承危機。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表示,希望“重新組建故宮古建筑傳統(tǒng)技藝傳承隊伍,建立古建筑修繕隊伍的培訓與考核制度”。
經過兩年多培訓,共有116名工匠通過考核,當中19位資深工匠獲故宮聘用,參與養(yǎng)心殿百年大修工程。
養(yǎng)心殿保護性修復項目瓦作基礎培訓班鋪設屋面瓦
2020年,養(yǎng)心殿以煥然一新又不失古意的面貌重新開放。同年,故宮推出《八大作》紀錄短片,希望令更多人了解這些古老工藝,以及故宮600年來的營造修繕之道。
故宮這一系列的操作,給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以及延續(xù)打造了一種樣本。時至今日,中國傳統(tǒng)手工藝的確需要慢下來,找尋最適合施展的平臺;不奢求大眾的關注,只要有一小群人堅定不移地為此努力,無論時代前進的有多快,在某個古老的角落,技藝總會傳承下去。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