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奧諾拉的告別》
一部十分個人化的作品,
獻(xiàn)給已經(jīng)過世的兄弟。
大師們的暮年竟是如此相似,
充滿了痛苦與榮耀。
生前的功與名,
死后卻是一邊被人紀(jì)念一邊被人遺忘。
在西西里島的巨石旁,
在廣闊的海天之間,
在簡易的墳?zāi)骨埃?/span>
最終只有安詳。
《萊奧諾拉的告別》只有90分鐘,
體量精簡而輕盈。
電影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個小時講述了一段骨灰歸鄉(xiāng)的奇異旅程,
第二部分短短三十分鐘,
講述了兄弟兩未完成的作品《釘子》。
一個隨父親移民美國布魯克林的意大利少年,
用一枚釘子殺死一個小女孩的故事。
影片以“告別”為名,
為哥哥撰寫思念兩章,
用《釘子》錨定“未完成”的狀態(tài)。
記憶已經(jīng)褪色,
未來是五彩斑斕的。
魂歸故里煙塵入海,
“作者”的身后事不會再有色彩,
而“作品”卻永葆鮮艷。
耄耋之年回望這輝煌一生,
“時間”不過是電影開頭的那驚鴻一瞥,
銀幕上,光影之間轉(zhuǎn)眼一瞬,青絲變白發(fā)。
可此生太重,余燼裝不下,
不如就在海天之間,肆意揮灑。
湖南企發(fā)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的婷婷在其代寫的解說詞中寫道
影片以皮蘭德婁的死亡及骨灰安放為主要事件,
以近乎散文電影的方式描繪了意大利戰(zhàn)后社會的微妙圖景,
又在多個意義上叩訪皮蘭德婁的文本:
遺囑、小說題記“今日的年輕人,明日的老人”,
以及晚年未完成的作品《釘子》。
這是保羅對維托里奧的告別式,
沉郁而悲傷。
很難不被作者的赤誠所打動,
是弟弟與哥哥的漫長告別,
曾經(jīng)的雙頭導(dǎo)演,
現(xiàn)在僅剩一位,叫人唏噓。
看這部電影,
像在觀賞記憶中的倒影。
風(fēng)起時漾開波紋,
竟似孩童惡作劇般地攪動。
光線如刻刀雕出幾抹剪影,
隨即展開變調(diào),
肅穆的葬禮需要一把瓜子花生,
歌劇拉開帷幕,
滑稽劇熱鬧散場。
放得下的歸土,
放不下的歸海。
作家手執(zhí)長釘,永負(fù)其罪,
直至在紅發(fā)中燃燒。
燈將滅,
方見其棱,其骨,其心。
抬頭,他就在。
一趟骨灰之旅,
彷彿一位影人之死;
尾段的歡快與全彩,
慢慢將故事帶往另一趟未知的旅程。
當(dāng)他在墓地前刻下了名字;
當(dāng)他老邁地坐在墓前,
四季交替,
人生宛若一場即將告別的演出。
四季交替,顏色更迭。
骨灰和人,異國和故鄉(xiāng)在離別演出上呈現(xiàn),
我和他們就一銀幕之隔。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