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圖片
手頭這本斯賓諾莎的《倫理學》,記不清什么時候買的,但依稀記得購買原因。原因如下:
要成為一個哲學家,必須首先成為一個斯賓諾莎主義者。
——黑格爾
斯賓諾莎是偉大哲學家當中人格最高尚、性情最溫厚可親的。按才智講,有些人超越了他,但是在道德方面,他是至高無上的。
——羅素
斯賓諾莎和王陽明兩人都算作是“致良知”的哲學家,不過一個偏重道德的致良知,一個偏重科學的致良知。
——賀麟
我準是受了這些言語的慫恿,買了書。年輕時,我也模仿一般文藝青年,喜歡哲學,雖然沒讀什么哲學書?,F在知道,那時的所謂喜歡哲學,大概是把“哲學”當作一個形容詞,不是喜歡這門學科,而是喜歡某種深沉和思辨范兒。哲學書倒也買了幾本,比如黑格爾的《美學》,十幾年前就買了,到今天,閱讀仍舊沒有超過60頁。原因很簡單,看不懂。不過,自從受了畢飛宇《我讀<時間簡史>》的啟發(fā),我居然拿起《倫理學》,一口氣讀完!雖然有很多地方還是不懂,但讀書札記勉強可以做出來,不就是摘抄嘛。
讀完該書,我又回頭讀了羅素《西方哲學史》中講斯賓諾莎的一章。因為我對哲學毫無系統(tǒng)知識,所以建議自己切勿進行宏觀的胡言亂語,現僅依據《倫理學》章節(jié)次序,摘錄部分句子(句前有○的)。有感的,就發(fā)一下;沒想法或不知怎么分析的,就讓它在那兒。
第一部分 論神
這部分是斯賓諾莎的形而上學論,對此,羅素基本是抱拋棄態(tài)度的。但哲學家意見的不同,哲學家觀點的謬誤,并不妨礙哲學家思維和論辯的精彩。
○神,我理解為絕對無限的存在,亦即具有無限“多”屬性的實體。
神,在斯賓諾莎這里并非對等于上帝,讀此句可知。因此,當時的教會人士攻擊斯賓諾莎是無神論者,羅素則認為斯賓諾莎是泛神論者,《倫理學》中譯本的《出版說明》則說他是純粹的無神論思想。但是,我讀這本書的感覺,無神論的氣息一點都不濃。
○凡是僅僅由自身本性的必然性而存在、其行為僅僅由它自身決定的東西叫做自由。反之,凡一物的存在及其行為均按一定的方式為他物所決定,便叫做必然或受制。
這是斯氏對“自由”的哲學理解,應該對“自由”的社會學理解有所幫助。
○我還覺得那認萬物皆受制于漠不關心的天意,依靠神的任性的說法,反較那謂神的一切行為皆志在為善的說法似乎更接近真理。
這句話讓我想到老子的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倍枷喈斏羁獭?/p>
○因為數學不研究目的,僅研究形相的本質和特質,可提供我們以另一種真理的典型。
我數學一直差,但我對數學一直抱有好感。我以為數學是最純粹的科學,斯賓諾莎這句話證明了我的看法。
○自然本身并沒有預定的目的,而一切目的因只不過是人心的幻象。
我所接觸到的所謂馬克思主義,總說社會是螺旋式前進,波浪式發(fā)展的。又說萬物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guī)律的。所謂有規(guī)律,即等于說有目的。我始終覺得這是人類的一廂情愿。又,佛家的“幻相”,柏拉圖的理念中的“床”,和斯氏這里的幻象,有類似之處。
第二部分 論心靈的性質和起源
這部分基本屬于心理學范疇。
○心靈與身體是同一個體,不過一時由思想這個屬性,一時由廣延這個屬性去認識罷了。所以心靈的觀念與心靈自身也是同一之物,但由同一屬性即思想這個屬性,去認識罷了。
讀著拗口,但卻是馬列主義者們喜歡的辯證法。
○觀念的觀念,不是別的,即是觀念的形式……正如一個人知道一件事,因而知道他知道這是一件事,且同時知道他知道他知道這一件事,如此遞進以至無窮。
這段話,難免讓人想起《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里的句子:“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币粋€是肯定式表達,一個是否定式表達。
○人之被欺騙由于他們自以為他們是自由的,而唯一使他們做如是想的原因,即由于他們意識到他們自己的行為,而不知道決定這些行為的原因。所以他們對于自由的概念,其實是由于他們不知道他們自己行為的原因;至于說他們的行為出于他們的意志,這純是些沒有思想的語句。
人大概總是身陷囹圄而不自知的狀態(tài)吧!
○那些希望上帝對于他們的道德、善行,以及艱苦服役,有所表彰與酬勞的人,其去道德的真正價值未免太遠,他們好像認為道德和忠誠事神本身并不是至樂和最高自由似的。
第四部分有一句話,從正面立論:
○追求德性即以德性是自身目的。
我覺得這兩段話說得極好。道德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藉以達到別的目的的手段??鬃诱f自己“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不但將道德本身當做目的,還將生活藝術化。
第三部分 論情感的起源和性質
這部分以及第四、五部分集中了斯賓諾莎的倫理觀。主要摘錄對各種情緒進行定義或概括的句子。這些句子,有的不免有心靈雞湯的感覺,不過,因為作者采用幾何證明的方法進行論證,沖淡了雞湯的味道——固然幾何學方法在羅素那里也是被擯棄的。
○三種基本情緒:快樂、痛苦、欲望。
○希望:僅不過是一種為將來或過去的事物的意象所引起的不穩(wěn)定的愉快,而對于這一事物的結果,我們還在懷疑中。
○恐懼:乃是一種可疑的事物的意象所引起的不穩(wěn)定的痛苦。
○欣慰:乃是一種為過去的事物的意象所引起的快樂,而對于那一事物的前途,我們曾經加以懷疑。
○悔恨:是與欣慰相反的一種痛苦。
○嫉妒:乃是恨之表現于對他人的壞事感覺快樂,對他人的好事感覺痛苦的情緒罷了。
○驕傲:乃是由于一個人自視過高而引起的快樂。
○過許:由對于他人評價太高而引起的快樂。
○好勝:是我們所發(fā)生對于一物的欲望,其起因乃由于我們想象著其他與我同類的人,也具有同樣的欲望。
○輕蔑:由于低視他人而引起的快樂。
○懦弱:不敢要他所想要的東西,或只敢要他所不想要的東西,這種情感便叫做懦弱。
○驕傲的反面,是自卑。(而不是我們一般所說的謙卑)
讀者可以對癥一下。
○實際上當一個人想象著他所愛的女人失身于他人,他不僅會感覺煩惱,因為他的欲望是被阻礙著,而且他還要討厭她,因為他不能不將他所愛的對象的形象和另一個人的生殖器及排泄物的形象聯想在一起。
話糙理不糙。
○人們欲求的東西,就說它是善的;人們厭惡的事物,就說它是惡的。所以并非因為那物是善的我們才追求,而是因為我們追求,才說它是善的;反之亦然。(后一句是我從原文概括的)
這里點明的因果關系,和我們平時所想正好相反。這說明人其實是情感動物,最擅長感情用事。
○人類的生性就傾向于恨與嫉妒,而他們的教育也有足以助長這種傾向的地方:因為當父母的總是習于以榮譽與嫉妒的引誘,去激勵子女遵從德行。
為人父母的好好背誦這句。
○從與能認識的心靈相關聯的情緒而出的一切主動的行為,都可以稱為精神的力量。精神的力量可分為意志力與仁愛力二種。意志力是指每個人基于理性的命令努力以保持自己的存在的欲望而言。仁愛力是指每個人基于理性的命令,努力以扶助他人,贏得他們對他的友誼的欲望而言。即意志力為己,仁愛力為人。故節(jié)制、嚴整、行為機警等,屬意志力。謙恭、慈惠等,屬仁愛力。
如果說意志力和仁愛力都出自于精神,那么這二者其實是一物的兩個方面。意志力指向個人,仁愛力指向社會,二者完全可以兼顧。西方社會一個非常好的傳統(tǒng),就是個人和社會不是割裂、對立的。可以順便想想中國。
第四部分 論人的奴役或情感的力量
○德性的基礎即在于保持自我存在的努力,而一個人的幸福即在于他能夠保持他自己的存在。
○追求德性即以德性是自身目的。
○心靈的最高的善是對神的知識,心靈的最高的德性是認識神。
○只有遵循理性的指導而生活,人們的本性才會必然地永遠地相符合。
這幾句可作座右銘。
○無論玩世者流如何嘲笑人事酬酢,無論出世者流如何指斥人世的污濁,無論悲觀消極者流如何頌揚原始蒙昧的生活,如何蔑視人群,贊美鳥獸,但經驗告訴我們,通過人與人的互相扶助,他們更易于各獲所需,而且唯有通過人群聯合的力量才可易于避免隨時隨地威脅著人類生存的危難。
關于診治社會之病,中國哲人,比如儒家,給出的方案,往往從人心道德出發(fā)。道家則給出消極的方案,講究出世。斯賓諾莎則從“人的社會性”這個角度出發(fā),肯定“互相扶助”的力量。中西對比,我們會發(fā)現,西哲偏于理性,中國人重情感;
○信心、失望、欣慰、悔恨,皆是心情軟弱無力的標志。
○憐憫在一個遵循理性的指導而生活的人,本身是惡,沒有益處。
第五部分 論理智的力量或人的自由(略)
羅素是智力極高的人,他可以批評斯賓諾莎,我是小嘍啰,書都沒怎么讀懂,自然無法批評。同樣是一汪水,對鯨魚來說不夠填牙縫,對泥鰍來說可以暢游了。以上的摘錄,就是泥鰍暢游的收獲吧。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