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玲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生活在臺南的一個小鎮(zhèn)上,全家人以一家藥材店為生,生活普普通通,卻充溢著溫馨幸福。爺爺奶奶經(jīng)常會互懟,爺爺總會不服氣地包容著奶奶的啰嗦;爸爸媽媽分外恩愛,卻會因為不同的教育方法產(chǎn)生爭執(zhí);爸爸不滿爺爺對叔叔的偏袒,但仍然順服爺爺奶奶的一切安排;媽媽和奶奶也會陷于矛盾的“婆媳關系”,但彼此的愛能消融一切誤解。這個屋檐下的生活有笑有淚,有氣有愛,生活在其中的陳嘉玲幸運地享受著四倍的關愛,還有一群友好的玩伴。
放學后,一群孩子結伴騎著車回家,沿途路過一處荒棄的“鬼屋”,好奇又膽小的他們不斷張望卻又不敢踏足半步,嘻嘻哈哈地回到各自的家。迎接陳嘉玲的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等候和一桌熱騰騰的飯菜。飯桌上有數(shù)落也有嘮叨,有笑聲也有偶爾的拌嘴,稀松平常卻又讓人倍感溫暖。
整部劇仿佛就是在娓娓道來一個普普通通的故事,但這個故事所展現(xiàn)的真實和人物細微的情緒變化很容易讓人產(chǎn)生共鳴——很多的我們都是成長在這樣的大家庭中,都過著“陳嘉玲”般的童年,那些原本的習以為常經(jīng)過熒幕的放大竟然變得珍貴且感動。
失業(yè)失戀的陳嘉玲從臺北回到了臺南,昔日同學眼中的“榮歸故里”令她更加無奈地自嘲,家人熱情的期待又讓她無所適從。當“窘境”被拆穿,她做好了被斥責的準備,迎來的卻是家里人的包容和支持。媽媽為她張羅工作,奶奶為她安排相親,看似“婆婆媽媽”的行為卻是家人所能做的最大的支持。他們希望她過得好。
去臺北讀大學前,爸爸為陳嘉玲拍了很長的一段影片——奶奶在鏡頭前演示著電飯煲的使用和“鹵菜”的做飯;爺爺打開了“小寶盒”,里面有嘉玲第一張字帖、第一篇上刊的作文;爸爸演示了如何安全地乘坐男生的摩托車;媽媽雖然不滿嘉玲去臺北讀書,但還是偷偷在半夜起來錄了影,把要帶的物品一一清點,告知事宜……可能前方充滿了未知,但帶著一家人的愛前行,必然能篤定、充滿信心。
把每個人的事都放大成一家人的事,所有成員的參與讓每一件事都有了其結果本身之外的意義。奶奶有一次參加社區(qū)的K歌比賽,雖然她唱得很難聽,但是爸爸媽媽仍然百分百地支持她,年幼的陳嘉玲為了比賽最后的大獎忙前忙后幫助奶奶練歌,爺爺最反對奶奶參加比賽只因擔心奶奶失敗后會受挫不開心。比賽當天,爸爸媽媽坐在臺下熱情助陣,小嘉玲在后臺為奶奶加油打氣,爺爺一路狂趕為奶奶送去了遺忘在家的伴奏帶。
也許就是這樣的一個家庭,讓陳嘉玲有著無比強大的勇氣,面對職場的不公能夠大聲說不,面對不合適的感情可以勇敢叫停。日子過得再糟糕,總可以回家,喝一碗媽媽燉的暖暖的湯,有爸爸強有力的撐腰,聽奶奶說一說鼓勵的話。
有一天晚上睡覺前,奶奶說:“阿嫲有時候也很羨慕你,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大多數(shù)女人適齡之后選擇結婚,一旦結婚便冠之以夫姓,成為了XX太太,XX夫人,慢慢地丟失了原本的自己。陳嘉玲假裝睡著了,卻深深地記住了奶奶的話和她最后的愿望。
她要自由自在地做“陳嘉玲”,那是最好的“她”,也是家人們最期望看到的“她”。最終,她放棄了臺北的工作機會和情感發(fā)展可能,拎著行李又回到了臺南,轉身發(fā)現(xiàn)了值得相伴一生的人,買下兒時那間“鬼屋”,開始了在臺南的新生活。
親愛的陳嘉玲/你是從幾時開始忘記了/忘記了這輩子其實很長/長到你可以跌倒再站起來/作夢又醒過來;
你又是從幾時開始忘記了/這輩子其實很短/短到?jīng)]時間再去勉強自己/沒時間再去討厭你自己。
愿我們都可以找到回“家”的路,愿我們都能被愛并懷揣熱愛。
?
閱讀更多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