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良武
歷史的歲月匆匆向前,有很多東西成為云煙,我們會逐漸淡忘。
但是,當年,八路軍在太行山與日本侵略者殊死搏斗,英雄的邢臺人民不畏強暴,奮力抗擊,救護傷員等故事,我們不能遺忘!
2020年金秋十月,紀念抗美援朝入朝作戰(zhàn)70周年之際,我和邢臺市信都區(qū)的10余位作家,走近地處深山的白岸鄉(xiāng)許家村、黃家臺、南就水村,尋訪紅色文化,塵封的記憶。
巍峨的山峰,陡峭挺拔,山坡上,道路旁,層林盡染,有的片片金黃,有的點點紅葉,分外美麗。
村民說,正是因為這一帶山高林密,位置偏僻,便于隱蔽,八路軍才選擇在此駐扎醫(yī)院、報社、兵工廠等軍事機構。
5年前(2015年)的春夏時節(jié),正值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在一位朋友的帶領和幫助下,驅車百余里,跋山涉水,先后到西口、西就水、黃家臺三村走訪,了解了八路軍新華日報社、野戰(zhàn)醫(yī)院、長眠在此的革命烈士等動人故事,寫下了紀實篇章,在《當代人》、邢臺廣播電視報刊發(fā)。
由于當時的時間關系等原因,對于許家村、南就水的抗戰(zhàn)故事涉獵極少,今天才知道,這兩個村的素材還真不少呢。
許家村距離邢左公路芝麻峪大橋約有3公里左右,被人們稱為南溝五村的北大門,沿著一條南北向的山溝向前進發(fā),很快來到這個美麗的村莊。
漫步村北的星火廣場,我發(fā)現,東側有一排整齊的櫥窗,專門介紹該村及附近村莊的抗戰(zhàn)故事,以及鄉(xiāng)村振興取得的新成就。
村支部書記 孟劉增 對我講述,該村當年有八路軍的被服廠、彈藥庫。1942年5月,日軍對我華北地區(qū)進行大掃蕩的時候,村里的年輕婦女李丑妮,在山崖邊發(fā)現,八路軍389旅青年隊戰(zhàn)士趙云飛,因腿部受傷流血過多昏迷在地上。
她不顧山高路險,背起傷員摸黑下山,把傷員安置在自己家里,在她的細心照料下,趙云飛很快蘇醒過來。
不料,天剛發(fā)亮,日偽軍沖進她家,刺刀架到她脖子上,威逼利誘,讓她說出八路軍傷員的下落,李丑妮搖頭否認,裝聾作啞,始終不發(fā)一言。隨后的20多天,她除了冒著生命危險掩護小趙,還把自己家僅有的米面讓給傷員吃,自己和兒子用野菜和糠皮填肚子,直到他痊愈歸隊。走訪時我驚喜的發(fā)現,許家村北面修建了一條寬闊的水泥路,這樣,極大的方便了需要從村里通過的車輛和行人,不但加快了速度,而且減少了給村民造成交通安全隱患。
5年后,再次見到黃家臺村的支部書記王為書,個子高大的他依然身體健碩,村口掛著一個紅色的宣傳牌,標題很醒目:太行“沙家浜”——黃家臺村,這里保留著八路軍戰(zhàn)地醫(yī)院的舊址。
抗日戰(zhàn)爭時期,八路軍總醫(yī)院一個分院設在黃家臺,有十余名醫(yī)護人員,200多傷病員,該村地下黨員和人民群眾,為保護八路軍安全、護理傷員做出很大貢獻,特別是在日軍大掃蕩的艱難歲月,全村男女老少齊上陣,幫助八路軍把200名傷員藏到險峰和絕崖山洞中,連續(xù)半個月的掃蕩期間,村民冒著生命危險,為傷員提水送飯,使200位傷員安全度過險期。
南就水村打造紅色旅游正在積極推進,街口的旅游線路圖,清晰的標明了該村有關抗戰(zhàn)舊址,村女支部書記馮海菊潑辣能干,她說,村里正在對八路軍留下的彈藥庫進行修繕,爭取盡快完工。她引領來訪的作家們參觀八路軍當年兵工廠留下的舊址,講述軍民團結共同抗擊日寇的難忘故事。
村干部告訴我們,日寇在太行山大掃蕩的時候,殘酷殺害村民幾十人,血債累累,罄竹難書。
但是,英雄的山區(qū)人民沒有被大屠殺嚇倒,他們擦干血跡和淚水,在黨的領導下,義無反顧的參加抗戰(zhàn),幫助八路軍,用各式各樣的方法與日寇展開斗爭,留下閃光的一頁。
尤其可貴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時候,時任支部書記李全帶領全體村民,發(fā)揚愚公移山精神,全村老少傾盡全力,歷時12年,立足自我,肩挑背扛,劈山鑿洞,鑿通了324米長的過山隧洞,改變了交通條件,使村里的山貨和生產資料、生活用品能夠順暢出入,書寫了新時代的英雄傳奇。
陪同采風的白岸鄉(xiāng)黨委書記劉志明告訴大家,山清水秀的白岸,紅色革命斗爭故事還有很多很多,新的歷史時期,干部群眾勤勞勇敢,發(fā)揚革命戰(zhàn)爭年月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正在用智慧和雙手打造更加美麗的村莊。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