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蓮歸,綠水芙蓉衣。秋風(fēng)起浪鳧雁飛。
桂棹蘭橈下長浦,羅裙玉腕輕搖櫓。
葉嶼花潭極望平,江謳越吹相思苦。
相思苦,佳期不可駐。
塞外征夫猶未還,江南采蓮今已暮。
今已暮,采蓮花。渠今那必盡娼家。
官道城南把桑葉,何如江上采蓮花。
蓮花復(fù)蓮花,花葉何稠疊。
葉翠本羞眉,花紅強(qiáng)如頰。
佳人不在茲,悵望別離時。
牽花憐共蒂,折藕愛連絲。
故情無處所,新物從華滋。
不惜西津交佩解,還羞北海雁書遲。
采蓮歌有節(jié),采蓮夜未歇。
正逢浩蕩江上風(fēng),又值徘徊江上月。
徘徊蓮浦夜相逢,吳姬越女何豐茸!
共問寒江千里外,征客關(guān)山路幾重?
注:
葉嶼:綠葉覆蓋的水中小島
江謳:飄蕩在水面上的蓮歌。
裴回:通“徘徊”。
幰:繪有紋飾的車幕。
豐茸:女子姣好的面容。
解讀:
采蓮本是古代江南民眾的日常勞作,因為江南盛產(chǎn)蓮藕,每到秋季蓮子成熟的時候,江南的女子紛紛到荷塘中采蓮,這一習(xí)俗在南朝時期的詩歌中多有反映,也因此《采蓮曲》成了樂府舊題,多用來描繪江南水鄉(xiāng)風(fēng)光,詠嘆采蓮女子的生活情趣與愛戀情思。
公元675年,王勃遭受官場風(fēng)波后遠(yuǎn)赴交趾(越南境內(nèi))看望因他而受到牽連的父親,這首詩就是作于此行途中經(jīng)南京、洪州(南昌)一帶魚米之鄉(xiāng),作者有感而發(fā)。
全詩一開始,映入我們眼前的是一派清新可人的江南美景。雖然此時快接近秋天,涼風(fēng)吹過江面,掀起陣陣漣漪。水面上蓮葉田田,荷花艷艷,一群身著芙蓉衣裳的女子依稀可見。她們甜美的笑聲歌聲隱約傳來,就連蓮浦中的大雁為之驚艷。
采蓮女子輕搖小船,順著水浦緩緩劃來:青如蓮葉的絲羅裙裳,白若冰玉的滑嫩臂腕,幽怨癡情的望夫情態(tài),輕盈優(yōu)美的搖櫓身姿。此時的滿面綠葉覆蓋,紅花開遍,江畔上不知是誰唱起傷情的歌曲,勾起女孩相思的惆悵。這些女孩的郎君去哪里了?
從“今已暮”接下來是第二幕,這些采蓮女子自憐自惜,聽著凄涼的歌聲,她們由己推人,想到那位引發(fā)她們思夫之苦的岸邊歌女。猜測這位女子或許是一位以賣唱為生的娼家女子?抑或是已經(jīng)作游子之婦?采蓮女子似乎一下子覺得自己其實蠻幸福的,但這背后不為人知的苦痛又有誰知呢?
從“佳人不在茲”至“還羞北海雁書遲”為全詩第三部分。采蓮女子觸景生情,不住嘆息。自己的心上人不在身邊,只有臨別時的酸楚,至今讓人惆悵。與自己的夫君歡情無處可尋,可別離后新生的花葉卻生長得如此繁茂。全詩延續(xù)了樂府民歌一語雙關(guān)與諧音的傳統(tǒng)創(chuàng)作手法,用“共蒂”“藕(偶)”“連絲(思)”來比喻男女之間的彼此愛戀。
從“采蓮歌有節(jié)”至結(jié)束為全詩尾聲。夜色漸深,江面上采蓮女子歸來,她們唱著水鄉(xiāng)蓮歌。很晚了,為什么她們還不肯歇去呢?她們笑談一天的收獲嗎?還是閑扯各自的家常么?“共問寒江千里外,征客關(guān)山路幾重”,原來她們關(guān)心一個共同的話題:自己的親人還在出征邊塞,遠(yuǎn)隔千里寒江,關(guān)切之心,相思之痛,同樣的命運(yùn)不僅讓她們?nèi)諒?fù)一日提出同樣的詰問,也讓讀者感受著同樣的凄涼!
采蓮女的生活還在繼續(xù),因為我們的感動還在繼續(xù)。王勃的視角是自由的,新的時代賦予了舊題樂府現(xiàn)實的含蘊(yùn)。采蓮女子是孤獨(dú)而憂傷的,但孤獨(dú)與憂傷卻不只是她。
整首詩雖還未脫離齊梁遺風(fēng)的嬌媚,然語言活潑,風(fēng)格淳美,不失江南一般純凈清新的民歌氣息。
王勃(650?—676?),字子安,山西河津人。出身望族,祖父王通為隋末大儒。王勃早慧,為時所稱。早在高宗時期對策高第,拜朝散郞。公元673年,因匿殺官奴獲罪,遇赦除名。公元675年,赴交趾探父,次年流海墮水,驚悸而卒。新舊《唐書》皆有本傳。王勃其詩多抒發(fā)個人情志,也有抨擊時弊之作。擅長五言律詩、五言絕句。《全唐詩》存詩二卷?!度圃娡饩帯芳啊独m(xù)拾》補(bǔ)詩16首又1句。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