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知識解讀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中國封建社會經濟文化發(fā)展的高峰時期,建筑技術和藝術方面亦進入到一個成熟時期,并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建筑體系。唐代建筑風格特點是單體建筑的屋頂坡度平緩,出檐深遠、斗拱比例較大、柱子較粗壯、多用板門和直柩窗。這個時代的建筑往往規(guī)模宏大,氣勢磅礴,形體俊美,莊重大方,整齊而不呆板,華美而不纖巧,舒展而不張揚,古樸卻富有活力,正是當時時代精神的完美體現。
從唐至今,歷經千年,包括大名鼎鼎的“佛光寺”在內,如今中國現存的唐代建筑仍有百十余座,磚石建筑在其中占絕大多數,而僅存的四座唐代木構建筑,則悉數皆在山西省境內。
第一處,南禪寺。在山西五臺縣陽白鄉(xiāng)李家莊村,有一座“南禪寺正殿”,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它是山區(qū)中的一座小型佛殿,平面、廣深各3間,單檐歇山頂,主要構架及斗拱全部都是唐代原物,其余房屋不是唐代的。大殿殘破狀況嚴重,國家文物局發(fā)現之后及時維修,按原料修繕,能不動的材料就不動,盡量保持原樣、原材料,這座大殿規(guī)模還不算太大,但是木構梁架做得極為適宜,用料尺度、大小規(guī)模均為精巧構造,這是唐代原物。
山西五臺縣南禪寺大殿
山西五臺縣南禪寺大殿梁架
第二處,佛光寺東大殿。此殿在山西五臺山豆村鎮(zhèn),當年佛光寺規(guī)制更完整,至今還保持原來式樣與面貌。東大殿是唐代建筑,右側的文殊殿是金代所建。唐代佛光寺東大殿面闊7間,進深10架椽,單層歇山頂,沒有廊檐,柱子宏偉,斗拱碩大,出檐深遠,內部布局為金箱斗底槽式樣,實際是用兩圈柱子,上部梁架做得極其復雜,椽、木擦、異形拱、駝峰等都簡練大方,這些都是唐代原物。雖經數次整修,主體建筑均按原樣未做改變,這是唐大中十一年(857年)的作品,至今有1100多年歷史,木料猶新,沒有填補與修改,唐代原物能夠這樣完好,是非常寶貴的。
山西五臺山佛光寺大殿立面圖
山西五臺山佛光寺大殿平面圖
山西五臺山佛光寺大殿剖面圖
第三處,五龍廟。地處山西南部芮城縣城以北一個不太大的院子,其中正殿(五龍廟)3間,其余房屋均為唐代晚期修建的,唯獨有一座小殿沒有平棋也不做藻井,做的是徹上明造(一種室內頂部做法,天花板不做裝飾,讓屋頂梁架結構完全暴露,也稱“徹上露明造”)一進入殿內即看見木構梁架,材料整齊,尺度精確,做法古樸而優(yōu)美,一看即知這與明清筑沒有共同之點。這也是唐代較典型的建筑。
山西芮城五龍廟
第四處,大云院。在山西晉東南平順縣,也造有3間正殿,該殿開始鑒定為五代時,后來在維修時,經過詳細勘察方知是唐代建筑,結構特點明顯。總的來看,唐代木結構建就這么多,僅在五臺山附近就有兩座唐代的殿,從中可知唐代木構建筑之式樣及其特點。這些唐代木結構的建筑,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能保存下來十分不易。當年唐代版圖大,建筑數量多,那么為什么都保存不到今天?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是戰(zhàn)爭頻繁,損壞多,無法保存;其次是長江以南氣候潮濕,木結構建筑易于腐蝕,很快就破壞了,因此木結構建筑不易保的年代。
山西平順大云院
千年的時光,如白駒過隙,轉瞬了無痕跡。昔日大唐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如今皆化于這四座遺世木構之中。它們將唐代建筑藝術的精髓呈現給世人,雖歷經千年滄桑,仍能完整呈現并供后人悅賞,譜寫了中華木結構建筑史詩之絕響。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