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兩又同齊
心理學案例中,有一個姑娘,她因被家暴結束兩次婚姻,第三次結婚,她找了個性格非常溫和的男士。
新婚不久后,她再次被新丈夫家暴,當她家里人找到新婚丈夫詢問時,新婚丈夫一臉疑惑地解釋道:我從來沒有想過動手,只是因為洗碗的小事爭吵幾句,但是,妻子不停地說著:“你是不是想打我呀?你打我呀”這樣的語句,不斷地強調。
后來,妻子大聲叫喊著:'你要是不打我,你就不是男人“于是丈夫徹底失去理智。
我們常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有的時候自己的災難可能不是別人造成的,而是自己給自己挖的坑。
就比如上邊這個故事,可能故事中的女主人公本來是因為害怕所以才這么說,以為可以震懾住對方,卻不想正是因為自己的不斷挑釁才激起了對方原本沒有的意識,然后按照自己的話術完成了自己本不想要的結果。所以人憤怒的時候要學會克制自己,沖動是魔鬼。
在《墨菲定律》一書中提出:為什么越擔心的事越會發(fā)生?如果有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種選擇方式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會有人做出選擇,弱者會在事與愿違中漸漸認命,在最初的”苦笑不得“之后,漸漸變得麻木不仁,而強者則不然,他們懂得如何糾正自己的偏差,調整自己的對策和位置,往往工作會更順利,生活會更幸福。
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可能因為前兩次婚姻的不幸,然后結合以往的經驗,認為問題都出在男人的不同意見上,只要有不一樣的意見就是對自己的不尊重和理解,于是她考慮的不是如何解決問題,而是想著如何去挑釁對方然后讓對方臣服于自己,也有可能只是看見別人身上的問題而看不見自己的問題。
每個人對同一件事情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情感和反應,比如當有人聽了這個女主人公的遭遇,三次婚姻都很不幸,于是就會同情這個女人的遭遇,為了有感同身受,拉近彼此的距離,于是就會連帶著說自己身上同樣不幸和不被人理解的故事,以及自己在某件事情中所受到的委屈,來證明我們是同一類人。
也有的人聽了這個女人的不幸故事會在口頭上替這個女的打抱不平,然后一起去怒罵這些無情的男人,將所有可以表達憤怒情緒的詞語統(tǒng)統(tǒng)說一遍,最后達到彼此心理平衡的作用。
還有點人就會如故事里的女主人公的父親一樣,會去質問對方,然后再調查取證,了解真正的問題癥結所在.最后再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
有的時候,并不是說因為對方是弱者,所以對方就是對的,比如那些不看紅綠燈而闖橫穿過馬路的老人,比如無理取鬧的小孩,比如以自己沒有能力而要求別人幫扶卻卻認為理所當然的人。
就像這個這個故事里的女人在訴說別人對她刻薄無情進行家暴的時候,她以自己是對的,自己是無辜的弱者需求其他人對丈夫的苛責,可事實是誰造成這樣的悲劇呢?!
人們常說要用挑剔的眼光看自己,用寬容的心胸對待別人,靜坐常思自己過,閑談莫論他人非。也許我們看到的也僅僅是一葉障目而已。所以不知他人苦,莫勸他人善。很多時候有的人本身就是錯的,又何來的對呢?
上一篇: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