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課讀經(jīng)典,這里是爾雅書苑。今日是《大學》日課第5講。歡迎你留言交流。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三綱領,是方向、目標。
知、止、定、靜、安、慮、得。七證,是修煉的心法。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目,則是具體的落實。有了目標與心法,最終要落地踐行才行。
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
明明德于天下,就是平天下。要在天下彰顯自己光明的德行,那就先把自己的國家治理好。這就是由近及遠,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須先把自己家里規(guī)范好。天子有天下,諸侯有國,大夫有家。治國以法,齊家以禮。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要規(guī)范家里,須先修己身,做好表率,才能推己及人。如孟子所言: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孟子日課277丨最好的教養(yǎng)是言傳身教)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要修身,須先正心。心是君,身是臣。張居正說:
身不易修,而心乃身之主宰。若要修身,又必先持守得心里端正,無一些偏邪,然后身之所行,能當于理。
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先得真誠面對自己的意念。《章句》言:
誠,實也。意者,心之所發(fā)也。
張居正進一步言曰:
心不易正,而意乃心之發(fā)動,若要心正,又必先實其意念之所發(fā)不少涉于欺罔,然后心之本體能得其正。
起心動念間,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世人皆以為不欺人難,殊不知不自欺最難。誠意,從勿自欺開始。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要做到意誠,須先致知,推究自己所知的善。致,是推究到極處,使我之所知無所不盡,所見的道理沒有不明白的。如此,方能明辨是非,所生發(fā)的意念才不至于錯亂。鄭玄注曰:
知,謂知善惡吉兇之所終始也。
致知在格物
物,猶事也。也就是人間之事。格物就是將善惡之事看得透徹,分辨得清楚。如何做得?自學中求,于實踐中求。錢穆言:
格物即止于至善也。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此即君與臣之至善。在未能致知以前,尚未能真知其為至善之義,則變其辭曰格物。
格物致知,懂得了人世間的道理,明辨了世間事與我的關系,也就能夠面現(xiàn)實的種種,而無需回避。《朱子語類》言:
避俗,只是見不透。
物何須格,只因不窮究,格得不透,半吊子,則容易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如張居正所言,這一節(jié)是復說上文的意思。至,是盡處,人能于天下事物的道理,一一都窮究到極處,然后心里通明洞達,無少虧蔽,而知于是乎可至。儒家之以人為本,由近及遠,推己及人,循環(huán)往復于此章明矣。唐文治言:
《大學》八條目先后,只是舉其大概如此。先儒謂并非今日格致,明日誠正;更非謂當格致誠正之時,而置修齊治平于不問也。學業(yè)有專營,功夫實并進,如何為至善,初無止境,在吾人勉之而已。
八目中,治國、平天下,似乎離我們很遙遠,其實在如今之現(xiàn)實,未嘗不可將其理解為社會與天下?;ヂ?lián)網(wǎng)時代,每個人有了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影響社會乃至天下的可能。
加入爾雅書苑,讀懂中國經(jīng)典,涵泳儒雅人生。
溫故知新
聲律啟蒙
日誦丨聲律啟蒙 上平十二文02 施帳解圍嘉道韞,當壚沽酒嘆文君
日誦丨聲律啟蒙 上平十二文01 九經(jīng)對三史,菊馥對蘭芬
日誦丨聲律啟蒙上平十灰02 春棠經(jīng)雨放,秋菊傲霜開
日誦丨聲律啟蒙上平十灰01 卻馬漢文思罷獻,吞蝗唐太冀移災
家風傳承
家訓《聰訓齋語》全文丨父子雙宰相、六代翰林,曾國藩倍加推崇的家訓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