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護理同仁提問:
即使患者情況特殊,身上出現的有水腫的狀況,也不是護士忽略藥物外滲的理由。
患者本身存在有浮腫,這就給護士們以藥液外滲以局部是否腫脹為主要判斷依據的習慣性思維帶來了干擾,使得現實情況變得復雜難辨,令護理人員臨場不好判斷。
面對本來就浮腫、血管難扎的輸液部位,護士好不容易才建立了靜脈輸液通道,可是,還有一個現實命題擺在臨床護士面前,患者本來就有高度水腫,這要是發(fā)生藥物外滲了,如何準確判斷?
但萬變不離其宗,還是藥物外滲的判斷那一套,只不過是增加了難度而已。
如何判斷藥物外滲?
1、觀察 對于這樣血管難以建立的患者,屬于臨床護理管理的特殊病人,需要護士們加強巡視,嚴密觀察輸液部位有無腫脹、變白等。對水腫患者用手適度按壓輸液部位,如外滲時有凹陷或有張力無彈性,高度懷疑藥物外滲;當然了,對暴露的血管護士們就不會有這樣的難以抉擇。
2、滴速 這也是判斷患者靜脈輸液是否外滲的一個臨床指標。護理人都知道,如果輸液過程中針頭滑出血管外,針頭就不滴或是滴入速度明顯減慢。而輸液通暢的血管,有經驗的護士僅憑滴入的液體是否順利,就能判斷出輸液外滲與否的大致情況。
3、主訴 每次輸液巡視時,都要詢問病人有無脹痛感,局部溫度下降、發(fā)冷。發(fā)生藥物外滲的患者,如果神志清醒,是能感知到局部疼痛的情況的。
4、回血 如果患者穿刺部位局部有張力無彈性,患者訴局部有脹痛感,上面茂菲氏滴管液體滴入也不順,還是拿不準是否外滲與否的話,最后一招,就是擠壓輸液管有無回血,如果回血順利,還可以再觀察觀察,如果回血不順利,結合前面的三項臨床指標,果斷的判斷為藥物外滲。需要注意的是,擠壓輸液管時,最好讓針頭保持水平位,切記不應針尖翹起擠壓針管。
除了以上這四項,你還參考哪些來評估水腫患者是否出現藥物外滲呢?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