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數(shù)約:2813 字 閱讀時間約:4 分鐘 以上為本文的音頻,如有需要可點擊聆聽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由于受到周圍環(huán)境、網絡文化等因素的影響,他們很可能會在某些階段對一些事物特別沉迷,最常見的是玩手機、打游戲,又或者是同齡人中的某股風潮。 比如前段時間,媒體報道很多小學生迷上了“盤手串”,還一度成為了社會熱點。很多父母對此焦慮不已,既想不明白孩子為什么會喜歡“盤手串”,又擔心孩子“玩物喪志”,影響學業(yè)。 所以,我們其實很難預測孩子會沉迷哪些事物,但無論是哪一種,這并不一定就是壞事!如果父母對此有理性、客觀的認識,并懂得科學的應對方法,反而能夠利用孩子的愛好引導他們培養(yǎng)出自律性。 在以下的視頻中,我們以孩子沉迷玩手機為例,提供了父母如何引導孩子培養(yǎng)自律性的一種方法。 點擊可觀看,歡迎點贊、關注視頻號“晴日心理” 除了視頻給出的建議外,我還想再強調2點。若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能夠做到這2點,孩子更有可能變得更優(yōu)秀。 第一,當孩子沉迷某種事物時,父母不要一味強勢地制止,而要學會給予孩子選擇權。 很多父母都未意識到,學會放手、并讓孩子多做選擇是非常重要的,這能夠幫助孩子提高自控力。 我們大腦中有一個區(qū)域叫“前額葉皮層”,它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合理的判斷和控制沖動。它就像我們自控力的來源,每當我們產生沖動時,它就會跳出來告訴我們要“理智一點”。 但遺憾的是,一個人差不多要到25歲左右,前額葉皮層才能完全發(fā)育成熟。所以,在25歲以前,雖然我們的自控力在不斷增強,但總體還是比較薄弱的。這也是很多兒童、青少年無法長時間專注學習,做事容易半途而廢,特別沉迷于能立即獲得快樂的事物的原因。
圖片來源于網絡
不過,如果父母有意識地“鍛煉”孩子,他們的自控力就更有可能得到提升。而這種“鍛煉”的關鍵,就在于讓孩子擁有充分的自主權,并學會自己作選擇。
美國著名臨床心理學家、國家兒童醫(yī)療中心成員威廉·斯蒂克斯魯?shù)虏┦吭岢觯汉⒆釉谧约鹤鲞x擇時,其大腦前額葉皮質能被更好地激活。這是一種在誘惑面前,做出理性選擇的學習過程。于孩子而言,每一次自主做選擇其實都是一次鍛煉。
起初,孩子很可能禁不住誘惑,做出不理性的選擇,從而獲得相對不那么理想的結果,孩子能感受到個中的差別,有些結果甚至會令他們感到不適、難過。出于“趨利避害”的動物本能,孩子后續(xù)將慢慢學會抵制誘惑,做出更理性的選擇,其自控力就逐漸培養(yǎng)出來了。
所以,當孩子沉迷于某種行為、沉溺于獲得即時快樂的時候,父母可以先理解孩子,再引導孩子意識到還有其它重要的事情要做,然后給予孩子一定的選擇權:
是要先學習還是先玩?
如果先玩的話,玩多久就去學習?
怎么合理分配時間,能夠玩和學兩不誤?
等等。
也許很多父母并不同意這個方案,他們認為孩子就應該“先學習、再玩”,必須先把重要的事情做完了、做好了,才能享樂。這種想法往往來自于上一代人“刻苦勤勞、先苦后甜”的樸素思想。
這種想法的出發(fā)點是好的,但如果父母強迫孩子接受,不懂得尊重和傾聽孩子的心聲,這其實會弊大于利。孩子不但沒有真正養(yǎng)成刻苦耐勞的好性格,還容易影響學習狀態(tài)和情緒,導致一連串的問題。
我們接診過一個被診斷為雙相障礙的青少年患者,她是“孩子王”,總是帶領著大院的一群小伙伴一起玩耍,非??鞓?。可她上小學后,她媽媽要求她放學后必須先寫作業(yè),寫完之后才能出去玩。
但大院里其他孩子都是先玩一會,再回家寫作業(yè)的。于是,她每次寫作業(yè)的時候,總是聽到院子傳來的嬉笑聲。她非常羨慕,內心也非常著急,總是想把作業(yè)趕緊寫好,然后能跟小伙伴一起玩。
她的心早就飛到九霄云外去了,寫作業(yè)時的注意力自然不夠集中,學習效率低。而且等到她寫完作業(yè),小伙伴早就回家了,沒人跟她玩了,她感到非常落寞。
慢慢地,她一學習就煩躁、坐不住,出現(xiàn)了嚴重的學習障礙,人際關系也沒有以往當“孩子王”時那么好了,跟父母的關系也越來越差,還逐漸出現(xiàn)了情緒問題。
所以,父母不要一味地以為自己的觀點和做法就是正確的,只要不突破原則,很多事情的選擇沒有絕對的好與壞,主要看家長怎么處理和引導,并且要顧及到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現(xiàn)在有些家長的教育理念就比較與時俱進。他們能理解孩子放學后想玩的心理,“在學校被老師管了一天了,放學后想玩一玩,放松放松,其實很正?!薄?/p>
有的家長還發(fā)現(xiàn),孩子放學后在小區(qū)里、院子里瘋跑一陣,身體得到鍛煉,大腦得到放松,后面的學習狀態(tài)反而更好。所以他們反而鼓勵孩子放學后先玩。當然,前提是孩子愿意遵守約定,到時間了就自覺回家,這其實就是有自控力的表現(xiàn)。
有些父母可能會說,放學后先玩還是先學,這是小事。但有些事情,孩子還小,不諳世事,分不清楚哪一種選擇背后意味著什么,萬一孩子選了一個弊大于利的決定,那怎么辦?
這就是我們要說的第二點:
父母可以先跟孩子一起分析每個選擇背后的利弊,然后在能夠承受的范圍內,讓孩子自己做選擇;最后,無論結果如何,尤其是如果結果不理想的話,父母要引導孩子仔細復盤,并學會為自己所做的選擇承擔一定的責任。
圖片來源于網絡
其實,孩子們也不笨,他們進入兒童時期,理性思維開始萌芽之后,他們在做選擇時,就往往會試著分析每一種選擇背后的利與弊,最終作出自己覺得最合適的決定。
只不過,孩子們缺乏生活閱歷,對很多事情缺乏充分的信息了解和理性分析,所以他們考慮的利弊可能是短期的、眼前的。這時候,父母可以適當介入,跟孩子一起分析。
如果孩子能聽懂父母的深入分析,意識到從長遠來看,某個選擇利大于弊,最后選擇了它,父母可以給予孩子一個及時的肯定,認可他們的選擇比較理性。這其實就是孩子學會更深入分析事物、作出更理性判斷的過程。
那如果孩子對太長遠、深奧的分析還不能完全理解,還是想按自己的意愿去選擇,那希望父母仍要尊重孩子。但家長可以提醒孩子有可能會遇到的困難,遇到時可以想辦法積極解決,必要時可以求助父母。
最后,當孩子的選擇出現(xiàn)不同結果時,父母要引導孩子進行深入的“復盤”。
如果結果是符合孩子期待的,證明孩子所做的選擇是比較理性的,孩子能夠看清背后的利與弊,這是好事。父母要學會給予孩子及時的、具體化的肯定,這也能對孩子形成正向反饋,幫助孩子更好地抵制誘惑。
如果結果并不理想,父母要告訴孩子不要害怕犯錯,用不著后悔和否定自己,也不能將責任推給外界和別人。我們要勇敢地承擔相應的責任,并在錯誤中汲取經驗與教訓,及時找到自己的不足,自我反省、改變及提升。
雖然犯錯了,我們心里是很難受,也會失去一些東西,這是“試錯成本”,也是每個人走向真正成功路上的必經階段。只要我們提升了、進步了,付出這點成本并不算什么。
學會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學會理性、積極地面對挫折、將壞事變好事,這是很多成年人都沒學會的。希望父母們也要深入地自我反省。
當然,如果有時候孩子希望作出的選擇突破了父母的底線,比如想進行危及自身安全的行為,想大筆借貸等等,這明顯是不理性的,而且引發(fā)的后果是父母無法承受的,父母應該嚴厲制止。
這時可能會引發(fā)不小的親子沖突,但父母最好不要抱著僥幸心理,聽任孩子而為之。等到孩子的情緒相對平靜后,父母再利用良性溝通三步曲——共情、傾聽、積極引導,引導孩子恢復理性。
熱門文章:
- 知識分子、教師等3類父母對孩子要求過高,易毀掉孩子的心理健康
- 人工智能時代到來,孩子的升學和擇校問題令父母焦慮,該怎么辦?
- 孩子體弱多病、身材弱小,父母總是過度擔心,反而會導致孩子變得膽小、怕事!
重要提醒!
公眾號又改版了
為了不錯過我們的文章
請給我們加星標“★”
第一時間接收推送信息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