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詩人李白夜泊牛渚山,江清月朗,觸景生情,想到歷史上謝尚賞識袁宏的故事,感嘆自己生不逢時,再不可能有這樣的遭際。 根據(jù)詩題我們知道,這首詩是大詩人李白夜泊牛渚山時感懷謝尚而作。懷古是古典詩歌的一個重要類型,有時容易和另一個類型詠史相混淆。兩者的區(qū)別在于,詠史是針對歷史內(nèi)容抒發(fā)感慨、議論,表達自己的判斷和評價,那些歷史內(nèi)容可以來自書本知識,也可以獲自口頭傳說,詩重在表達作者對歷史的反思和評判;而懷古則是針對特定的歷史遺跡和故事現(xiàn)場,追懷往事,憑吊先賢,抒發(fā)歷史興亡之感,重心略有不同。李白這首詩就是夜泊牛渚山,感懷先賢故事而作,是典型的懷古詩。 詩從夜泊所見寫起,由近及遠,眼前的牛渚山,遠去的西江,夜色中依稀可辨,這固然是登高望遠的緣故,也未嘗不因朗月當空,天無片云,乃有這江天澄凈之景。詩人施以“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云”兩句,既交代了夜泊地點,又寫出碧空如洗的幽靜景致,為頷聯(lián)的登舟懷古作了鋪墊。此地此夜而登舟望秋月,李白不能不聯(lián)想起當年謝尚聞袁宏朗詠而禮接歡談的故事。但星移斗轉(zhuǎn),物是人非,如今再也不會有那種風雅人物了,所以詩人只能“空憶謝將軍”,一個“空”字流露出無限的失望和惆悵之感。因為詩人也能像袁宏那樣朗吟自己的作品啊,可是此刻又有誰聽呢?“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兩句不僅補充了“空憶”的理由,更表達了對謝尚那樣襟懷風雅、妙賞知音的賢達之士的懷念。通常人們最懷念的,就是斯世最缺乏的,所以對謝尚的追懷也就是對世無知音的深深遺憾。想到明朝掛帆啟程,前途未卜,內(nèi)心更是說不出的惆悵和迷惘。詩就在這種心境中結(jié)束,沒有直攄所感,而是用“楓葉落紛紛”這么一個滿是蕭颯意趣的景象來傳達內(nèi)心的失意之感。古人將這種手法稱為“以景結(jié)情”。
這首詩給人的感覺是眼到手到,情隨景生,筆調(diào)空靈,如行云流水。清代詩論家王士禛曾說:“詩至此,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畫家所謂逸品是也。”(《帶經(jīng)堂詩話》)這段話有點玄妙,落到實處,就是沒有對仗所帶來的嚴整格調(diào)。所以乾隆皇帝欽定的《唐宋詩醇》說:“(李)白天才超邁,絕去町畦,其論詩以興寄為主,而不屑屑于排偶聲調(diào),當其意合,真能化盡筆墨之跡,迥出塵壒之外?!贝嗽娍侦`澹宕的魅力確實與通篇不對仗的寫法有關(guān)。可是我們知道,近體詩的格律不是要求中兩聯(lián)對仗嗎?是的,但這只是一般情形,唐人向來有通篇不對一格。中唐時期來華的日僧空海,收集當時流行的詩法編為《文鏡秘府論》一書,東卷整理詩家所傳對仗之格,第29種“總不對對”就是通篇不對。宋代嚴羽《滄浪詩話·詩體》也列有“徹首尾不對”一格,說“盛唐諸公有此體”,舉例除李白本詩外,還有孟浩然《舟中曉望》:“掛席東南望,青山水國遙。軸轤爭利涉,來往接風潮。問我今何適,天臺訪石橋。坐看霞色曉,疑是石城標?!庇帧端娃扇€揚州》:“水國無邊際,舟行共使風。羨君從此去,朝夕見鄉(xiāng)中。余亦離家久,南歸恨不同。音書若有問,江上會相逢?!憋@然,這些詩“皆文從字順,音韻鏗鏘,八句皆無對偶”。明代楊慎《升庵詩話》曾斷言孟浩然、李白集中的這些作品“乃是平仄穩(wěn)貼古詩也”,應該代表著后人的另一種看法,其實沒什么道理。如果他看到《文鏡秘府論》記載的“總不對對”,就知道唐人確有此格了。[詩課]
一、熟讀本文提到的這兩首通篇不對的五律,與其他中兩聯(lián)對仗、通篇對仗的作品相比較,體會郎讀中彼此節(jié)奏、情調(diào)及語言給人的不同感覺。
二、試作一首通篇不對仗的五律。
牛渚:山名,在今安徽省當涂縣西北。西江:長江從南京以西到江西境內(nèi)的一段古稱西江,牛渚在這段江岸邊。謝將軍:謝尚,東晉鎮(zhèn)西將軍。曾鎮(zhèn)守牛渚,秋夜泛舟賞月,聽到鄰舟中袁宏朗誦自己的《詠史詩》,瑯瑯可聽,遂邀其敘談,通宵達旦。袁宏由此出名,后官至東陽太守。
原載《語文學刊》2019年第10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