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經(jīng)脈》言:大腸手陽明之脈,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luò)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譯文】手陽明大腸,從食指末端起始 (商陽),沿食指橈側(cè)緣 (二間、三間),出第一、二掌骨間(合谷),入兩筋(拇長伸肌腱與拇短伸肌腱之間) (陽溪),沿前臂(偏歷、溫溜、下廉、上廉、手三里),進入肘外側(cè)(曲池、肘髎),經(jīng)上臂外側(cè)前邊 (手五里、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邊(肩髃、巨骨,會秉風),向上交會頸部(會大椎),下入缺盆部 (鎖骨上窩),絡(luò)于肺,通過橫腦,屬于大腸。頸部支脈,從缺盆部上行頸旁 (天鼎、扶突),通過面頰,進入下齒,出來挾口旁(會地倉),交會人中部 (會水溝),左邊的向右,右邊的向左,上挾鼻孔旁(口禾髎、迎香),接足陽明胃經(jīng)。
手陽明大腸經(jīng)穴位歌訣
手陽明經(jīng)起商陽,二間三間合谷藏;
陽溪偏歷復(fù)溫溜,下廉上廉三里長;
曲池肘髎五里近,臂臑肩髃巨骨當;
天鼎扶突禾髁按,鼻旁五分候迎香。
本經(jīng)異常就出現(xiàn)下列病癥:牙齒痛,面部腫脹。本經(jīng)穴主治有關(guān)“津”方面所發(fā)生的病證:眼睛昏黃,口干,鼻塞,流清涕或出血,喉嚨痛,肩前、上臂部痛,大指側(cè)的次指 (食指)痛而活動不利。
凡屬于氣盛有余的癥狀,則當經(jīng)脈所過的部位發(fā)熱和腫脹;而氣虛不足時,則發(fā)冷,戰(zhàn)栗而不容易回暖。
1.商陽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以“大”“少”區(qū)別五音的陰和陽,商發(fā)金音,手陽明大腸與肺相表里,屬金,屬陽,大腸屬手陽明,因名商陽。
2.二間
以本節(jié)為間隔,為本經(jīng)第二穴,故名。
3.三間
以本節(jié)為間隔,為本經(jīng)第三穴,故名。
4.合谷
《素問·氣穴論》肉之大會為“谷”,小會為“溪”。穴當大指次指相會處,分張時形似深谷,故名。
5.陽溪
腕背為“陽”,兩筋之間的凹陷稱“溪”,故名。
6.偏歷
不正為“偏”,經(jīng)過稱“歷”,大腸經(jīng)別由此斜行,經(jīng)歷手臂別走太陰,故名。
7.溫溜
溫,溫熱也。溜與留同,含停留之意。穴為手陽明經(jīng)之郄,乃氣血深聚之處。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jīng),陽氣溫熱,穴為陽氣所注,故名。。
8.下廉
“廉”形為菱角之狀。該穴位于曲池下4寸,屈肘握拳,穴處肌肉隆起,形如菱狀,故名下廉。
9.上廉
“廉”形為菱角之狀,屈肘握拳穴處肌肉隆起,形如菱角,該穴在下廉上1寸,因名上廉。
10.手三里
“里”指邑、居之意。因本穴距肘髎3寸,正居大脈之處,故名。
11.曲池
曲肘之時,穴處有凹,形似淺池,故名。
12.肘髎
“肘”指肘尖;“髎”指骨之郄。因穴位于肘部骨尖之處,故名。
13.手五里
“里”乃邑、居的意思。穴在天府下5寸,正居大脈中央,故名五里。
14.臂臑
上肢為“臂”,臑,動物的前肢,為靈巧、好動之意,因部位而得名。
15.肩髃
髃,髃骨,為肩端之骨。 此穴在肩端部肩峰與肱骨大結(jié)節(jié)之間,故名。
16.巨骨
巨,大。 巨骨,指缺盆骨,現(xiàn)稱鎖骨。 此穴在鎖骨肩峰端與肩胛岡之間凹陷處,故名。
17.天鼎
高部稱“天”,“鼎”是古代銅器,有三足。此穴因與缺盆、氣舍成三角而名。
18.扶突
高起之處為“突”,此指喉結(jié);“扶”(夫)約當今之四橫指,即同身寸3寸。此穴距結(jié)喉3寸,故名。
19.口禾髎
唇部有胡須,形容為“禾',禾指糧食;,“髎”為孔隙之意,谷物從口入,穴近口處,內(nèi)對兩齒(門齒及尖齒)牙根間凹陷處,故名。
20.迎香
因其治療功效有“鼻鼽不利,窒洞氣塞”,鼻塞不聞香臭,用這個穴位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故名迎香。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