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的視角看中國文化
私心與克己
Selfishness And Self-denial
我們都聽過道德綁架,也都知道電信詐騙,沒想到最近被官方科普到了“道德綁架式”詐騙。
套路是這樣的:
騙子通過快遞上的電話添加到買家微信,稱自己是物流公司的,自己車上弄丟了買家的快遞,希望買家不要和商家說,自己家里很不好過,怕丟工作,可以三倍價格賠償。
以此為借口索要到銀行卡號,并給一個鏈接希望買家簽收快遞,否則會被投訴,被炒魷魚,一家老小都指望自己的這份工作呢。
就這樣,在騙子一步步的賣慘中綁架買家的善良,使其掉入陷阱。
憑什么用你的道德標準來綁架我的利益?
/電影《驢得水》
道德綁架
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達放大了許多東西,包括“道德綁架”,我們的手機里從來不缺這些類型的新聞:
以“為了你好”之名束縛操控孩子來遵循父母的意愿;
以“孩童無知”為由逃避責任讓別人做出犧牲;
以“母親義務”之名捆綁不幸婚姻中的母親;
以“公平正義”為理由敦促有錢人向弱勢群體捐款;
以“尊老愛幼”之名強迫年輕人向老年人讓座……
總有一些人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武斷性地定性被綁架者的好壞,先入為主地以“弱者有理”的姿態(tài)對他人進行公開譴責與批判,仿佛為了“社會不公”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而非出于個人私利。
事實上,“道德綁架”從來不是新聞,“貶斥私利、頌贊公義”這的既定道德規(guī)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分享朱建軍教授從心理學家的角度看中國人的私心。
無私與自私
在無私以及相對應的自私這方面,中國古代有不同的態(tài)度:
墨家的態(tài)度應該說是無私的,他們以兼愛的偉大精神,全心全意地為大眾的福祉而奔波。墨家團體中,類似傳說中的共產(chǎn)主義,有錢大家用,有飯大家吃。
而楊朱的態(tài)度則是“自私”的,他的一句名言是“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楊朱的表達也許比較夸張,但是他的思想實際上和西方的個人主義精神頗為合拍,有利于現(xiàn)代公民意識。
儒家在這方面的態(tài)度不同于墨家也不同于楊朱。簡單地說,儒家最早重視的是“義”和“利”的區(qū)別,認為君子固然不排斥利,但是義更加重要。但早期儒家并不把這兩者對立起來,只是后來的儒家逐漸變質(zhì),逐漸把義和利對立,貶低追求利的行為。并且,逐漸把“無私”和“義”混為一談,把“利”和自私混作一談,于是無私就成為了一種偉大的道德境界,而自私則逐漸被看作是一種罪惡了。
在儒家排斥“自私”和溢美“無私”的過程中,其實受到了佛教的一些影響,雖然這個影響未必是佛教的本來意圖。簡單說來,就是從佛教“去我執(zhí)”的追求中以及禪定實踐中,儒家受影響加強了對“無私”的追求。
粗略地說,“我執(zhí)”大致上指的是人和其他生物的“自我保存本能”。出于這個本能,任何人和生物都有一種追求自我利益的傾向,也就是“自私”的傾向。有一本生物學名著叫作《自私的基因》,就是闡述在基因?qū)用?,這種為基因的自我保存和復制的傾向是如何表現(xiàn)出來的。
在一個社會中,必須有一種超越這種自我保存本能的原則,社會才能建立。如果每個人都僅僅為自己生活,那么社會最容易出現(xiàn)的情況就是“叢林法則”和弱肉強食。一個文明的社會,必須有一種超越于每個人的“私利”的“公義”,而這個“公義”和每個人的“我執(zhí)”是不同的。儒家的重視“義”正是這個原因。而為了“義”的實現(xiàn),每個人必須“克己”。按照精神分析心理學的術(shù)語是用超我抑制本我,也就是不完全按照自己的自私的欲望行動。
當然佛教“破我執(zhí)”的目的和儒家不同,佛教的目的不在于社會,而在于個人精神的超越,破除我執(zhí),則精神就可以超越自我保存本能的限制,使精神的境界開拓。這是一種精神性的追求——我們不再是本能的奴隸,而成為了自由的精神。儒家和佛教,一是社會性的,一是宗教性的。
去我執(zhí)的方法上,佛教提供了一個新的方法:禪定。中國雖然也有類似的方法,比如道家的坐忘,但是畢竟佛教才有最體系化的禪定技巧。儒家吸收了這個方法,用于“克己”的功夫,使克己更有操作性了。
如王陽明《傳習錄》中有這樣的描述:
一友問:“欲于靜坐時,將好名、好色、好貨等根,逐一搜尋,掃除廓清,恐是剜肉做瘡否?”先生正色曰:“這是我醫(yī)人的方子,真是去得人病根,更有大本事人過了十數(shù)年,亦還用得著。你如不用,且放起,不要作壞我的力子!”是友愧謝。
這里的靜坐時,將好名等根掃除的功夫,就是儒家的克己功夫。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其中有佛教禪定和破除我執(zhí)的影響在。
儒家吸收佛家觀點,總體上來說是有好處的,借助佛家的啟發(fā),新儒家把儒家思想中原來雖然蘊含著,但是并沒有明確表達的一些東西明確化了。關(guān)于人性的本質(zhì),關(guān)于天命的本質(zhì)等問題,在孔子都沒有明確地論述,而借助佛家的啟發(fā),宋明理學對這些哲學性的問題進行了更深入的思考和闡述,王陽明的成就就是其中的高峰。
狠斗私心一閃念
所謂狠斗私心一閃念,就是要求人,在發(fā)現(xiàn)有任何“私心”的時候,馬上“狠斗”,也就是強力壓抑。按照當時的說法,這樣的效果是可以讓人達到“大公無私”的境界。在實際操作中,這個口號壓抑人性,壓抑人的正常欲望,壓抑人的正常需要,產(chǎn)生了很大的危害?!昂荻匪叫囊婚W念”這樣一種極端的態(tài)度,實際是儒家的“克己”和佛教的“去我執(zhí)”、禪定中的“去雜念”結(jié)合后,又被逐步扭曲形成的結(jié)果。
儒家思想是為社會生活服務的,是“世間法”;而佛教是為了超越性的追求服務的,是“出世間法”。因此,對待“我執(zhí)”或者“人欲”,這兩者的根本目標就不一樣。
作為追求超越的出世間法,作為宗教,當然可以讓信徒追求一種很特別的境界,破除我執(zhí)。但是,作為世間法,這個目標就并不適當,因為“人欲”或者“我執(zhí)”恰恰是世間生活的基礎,是不需要破除的,只需要控制調(diào)節(jié)。世間法的“克己”只需要一種自律、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就可以了,不應當把佛教中的一些用于出世間的方法引人。引入不當,就出現(xiàn)了“存天理、滅人欲”的做法,出現(xiàn)了把正常的個人利益追求看作是“自私”,甚至出現(xiàn)了“狠斗私心一閃念”。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