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學到關于人際關系的一招,叫“課題分離”.
這個詞是在一篇推送文章里看見的,作者舉了一個例子:
孩子想跟母親一起去理發(fā)店,姥姥覺得理發(fā)店對孩子不好,不同意,但是孩子堅持要跟媽媽去.
最后孩子跟著媽媽出門了,姥姥則在家里生悶氣,媽媽則因為猜到姥姥生氣而一直坐立不安,于是在回家的路上問孩子,回家怎么面對姥姥?
孩子說選擇跟媽媽在一起是他的事,姥姥因為關心不得,事與愿違而失落生悶氣,那是姥姥的事,她要想辦法化解這個從小養(yǎng)到大的小孩子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我們常常因為別人的情緒反應和生活狀態(tài)而感受壓力,這個真的很常見,發(fā)生在親人身上就更加明顯。
課題分離簡單說就是有界限感.
生命與生命之間,要有界限感.
在最初得知父親的病情時,我?guī)缀醺杏X自己沒有辦法正常地生活,準確地說,是自己給自己建立了一些戒律,這些戒律是基于親情建立的.
我覺得自己不應該吃飯吃得很滿意,不應該跟朋友談笑風生,不應該平靜地寫字,我不應該再像以前一樣生活,因為父親在受苦,我就不應該快樂。
對此,身邊人給我的勸解包含兩條:
1.你這么做毫無用處.
2.疾病是持久戰(zhàn),你要保全自己先.
接納這些勸解并且落實到行為上,經(jīng)歷了一些時間,確實有用,但是那個背后的原因,就是那個因為親情而需要同呼吸共命運的捆綁,并沒有被治愈,只是被暫時壓制,但它終究會時不時浮出水面。
“課題分離”是一個相對中性的概念,它首先沒有價值判斷,沒有倫理道德,它的立足點是首先承認每個個體的獨立性.
拿我的例子來說,創(chuàng)造好的就醫(yī)條件,心理安撫,以及陪伴,這都是我基于孝道的理解、情感的需求所要完成的課題.
但是,這個課題保證不了父親那一方的內(nèi)容,比如他要承擔化療對身體的損傷,意志的消沉,甚至對于疾病發(fā)展的預期,心理健康的調(diào)試.這些是每一個病人自己要完成的課題.
這么說起來并非是陷入一種完成任務的應付,而是盡力做好自己的事情,放棄對結果的執(zhí)著.
我開始這么做了,然后我發(fā)現(xiàn)自己不再焦慮,也不再因為壓力重重而焦躁,而是開始具備一種穩(wěn)定和耐心,或者說,我終于不會像沒頭蒼蠅一樣,到處用力掙扎了。
后來,我嘗試把“課題分離”這個概念用到另外兩個方面.
一個是對孩子,一但你有了“課題分離”這個概念,你的控制欲會下降很多,無論是從人生這個大的維度,還是具體到作業(yè)要不要好好寫,其實都有分離.
孩子的人生,有她自己要完成的課題,我們的課題,是做好她每個階段的幫手,提供幫助和支持、鼓勵,而最終,她能否上名校,能否衣食無憂,能否覓得良人,都已經(jīng)不是父母的課題了.
我們的課題,只是做好每一個階段的父母角色.
再說做作業(yè),其實我們的課題是提醒、幫助孩子解決她不會的部分,但我們常常會歇斯底里,就是因為我們把孩子的課題也拿過來,背在身上,并將其轉(zhuǎn)化為絕對的控制與安排.
我們,首先是不懂分離,其次是不愿分離,最后就成了不能分離.
其實我們真的可以多跟孩子溝通,讓她知道她不只是等著被照顧的,她要從小開始界定自己的課題,并用認真的態(tài)度去完成.
最后回到我自己的言行,從前我做事說話,經(jīng)常瞻前顧后,比如在群里發(fā)個言都要斟酌半天,一方面擔心自己說得不合適,一方面又擔心說多了別人嫌你賣弄,總之就是內(nèi)心戲很多.
拿“課題分離”來給自己松綁,那么就是回到初心,我看見了一些好的內(nèi)容,我想到了一點感悟,想跟大家交流,那么我就真誠地說出來,其實到這里,我自己的功課就完成了。
至于別人接不接受我,那已經(jīng)不是我的課題內(nèi)容。
這讓我最近的行為和人際關系獲得了一種輕盈感。我有一種手腳被綁了許久,終于被松開的感覺。
其實我們活得累,很多時候在于,我們舍棄了自己的課題,卻拿著別人的課題在拼命努力。
想起老師曾說過考試不可怕,人生才是大考,而審題永遠是決定你能否答對的先決條件.
人如何得自在?先找到自己的課題!再不求結果地去做,這就是自在。
“課題分離”還真是一個有魔力的詞!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