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主要由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組成,古人常常在朝說儒在家談道,或者當(dāng)朝論儒在野尋道。因為儒家學(xué)說是治天下用的,是經(jīng)世濟民的嚴(yán)肅的學(xué)問;道家思想則更多的用與修身養(yǎng)性,淡泊于世。儒家學(xué)說和道家思想就像一陽一陰,一張一弛,支撐著中國文化。
中國文化源出于陰陽,陰陽源出于伏羲制的八卦,伏羲制八卦源出于河圖洛書,而河圖洛書源出于水。所以,可以說儒家學(xué)說和道家思想的源頭都和水有關(guān)。
一
老子的水:上善若水
道家的水是“上善若水”。
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八章里說:“上善若水”。這是說,宇宙間最好、最高的“善”是水。
水有什么“善”呢?
老子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边@是說,水澤被萬物卻不爭名利,愿意靜靜地處在世人不喜的低地,不在世間爭高低。所以,水的這種至柔至善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氣度,使它的品格“幾于道”,幾乎達到了“道”的標(biāo)準(zhǔn)。
那么,“道”是什么?
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一章里說,“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以后又說,“道法自然”,“道”依法自然規(guī)律。
水從天上來,來自于“道”,按“道”的規(guī)律運行。 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人之道就應(yīng)該像水那樣,善之于世而不爭功利,具有像水一樣的上善品格。
老子列舉了水的上善品格:
水“居善地”。避高趨下,不爭高不逆行,謙卑地處在自己的位置,居于善地。
水“心善淵”。清明寧靜,淡泊從容,但雖清徹也深不見底,是“善為淵”;
水“與善仁”。流而不竭,施不求報,從不厚此薄彼,參天的大樹和卑微的小草它都去滋潤,與善為仁。
水“言善信”。水從高山來,從天上來,滋潤萬物,澤被蒼生,千折百轉(zhuǎn),奔向大海,這是一往無前的信念,也是一路奔流的誠信。
水“政善治”。由高流低,順道而下。依據(jù)“道”的自然規(guī)則決定它的流向走勢?;?/span>直行,或蜿蜒,或潺潺,或浩浩,順其自然,順勢而流。
水“事善能”。水有水能,它可以滋潤大地,洗滌污穢,溶解物體。水居高山可以發(fā)電,水低成湖可以活魚,水面大可以載舟,水滴小可以穿石,有時為甘露可以救命,但平常卻是廉價之物供萬物生長。
水“動善時”。尊天道而行,伺時機而動,為善時之水。“春水貴如油”,春天萬物復(fù)蘇、萌生,水滋潤著萬物;夏季雨多,是因為萬物生長壯大,需要大量的水;秋天萬物成熟,到了收獲季節(jié),降水就就減少了;冬天萬物閉藏,生機封于內(nèi),不怎么需要水了,水就化成雪,覆蓋著大地,保護萬物,修養(yǎng)土地。此為天道。尊天道而作為,則為善其時。
老子最后總結(jié)道:水“夫唯不爭,故無尤?!?nbsp;“ 無尤”,可以理解為水不主動去爭而“無為”。但是,水卻一有機會就無處不流,所以水之無為又是無不為,不爭而又無時不在爭。
老子給了水三種“德”:謙德,柔德和自然之德。老子的水是自然而然之水,清寂純靜之水,尊“道”而行之水,這就是上善之水。
由老子“上善若水”的水文化,后世道家發(fā)展出他們尊崇崇尚自然,自然而然和清靜修為的道家文化。
二
孔子的水:智者樂水
儒家的水是“智者樂水”。
《論語》記載,孔子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笨鬃邮浅3!皹匪钡?,他一再告訴他的學(xué)生:君子見大水必觀焉。
孔子樂于觀的是動態(tài)的水,比老子喜愛靜態(tài)的水更積極了一些。老子是說水,認為人的上善像水那樣就可以了,不需要智者。孔子則樂水,認為“智者樂水”,智者可以從水的流動中悟出智慧,
朱熹在《四書集注》中注釋孔子的“智者樂水”時解釋道:“智者達于事理而周流無滯,有似于水,故樂水”。就是說,水具有川流不息的動的特點,而使智者不滯不惑。
孔子論水:“夫水者,啟子比德焉。遍予而無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義;淺者流行,深者不測,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綿弱而微達,似察;受惡不讓,似包;蒙不清以入,鮮潔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萬折必東,似意。是以君子見大水必觀焉爾也。”
孔子觀水樂于水,把流水無私比作君子之德,他老人家給了水以“德、仁、義、智、勇、法、正、察、善化、志”的品性。后世人把孔子對于水的觀念總結(jié)為“德、仁、義、勇、智”:
水滋潤萬物而無私,似德;
所到之處給大地帶來勃勃生機,似仁;
由高處向低處流,舒緩?fù)募苯匝淅?,似義;
奔騰向前,沖過千山萬壑,似勇;
有深有淺,淺可流行,深者不可測,似智。
“仁義禮智信”是儒家的核心道德觀點,是君子的標(biāo)準(zhǔn),其來源就是孔子總結(jié)的“水德”中的“德、仁、義、勇、智”,把“水德”積極地人格化、社會化、道德化,正是孔子的“智者樂水”。也是儒家道德體系中的賢人、智者、君子所要遵守和達到的道德原則,品德修養(yǎng)。
《論語·子罕》記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意思是:孔子看到奔流不息的河水,感嘆道:“河水就是這樣匆匆而逝,不分白天黑夜地流著?!?/span>
從大河的流水中,孔子看到了時光匆匆、如流水一樣一去不返,而萬事萬物也會成為流水般的匆匆過客。面對短暫的人生之旅,作為天地間渺小的人,又怎樣度過這一生呢?是不是也應(yīng)該像水那樣,有“不舍晝夜”的精神?
儒家主張人應(yīng)該有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像水那樣,以“不舍晝夜”的精神,積極地去“立德立功立言”,去“齊家治國平天下”,積極地參與社會活動,按照儒家思想改造社會。
三
老子的水和孔子的水共同組成了中國文化
老子說,上善若水。贊美水的靜態(tài)美,和水在靜態(tài)時的優(yōu)秀品質(zhì)。從“上善若水”的“道”中總結(jié)出自然而然,無為不爭的“道”之理,奠定了以后道家崇尚清、凈、寂,修自身于“上善”但也消極于社會的思想。
孔子說,智者樂水。則注重了水的動態(tài)美,和流動的水含有的能量。以“水德”演繹出君子之德,君子之德要主動地去達到和身體力行。這是儒家積極地參與社會,改造社會,積極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念的思想基礎(chǔ)。
所以,老子和孔子對水的有區(qū)別的理解和贊美,就形成了后來中華文明兩個互相獨立而又互相依存的文化:道和儒。它們共同組成了中國文化,使中國文化燦爛輝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