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fèi)電子書等14項(xiàng)超值服

開通VIP
道德經(jīng)呂祖釋義

呂子道德經(jīng)解

  (出續(xù)道藏)

 

呂子道德經(jīng)解序

玄元道祖為無始之至尊代分身。而啟化函關(guān)。初度之年。紫氣東來。青牛寄蹟。著道德五千言。以授令尹真人。其書推本於聲臭之原。旁及乎物理之變。體用本末蓋綦詳焉。秦漢而還。代有著述。惜多狃於膚見。偏泥玄文。昧厥源流。指為惝恍。句讀之不明豈細(xì)故哉。予叨逢道化。證位清虛。深悼末學(xué)游談。各分門戶。仍譌踵謬。致誤來茲。不憚?dòng)H為釐訂。以袪千載之疑。雖無上妙?yuàn)W非文字所能畢宣。而精一淵源即此書。堪為典要。得其義而大其傳。是予之厚望也。夫是予之厚望也夫。

端平三年五月午日純陽山人謹(jǐn)序

 

重刋道德經(jīng)解敘

乾坤未剖。氤氳混融。渾渾淪淪。莫名其始。是天地萬物之原。即無極太極之妙也。迨夫相摩相盪。乃奠兩儀。於斯時(shí)也?;煸粴?。誕瑞鍾靈。厥惟太上道祖。緣其先天奉天。不今不古。隨時(shí)變化。更姓易名。以神奇之妙詣。常闡教而分真。住世留蹤。隱顯莫測。所以歷代以來儒者罕究。其故夫子不云乎。鳥吾知其能飛。獸吾知其能走。至於龍。吾不知其乘雲(yún)而上青天也。嗚呼。盡之矣。道德經(jīng)五千言。總貫天人萬物之理。直抉於穆清甯之機(jī)。秦漢以來。識(shí)者甚尠。兼忘本逐末之流。偏枯附會(huì)之輩。謬解虛無。妄相詬病。詎知言各有當(dāng)。道無二端。清淨(jìng)自然乃純一不已之極致。中庸淵淵浩浩。無臭無聲。詞異旨同。均言性體。世儒談理或?qū)R徐都?。言事則偏執(zhí)於形。烏覩夫一本萬殊。異用同原。太上德合無疆。不可以尋常膚見窺測也。幼從庭訓(xùn)。即受此經(jīng)。每苦捫燭測蠡。未宣窽要。丙辰下第西歸。道出留侯廟下。邂逅靜一老人譚次畀以道德經(jīng)解。予受而讀之。如啟瑯環(huán)而遺身世也。獨(dú)念儒服緇流。各是己見。黃老六經(jīng)自昔分門。安得胥天下而悉讀純陽此書也哉。因不揣冒昧。公諸梨棗。俾知夫老子德盛化神不廢人紀(jì)。可以廓清談偽託諸說之謬。若夫玄功妙典。即是存養(yǎng)微言。符籙丹章。用驅(qū)陰陽災(zāi)沴。茍屬解人。必能辨其真?zhèn)?。又無俟之喋喋也。

                    嘉慶十年歲次乙丑廣都劉沅謹(jǐn)識(shí)

 

重鐫道德經(jīng)解序

一。理也。而天地人共由之。故曰道體。諸身為德。道外無人。遠(yuǎn)人非德。道德以義理言。固非泛辭也。從古盛時(shí)聖人而為君相。則盈天下皆知道之當(dāng)為。以修德為常事。周衰道敝??酌喜挥鲮妒馈H身體以教其徒。而邪說閒之。於是道德之言始紊。老子者隱君子也。夫子嘗言老聃博古知今。則吾師也。吾將往而學(xué)焉。而臨別稱為猶龍。龍德而隱。遯世之名。非言其變化神奇也。而自漢以來。方外之士詭異支離。咸託於老子。竝夫子之言亦不為足信。老子遂為異端之祖。夫道者理之總名。德者所得於天。能全天理即為有德。豈特行文虛字。老子與子問答。無非至理。若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出乎地。尤直抉造化生成之原。心性分合之義。而君子得時(shí)則駕。不得時(shí)則蓬纍而行。用舍行藏。道亦如斯。曷嘗有鑪火昇仙之說哉。古者方策繁重。藏書為難。堯舜以來。聖王之典籍盡在王府。不得其人以守之。保無散佚。老子之隱柱下也。其非有心。待吾子而傳經(jīng)歟。長年古人常事而俗易滋疑。故屢更姓字。檀弓載孔子從之助祭。老子直呼其名。非師弟何以如是。子夏告魏文侯曰。仲尼師耼。而劉彥和亦言。李實(shí)孔師。後世顧以為否。夫聖人之大也。以其不自用而取諸人。以老子為孔子師。未必有益於老子。亦復(fù)何損於孔子。而令後人謂天人性命之學(xué)可以無師。而能其誤世非鮮。項(xiàng)槖嘗為孔子師矣??鬃硬灰蛑 *?dú)於老子而自小乎。異端托老子。而老子遂非。刑名法術(shù)托孔子。而孔子豈謬。天人本無二理。聖人豈有二道。使老子本異端。而孔子稱之猶龍。又何以為孔子。此書雖不可稽。中亦微有差誤。然大要已明。自來誣老子者多矣。得是書可以稍正其妄愚。故與感應(yīng)篇合而存之。夫道一而已矣。一者何理焉耳。理散於萬事。而皆本於心。心純乎理則天之與我者全。而道也德也皆是物也。白樂天云。道德五千言。不言藥不言仙。不言白日昇青天。蓋已得其大。凡而疵之者猶多。若韓昌黎其最著也。昌黎不知此書之義。而斥為坐井觀天。然孔子美其猶龍。而昌黎譏其坐井。豈所見反超於孔子乎。鄙老子者。不過謂其為神仙之祖。然神仙之名起於遷。固彼不知古人多不求名。聖不可知即是神仙。如浮邱及河上翁。傳詩傳易皆聖門之徒。而目以為仙。梅福一高尚者耳。而曰仙去。謂聖賢之外別有神仙。則盡人合天之學(xué)視為難能。而闢老子者非宗老子者尤誕。呼馬呼牛。老子亦復(fù)何計(jì)。第孔子所以稱之之故。千載不明。為可歎耳。

                    道光甲辰乾月雙流劉沅書時(shí)年七十有七

 

 

道德經(jīng)解純陽子註

道可道章第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道、由也。道、言也。道本人所共由。然非常說所能盡也。名、稱也。道以名顯。故可指名。然非常稱所可泥也。無名即無極。有名即太極。物所自來。曰始物。所含育曰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竅。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無欲、主靜之時(shí)。有欲、動(dòng)察之機(jī)。觀、內(nèi)視也。妙以虛靈之用。而言同出於先天。因事而異名。玄幽微之意。玄之又玄。中庸所謂隱也。眾妙之門。易所謂乾坤。其易之門也。

 

知美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美惡質(zhì)之成於天者。若不善事之成於人者。已止也。知美與善之所以為美善。則自不為惡與不善也。有無、以生化言。難易、以事功言。長短、以器為言。高下、以地勢言。六者自然之理勢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離。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作、興起也。不離、不離道也。生、生成。有、有跡。為、振作。恃、矜誇也。弗居、功成身退如堯舜是也。不去、長保其美善也。蓋惟聖人知美善之所以為美善。是以恭己無為。不言而信。萬物風(fēng)動(dòng)咸協(xié)於中。被生成而無其跡。勤化導(dǎo)而化其矜。迨夫功成身泰。可以棄天下如敝屣。而天德之在我者。固無加損也。

 

不尚賢章第三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尚、相誇尚也。難得之貨、謂非己有而必欲得之者??捎⒙暽粑吨畬?。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shí)其腹。弱其志。強(qiáng)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夫知俱去聲虛、虛靜。實(shí)、誠實(shí)。心者神之舍。腹者氣之府也。弱、專氣致柔。強(qiáng)、剛健中正。無知不自恃其知。無欲能克其欲。不敢為、不敢妄有所作為也。為政以德。則無為而無不治。

 

道沖章第四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合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道本沖虛。而用之或不能窮其量。其淵深而有本。則萬物之宗也。似想像之詞。此言道之體如是。體道者挫其銳氣。以直養(yǎng)而無害。解其紛紜。惟抱一而守中。由是而盛德之光輝發(fā)。邇而見遠(yuǎn)。善世而宜民。湛然之體擬諸形容。若有所存而實(shí)無所存。虛明之至也。帝、上帝。先、無始之始。中庸所謂無聲無臭。至矣。

 

天地章第五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

仁者、生生之意。天地所以含育萬物。而聖人體之以治世者也。芻狗、束草為之。言使天地聖人而不仁。則萬物百姓皆以芻狗視之。何以包含徧覆於無已乎。下二句乃正言之。無底曰橐。有孔曰籥。言氣機(jī)之鼓盪。闔闢者似之其流通。運(yùn)行而不息者。則所謂仁也。

虛而不屈。動(dòng)而愈出。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承上文橐籥之意。而申言之。虛則含宏而能翕。受動(dòng)則變化。而用不窮。數(shù)窮功效竭也。中、天下之大本。聖人之仁。即天地之所以生萬物者也。守、奉持之意。

 

谷神章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緜緜?cè)舸妗S弥磺凇?br> 山穴曰谷。人身虛靈之性曰谷神。不死、至誠無息也。玄陰而牝。陽

太極之樞。造化之本也。故謂天地根。緜緜不絕也。勤、急切也。道本自然故用之以不勤為妙。

 

天長地久章第七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乾元資始而不窮。故曰長。地道無成而有終。故曰久。不自生。無心而生化也。後其身不依形而立。身先先天而天。弗違也。外其身、不以嗜欲為身累。身存、不隨死而亡也。無私則與天地合撰。成、其謂能成德於己。

 

上善章第八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dòng)善時(shí)。夫惟不爭。故無尤。

  上善、善之至者。若水、天機(jī)活潑。不爭、無成心也。眾人、庸眾無識(shí)之人。眾人狃於一偏。故違道而爭。上善之人居則擇地而蹈。心則深藏若虛。愼所與之人。復(fù)近義之信。施諸於政。惟求可以適治。任人以事。惟期不負(fù)。所能慮善以動(dòng)。動(dòng)惟厥時(shí)。所謂不爭者如此。尤、怨悔也。

 

持盈章第九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貽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持、偏持。己止也。揣、妄揣。銳、躁進(jìn)也。偏持己見而自滿。不如止足之安。妄為揣測而躁率。難保愼終如始。二者皆由意氣之盛。而道德莫能守也。金玉滿堂、喻道在吾身用之不竭也。天道惡盈而好謙。君子遯世而不悔。故富貴而驕者。自貽其咎。功成身退者。法乎天行也。

 

載營魄章第十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專氣致柔能嬰兒。滌除玄覽能無疵。愛民治國能無為。天門開闔能無雌。明白四達(dá)能無知。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長上聲營、魂也。一、不二致。柔、直養(yǎng)而無害。嬰兒、赤子也。玄、黑色幽暗之意。覽、觀也。蔽於聞見曰玄覽。心為君。主七情六賊。譬曰民五官百骸。有如國無為。從容中道。天門、元神所棲。雌、陰滓。知私智也。不息曰生。涵養(yǎng)曰畜。生而不有。神為之生也。為而不恃。氣為之為也。長而不宰。為一身之長而不假於制伏之勞也。葢人受中以生官骸之用依於魂魄。得之則生。失之則死。惟內(nèi)不能葆其神氣。外不能袪乎物誘。斯無以復(fù)性而成德。抱一者其神存。致柔者其氣固。而又滌除障礙檢束形骸。俾元神依於祖竅而化厥陰。柔、性體。極於空明而絶乎私慮。極致德之幽微。至是乃為無加也。

 

三十幅章第十一

三十幅。共一轂。當(dāng)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dāng)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dāng)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此言至無而含至有也。車有三十幅。以象日月居輪之中心者。為轂車之所恃以運(yùn)轉(zhuǎn)也。當(dāng)其無。謂居空隙之處。埏埴以水粘土而為器也。器非埏埴不成。及其成也。埏埴仍歸無用。故曰當(dāng)其無也。戶牖非若棟梁之重。係於室而非此則室為無用故。若無關(guān)而實(shí)有用也。葢道不外於動(dòng)靜。動(dòng)而為有。根於至靜。故凡涉於有者。以為推行之利。居於無者。即裕推行之機(jī)。要亦互為其根。闔闢變化之理而已。

 

五色章第十二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蔽於外則亂其真。五者皆逐於嗜慾之蔽。腹深藏。目外炫。言聖人靜深而有主。不隨物而思遷。故去其可甘而全其至真也。

 

竉辱章第十三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者。則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若可託於天下。

  為吾為天下之為去聲驚、危懼意。貴、重也。大患禍害之難堪者。若身、視如身受也。竉為下、非良貴也。言常人之情。營營於得失。故竉辱若驚。困於身之嗜欲。惟恐有害於身。故視大患不能。一朝居以身為天下者。不自私其身。而欲偕天下於大道也。貴、以愼重言。愛、以關(guān)切言??杉撵短煜赂_辱不驚也??梢杂氺短煜隆2灰砸簧碇紴榛家?。此為徒愛其身。而不知以道濟(jì)天下者發(fā)。

 

視之章第十四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道體本無形聲。故不可以見聞求。以手圜而聚之曰摶。致詰窮究也?;旎旌弦徊欢V杏顾^誠也。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fù)歸於無物。是為無狀之狀。

承上文而極言其妙。皦、明也。昩、暗也。繩繩、猶緜緜相續(xù)不絶也。無物、猶言無有狀。以彼喻此之名。上則皦而下則昧者。凡物皆然。混而為一則無是也。繩繩不可。名以生機(jī)之不息。言歸於無物。以氣化之返始言也。

無象之象。是為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jì)。

上文已言混一之妙。此乃示人以知要之功也。無象之中求象。原為恍惚。豈可參以迎隨之念乎。無首無後。道之周流不息者如是。執(zhí)、專主也。御、調(diào)攝也。古道先天。今有後天。執(zhí)古御今。一以貫之之意也。古始無始之始。道紀(jì)道之統(tǒng)紀(jì)。

 

善為士章第十五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shí)。夫惟不可識(shí)。故強(qiáng)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

容、形容。豫、備豫。冬涉川、喻其嚴(yán)。猶、夷猶。畏四鄰、喻其愼。儼兮、渙兮、莊敬而和暢也。樸無雕鑿。谷能虛受。渾全之至。反若濁者不為皦皦之行也。

孰能濁以澄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dòng)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此言未及乎成德。而求以入德之事。濁者不易澄靜。存則心體自澈。安者貴於久動(dòng)。察則神智不窮。滿招損故。不欲盈也。敝壞也。新成、猶言速成。新成者其敝必速。能敝不新成。形敝而神不敝也。

 

致虛章第十六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fù)。

致、委致。委致其心。若無著者。然則有以極乎。虛之妙矣。守、存守。存守其心而不雜於物。則有以極乎。靜之真矣。萬物道之散殊。故皆涉於有作。觀其復(fù)、見天心也。下文乃詳言之。

夫物蕓蕓。各復(fù)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fù)命。復(fù)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蕓蕓、生生不息。根者物之所從生。命者理之所自出。公無私也。萬物之長故曰王。天也道也。推極其至而言之也。承上文而言。萬物雖紛。無不歸根復(fù)命者。此乃造化不易之理。陰陽消長之常。修道者必知此。而後可無妄作之因。蓋至常者天下之大本。變化所從始。故知常者可以無所不容。而無私之至物莫能加。與天合德。道體長存。尚何危殆之有哉。中庸首章言。愼獨(dú)而極於中和位育。即此意也。

 

太上章第十七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之譽(yù)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故信不足焉。有不信。猶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知去聲此言化民之道。太上聖人之治。入人者深。下知皆有聖人在其意中。其次親譽(yù)之。則涉於跡也。畏者愓於威。侮者陵其上。其故皆由信不足也。夫信者人所同具。何以上下不能相孚。豈非文告煩而躬修薄歟。故必優(yōu)游感化。愼重其言。然後民觀法而自從。日遷善而不知迄乎。功成事遂。恭己無為也。

 

大道廢章第十八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仁義者道之實(shí)。世衰道微。非仁義無以正之。是大道之廢賴有仁義也。乃人不察乎此。不本道以為治。而專尚智慧。不知智慧不由仁義無以燭奸。而反啟大偽。是故體道者必崇仁義。孝慈者仁之實(shí)。忠臣義之表也。六親不和賴有孝慈化之。國家昏亂恃有忠臣扶之。此正大道廢有仁義之證也。

 

絶聖章第十九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fù)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復(fù)、反也。以為太上自決之詞。文、文告也。不足、言不足禁之。絶棄聖智。主昏於上矣。故民趨利者百倍。絶棄仁義。主殘於上矣。故民反乎孝慈。巧利者與聖智仁義相悖者也。能絶棄之。盜賊何有。此三者皆非文誥所能感。非謂治民不必以合也。但命令必本於躬行。所繫屬者為要焉。見素則識(shí)定。抱璞則神全。少私寡欲則有天下而不與。此恭己無為之化。非聖智之資。居仁由義者不能也。

 

絶學(xué)章第二十

絕學(xué)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唯去聲 絶學(xué)、大道不明之時(shí)。唯有答應(yīng)而無問難也。阿、阿比?;倪|遠(yuǎn)意。未央、無窮也。言學(xué)術(shù)不明之時(shí)無他憂。惟是非得失之難辨為可懼耳。唯者未必即阿。而相去正自不遠(yuǎn)。善惡本自分途。而辨別介於幾希。此人之所宜戒懼者。不可不知畏也。知其不可不畏。則無憂而有憂。戒愼恐懼。亦安有窮期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tái)。我獨(dú)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乘乘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dú)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dú)若昏。俗人察察。我獨(dú)悶悶。澹兮其若晦。漂兮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我獨(dú)頑且鄙。我獨(dú)異於人。而貴食母。

食去聲熙熙、和育意。享太牢、飫其澤也。登春臺(tái)、暢其天也。蓋民化於至德。日用而不知為之者也。未孩、未離母腹之時(shí)。保愼不容不至。乘乘、任天而動(dòng)。貌歸倚著也。滿假故有餘。純一故若遺。沌沌、虛靜之貌。若昏則非果昏。悶悶、喻其神全。澹、謂無欲於外。漂、謂不泥於形。有以者、有所挾也。頑且鄙者。絶機(jī)謀也。無極之真。三五之精。為受氣成形之原。是吾身之母也。食、養(yǎng)也。

 

孔德章第二十一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象?;匈忏辟?。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

孔、空也通也?;泄庵?。惚幾之微。道雖恍惚而其中有象。下文恍惚。又以離珠之流動(dòng)言也。蓋離中真陰。是為恍惚中之物??仓姓骊柺菫轳黑ぶ兄?。二者性命之宅。道義之根??椎轮菡叽艘病H逯珓e於凡精。故曰甚真。信陰陽遞運(yùn)不失其候。名體物而在不易其稱。閱、觀也。甫、始也。太上自言。以此能知萬物之始。則道豈能外是而他求哉。

 

曲則全章第二十二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曲則全。中庸所謂曲能有誠也。此句下五句之綱領(lǐng)。文同而義別。枉、屈也。漥卑溼之處。得、自得也。枉與直。漥與盈。弊與新。極於此則伸於彼。物理之循環(huán)不窮者類如斯。守約則能自得。即此可以知彼也。貪多則反。多疑美惡。惡其雜揉也。惟聖人以一貫萬。故可為天下式。其次則必致曲以求全。戒多而取少也。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發(fā)。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見去聲 此覆解上文曲字之義。見以所知而言。是以所行而言。所謂曲則全者如此。期於道得諸已全而歸也。豈委蛇遷就之比哉。

 

希言章第二十三

希言自然。飄風(fēng)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樂音洛 夫道不貴多言。為言有盡而道無窮也。飄風(fēng)驟雨。喻其不久道統(tǒng)萬物而言。德則人之體道於身者也。失謂失意。三者憂樂同人。故人亦信之。結(jié)二句反言以明之。若己信不足。人亦不信之。尚口乃窮者也。

 

跂者章第二十四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於道也。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也。

跂去智切跨苦故切惡去聲跂、舉踵而望???、垂足而坐。以喻為其事而無其具也。餘食、餘棄之食。贅行、贅疣之行。自滿假者視道為無用。徒見惡於物。有道者豈為之乎。此與二十二章略同。

 

有物章第二十五

有物渾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dú)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梢詾樘煜履浮N岵恢涿?。字之曰道。強(qiáng)為名之曰大。大曰逝。逝曰遠(yuǎn)。遠(yuǎn)曰反。

強(qiáng)去聲渾成、無偏缺也。寂虛靜寥空闊獨(dú)立。其尊無對不改。悠久無疆。周行於萬類而足以給之。故不殆母字育之也。機(jī)一往而不畱曰逝。境遼邈而無盡曰遠(yuǎn)。反者。其所歸宿也。此極言道之所以為大。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此承上文推廣言之。道之大不可見。天地實(shí)布昭之。王者參贊天地。體道施化。以四大並言之。見王者所以斡三才而能宏道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法地之含宏光大。品物咸亨。則道無不濟(jì)矣。地承天而時(shí)行。天本道為運(yùn)化。道體無為。故極乎自然之。致此又承上四大之說。而推論之。以明凡人皆可崇效。卑法而體道也。

 

重為輕根章第二十六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臣。躁則失君。

燕乘俱去聲此示人以持重守靜之功也。根、本君主也。輜重、行者載資重之車。借以為遲重之喻也。以身輕天下。謂危其身而亡乎天下。失臣無以馭氣。失君無以鎮(zhèn)心志以帥氣。若君臣然也。

 

善行章第二十七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計(jì)不用籌策。善閉無關(guān)鍵而不可開。善結(jié)無繩約而不可解。

無轍跡、不拘成跡而合於時(shí)中。不用籌策、不逆不億而自然先覺。善閉、謂凝神養(yǎng)氣。不弛其閑。善結(jié)、謂抱一守中。緜緜不息。此五者修道之實(shí)功。聖人之能事也。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襲、重也。易曰。重明以麗乎天下是也。聖人盡人性以盡物性。明乎五者之義而已。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此又示人以取善之功。是善行善言五者之所以能深造也。資、取資。要妙、崇德修慝必取諸人以為善也。雖智亦迷。自用則小也。

 

知雄守雌章第二十八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fù)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fù)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fù)歸於樸。樸散而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長去聲知、見之明。守、存之固。雄為陽精。雌為陰魄。谿、山水自上下注之所。常應(yīng)常靜。為不離嬰兒先天一炁所生。謂聖胎也。金之色白。黑者神氣入於幽靜之意。式法忒差也。鍊神還虛。則歸於無極。知榮、明其無與。於己谷匯川之名也。德足者無所不容。物質(zhì)純固曰樸。道體如是。散而為器。一本之所以萬殊。官長君師之職。大制不割、本道以為宰制。而無所矯揉割裂於其閒也。

 

將欲取章第二十九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驈?qiáng)或羸?;蜉d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為紛更妄。作不得已??梢讯灰岩?。神器、言其至重。妄為則反以擾民。拘執(zhí)則無所變通。二者皆未適中。蓋凡物之理各有所宜。行、自行。隨從人噓緩而吹。急物之以息相扇者也。強(qiáng)、嬴。以形質(zhì)言。載、隳。以才能言。甚、太甚。奢華、侈泰。矜肆物情不一。聖人權(quán)其輕重緩急。去此三者。是以能理萬物之宜。而天下相安於無事也。

 

以道佐人主章第三十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qiáng)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兇年。

好去聲其事、謂兵事。好還、殺戮必有報(bào)也。荊棘生、則井里蕭條??芍赜袃茨?。傷天地之和氣所致。

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qiáng)。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qiáng)。物壯則老。是為不道早已。

善、善於為治。果、自強(qiáng)不息。取強(qiáng)兵力爭也。不得已柔巽之意。太上恐人誤以勇力為果。故詳言五者。以明之物壯則老。正強(qiáng)力不能久之徵也。不道、不以道。早已敝之速也。

 

佳兵不詳章第三十一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惡去聲此與上章皆一時(shí)之言。三句乃一章之綱領(lǐng)。佳兵猶言利兵也。
是以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澹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故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zhàn)勝以喪禮處之。

居、平居。恬澹、鎮(zhèn)靜而不擾。左為陽。右為陰。兵兇器故尚右。同於喪禮。殺人過多非禁亂之本心。雖勝必戚。見仁慈之無已。此承上文。反復(fù)申明之。欲人懲不詳而廣好生。賤武勇而崇仁義。其丁寧之意至深切矣。而後世且以申韓刻薄之學(xué)。歸咎於道德。不亦謬哉。

 

道無名章第三十二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樸字解。見二十八章。不敢臣、無有加乎其上者。侯王守樸則可以恭己而理。故萬物賓服。天地相合。以下推無名之道所由來。言天地以一氣而均萬物。氤氳化醇各正性命。始制有名。既有名矣。萬殊一本。物各有當(dāng)止之處。惟知止於至善。則以一貫萬。所以不殆江海為川谷之王。大道為萬物之本。侯王舍是。將安所守哉。

 

知人章第三十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qiáng)。知足者富。強(qiáng)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知人勝人外鶩者也。自知自勝內(nèi)省者也。知足則常覺其有餘。強(qiáng)行則日新而不已。不失其所得主而有恆。也死而不亡。與天地同休也。

 

大道汎兮章第三十四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有衣被養(yǎng)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兮而不為主??擅洞?。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汎、如水之汎濫而滿也。其可左右、言不可以一偏限。下文正言汎之實(shí)也。不辭、能容受不名有無跡象。衣被、以衣被人。借以言覆冒之意。不為主者、萬物本道以生化而道實(shí)無為也。以其常清常靜而言。其小無內(nèi)。以其翕闢萬物而言。其大無外。蓋無微不入。是以能無物不包也。惟聖人為能體之。

 

執(zhí)大象章第三十五

執(zhí)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乎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可見。聽之不可聞。用之不可既。

道本無象。而凡有象者莫能加。執(zhí)之以馭天下。則天下歸往。萬姓時(shí)雍。共安於泰運(yùn)之天。彼務(wù)緣飾以快目前者。如樂與餌非不悅於目耳。然移時(shí)輒忘。如過客之去而不畱。大道不然。所以視聽不可窮。而取擕無有盡也。

 

將欲潝之章第三十六

將欲潝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疆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故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qiáng)。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張潝強(qiáng)弱廢興。與奪往復(fù)相因。有自然之理勢。燭其幾於未萌。而貞其守於勿懈。惟知微知彰者能之。柔弱勝剛強(qiáng)。所謂不戰(zhàn)而屈人也。利器、國之事權(quán)。示人與人。太上此言。為兢意氣而昧知幾者發(fā)也。

 

道常無為章第三十七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鳌N釋㈡?zhèn)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亦將不欲。不以欲靜。天下自正。

道體無為。而其用至廣。中庸所謂費(fèi)而隱也。侯王能守之。則全體大用具矣。物有不化焉者乎。欲作、謂太平久而燕樂。興鎮(zhèn)以無名之樸。而民果返樸還淳。則欲作者亦將不欲。故夫本道化民者。不以一己之欲強(qiáng)民。而天下自正也。

 

上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尚仁為之而無以為。尚義為之而有以為。尚禮為之而莫之應(yīng)。則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shí)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處其實(shí)。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不德、不自是。其德不失德。常自見為德。無為為之。以主治者言。無以為有以為。以在下者言。攘臂忿爭之狀仍執(zhí)固亂治也。書曰。亂臣十人。道該全體大用。德則有淺深分量之不同。仁義禮專指其用之及人者言。上德無為。而民亦無由測其所為。蕩蕩難名者也。下德為之。而民亦知其有以為形格勢禁者也。仁義禮皆治世之具。而其用各殊。仁主於慈愛。故尚仁則百姓日用而不知。義主於斷制。故尚義則天下服教而畏神。若夫禮。周乎人官物。曲而其制嚴(yán)密。故禮之至者。民莫之應(yīng)或反攘臂而自是其見。蓋世運(yùn)遞降。人心因之。仁義禮今古不易。而其播為政教。則詳略損益之分。理勢所趨。不能強(qiáng)齊。由太古逮於今。政教有加而風(fēng)氣未必古。若而後云者。言天人氣數(shù)之適然。非謂仁義禮之可以偏任也。禮以忠信為本。故忠信薄而禮教尤先。前知亦道之發(fā)皇。而偏尚則反陷於愚。誣寧厚毋薄。寧實(shí)毋華。去取之閒。必務(wù)其本。太上此章之旨。因末俗文勝而反復(fù)推言之。欲人本道德仁義以化民也。

 

得一章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一也。天無以清將恐裂。地?zé)o以寧將恐發(fā)。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貞貴高將恐蹙。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侯王自謂孤寡不榖。此其以賤為本也。非乎。

昔太初之始。一、太極也。不貳之意。谷、江海之屬。貞、正也。致之所以致此者。發(fā)、決坼蹙危躓也。言天地萬物無不得一以成。以明侯王代天理物。必得一而後可正天下。不可恃貴高。而忘自下也。

故致數(shù)車無車。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致、與致之之致同。言推極具至也。數(shù)車、璣輪天之所以旋運(yùn)也。無車、無車之真。形琭琭圭角落落不同羣也。承上文言。致一之道非可泥象滯形。夫至一者。莫如天。天運(yùn)旋樞。數(shù)度無忒。然究其所以然。實(shí)惟一氣運(yùn)行。非實(shí)有車之形器也。人惟不能如天之純一。是以執(zhí)貴賤之形。自高則琭琭如玉。自賤則落落如石。致一者觀天之道。執(zhí)天之行。不欲如此也。

 

反者章第四十

反者道之動(dòng)。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反、復(fù)也。人知以動(dòng)為動(dòng)。而不知反本還元。正道之所以動(dòng)而無動(dòng)也。弱、致柔也。人知以強(qiáng)為用。而不知專氣致柔。正道之所以用而不窮也。有者道之跡。無者道之妙。

 

上士章第四十一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若存若亡。猶言可有可無。道本中庸下士所忽。而上士所重也。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jìn)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zhì)直若渝。

建言、古之立言者。若昧、闇然而日章若退。斂擁而自下。夷、平也。易也。詩曰。有夷之行若類。混俗和光若辱。含垢納污本廣德也。而若不足、本建德也。而若偷安澡厲在神明。不務(wù)外以求知也。質(zhì)直忠信也。若渝、變化不拘。此引建言以明有道之象如此。所以非中下士所能知也。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夫惟道。善貸且成。

此六句又推廣上文之意。而勉人以勤道也。物之方者皆有隅。大方、隨時(shí)處中而無圭角也。大器、不甘小就故晚成。希歇寂也。大音、大象以未發(fā)之中。言參諸物情。稽諸道體可名也。善貸、給萬物而不匱也。且成化功成也。

 

             道德經(jīng)呂祖釋義(第三部分)        

 

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自虛無生。一炁又從一炁產(chǎn)。陰陽三元剖而萬物生。一本之所以萬殊也。

萬物負(fù)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惟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qiáng)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惡父俱去聲沖氣、沖虛無朕之氣。即上文所謂一也。和、調(diào)暢之意。王公貴謙下。體沖和以宜民也。損益、無常要?dú)w於沖和為尚。人之所以教人者。太上自言。我亦猶人。惟不失沖和為難耳。強(qiáng)梁與沖和相戾故兇。教父、言教人必以此為先。太上以忍辱慈悲為教。故其言如此??鬃永M易於謙卦。三致意焉。而金人攲器之類示訓(xùn)諄諄。其不以此歟。

 

至柔章第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jiān)。無有入無閒。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閒去聲道不倚於形氣。故為天下之至柔。馳騁、操縱由之也。無有道之體。無為者自然之用希。及民鮮能之也。

 

名與身章第四十四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fèi)。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梢蚤L久。

徇名殖貨自忘其身。貪得無已自蹈於亡。皆由不知權(quán)度其輕重也。大費(fèi)、謂自耗其所有。厚亡、謂徒甚其悖出。知足知止安有此患哉。

 

大成章第四十五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缺、虧歉意。沖、虛也。範(fàn)萬物而無跡。納萬有而若虛。蓋德盛化神者然也。求伸者反折。炫長者必?cái)?。多言者易窮。聖賢以理勝氣。以拙晦才。以默屈人。皆反身修慝之實(shí)功。躁勝寒、溫以解凍也。靜勝熱、定以除蒸也。二者陰陽之義。修道者體此以審乎寒煖燥溼之宜。動(dòng)靜交養(yǎng)。俾未發(fā)之中已發(fā)之和。無稍差謬。而清靜之道心其亦庶幾矣。不然而小成易盈。紛紛於直與巧辯以正天下。何惑乎煩勞而無成功哉。

 

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知足常足。

糞、糞出。郊、近郊也??捎?、以功利蠱人欲得。必欲其得也。惟有道者能知足常足。無求而自得也。

 

不出戶章第四十七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yuǎn)。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萬物皆備。故不出戶而知天下。造化由心故。不窺牖而見天道。反是而馳騖以求周知。則見聞?dòng)懈F。心思易涸。是以聖人養(yǎng)其本真。清明在躬。志氣如神。豈必歷九州而數(shù)名象。任智力以要近功哉。中庸言至誠之妙。曰不見而章。無為而成。即此意也。

 

為學(xué)章第四十八

為學(xué)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矣。故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博文則日知其所未知。約禮則日去其所本。無由萬殊以歸於一本。此損之又損之道也。無為、謂渾然天理而不假強(qiáng)為。千變?nèi)f化皆從此出。故可以無不為。無事恭己而治。若舜禹之有天下而不與也。反是者敗。

 

聖人無常心第四十九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聖人之在天下。惵惵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無常心、猶言無成心。善之、信之。與其善而孚以誠。亦善亦信之化不善而去其偽德。指民而言。惵惵、誠切貎。渾其心使歸於誠樸。注耳目、則誠服而無他念也。孩之、以赤子育之也。

 

出生入死章第五十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dòng)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出入、指日月言。生者、氣之至而伸。死者、氣之往而寂也。乾坤無為。以日月為功。東西出入。而五行布四時(shí)成焉。徒猶類也。水之成數(shù)六?;鹬蓴?shù)七。合為十三。日月者、水火之精。人得其真氣而不能守。故其由生而之死也。易動(dòng)、對靜而言。生生之厚、秉陰陽之氣以生者厚於物也。太上將勉人以攝生之道。而先言生者不能無死如此。

蓋聞善攝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o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攝、衛(wèi)養(yǎng)也。兕虎甲兵無道。則或罹其兇。善攝生者合陰陽之撰。通神明之德。命由我立。而何死地之有哉。

 

道生之章第五十一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道統(tǒng)名德。則其真實(shí)無妄者也。生以資始言。畜以含煦言。品物咸章則有形矣。暢茂條達(dá)則勢成矣。萬物莫不由此。是以道德至為尊貴。莫之命、無命令也。此言道德之在天地者。本於自然如此。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yǎng)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此覆、解上文道生德畜之義。而極贊其至也。長、生機(jī)引而伸。育、氣化充而盛。成、器質(zhì)成熟。品味熟養(yǎng)者。涵濡而葆其真。覆者丕冒而衛(wèi)其全。不有、不恃、不宰、無心而成化。泯乎生與為宰之跡也。詳見第十章。

 

天下有始章第五十二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fù)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jì)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qiáng)。用其光。復(fù)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所謂有物渾成。先天地生者是也。神是母。炁是子。神炁相抱終身不殆。兌、金之竅門。六神出入之所。勤、勞擾也。濟(jì)其事、事事而求其濟(jì)。徒為自苦。故不救。察於幾微。則無所蔽矣。守其柔順。則無所折矣。光、性體之光明。金精是也。歸明者。收視返聽之意。道備於己。無惡於時(shí)。殃之所以免也。襲常、猶言守常也。

 

介然章第五十三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介然、倏忽之頃。施、見諸施行。道非知之難而行之難。偶然一隙之明。何嘗非知。但驗(yàn)諸實(shí)行恐窮於推施。甚言大道之不易也。

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賖。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cái)貨有餘。是謂盜夸。非道也哉。

夷、平易也。賖、同奢。漢書。楚楚衣服戒窮賖道???、以夸張為道也。末俗厭。中庸之道而矜飾以為是。太上深非嘆之也。

 

善建章第五十四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祭祀不輟。

建德則有不拔之基。抱一則無離道之時(shí)。是以長子孫而保世。下文乃推廣言之。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xiāng)。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厯言修己之功效如此。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xiāng)觀鄉(xiāng)。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觀、示法也。德備於身。隨在皆可以為人觀。法此謂大道。

 

含德章第五十五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jù)。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嗌不嗄。和之至也。

臧回切號平聲含德之厚、謂至人葆其真而全其形也。不螯、不知其螯也。下放此。峻、赤子、陰也。嗌、咽嗄聲。索而變也。赤子無知而神全。故其現(xiàn)於外者如此。含德之厚者亦然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qiáng)。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承上文和字之義而申言之。常、不貳不息也。益、生生生不窮。祥、善也。天道以和育物。人能知之則健。運(yùn)不息故曰常。知常則洞達(dá)。陰陽同乎造化。故曰明。修身立命奪造化生殺之權(quán)。鍊氣歸神得長生不壞之道。人中之瑞。祥莫大焉。久而不朽強(qiáng)斯至矣。末三句又反言以明之。解見第三十章。

 

知者章第五十六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道非言說所能盡。多言者妄也。孔子曰。予欲無言。即是此意。塞、兌、閉門、解見五十二章。銳、志之強(qiáng)。紛、慮之?dāng)_。和光者謙尊而光。同塵者與世無忤。盛德之至。無不可同羣也。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此推言玄同之意。道足於身。其他無所加損。故為天下貴。中庸厯言素位而行。無入而不自得。與此同義。

 

以正治國章第五十七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此章與上章蓋一時(shí)之言。此指大道而言。所謂為天下貴者也。

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忌諱、猶言猜嫌。利器、凡才智權(quán)謀可以起爭奪者皆是也。為政以德。然後無為。居敬行簡為好靜。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為無事、有天下而不與為。無欲、蓋聖人恭己之治如此。與上文正相反也。

 

其政悶悶章第五十八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耶。

悶悶、渾樸意。淳淳、猶皞皞。察察、以察為明。缺缺、疏忽也。無無為。言為政者民所觀效。當(dāng)愼於所施。況一人之智不能窮天下之情偽。彼禍福之倚伏。孰則能知其歸。極而持之。其惟不任智力。以無為正天下者乎。

正復(fù)為奇。善復(fù)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此承上禍福倚伏之意而申言之。復(fù)、反也。善、猶祥也。正與奇。善與妖。極而必反。乃理勢之自然。而人往往迷焉。則以無聖人之德故也。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割、截正。劌、傷也。肆、徑行。耀、炫耀也。四者之弊。人之所以迷也。聖人方而達(dá)權(quán)。廉而不戾於俗。不肆不耀。所以葆無為之德。而善世宜民也。

 

治人事天章第五十九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惟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重平聲嗇、德反於淵微。中庸所謂不顯也。服、謂人天早感其誠。重積德、克明峻德???、能也。莫知其極、量之所函者。遠(yuǎn)也??梢杂袊?、治人事天之寶也。

有國之母??梢蚤L久。是謂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

凡物之根本曰母。未二句乃質(zhì)言之。深根固蒂、神息與性命相依。長生久視、內(nèi)元其乾坤並壽。此修道之極功。而致治之本原嗇於德者然也。

 

治大國章第六十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鮮平聲治國者和民而已。故譬之烹鮮。小鮮極言其易也。無道之國德薄而沴。重鬼或能神。以侵害於人。聖人以道蒞天下。陰陽和而萬民育。各不相害。故幽明交格。德甚神也。

 

大國章第六十一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故大者宜為下。

下流、水之所歸。交、比附。牝、柔服。下、下人也。以取、我取人。而取、人取我。欲、入事。人、欲人納其請也。此為恃強(qiáng)大以陵弱小者發(fā)。而反復(fù)推下人之功效。乃太上救時(shí)之論也。從來大國以力相服。往往不勝。不知柔可以制剛。理足以奪勢。大國權(quán)重而勢尊??梢匀菝裥蟊姟6逃麣w焉。如下流。然第天下之所欲附。必天下之至柔者也。譬諸牝牡以靜勝動(dòng)。所謂靜者。偃武修文。相安無事。以此下人。則無論國之大小。皆可相制。蓋大國欲畜小國。而小國亦不過欲售其事。人之謀兩者。各思得其所。欲則以勢相爭。必不甘為所屈。故大國宜為下也。

 

道者章第六十二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道生萬物。無所不在。故善人寶之。不善人亦賴之也。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

承上不善人之所保而言。市、售。加人、上人也。人雖不善。然聞美言者心折。尊德行者咸欽。蓋秉彝之好不可得而泯沒。豈可棄不善而不教也哉。故天降下民作之君師。天子三公之設(shè)。皆所以化不善而使善也。

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jìn)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為天下貴。

坐、跪也。求以得、求而得也。拱璧先駟馬。儀至豐矣。然不如以道誘人。古人所以貴此者。以道在吾身求則得之。自新無以加乎。此也老子既恐人以不善棄人。又恐人以不善自棄。故反復(fù)推言。道貴如斯。其憂世至深遠(yuǎn)矣。

 

為無為章第六十三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bào)怨以德。

鍊虛合道。為其無為。順應(yīng)自然。事其無事。味無味之味。淡而不厭也。怨、專謂一己之私忿。無關(guān)倫紀(jì)者也。大小、多少。稱乎物不施意。不以怨報(bào)即為德。非加厚也。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xì)。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xì)。

上文成德之詣。此則為希聖者言入德之方。作、起也。書曰。思其艱以圖其易。又曰。細(xì)行不矜。意亦如此。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

不為大、不自以為大。猶難、愼之至也。

 

其安易持第六十四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破。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此示人以審幾之學(xué)。而下文復(fù)推廣言之。欲人以自然者恆其德也。脆、柔薄。微、細(xì)弱。未兆易謀。故為之於未有。其安易持。故治之於未亂也。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tái)。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

事莫不由微至著。惟當(dāng)順其自然而因應(yīng)之。妄為則敗。執(zhí)滯則失。聖人天理渾然故。泛應(yīng)曲當(dāng)也。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xué)不學(xué)。復(fù)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人情不欲道。而欲難得之貨。不務(wù)學(xué)。而安於過舉。所以功敗垂成。而事無終始。惟聖人賤貨而貴德。成己以成人。是以復(fù)眾人於無過。而未嘗逞其私智也。

 

古之善為道章第六十五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智愚、以在上者言。愚、誠樸意。道者、治民之具。然必毋以智自居而後可。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自炫於民。將以誠樸化之。故民之難治者。以在上之智術(shù)多。而去道遠(yuǎn)也。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楷式。能知楷式。是謂玄德。

賊、傷害。福、祥和。知恃智、不恃智之得失。而道之楷式在是矣。故稱玄德。

玄德。深矣。遠(yuǎn)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反、復(fù)本也。大順、郅治也。承上文言。玄德極於深遠(yuǎn)。處乎萬物之先。以此治國乃至大順。中庸言。篤恭天下平。而稱贊其妙。至於無聲無臭而後已焉。即此義也。

 

江海章第六十六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百谷、百川。善下、虛而善受也。上民、作民父母。以言下之詢于芻蕘。先民為天下。法以身後之謙退。不敢先人也。此為以力服人者發(fā)。

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上下相制。震懾之曰重。前後相犯畏忌之曰害。推、推尊之也。

 

天下皆謂章第六十七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惟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xì)也夫。

不肖、不肖乎道德。輶如毛。毛猶有倫。故謂我為大。則猶未化乎道之跡。若求其肖。必也其無聲臭乎。

我有三寶。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其大。今捨慈且勇。捨儉且廣。捨後且先。死矣。

慈仁。則心無私曲。見義必為故能勇。守約。則敬愼不敗。推行盡利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謙尊而光也。專恃其勇。務(wù)廣而上人。則易以賈禍而亡。身捨、猶去也。

夫慈以戰(zhàn)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wèi)之。

  衛(wèi)之、之之。指民而言。申言慈之美如此。蓋不忍人之心。道之本而天之所福。戰(zhàn)則無敵於天下。守則眾志之成城。天將救其危而保其國。所以然者以慈之德??梢孕l(wèi)民生而普祥和也。三寶之中。以慈為本。惟慈然後可以體道。而不以自大為肖也。

 

                               

 道德經(jīng)呂祖釋義(第四部分)     

 

 

 

不武章第六十八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恃力曰武。恃氣曰怒。兩相攻擊曰爭。為之下、屈己下賢也。力、材也。有此四者。則不動(dòng)聲色而萬物無不効其能。是謂不爭之德。用人之材亦如天之不言。而五行順布。古之立極者然也。

 

用兵章第六十九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jìn)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仍無敵。執(zhí)無兵。

此示人以用兵之道。主、禦敵???、侵伐人者也。無行、無義之行。仍、因也。恃也。言用兵危事。如有言其好為貪兵勇往。無前者。是謂行無義之行。若攘而無臂。恃一往之氣。若執(zhí)而無兵。蓋先自失其用兵之具也。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則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喪去聲承上文言。易談兵者輕敵。輕敵則有亡國喪身之禍。寶、謂仁義。仁義者治世之寶。輕敵則有好殺之心。故兩兵相遇強(qiáng)弱未分。而有哀憐無辜之心者必勝。所謂仁者無敵也。

 

吾言章第七十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聖人之言皆道也。百姓日用而不知。故老子深嘆之。
言有宗。事有君。夫惟無知。是以不我知。

宗、主也。君、綱領(lǐng)也。道具於聖人之心。不得測其妙也。宣諸於言。見諸於事。不能即委窮源。安能知之。

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褐、賤者之服。被褐懷玉。喻外陋而內(nèi)美。此一節(jié)又推言知希之無損。以為有德而不見知者勛。蓋聖人忘名乃能遯世。不見知而不悔。其次則不免以知希為戚。故太上言此以勉人。非自謂其知希之貴也。

 

知不知章第七十一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

能知人之所不知者。義精仁熟故為上。不知而自以為知。妄作聰明之大患也。夫惟患以不知為知。則能遜讓以求知。是以可免於此患。。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此所謂病以憂患而言病。病憂勤、愓厲也。孟子曰。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蓋述此意。

 

民不畏章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大威至矣。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惟不厭。是以不厭。

威、理勢之防。難犯者皆是也。書曰。天命明威。無挾其所居。孟子所謂。居天下之廣居。厭厭數(shù)所生。所以生之理也。全其所生之理。則盡性立命。與天合德。是以不可厭絶也。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見去聲自知、得失自課。自見、炫耀。求知自愛守身。重道自貴。矜己尚人。去彼取此。是以能畏天命。而保真常也。

 

勇於敢章第七十三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

惡去聲勇、猶果斷。敢、不敢、以剛?cè)徇M(jìn)退言。殺、害、活、成全也。事故之來往而有害靜而無失。兩者其大較也。然以為殺而未必殺。以為活而未必活。則或利或害有不盡。係乎勇於敢與不敢者。此其中有天焉。天者何理。勢之微而數(shù)之不可知也。利害定於天。而天之所惡難知其故。是以聖人酌經(jīng)權(quán)而用其中。忘利鈍而守其正。不敢以為易也。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yīng)。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

人情有為。必欲其勝而希報(bào)。惟恐其遲。不知天道至神。遲速美惡之應(yīng)毫無差忒?;只?、疏闊也。此中上文所惡二句之意。而勉人恆其德以承天。

 

民不畏死章第七十四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zhí)而殺之。孰敢。

民不畏死、衰世之極矣。奈何更以刑罰懼之。若使民常有懷刑之心。則教化明而民已知所趨避。乃有為奇。邪以誘民者。從而殺之。民孰敢不畏死乎。太上此言。為末世以殺禁亂而不務(wù)本者發(fā)也。

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司殺者、孟子所謂天吏也。代天理物。能好能惡。故可以殺。非其人而以殺禁民。若代斲之傷手。無益而有害。此承上文而言。欲人盡化民之道。非教之殺也。

 

民之饑章第七十五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

有為、若刑名法術(shù)張皇補(bǔ)昌之屬皆是。民不自愛其生。以其殖貨利而徇嗜欲也。

夫惟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以生為者。營營於衣食嗜好。而惟恐傷其生。自以為貴生矣。不知多欲多累反無以葆其天。而全其性。夫惟順性命之理。以養(yǎng)二氣之和。無所矯揉。而賢於貴生也。

 

人之生也章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jiān)強(qiáng)。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jiān)強(qiáng)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人之得氣也厚。聚則和融。散則骨立。物之得氣也薄。生則易折。死則朽敝。蓋道生於卑。退而禍生於剛狠。故太上即形質(zhì)之易曉者以示人也。

是以兵強(qiáng)則不勝。木強(qiáng)則拱。強(qiáng)大處下。柔弱處上。

結(jié)言柔弱之為貴也。兵恃力而無仁智信三者。則適足以取敗。木氣不疏達(dá)而堅(jiān)確。則僅於一拱。不成美材。是以凡事皆戒強(qiáng)大。而尚謙和也。

 

天之道章第七十七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bǔ)之。

張弓者、必欲其平天道。璇璣運(yùn)而七政齊。四序布而五行代調(diào)燮。網(wǎng)維莫名。其妙要?dú)w於至均而已。道祖即張弓之易見者。而譬之高下有餘。不足又復(fù)虛擬其名。以況其理也。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bǔ)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天道虧盈而益謙。人則不然。是以在己常欲有餘。在人??嗖蛔?。能以有餘奉天下。是欲萬物各得其所者也。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欲不見賢耶。

見去聲舉聖人以為承天者。法不欲見賢。不欲自著其賢也。

 

天下柔弱章第七十八章

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jiān)強(qiáng)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故柔勝剛。弱勝強(qiáng)。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言柔弱之道。易知而難行。以起下文也。

是以聖人言。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能容一國之垢。所謂百姓有過在予一人者也。能以一國之不祥為己憂。所謂一夫不獲時(shí)。予之辜者也。此皆用柔之道。反、委曲言。一言之閒。亦有柔弱之道。

 

和大怨章第七十九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zhí)左契。而不責(zé)於人。

此言為善者。必忘人我。而貴反躬也。怨之成也。常由責(zé)人而不責(zé)己。故積小以至大。茍不知自責(zé)。則雖解大怨。必有餘怨。未能懲忿窒慾。安可以為善。契、約也。交易者一約而兩分之。執(zhí)以為信。以己度人心。理無二反。己而無怨於人。聖人之宏也。

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司、主也。徹、通也。有聖人之德則稱物平施。權(quán)衡任我故司契。無其德則恩怨必求其分明。斤斤以明通為尚。天道無私。為善者其知勉矣。

 

小國章第八十

小國寡民。使有什百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yuǎn)徙。雖有舟車。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fù)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此示小國以自強(qiáng)之道。而欲其返樸還淳也。器多而不用。則糜費(fèi)節(jié)矣。重死而不徙。則民志堅(jiān)矣。舟車所以致遠(yuǎn)。甲兵所以禁亂。不乘、不陳。言民瞻依而誠服。無所用此耳。非謂可盡廢也。結(jié)繩而用返乎太古。是以裕大豐亨。風(fēng)俗淳美而不患於民寡也。

 

信言章第八十一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此章勉人約德而廣業(yè)也。信、誠實(shí)無偽。美、悅?cè)寺犅?。善者、訥言敏行。辯者、易言多咎。知者、達(dá)於事理。博則馳鶩聞見以為奇而已。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為人之為去聲  積、滯於私也。聖人之心一理。渾然而泛。應(yīng)曲當(dāng)夫何積。為人以善及人。與人以惠。加人愈有。愈多德業(yè)。無損於己。而性量益增也。天以利萬物為心。而聖人體天之心以為心。故其無心而成化。與天同不害不爭。盡人性物性者無二也。

續(xù)刻道德經(jīng)解終

 

 

續(xù)刻道德經(jīng)解跋

五千言世多誤解。先生重刋

呂子註本。最為美善已。與感應(yīng)篇合而存之。名曰道善約編。今吾黨復(fù)續(xù)刻於道佛經(jīng)懺之後。以廣其傳。是書雖不似經(jīng)懺之祈禳禍福。足供拜誦。而其理則一。觀者幸勿以不相倫類置之。

咸豐辛酉年  虛受齋敬識(shí)

本站僅提供存儲(chǔ)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diǎn)擊舉報(bào)。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道玄篇-元-王玠
道德經(jīng)釋義卷之下,純陽真人釋義
【道教經(jīng)典】道德經(jīng)古本篇·道經(jīng)(下)
道德眞經(jīng)(《正統(tǒng)道藏》無注本)
道德經(jīng)-青羊?qū)m誦讀版
六點(diǎn)新書 | 宋徽宗道德真經(jīng)解義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diǎn)新聞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diǎn)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