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附近多名勝古跡,除魯迅故居外,尚有沈園、禹跡寺、春波橋、徐渭遺蹤、朱買臣典故,還有一處地名叫第四宮。
小時候聽老人說第四宮,照理應留有不少膾炙人口的故事。但是十分遺憾,留傳下來的逸事少至又少。年代久遠,史料甚至傳說都很缺乏。所以以下有關笫四宮的一些描寫和說法,純屬推斷猜測,當不得真,只當茶余飯后的消遣吧!
據(jù)《越中雜識·古跡》載:“會稽縣東南,有地名第四宮、第五宮、第八宮,故老相傳,為董昌故宮。”(注:董昌為唐舊臣,乾寧二年(895年)二月,董昌在越州自立為帝,國號大越羅平,后被部將錢镠所殺。一說被俘投江自盡。)查光緒十九年(1893)宗能述所識《紹興府城衢路圖》僅載有第四宮。《越中雜識》成書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至光緒十九年(1893)已相距百年,看來當時第五宮、第八宮地名已經(jīng)不存。所以現(xiàn)在也無法知曉其方位所在。而第四宮所在地,據(jù)《紹興府城衢路圖》所載,大約位于今繆家橋河沿河南一帶,與民間流傳笫四宮位置大致符合。
據(jù)傳燕甸弄原名叫燕殿弄,是宮內(nèi)婦人行走的通道,糕店弄原名叫高殿弄,是宮內(nèi)文武官員行走的通道。宮內(nèi)男人與女人,官員與嬪妃宮女,分道行走,也在理中。
據(jù)我推測,宮院四周一般應有高墻深河圍繞。因為高圍墻、高河岸難以攀登,有利于宮院與外界的隔離和安全防護,可認為是宮院的界墻界河。而上述區(qū)域,南側(cè)目蓮河,東側(cè)咸歡河,西側(cè)糕店河,三面臨河,均為高河岸(注:目蓮河、咸歡河、糕點河名稱以旁邊東咸歡河沿、糕店弄、目蓮橋河沿的路命名,是我杜撰。其中糕店河我小時所見己經(jīng)干涸,但河岸很高)。故據(jù)此推測,第四宮大致范圍應是:東界燕甸弄,從目蓮橋至金斗橋。南界從覆盆橋到目蓮橋。西界從覆盆橋到繆家橋。北界為東咸歡河沿,從繆家橋到金斗橋。唯東側(cè)燕甸弄似無界河,但外側(cè)或應有高的宮墻與外界隔斷。
傳民間傳說,曾經(jīng)在東咸歡河河底淤泥中撈出過一把越國劍,時經(jīng)兩千多年,依然完好無損,鋒利異常。
以上為憑想象還原唐代古越第四宮的大致外部環(huán)境。從以上范圍看,笫四宮范圍不算小。至于為什么叫第四宮?董昌還有幾處后宮?第四宮中居住過何人?發(fā)生過什么事情?都己無從查考了。
歷經(jīng)近千年的滄桑,第四宮的名稱尚在,大致格局還在,已是不易。但第四宮周邊發(fā)生了太多的變遷,太多的事情。東晉與唐朝僅相隔幾百年,唐李白就有了“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劉禹錫也有了“舊時王謝堂上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詩中感嘆。清孔尚任也在《哀江南》曲調(diào)中唱出了“烏衣巷不姓王”。所以笫四宮的巨大變遷并不使人感到奇怪了。世事滄桑,高殿弄變成了糕店弄,燕殿弄變成了燕甸弄。覆盆橋河沿,遷入了北宋周敦頤后裔的魚化橋支覆盆橋分支周家。南宋陸游在春波橋畔懷念前妻“曾是驚鴻照影來”。目蓮巷口留下了畫圣徐渭的行蹤。覆盆橋河沿、禹跡寺前、目蓮巷口,現(xiàn)在又變成為魯迅路的一段。至于目蓮巷口是否與目蓮和尚或者目連戲有關,無從查考
禹跡寺比笫四宮年代更久遠。據(jù)《嘉泰會稽志》卷七寺院門云:“大中禹跡寺,……晉義熙十二年驃騎郭將軍舍宅置寺,名覺嗣。唐會昌五年例廢,大中五年復興此寺,詔賜名大中禹跡。"這寺內(nèi)有何禹跡,書上未曾說明,但又似并非全無因緣。至清乾隆乙酉,清涼道人到寺里去,留有記錄,《聽雨軒余紀》中《陸放翁詩跡》一條下云:“予昔客紹興,曾至禹跡寺訪之。寺在東郭門內(nèi)半里許,內(nèi)有大禹神像,僅尺余耳。”可見禹跡寺自晉義熙十二年至唐會昌五年,凡四百多年,屹立不倒,廢后又復興,至清乾隆乙酉寺內(nèi)還供有大禹神像。周作人在《禹跡寺》一文中又說,到他那年代,“寺已廢,但余古禹跡寺一額,尺余的大禹像競不得見”。
禹跡寺離我家很近,步行僅需五分鐘。小時候去過禹跡寺,寺前廣場頗開闊,上書“南無阿彌陀佛”的寺墻猶在。走進禹跡寺,已經(jīng)十分破敗。穿過沒有圍墻的禹跡寺后院,眼前呈現(xiàn)一片不規(guī)則的菜畦地,間雜殘垣斷壁,野草沒膝,灌木叢生,就是民間傳說中的第四宮了。解放后不久的一天,鄰居盛傳,昨天晚上,禹跡寺內(nèi),政府抓賭,抓出象膀蟹一般一串人犯。說是賭場設在禹跡寺地宮內(nèi)。可見當年禹跡寺規(guī)模之宏大。據(jù)說當年禹跡寺屋甚多,門為樓,奉五百阿羅漢,甚壯麗。
清涼道人《聽雨軒余紀》中《陸放翁詩跡》一條下云:“寺之東有橋,俗名羅漢橋,橋額橫勒春波二字。"為什么叫羅漢橋,不知出典。至于為什么叫春波橋,有一說,賀知章詩云:“離別家鄉(xiāng)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唯有門前鑒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故取名此橋為春波橋。但按詩中句理解,賀知章所言春波橋應在鑒湖邊。一般認為,橋名出典自陸游詩:“落日城頭畫角哀,沈園非復舊池臺,傷心橋下春波綠,曾見驚鴻照影來。”在我年少時所見之春波橋,為石砌圓拱橋,上下橋坡道及橋面也都用石板鋪砌,無臺階。圓拱映月,古色古香,既大方實用,又古樸優(yōu)雅。
禹跡寺前之春波橋,也難逃與禹跡寺同樣被拆除的命運。1961年,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政府下令填河,禹跡寺前之春波橋隨著河道被填而被拆除。1962年,一場罕見大雨,會稽山上下來的洪水,使紹興城內(nèi)道路被淹,決策者才認識到紹興城內(nèi)這些密如蛛網(wǎng)的河道,不但有交通、貿(mào)易、日常生活之便利,還有重要的泄洪功能。才重新挖開填埋的河道。但重建的春波橋已不再是美如垂虹,秀姿綽約的拱橋,而是橋面與兩端路面相平的梁式橋,平常得不能再平常。我家門前的汲水河,也遭到禹跡寺前河道的同樣的命運??杀氖侵熨I臣遺跡,汲水河上之望郎橋,在汲水河填埋又被開通后,沒有再重建,現(xiàn)在連遺址也找不到了。我認為紹興城內(nèi)的這些古河道,遠比紹興古城古老,很可能是大禹等先人治水時的遺存,在水系內(nèi)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我再次來到禹跡寺舊址。禹跡寺唯留存一雙眼古井,井前立有《禹跡寺古井》石碑,可供人們留連憑吊。春波橋則成了一座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梁式道路橋。第四宮已無實物可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