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阿呆爸第702篇原創(chuàng)
阿呆爸育兒特約作者:豆包媽
“這是養(yǎng)的白眼狼嗎?這么冷血,讓人寒心死了!”
最近,被監(jiān)控下的這幕“驚”到了。
三個孩子正在吃飯,背對他們的媽媽突然身體直直向后倒了下去,腰撞到門框后躺在地上一動不動。
而孩子們就這么直呆呆看著,無動于衷。
時間過去很久,粉衣女孩才走過去,只是遠遠地觀望后,重回餐桌吃飯;
白衣女孩全程一副事不關己的態(tài)度,瞅了一眼,便扭回頭;
就連最小的孩子,也沒有出于本能地哭喊著叫媽媽。
一段視頻讓人看得揪心又寒心。
原來,這位媽媽獨自照看三個孩子,加上發(fā)燒,身體不支暈倒了。
所幸,媽媽逐漸蘇醒,沒有大礙。
然而,孩子表現(xiàn)出的冷情,讓人不得不感慨:“再燙的身體,都沒法融化這顆寒掉的心!”
烏鴉尚知反哺,為人兒女卻不知感恩。不得不說,失敗的家庭教育是種悲哀。
01.
父母愛太滿,孩子認為一切理所應當
曾有一則“母親為大一女兒招聘保姆”的新聞,引發(fā)熱議。
媽媽在朋友圈招聘保姆,照顧上大一的女兒,幫她洗衣、做飯。
據(jù)媽媽說,女兒從小沒做過家務,不會照顧自己。她工作太忙,顧不上,所以請保姆照顧女兒,花錢買安心。
按理,孩子已經讀大學,應該有基本的生活技能了,可現(xiàn)在還需要專人洗衣、做飯。
媽媽覺得請人正常,孩子接受得理所應當。
父母疼愛孩子,本無可厚非。但孩子長大成人,父母還樣樣代勞,很容易讓孩子陷入“索取無度”的深淵中。
正如蘇聯(lián)教育家馬卡連柯所說:
“一切都讓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所給予孩子最可怕的禮物?!?/p>
成都老來得女的柴爸爸,18年風霜雨雪,含辛茹苦獨自把女兒養(yǎng)育成人。
女兒想出國留學,他以女兒名義開卡并將半生積蓄的300萬元悉數(shù)存入。
結果,女兒偷偷拿走銀行卡并大肆揮霍,還拉黑了老父親。
父親18年的養(yǎng)育之恩,換來的卻是女兒的無情背叛。
“水滿則溢”,愛亦是如此。
孩子在父母寵愛的蜜罐里長大,他們反而忘了愛是什么滋味。
孩子習慣索取,就會心安理得享受父母所做的一切,更不要說讓他去關心父母。
02.
被寵壞的孩子,難有感恩之心
不禁想起今年夏天無錫街頭,那個讓人“可憐又可恨”的一幕:
回家途中,媽媽騎行的電動車突然沒電了,只能下來推著車走。
車前,媽媽蹣跚身子,費勁地拖著電動車;車后,孩子穩(wěn)坐如鐘,心安理得地打著游戲。
眼瞅著拖行一段之后,媽媽體力不支,踉蹌著快要跌倒,冷漠的兒子竟然沒有幫母親一把,甚至連最簡單地抬下腳,下個車都沒有。
他一心只顧手里的游戲,對媽媽的負重前行視而不見。
瘦弱的媽媽,既要承載電動車的重量,還要盡力不讓后座的半大小子摔出去。可想,她拖車走得該有多艱難。
俗話說,“父恩重如山,母恩深似?!薄?/p>
可就是父母這份毫無保留的愛,把孩子慣得不知感恩。
武漢地鐵金銀潭站, 母親手推兩個行李箱,背著大包、小包,女兒則無事一身輕,兩手插兜,悠閑地走著。
突然,女孩朝母親身上狠踹。大概踹了六七下,才被路人攔下。
女孩踢打媽媽,竟是因為媽媽看錯站,上錯車。
事后,母親沒有教育女孩,反倒勸慰她別生氣。
女兒的自私跋扈令人瞠目結舌,母親的縱容嬌慣讓人咬牙切齒。
難怪網(wǎng)友同情不起來,認為媽媽是咎由自取。
莎士比亞說:“不知感恩的子女,比毒蛇的利齒更能噬痛人心?!?/p>
深以為然。
父母一味地給予,永遠換不來感恩,反倒會親手喂出個“白眼狼”。
孩子不懂感恩,父母痛苦一生。
03.
不知恩的孩子,自私自利
表妹打電話說“懷上了二胎”,我們還沒來得及送上恭喜,她就嚎啕大哭起來。
原來,她15歲的兒子一直反抗。幾天冷戰(zhàn)過后,兒子下了最后通牒:
“你要二胎,也可以,現(xiàn)在立遺囑,房產和車都寫我的名字?,F(xiàn)在開始我住學校,不會再回來。你要是不簽字,就去醫(yī)院流產!”
小時候如天使般的孩子,如今變得自私、冷血,這和表妹一貫的教育有關:
過年時去她家,家里的糖和零食都是兒子喜歡吃的;吃飯時,長輩還沒到齊,孩子早就上桌;夾菜時,孩子也是把喜歡吃的搶先挑光。
長輩教育孩子,表妹還護著:“喜歡吃就讓他吃唄,反正就他一個孩子,也沒人跟他搶。以后,這些還不都是他的……”
孩子長期聽著這些承諾,想當然覺得一切都是屬于他的。習慣了父母百分百的獨寵,他絕不允許別人來分走一杯羹。
教育學家洪蘭說,父母太過寵愛,孩子就容易養(yǎng)成“凡是眼睛看到的都是他的,凡是他想要的也是他的”這樣的觀念。
孩子一旦變得自私自利、唯我獨尊,走出家庭這個小世界,自我為中心的孩子生活起來只會感到不被關注、不受捧,絕不會擁有父母想給的快樂與輕松。
父母越無私,孩子越自私。
04.
做“會愛”的父母,教“懂愛”的孩子
楊占禹在《時光錄》中寫到:
“親情,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純凈的感情了,除了愛與呵護,還應該有感恩?!?/p>
想起了用愛溫暖冬日的男孩王浩棟。
9歲那年,他放寒假后,到西安跟父母團聚。爸媽并沒有帶小浩棟去吃喝玩樂,而是照常工作,還把他帶到菜場,跟著一起賣菜。
他每天凌晨4點就起床,頂著嚴寒給爸媽幫忙。小小年紀的他從沒抱怨,反而體會到了父母在外打拼的艱辛。
他說:“我希望過年的時候,爸爸媽媽可以好好休息,我在這兒的幾天可以讓他們開心一點?!?/p>
多懂事的孩子,知道要心疼父母,也懂得如何感恩父母。
常聽說:“什么樣的家庭,養(yǎng)出什么樣的孩子。”
有的孩子心如石塊般冷漠,對待自己的父母大呼小叫;有的孩子卻心像陽光一樣溫暖,遇到流浪貓狗都能主動關心。
一個“懂愛”的孩子,才是一個家庭最大的財富。
教出“懂愛”的孩子,父母不妨試著這樣做:
1、取消家中“特殊”地位,讓孩子懂“知恩”
不懂感恩的孩子,在家中都有“特殊”地位。父母把他當作“小皇帝”“小公主”,好的東西都給他,做事都先考慮他。
無形之中,這成了對孩子的錯誤暗示,讓他覺得父母做什么都是應該的。
在家里,不給孩子特殊待遇,
吃飯的時候,長輩上桌和動筷前,孩子不能先入座吃飯;
孩子喜歡吃的菜,不要特意放在他跟前,更不要讓孩子“獨占”;
讓孩子學習做家務,承擔家庭成員的責任。
不要因為愛孩子,就讓世界繞著他轉。讓孩子知道自己和父母是平等的,父母的付出并非理所應當,一切給予都是出于愛,要懂得“知恩”。
2、不要無底線滿足要求,讓孩子懂“知足”
法國作家蒙田曾說:“兒童猶如我們的胃,不用過度喂養(yǎng)?!?/p>
很多父母本著“再苦不能苦孩子”,嬌慣、溺寵孩子。孩子要什么給什么,別的孩子有什么,自家孩子也得有。
父母買件幾十塊的T恤要考慮很久,隨便給孩子買雙鞋成百上千;父母在外吃頓飯不舍得,給孩子花錢卻像流水。
父母苛刻、透支著自己,卻以富人標準滿足孩子。父母毫無底線地滿足,孩子沒有上限地貪求。
家里什么條件,父母就怎么養(yǎng)孩子。讓孩子只獲得應得的保護、關心與物質,他才不會陷入貪婪的漩渦。
3、懂得換位思考,讓孩子親身體驗
父母能給孩子很多愛,卻沒法代替他成長。
不懂感恩的“自私鬼”,從小就缺乏“感同身受”的學習。
父母把孩子保護得很周全,讓他失去了親身體驗的機會,更不知換位思考。
開明的父母懂得給孩子付出和表現(xiàn)愛的機會。比如去超市,可以讓孩子幫忙推車、拎袋子;每天的廚房垃圾,讓孩子幫忙扔。
父母不包辦,孩子才有機會練習愛與責任。
該做的事讓孩子自己做,該經歷的挫折讓孩子自己受。
只有親身體驗過,才會感同身受,只有換位思考,才會理解父母的不容易。
05.
畢淑敏說:“天下的父母,如果你愛孩子,一定讓他從力所能及的時候,開始愛你和周圍的人。這絕非成人的自私,而是為孩子一世著想的遠見。”
溫暖懂愛的孩子是父母用心塑造出來的。
父母心生溫暖,孩子心懷感恩。多給孩子創(chuàng)造機會,讓他學會付出、感恩,讓愛在孩子和我們之間流動。
共勉!育兒不慌張,阿呆爸來幫忙,伴你和孩子一起成長。▼
· 阿呆爸視頻推薦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