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阿呆爸第687篇原創(chuàng)
阿呆爸育兒特約作者:聲聲蔓
綜藝節(jié)目《一站到底》的一個小嘉賓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12歲的何宜德。
他一亮相,就讓人忍不住發(fā)出驚嘆,因為他的簡歷太耀眼了!
1歲徒步暴走,6歲寫自傳,8歲考入南京大學……
許多人孜孜求學十余年才能抵達的高度,何宜德8歲就交上了答卷。
而何宜德的爸爸,更是“望子成龍”的典型代表。在教育兒子的路上,他始終推崇“鷹式”教育。
他要讓孩子像雛鷹一樣,哪怕羽翼未豐,也要征服藍天。
在何宜德3歲時,何父為了增強兒子的體魄,讓他在雪地里裸跑,完全忽視兒子的撒嬌求饒。
何父還為兒子制定了嚴格的作息計劃,每天早上6點起床,晚上準時8點睡覺。
何宜德每天就活在父親的安排下,沒有片刻喘息。
在同齡孩子都在玩耍的年紀,何父早已為兒子打響了人生長跑的第一槍。
在何宜德的身上,不禁讓人聯(lián)想到另一位望女成鳳的父親,他就是張民弢。
為了讓女兒成為神童,張民弢做出了一個異于常人的舉動。
01.
“瘋狂”的父親
1976年,張民弢出生于河南鹿邑的一個偏遠農(nóng)村。
盡管家境貧寒,張民弢還是被父母送入學堂讀書。
彼時的張民弢體質較弱,經(jīng)常會遭到同村幾個頑皮孩子的欺負。
或許是在現(xiàn)實的苦難中沉寂太久,張民弢的生命在浩渺的書海中被瞬間點燃。
放學后,張民弢喜歡自己搗鼓一些小發(fā)明,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張民弢不僅習慣于獨來獨往,就連思考問題的角度也十分獨特。
1993年,在北大的學堂里,總能看到張民弢蹭課的身影。
從北京大學到香港中文大學,在各種新潮思想的碰撞中,張民弢的心越來越高。
他開始不滿足庇佑在高等學府的綠蔭下,決心創(chuàng)辦公司。
可惜的是,創(chuàng)業(yè)的火苗還沒開始就被一盆冷水澆滅。由于經(jīng)營不善,公司還沒創(chuàng)辦幾天,就瀕臨破產(chǎn),債臺高筑的張民弢在事業(yè)生涯上被碰了一鼻子灰。
創(chuàng)業(yè)夢雖然破滅,但是很快,張民弢就找到了他為之奮斗一生的“事業(yè)”。
2006年5月,張民弢步入婚姻生活,婚后不久便全家定居在商丘。第二年,夫妻倆就迎來了女兒張易文。
張易文出生后,張民弢把所有的關注點都放在了女兒身上。
由于張民弢對應試教育模式不滿,在張易文4歲時,就被父親領回家,義務教育的生涯還未開始就被父親宣告結束。
為了將女兒培養(yǎng)成萬眾矚目的神童,張民弢開辦私塾,名為“圣童思學”,為女兒提供專門的學習場所。
當別的小孩子依偎在父母懷里撒嬌時,張易文已經(jīng)在奮力奔跑人生的馬拉松。
在父親長期的魔鬼訓練下,張易文4歲能識千字,9歲就已經(jīng)完成高中語文、英語以及初中的數(shù)理化全部課程。
“六歲全啟蒙,十二歲上高中?!边@是貼在私塾墻上的幾個大字,女兒就是私塾最好的形象代言人。她的神童頭銜,一直是張民弢炫耀的資本。
而在張易文的童年里,除了筆尖劃過紙面的“沙沙”聲,再也沒有歡聲笑語。
每當她伏案苦讀時,窗前小朋友們追逐打鬧的快樂總是沖擊到她幼小的心靈,沉悶壓抑的環(huán)境中,她找不到交流的對象。
張易文多么想告訴父親,她只是一個普通的孩子,她向往外面無拘無束的天地,她也想坐一坐游樂場的旋轉木馬,嘗一嘗被幸福包圍的童年是何種滋味……
可是張民弢并沒有聽見女兒內心的吶喊,在一心想要女兒成為神童的道路上,他愈發(fā)瘋魔了。
02.
女承父業(yè)的殷殷期盼
2016年,9歲的張易文拉著父親的手出現(xiàn)在高考考場的門外。
在場之人紛紛側目打量著這個瘦小靦腆的小女孩,大家都以為她是在為家中的哥哥姐姐加油打氣。
沒想到,在外人眼中是觀眾的張易文,卻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中的一員。
這位特殊的考生也引起了駐地記者的關注,他們把采訪的重點放在了這對父女身上。
面對記者的鏡頭,張民弢緊緊地挽著女兒的胳膊,笑盈盈地享受著周圍羨慕的眼光。
置身在嚴肅靜謐的考場環(huán)境里,張易文并沒有父親口中那么胸有成竹。走出考場后,面對父親的詢問,她始終低頭沉默。
很快,放榜時刻向她步步逼近。
172分。
當張易文看到這個成績后,她下意識地躲開了。她不想看到父親失望的眼神,也不想面對課本里無法理解的晦澀知識。
她想逃離,可是父親又一次把她拽回那個不屬于她的戰(zhàn)場。
“第一次考試,就當試試水!”當父親以這樣的說辭來回應記者時,張易文知道,自己連喘口氣的機會都沒有。
在接下來的復習生涯中,張民弢的要求比往年更加嚴苛。
盛夏蟬鳴,又是一年高考季。
這一次,張易文的分數(shù)是352分。雖然只能勉強上個大專,但是10歲的張易文終于一只腳踏進了學校的大門。
拿著商丘工學院的錄取通知書,張易文打量著這個新奇的校園環(huán)境。
報到當天,人聲鼎沸,來來往往的學子與張易文擦肩而過。一想到自己即將融入進一個大集體中,張易文心里的某種情愫一下子破土而出。
張易文的校園生涯,處處都受到了“優(yōu)待”。
寢室里,大家會格外照顧這個年齡尚小的妹妹,軍訓時,隊伍里的張易文顯得格格不入,教官也會對她輕聲細語。
時間一長,張易文發(fā)現(xiàn),即使是在人來人往的校園里,孤獨還是時刻吞噬著她。
大家課余玩鬧的話題,都是“哪個帥哥好看”“哪個化妝品色號顯白”。在他們眼中,張易文還是個小學生。
即使是個大專文憑,張易文都讀得都十分吃力。她過早地脫離了家庭,周圍沒有同齡孩子的歡聲笑語,張易文把情感寄托放在了同學身上。
在同學的共同幫扶下,張易文艱難地走完了大學三年。那年,她才13歲。
張易文臨近畢業(yè)的那年,張民弢再次為女兒出謀劃策。
從專升本、研究生到英美留學博士,海外歸國時也不過20余歲。
在父親的不斷壓迫下,張易文頭上的“神童光環(huán)”越勒越緊。
她歇斯底里地向父親怒吼道:“你毀了我的人生!”
張民弢卻不以為然,覺得女兒是患上了“假期綜合癥”。
在神童的位置上坐了這么多年,承受著世人的目光和關注,張易文只想過一回籍籍無名的平凡人生。
03.
泯然眾人的結局早已暗中注定
面對父親的學業(yè)規(guī)劃,張易文并沒有無條件服從。
在大學畢業(yè)后,由于受到年齡的限制,張易文并沒有找到工作。
而在此時,張民弢的私塾卻越辦越紅火。他打著張易文的神童名號,招收了一大批學生。
迫于無奈的張易文只能重新回到父親的私塾,做了一名助教老師。
過上朝九晚五的教學生涯后,張易文并不能很快適應。她經(jīng)常遲到,批改學生作業(yè)時,還總是出錯。
父親每個月支付的工資是2000元,每次到月底,扣完工資后,到手也就只有1000余元。
在大學畢業(yè)后,張易文的活動范圍也僅限于私塾外的方圓一公里。
曾經(jīng)有人問張易文:“你想離開商丘嗎?”
“我不想?!?/span>
在張民弢病態(tài)的教育方式下,張易文的腳步早已離不開父母的左右。
曾經(jīng)甩開同齡人十余年光陰的張易文,也在同齡人即將大展身手的年紀泯然眾人矣。
盧梭在《愛彌兒》中有這樣一段話:
“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他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就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tài)龍鐘的兒童?!?/span>
而在張民弢的心中,年紀輕輕的博士遠勝一切。
2020年9月,張民弢的私塾被相關機構依法取締。原因是任教的老師均沒有獲得教師資格證,授課的環(huán)境也并不符合辦學條件。
解散了私塾,也擊碎了張民弢做了一輩子的美夢。
而為此付出慘痛代價的卻是張易文,從神童的位置上跌落,如今卻又要面臨失業(yè)的風險,茫茫人海中,她又該何去何從……
或許,從戴上神童光環(huán)的那一刻起,張易文的人生就注定像煙花一樣,綻放剎那,就立刻要被黑暗吞沒。
被按下加速鍵的人生,只剩下無盡的迷茫與悔恨。
著名畫家陳丹青曾說:“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把人的創(chuàng)造力引導出來,將生命感和價值感喚醒。”
父母在教育方法上操之過急,往往會毀掉孩子的一生。
真正的神童學霸,不是從分數(shù)的優(yōu)勝劣汰中角逐而出。而是應該對問題有清晰的認知,對某一領域有獨到的觀點,從而為之奮斗深耕。
人生是場馬拉松,只有百米短跑才在乎起跑時間。
讓孩子順應自然生長規(guī)律,在浩瀚學海中與熱愛的興趣和靈魂相遇,這才是比當神童更為重要的意義所在。
揠苗助長,只會讓根莖失去營養(yǎng),只有春種秋收,才能收獲累累碩果。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