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阿呆爸第473篇原創(chuàng)
作者:阿呆爸
01.
一篇扎心的博士論文后記
最近一篇北大博士論文的后記火了。好幾個朋友向我推薦,說:
太扎心了,自己看著看著就哭了,求學的寒門子弟都可以讀一讀。
還有人讀完之后,問我:
這個博士里說到的農(nóng)村人情世故,真的那么現(xiàn)實,那么殘酷嗎?你也出生農(nóng)村,你也說一說吧。
好奇地打開這篇《一個放牛娃的博士論文后記》,才發(fā)現(xiàn)這是一篇十多年前的“老”后記了。
它的主人公是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肖清和,述了他從安徽潛山一個大山里的放牛娃到考入北京大學的歷程。
實際上,這篇后記前些年就在網(wǎng)上紅過一次,當年就打動了我,這一次重讀,依然是眼淚掉下來。
特別去查了一些資料,結(jié)合博士論文后記和媒體報道,大致梳理了肖清和的經(jīng)歷:
1980年,肖清和出生在安徽潛山的一個小山村。在他8歲那年,爺爺病逝,家中無一分積蓄,多虧一位醫(yī)生資助了20元,才為爺爺辦了喪事。
小升初考試,他取得了全鄉(xiāng)第二名的好成績,但因家里付不起學費而一籌莫展。同齡人都去新學校上學了,而他只能邊放牛邊找書看。那年秋天,他背完了整整一本宋詞。
第二年春天,在母親的努力下,他終于重返學校。1999年,他考上了北京大學哲學系,2009年7月獲得博士學位。
目前,他是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
肖清和
這篇走紅的后記即來自于他2009年的博士論文,《“天會”與“吾黨”:明末清初天主教徒群體之形成與交往研究(1580-1722)》。
02.
苦難消磨的人,比造就的多
肖教授的博士論文后記說了啥,為什么現(xiàn)實、扎心?
全文比較長,我摘選幾段大家讀一讀就知道了。
之所以說它扎心,因為他將一個寒門子弟求學之路的坎坷、艱辛,在一種令人心碎中娓娓道來。
《后記》部分內(nèi)容
肖教授出生于1980年,我比他小點。交不起學費、買不起書、在油燈下看書,這些事00后很難想象。但在我們那一代,其實屢見不鮮。
我至今非常清晰的記得一件事。
上中學時,我想買一本課外習題參考書,定價17塊錢。那時候我父親一天的工錢也就15塊吧。實在太想要了,猶豫了很久,找母親開了口,但是她沒同意,因為沒錢。
之所以說它殘酷,是因為他將寫出了真實的人性,世態(tài)炎涼。
當肖清和一文不名的時候,備受歧視和欺辱。而得知他被北京大學錄取,那些曾經(jīng)“欺負”的村民就好像是失憶了一般,甚至還張羅起要將他送去大學。
他從那個人人厭惡的沒出息,變成了人人要求去家里吃飯的大學生,這些反差也讓肖清和感受到了差距甚至是諷刺。
《后記》部分內(nèi)容
這種世態(tài)炎涼,其實不僅僅是農(nóng)村,城市里也一樣。所謂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吧。人性自古如此。
門前放著討飯棍,親朋好友不上門 。有錢有酒多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 。
我從來不贊美貧窮,也不認為什么苦難磨練人。我見過很多頗有天賦、才具的人,因為苦難、貧窮而消磨,垮掉了再也沒有爬起來。
它毀掉的遠比造就的多。
03.
扛下了的人,都是偉大的人
而恰恰是這一點上,肖清和的經(jīng)歷,非常值得寒門學子讀一讀。
因為他雖然飽經(jīng)磨難,但信念不滅,雖然命運殘酷,但仍然向陽生長。
《后記》部分內(nèi)容
一如有網(wǎng)友所說:
心酸和無奈,卻也感受著溫暖。
一位好的母親,好的老師,好的人,哪怕他們自己的路布滿荊棘,也會為你用微光照亮前行的路。
漫長的心酸往事,哪怕任何一個瞬間的放棄,就會是不一樣的命運??嚯y,不是每個人都能抗的下來的,扛下了的人,都是偉大的人。
看肖清和的后記,想起今年上半年另一篇走紅的“致謝”。
作者的是中科院的黃國平博士。他的求學經(jīng)歷和肖清和很像。
黃國平博士
也是出生在一個小山村,家庭環(huán)境貧困、父母變故很大。一路走來,飽受冷眼,也銘記一路上援手的師友、陌生人的溫暖。
黃國平是12歲母親離家,17歲父親去世,同住的婆婆也去世了。啟蒙恩師沒有看到他上大學,師母也在四十歲匆匆離開人世。
他也在煤油燈下寫作業(yè)。下雨了用竹筍殼塞瓦縫防漏雨。高中之前的主要經(jīng)濟來源是夜里抓黃鱔、周末釣魚、養(yǎng)小豬崽和出租水牛。
上學的時候還因為拖欠學費經(jīng)常被叫出教室約談。冬天穿著破舊衣服打著寒顫領(lǐng)作業(yè)本。
還有很多淚目的經(jīng)歷,這里不再一一贅述?,F(xiàn)在的生活條件好了,00后、10后、20后很難再有這樣的求學艱辛經(jīng)歷,這是生逢其時的幸運吧。
但換到其他行業(yè),這種不屈向上、不放棄的精神,這種對一路走來無論冷眼還是溫暖,都銘記不忘,卻是永不可少的。
04.
要逆天改命,讀書就是最好的一條路
每次看到這樣的論文后記,都備受感動。
記得以前的中學課本上有一篇明朝大儒宋濂的文章《送東陽馬生序》,講的也是他早年勤苦學習的經(jīng)歷。
為了求學“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笱┥顢?shù)尺,足膚皸裂而不知……”。但他從來不敢懈怠,對別人的華衣美食也毫不羨慕。最終才在學問、功業(yè)上登堂入室有所成。
毫不夸張地說,像肖清和、黃國平這樣的“博士論文后記”,就是今天的《送東陽馬生序》,值得寒門學子讀一讀的。
還特別想說的是,現(xiàn)在流行一句話“寒門難出貴子”。
這可能是事實,也可能是自媒體的夸大其詞。但是無論如何,對于個體,尤其是農(nóng)村地區(qū)的貧寒子弟來說,都不要相信為好。
我見過許多中學生,甚至大學生,抱怨父母家境不行、政府學校資助不夠、企業(yè)老板工資很低,一路上怨天尤人,最后活生生地把自己給搞廢了。
他們的抱怨的事實也許都是真的,不帶一絲一分的水分。
但我們一定要明白,命運很殘酷,對于我們絕大多數(shù)人來說,生活本來就不存在絕對的公平,也從來就沒有溫情脈脈的躺贏。
老天發(fā)了一副爛牌,你全力打好,不下牌桌就算贏。
在今天的中國,要超車,要逆天改命,讀書、高考就是最好的一條路。本來就家境貧寒,出路無幾了,再沉溺于那些“讀書無用”“寒門難出貴子”,一路渾渾噩噩,幾十年就過去了。
到那時候,你能怪誰?誰又會聽你的抱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