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一個丈夫在妻子生下孩子的第一瞬間,不是留在產(chǎn)房外焦急地等待著妻子出來,而是趕緊把胎盤送出去給媽媽嗎?
胎盤的作用是什么?民間傳聞的“大補”。
婆婆用胎盤做餃子,為了給二十多歲的小兒子補補身子。
這就是最近熱播的電視劇《親愛的小孩》中一個令人為之震驚的情節(jié)。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秦昊飾演的肖路是一個典型的“媽寶男”。
弟弟肖旭二十多歲的人,每天就只知道在家里打游戲;沒錢了就找哥哥要,或者偷媽媽的存折。
媽媽去肖路家伺候月子的時候,肖旭用外賣盒、方便面盒把家里堆積成了垃圾場。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肖媽媽一邊抱怨著肖旭不爭氣,一邊又像哺喂巨嬰一樣,縱容兒子的懶惰。
有網(wǎng)友說:肖旭可以算是媽寶男,但是不能說肖路是媽寶男吧。他并沒有張口閉口“我媽說”,也能自食其力養(yǎng)活自己。
實際上,我們生活中見到的大部分媽寶男,并不是像肖旭一樣的極端媽寶,而是缺乏責任感,遇事不承擔的“肖路式媽寶男”。
肖路媳婦羊水破了住院,他安心在家喝啤酒看球賽,“反正有醫(yī)生呢,用我干嘛?”
家里來了月嫂,肖路就理所當然地早出晚歸,外出應(yīng)酬,“反正有月嫂呢,用我干嘛?”
孩子黃疸住院,他卻不為所動,“反正在醫(yī)院呢,有我啥事?”
出軌之后直接把第三者微信拉黑,拉黑了就可以當做沒發(fā)生,就不用承擔責任。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像肖旭那種啃老,只是在吸食自己的母親。而肖路這樣的不承擔、不作為,是在把其他人與物都“當媽”。
把責任推卸到月嫂、醫(yī)院、第三者身上,自己可以像個嬰兒一樣,不承擔任何責任,這樣的巨嬰思維更可怕。
肖家兩兄弟的“媽寶”,是教育悲劇的真實寫照。
也許,沒有家長故意把孩子養(yǎng)成“媽寶”,可是父母的一些行為,正在培養(yǎng)一個巨嬰。
什么樣的家庭,
容易養(yǎng)出媽寶?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習慣做“雙面人”。
一面對孩子表達出不自立的嫌棄,一面壓制孩子的自我意志,為他們過度付出。
孩子也只能順從媽媽的意志,把自己變成了一個巨嬰。
有三種家庭,非常容易培養(yǎng)出媽寶的孩子。
1.缺席的父親+焦慮的母親。
《親愛的小孩》中,肖路的媽媽經(jīng)常說一句話:我一個人帶大了兩個孩子。
實際上,肖家兄弟并不是一出生就沒有爸爸,而是在弟弟十歲的時候,爸爸才去世。
可是,肖爸爸的角色,一直都是缺席的。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當一個家庭中,爸爸這個角色不存在時,母親的焦慮就會投射到孩子身上,把孩子當成自己的伴侶,讓孩子承擔起自己另一半的責任。
孩子自然也看到了母親的無助,認為自己有義務(wù)承擔母親的喜怒哀樂,代替父親消化母親的情緒。
于是,媽媽和孩子之間的共生關(guān)系,就這樣形成了。
2.過度付出型媽媽。
媽媽從小對孩子的愛,都是沒有原則的。
但是這種無原則的背后,也意味著高度的付出,以及高度的順從。
媽媽用縱容暗示孩子:你乖乖聽話我就會愛你,我為你付出這么多,你要服從我。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長大后,不管是為人父還是為人夫,他們都會重復(fù)這種模式。
那就是犧牲自己的喜怒哀樂,也犧牲家人的喜怒哀樂,用服從的方式,換取媽媽的愛。
媽媽用自己的付出,給孩子制造了愧疚感。當孩子無法面對自己的內(nèi)疚時,他們只能通過順從的方式,讓媽媽滿意。
3.高期待嚴要求型媽媽。
媽媽對孩子的高壓教育,就是一種控制的手段。
通過高要求的方式,逼迫孩子滿足自己的期待。
用無形的繩子,控制住孩子的一舉一動。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也許在小的時候,孩子想過要反抗。但是他們每次反抗都被重重打擊,慢慢的,他們放棄了抵抗。
“媽寶”是一種怎樣的心理狀態(tài)?
從抗拒到依賴,他們習慣了媽媽的安排,卻從未有過自己的人生。
《都挺好》中,蘇明成是一個典型的媽寶。
媽媽活著的時候,給他買房,給他安排工作,定期幫他打掃衛(wèi)生,對他們夫妻百般照顧。
他從來沒有覺得有什么不對,甚至非常享受這樣沒有界限親子關(guān)系。
但是,媽媽去世之后,他的生活全都亂了。
用他自己的話說:
“你們知道我為什么啃老嗎?媽說就我一個兒子在身邊,她就想天天看著我,她不讓我抽煙,不讓我喝酒,不讓我應(yīng)酬。我也不想混成這樣啊,我就一直陪著媽,媽走了,我成廢物了?!?/span>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媽寶男與母親的關(guān)系,就是圣母和巨嬰的共生關(guān)系。
巨嬰吸食著圣母的時間精力,讓圣母為他操勞,為他付出。
同時,圣母也消耗著巨嬰,讓巨嬰沒有自己的選擇權(quán),可以安心陪伴自己。圣母在道德上,壓榨著巨嬰。
在外人看來,也許覺得這對母子關(guān)系非常好,兒子承擔了孝順母親的職責。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可是,只有他自己知道,他為了扮演媽媽眼中的好孩子,砍斷了自己的手腳。
有一個諷刺短片,揭露了這種畸形的親子關(guān)系。
一位媽媽生產(chǎn)之時,拒絕了醫(yī)生剪斷臍帶的要求,她和孩子的一生都用這根繩子連在一起。
小時候,孩子想要觸碰任何危險東西,媽媽都立刻用繩子把他拉回來。
上學后,同學們嘲笑孩子的臍帶,媽媽就把孩子帶回家不再去上學。
長大后,孩子喜歡上一個女孩,媽媽一拉繩子就阻止了他。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同時,男孩也在用繩子牽絆著媽媽。媽媽在超市遇到一個心儀的男士,男孩立刻把媽媽拉了回來。
就這樣母子兩個人相依為命,終于有一天媽媽去世了,這條臍帶自然斷掉了。
男孩早就長成了大人,一個孤獨無依的大人。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這就是媽寶最痛的地方,他們用自己做祭品,滿足了母親共生的需要。
而他們自己,一生都沒有體驗過真正親密的關(guān)系,沒有承擔責任的機會。
父母真正的愛,
是漸行漸遠的目送。
相信大多數(shù)父母,都期待孩子有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理想,自己的獨立生活。
可是就在不經(jīng)意間,就用錯誤的方式,毀掉了孩子的獨立自我。
想要培養(yǎng)出一個擁有自我的人,想要避免培養(yǎng)出一個媽寶,我們應(yīng)該對自己的教育,增加一點反思。
首先,提升父親的“出席率”。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孩子的成長如果沒有父親,那么他們就會把自己困在與母親的二元關(guān)系中。
他會很容易內(nèi)疚,覺得是自己給母親帶來了痛苦。所以他們會抑制自己遠走高飛的沖動,一生都背負著母親的人生。
如果父親沒有缺位,那就“爸爸-媽媽-孩子”的三元關(guān)系。孩子敢于與母親保持距離,也能夠認同父親的強大,從而讓自己同樣變成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人”。
其次,多給孩子犯錯的機會。
父母的過度保護與過度控制,其實都是內(nèi)心無力的表現(xiàn)。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因為自己缺乏安全感,能掌控的事物太少,所以會一直用隱形的繩子操控孩子。
不妨多給孩子一些試錯的機會,讓孩子在犯錯中成長。
在犯錯、修正的過程中,孩子會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從而學會獨立與擔當。
最后,父母擁有自己的人生。
大家聽過“魚頭媽媽”的故事嗎?
媽媽一輩子只吃魚頭,把魚肉讓給孩子吃。
臨終的時候,她希望自己可以吃一次魚頭。這個時候,兒子也說自己其實喜歡吃的是魚頭,所以從來不跟媽媽搶。
因為媽媽自我犧牲式的愛,讓媽媽和孩子都沒有享受過自己的人生。
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父母燃燒自己照亮他們,而是希望彼此在各自的人生路上幸福。
我會走好我的路,而你不必追。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