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最終沒能完成北伐大業(yè),不是能力不行,也不是他不盡心盡忠,而是客觀條件受到了制約,從姜維的表現(xiàn)來看,諸葛亮沒有看錯人。
一、諸葛亮確實視姜維為自己的軍事接班人
姜維初次見到諸葛亮時是27歲,當年諸葛亮在隆中初次見到劉備也正好是這個年齡。
諸葛亮跟姜維交談后大為驚異,認為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諸葛亮在寫給留府長史張裔、參軍蔣琬的信中對姜維作了專門評價:“姜伯約此人忠于職守,勤于理事,思慮周密,這些都是他的長處,永南、季常等人都不如他,堪稱涼州一帶的一流人才。”
永南是李邵,曾擔任諸葛亮的丞相西曹掾,季常即馬謖的大哥馬良,他們都是蜀漢的一流人才,但在諸葛亮眼中姜維比他們都強,更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諸葛亮任命姜維為丞相府倉曹掾,主管府庫倉房等,但很快便升其為奉義將軍,并奏請后主,封姜維為當陽亭侯。
奉義將軍屬于高級將領,品秩與九卿相當,又封侯爵,一向用人講求法度的諸葛亮在姜維身上一再破例。還不止于此,諸葛亮不久便派姜維回了成都,對于他的工作諸葛亮也進行了細心安排,他再次給張裔、蔣琬寫信:“可以把虎步監(jiān)的兵士五、六千人交給他帶領,姜伯約很有軍事才干,他膽略過人,又深通兵法,心存漢室,才能超過眾人,等他全面掌握了軍事本領后,就讓他進宮朝見主上。”
從以上這些安排來看,諸葛亮的確視姜維為自己的軍事接班人,在諸葛亮的安排里,未來蜀漢軍政權力分開,蔣琬等人總負責,但傾向于行政,而姜維負責軍事。
二、諸葛亮去世后姜維受到很多限制,才能無法發(fā)揮
諸葛亮去世后,姜維繼承他的遺志,也開始了北伐,但與諸葛亮每次興兵都幾乎傾盡蜀國的全部兵力而出相比,姜維的北伐規(guī)模往往小得多。諸葛亮北伐通常在10萬人上下,這是因為要長途作戰(zhàn),對手是曹魏這樣強大的敵人,總兵力至少要與對方不差上下才有取勝的可能,而姜維首次北伐的兵力居然只有1萬人左右,失敗也就不可避免了。
北伐需要集中全國的力量,諸葛亮可以做到,但姜維做不到。蔣琬在世時情況還好些,到姜維與費祎共同輔政后,情況就越來越差。姜維認為自己熟悉隴右的情況,又能策動西北的羌人、胡人各部族為羽翼,所以在曹魏的側翼發(fā)起進攻將其一舉奪下相當有把握,但費祎對此并不支持。
費祎當然他也不能公開反對北伐,因為這是諸葛丞相生前制定的國策,于是就在暗地里做手腳,利用職權阻撓姜維調(diào)兵,姜維能調(diào)動的人馬十分有限。
費祎還對姜維說:“咱們這些人比丞相差遠了,丞相尚且不能北定中原,何況我等?咱們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至于統(tǒng)一天下的功業(yè),干脆等待日后出現(xiàn)有能力的人再去做吧,不要期望著僥幸決戰(zhàn)而一舉成功,如果不然,悔之不及?。 ?/p>
面對不思進取的費祎姜維也很無奈,但這些話費祎并不敢公開地講,他還得做出北伐的樣子,先進駐漢中,后又移住梓潼郡的漢壽縣,梓潼郡是蜀漢在北部增設的一個郡,下轄梓潼、漢壽、白水、涪城、漢德等5個縣,漢中如果是蜀漢北部第一道防線,梓潼就是第二道,費祎在這里開府治事,朝中所有大事都要先征求他的意見才能施行。
三、荊襄派在蜀漢政壇逐漸淡出,姜維孤掌難鳴
費祎死后姜維負責全國的軍事,不久又正式繼任大將軍一職,按理說他可以全力北伐了,但也正是因為蔣琬、費祎、楊儀等荊襄派人士紛紛退出,姜維的權力基礎也并不穩(wěn)固。
盡管如此,姜維仍竭盡所能繼續(xù)完成諸葛亮的遺志,以往有姜維“九伐中原”的說法,認為姜維主持的北伐共有9次,但嚴格說起來,姜維主持下對曹魏方面的大規(guī)模軍事行動還不止9次,共有11次之多。
這11次北伐有勝有敗,具體戰(zhàn)績是:大勝2次,小勝3次,相拒不克4次,小敗1次,大敗1次。僅從戰(zhàn)績看似乎勝多敗少,但這說明不了什么問題,因為曹魏在西線戰(zhàn)場向來堅持防御作戰(zhàn)的原則,能拖就拖、能避就避,不求一城一地得失,看中的是大局,這個辦法雖然使魏軍打了更多的敗仗,但卻以較小的代價維持住了西線戰(zhàn)場的總體格局,盤點下來,蜀漢并沒有取得太多的實質(zhì)性進展。
而蜀漢頻繁用兵,極大地消耗了財力和國力,最后到了兵困民疲的程度,各種反對用兵的聲音也多了起來,姜維面對的壓力越來越大。
四、蜀漢后期宦官逐漸掌權,姜維淡出核心權力
蜀漢內(nèi)部的情況也越來越讓姜維煩心,蔣琬、費祎、董允等人去世后陳祗以侍中的身份兼任尚書令,成為處理內(nèi)政的主要負責人,他對姜維北伐還是比較支持的,但相對于蔣琬、費祎和董允他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結交宦官。
蜀漢后期宦官逐漸得勢,代表人物是黃皓,他善于阿諛獻媚,處心積慮地一心往上爬,被后主劉禪所寵信。董允擔任尚書令時還能約束黃皓,董允經(jīng)常勸諫劉禪遠離黃皓,對黃皓也常常加以責備,黃皓畏懼董允,尚不敢過分胡來,到董允死時黃皓也只擔任了黃門丞,算是宦官中的中級職務。
董允死后黃皓失去了約束,陳祗作為董允的繼任者,不僅不能抑制黃皓,還有意跟他結交,黃皓很快升至中常侍,又兼任奉車都尉,成為內(nèi)朝首領,他的手越伸越長,開始干預朝政。
蜀漢景耀元年(258年)陳祗病逝,黃皓進一步把持了朝政,大肆培植自己的勢力,打擊那些不肯順從自己的人。后主的弟弟劉永一向看不慣黃皓,黃皓不斷在后主面前詆毀劉永,后主對劉永逐漸疏遠,以致于劉永竟有10多年不能見到后主。劉永尚且如此,其他不順從黃皓的人會落到什么結果,可想而知。
黃皓還插手軍隊,永安都督閻宇巴結討好黃皓,黃皓提拔他當上了右將軍,用以牽制姜維。
蜀漢景耀五年(262年),姜維奏請后主劉禪要將黃皓處死,但劉禪不同意,對姜維說黃皓只不過是個小人物,不必太在意。劉禪還讓黃皓去向姜維謝罪,當然這只是裝裝樣子罷了。
姜維見黃皓在朝中枝連葉附,上面又有后主的庇護,不僅感到憂慮,甚至有些恐懼,他奏請后主,自己愿常駐沓中,該地是一個位于岷山、迭山中的小型盆地,在隴西郡、天水郡的正南方,距成都十分遙遠。
不用兵時姜維就在沓中屯田種麥,很長時間都不敢再回成都。
五、姜維在艱難的環(huán)境里仍然奮發(fā)圖強
曹魏景元四年(263)8月,在司馬昭主持下魏軍分3路向蜀漢發(fā)起了總攻,一路由征西將軍鄧艾指揮,從狄道進攻沓中的姜維,一路由雍州刺史諸葛緒率領從祁山方向進攻武街的蜀軍,目的是斷絕姜維的退路,一路由鎮(zhèn)西將軍鐘會指揮分別從斜谷和駱谷進攻漢中。
9月,鄧艾率天水郡太守王頎等部攻打姜維的沓中大營,同時指揮隴西郡太守牽弘在一旁進行牽制,又讓金城郡太守楊頎進攻甘松,多路出擊,令姜維四處招架。
鐘會率領的一路大軍從秦嶺棧道進兵,包圍了漢中地區(qū)的漢城、樂城等要點,姜維看到漢中情況危急,于是指揮眾軍拼死回援,鄧艾命王頎率部緊追。正在這時傳來消息,鐘會已將漢中占領,姜維只得率張翼、廖化等各軍集結于劍閣。
10月,鐘會由漢中揮師南下,到達劍閣。劍閣是蜀漢北部的重要防線,劍閣如果有失成都平原將無險可守,但劍閣地勢險要,加上姜維的周密布防,鐘會一時無法得手。
這時鄧艾卻出其不意地冒險從陰平道進軍,率一支人馬從山中繞道來到劍閣背后的江油關,守關的蜀軍不戰(zhàn)而降,后主劉禪驚慌之下聽從多數(shù)大臣的建議投降了魏軍。
正在劍閣與鐘會對峙的姜維聞訊驚愕不已,此時益州各郡縣都收到了劉禪罷兵投降的詔書,劉禪還專門派人到劍閣,要求蜀軍“投戈放甲”,蜀軍將士聽到后都無比憤怒,不少人“拔刀砍石”。
但姜維無奈,只得投降鐘會。鐘會見到姜維,故意問他:“你為何來得這么晚呀?”姜維眼里含著淚水,但一臉正色:“今天能來,已經(jīng)算早的了!”鐘會對姜維肅然起敬,不敢再輕慢,他讓姜維仍統(tǒng)率蜀軍原來的人馬。
鐘會是一個野心很大的人,他覺得姜維是蜀中的人才,又有很大的影響力,所以刻意拉攏。
鐘會不僅把姜維等人的將軍印信還給他們,還處處厚待姜維,出門同乘一輛車、進門共坐一張席,鐘會對他的長史杜預說:“姜伯約比中原的名士毫不遜色,諸葛誕、夏侯玄都比不了他。”
后來鐘會誣告鄧艾謀反,鄧艾被朝廷的檻車押走,鐘會于是帶著姜維等人到達成都。姜維看到鐘會有謀反之心,就試探道:“聽說您從淮南帶兵以來,算無遺策,司馬氏有今天的權勢,都是您的功勞?,F(xiàn)在平定了蜀國,威德振世,連老百姓都知道您的功勞很大,但主上也因此會忌憚,怎能平平安安地過一世?當初韓信不肯背叛漢室,最終還是被猜忌而死,漢高祖劉邦是昏君嗎?不是,這是利害關系所造成的?,F(xiàn)在您已立下奇功,何不效法當年的范蠡棄官而去,以保全身而退?”
鐘會不同意姜維的看法:“你說得太遠了,我不能棄官而去,而且從現(xiàn)在的局勢看,或許還沒有到這一步?!苯S于是說:“剛才說的那些不是全部,剩下該怎么做其實您都清楚,不需要我再多說什么。”二人的心里達成了某種默契。
姜維的打算是鼓動鐘會謀反,讓魏軍將領們展開內(nèi)斗,之后再借機殺了鐘會,“盡坑魏兵,還復蜀祚”。姜維還給后主劉禪寫了密信,信中說:“愿陛下再忍受幾天屈辱,臣要讓社稷危而復安,讓日月幽而復明!”
曹魏景元五年(264年)正月,鐘會在成都自稱益州牧,公開與曹魏決裂,鐘會準備給姜維5萬人馬,讓他作為前鋒去與曹魏交戰(zhàn),但在成都的魏軍將士大部分都不肯聽從鐘會的指揮,反攻鐘會,鐘會被殺。姜維復國的愿望未能實現(xiàn),與妻子、兒女一起都死在亂軍之中。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