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前啟后,明德親民
傳遞最純粹的國學精華,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講 | 渙樸老師
經典原文:
孟子曰:“吾今而后知殺人親之重也:殺人之父,人亦殺其父;殺人之兄,人亦殺其兄。然則非自殺之也,一間耳?!?/span>
內容簡要:
孟子說:“我今天才知道殺戮別人親人有多嚴重了:殺了別人的父親,別人也就會殺他的父親;殺了別人的哥哥,別人也就會殺他的哥哥。那么,雖然父親和哥哥不是被自己殺掉的,但也相差不遠了?!?/p>
孟子說'吾今而后知殺人親之重也’,這看上去是孟子在某一天突然發(fā)出了感慨,但依然是和戰(zhàn)爭有關。因為孟子那個年代戰(zhàn)爭太頻繁了,就好像我們今天的拜金主義一樣,為了爭奪一點土地,說打仗就打仗;也像今天能為了賺點錢,丟失了道義;坑蒙拐騙,無所不用其極。
所以孟子說我今天以后,知道了殺別人親人的罪孽之重。在一場戰(zhàn)爭中, 把b的父親或兄長殺了,那這個 b肯定也不會善罷甘休,他一定想著復仇就是他往后生活的唯一目標,去殺了a或者a的親人。這種冤冤相報又會轉移到下一代的復仇之中,無有出期。
然后孟子說,這么一來,自己的父親到底是誰殺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殺的。自己把別人的親人殺了,然后別人為了報仇把他的親人殺了,這么一來,中間是隔了一個人,其實就是等于自己把自己的親人給殺了,仇怨不停的在結,所以說冤家宜解不宜結。
大多數(shù)人的格局往往只看到一步未來,所以就會為了眼前的利益,發(fā)動戰(zhàn)爭或者做坑蒙拐騙的事情。再如果看遠一點,今天你騙別人,明天別人騙你,在這種環(huán)境里,難道我們能夠全身而退嗎?我們的孩子未來可以有好的環(huán)境嗎?我可以肯定的說:不可能。
善是能傳遞的,惡也是能傳遞的。我們今天和所有人講做君子,冤家宜解不宜結的道理,所以逐漸的能夠做到忍辱釋怨,把怨恨冰釋前嫌,這是非常有胸懷的一個事情。用佛教的話來講,這叫消除業(yè)障。因為以前種種的業(yè)環(huán)繞在一起,才有了今天這個果的呈現(xiàn),現(xiàn)在你不解開,依然隨著業(yè)去流轉,那后面就是這個業(yè)繼續(xù)帶來怨恨、相恨相殺。
為何孟子會做出這樣的感慨?因為他是站在了全人類的角度去看社會應該往什么方向發(fā)展。如果是站在功名利祿的角度,那他一定和別的人一樣去研究怎么打仗,怎么縱橫,然后用兵法、縱橫之術去游說諸侯王,賺個盆滿缽滿。憑孟子的口才,我相信這絕非難事。但是孟子為什么選擇宣揚儒家思想,情愿吃那么多閉門羹。不遠千里而去梁國,卻不被人尊重,不被人理解;因為他不是為自己做宣揚工作,而是他看透了人間的正確走向。人和人的仇怨不解除,帶來的卻是無窮無盡的糾葛,世間永無寧日。
在《論語》里面有一段話,講的是孔子和這個學生在談理想。最后學生問孔子'老師,你的理想是什么?’孔子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是大同社會的狀態(tài)啊。
在這里,我們的孩子不用擔心被人騙,我們接到陌生電話也不用擔心這是詐騙電話,我們出去買東西做生意也不用擔心被人坑;“朋友信之”。沒有人欺負你的孩子,你也不會欺負別人的孩子;沒有人欺負你的老人,你也不會欺負別人的老人;沒有人會騙你,你也不會騙任何人;這個社會中沒有欺凌,沒有霸凌,這時所有人都向往的社會吧。
但整天宣揚戰(zhàn)爭,是不能夠有這樣子的天堂的。戰(zhàn)爭只會引來戰(zhàn)爭,仇恨只會引來仇恨。所以只有把“老安少懷”、“殺人親之重”講清楚,然后才知道戰(zhàn)爭是人間地獄的根源,君子不得已而用之,圣人不治已亂治未亂。
那是不是就永遠放棄戰(zhàn)爭?其實又不然。如果想要和平,永遠不要承諾放棄戰(zhàn)爭。因為這個世界有很多惡的勢力,如果他們已經泯滅了人性,用屠刀對付你,你的善對他是不起作用的。你要做的就是把它摧毀,這就是一體兩面的思想概念。
以慈悲之心看世界,但是又要讓自己有金剛之力驅除惡勢力。但主觀上是要想讓世界變得更好,還要知道'殺人親之重’,不主動的去挑起戰(zhàn)爭,這二者是辯證的。我們把這二者的辯證關系弄明白之后,對于戰(zhàn)爭與和平就會理解得很透徹。于是同理可得,對利益和道義二者就能理解的也很透徹了。
坦蕩的對待他人,人人都愿意做君子,這是實現(xiàn)大同世界唯一的方法。
渙樸老師
返樸歸真
渙若冰釋
矢志知行合一
傳遞最純粹的國學精華
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講系列課程:
傳統(tǒng)文化與家道建設(并實施)
儒家仁政思想與企業(yè)文化建設(并實施)
END
國學精華,歡迎分享!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