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活在大自然之中,首先要順應大自然的力量,順應大自然的力量,也就是順應四季的交替。四季的交替就是五行的交替,木入辰土生夏火,火入未土生秋金,金入戌土生冬水,水入丑土生春木。一年一圈,往復循環(huán),是地球公轉(zhuǎn)所形成的季節(jié)變化。
因此四季的變化也就是“氣”的變化,順應大自然也就是順應氣的變化規(guī)律。人在自然中,也就是人在大氣中,氣的變化直接決定著人的變化。所以《黃帝內(nèi)經(jīng)》中最重要的一個字就是“氣”,只要明白了氣的變化,也就明白了其中的精髓。
這就好比魚兒在水中一樣,什么樣的水決定著什么樣的魚,臭水溝里的魚兒是難以長久的。所以每個人到來之時,都是緊握拳頭,深吸一口氣。在離開的時候,總是松開雙手,吐出一口氣。最后一口氣的方位,就是歸處,被稱為“殃”,是根據(jù)那一刻的干支來判斷的。
那么第一次吸進的氣,就決定著自身的力量,因此人的一生就是“氣”的吸進與呼出的過程。俗話說“人活一口氣,佛受一炷香”。而睡覺的時候就是養(yǎng)氣的時候,所以古人最重視睡覺。到底該怎么睡覺呢?老話說:“睡前不做三事,不富也能長壽”,指的是哪三事?
白晝?yōu)殛枺谝篂殛?,陽動而陰靜。太陽升起就為陽,太陽落山就為陰,所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就是太陽升起就起床,太陽落山就睡覺,以順應陰氣的收斂和陽氣的舒展。如今人們睡覺的時間不斷推遲,甚至在子時之后還沒有入睡。
子月的中間為冬至,子時的中間為零點,冬至一陽生,零點一陽生。初生的一陽之氣就是少陽之氣,也就是少陽膽經(jīng)。所以子時不睡覺,則則少陽膽經(jīng)受傷,其結(jié)果就是眼干目澀,頭發(fā)脫落,也就是衰老的表現(xiàn)。
所以《五雜俎》中說:“讀書不可過子時,蓋人當是時,諸血歸心,一不得睡,則血耗而生病矣”。古人對睡覺的姿勢也是有講究的,比如《睡訣》中說:“睡側(cè)而屈,覺正而伸。早晚以時。先睡心,后睡眼”。意思就是要側(cè)睡,醒來要伸展,以順應陰氣的收斂和陽氣的舒展,先平心靜氣,后睡眠。
睡前不做三事
一、不吃不燥
俗話說:睡前不訓妻,飯前不訓子。睡覺就是養(yǎng)氣的時候,而不同的情緒決定著不同的氣息。那么睡覺也就是順應陰氣的收斂,故而以靜為好。因此睡前要心情平靜,不能在生氣或者發(fā)怒中入睡,也不能太激動。
《素問》中說:“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思則氣結(jié)”。所以古人認為要“先睡心,后睡身”,心不靜,則身不靜。先平復心情,然后在放松中入睡。因此睡覺之前不爭吵,不發(fā)怒,不悲傷,不憂愁等。
也就是說睡前要放松,不僅是外表放松,內(nèi)在也要放松,因此除了心情放松之外,其本身也要放松。所以睡覺前不吃飯,容易增加脾胃的負擔?!端貑枴分姓f:“胃不和,則臥不安,飽食偃臥則氣傷”。
二、不俯首張口
既然睡覺是養(yǎng)氣的時候,所以首先要保障氣流通暢。而呼吸則是通過肺來完成的,肺屬金,為少陰,是五臟之華蓋,人們躺下之后,金氣就開始收斂了,因此躺下之后不張口說話,容易損耗肺金之氣。
同時在睡覺之前不要捂在被子里張口仰臥,一旦睡著之后,被子蓋住了嘴巴,氣流就不通暢了。人們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如果捂在被子里,二氧化碳就會堆積在里面。此時的氣就不好了,氣不順,則人不順。
所以孫思邈說:“夜臥常習閉口”,是保持元氣的最好方法。也就是用鼻子呼吸,不要張口。并且以側(cè)睡為好。俗話說“睡不厭蹴,覺不厭舒”,意思就是要側(cè)身屈膝而臥,醒來時要舒展活動,順應陰氣之收斂,和陽氣的舒展。如果長期仰臥,則不容易放松,從而導致多夢。
三、不朝風火
意思就是睡覺時,頭不朝風口,也不朝火地,因為頭為陽,腳為陰,也就是頭為火,腳為水,水火要中和才好。人們常說的中醫(yī),其實就是中和的醫(yī)術(shù)。所以人們常用熱水燙腳,用涼水洗頭。如果用熱水燙頭,就是火上加火,就像夏季在太陽下暴曬一樣,容易中暑,但腳是不會中暑的。
那么火上加火,表現(xiàn)出來就是頭暈腦脹。所以《瑣碎錄》說:“臥處不可以首近火,恐傷腦”。火為紅色,因此枕巾不用紅色,床頭也不用紅色,枕頭要發(fā)涼才好,不用棉花或者海綿之類容易發(fā)熱的東西,要用黑色之水來中和火。
除此之外,頭也不能放在風口上,容易進風。書云:“臥處不可當風,雖盈暑不當風及坐臥露下”。所以睡覺前要平復心情,不爭吵,不飽餐,頭不朝風,不朝火,不俯首張口,先睡心,后睡身,與太陽同起同眠。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