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三庚生平交游及其書法藝術
張小莊
文獻記載中的徐三庚
關于徐三庚(1826—1890)的生平,史料記載無多。《上虞縣志》中有一則,僅記數(shù)語:
徐三庚……大勤鄉(xiāng)西山村人。以“徐”字切音,名其室曰“似魚”。生于貧苦農(nóng)家,稍大即出外謀生,曾在一道觀中當差打雜。觀中道士擅長書法篆刻,得其傳授,遂入此門……
《光緒上虞縣志校續(xù)》卷十五《方伎》亦有簡略記載:
徐三庚,字辛穀,世居南鄉(xiāng)象山。嘗繪《象田貽穀圖》見志。工篆隸,尤精??探鹗淖?,凡書畫家圖章多出其手,名動公卿。先后為徐學使樹銘、楊撫軍昌濬、連將軍成幕賓。別號金罍道人。有《似魚室印譜》行世。(據(jù)《采訪冊》)
由上可知,徐三庚系貧苦家庭出身,迫于生計,“稍大即出外謀生”。此時年歲尚少,無甚謀生手段,只能在道觀中以打雜度日,但亦由此得?!^中道士授其書法篆刻,這是徐三庚一生中賴以為活的主要謀生手段。徐氏所寄身的道觀已無從查考,其在觀中的具體時間亦不可知。后來徐氏屢以“道人”、“道士”自號,便應與此段經(jīng)歷有關。
《校續(xù)》稱徐氏“先后為徐學使樹銘、楊撫軍昌濬、連將軍成幕賓”,此則關于徐氏曾為幕賓的記述,在文獻中為僅見,但徐氏何時、緣何入幕,均語焉不詳。按徐樹銘(?—1900)于同治六年(1867)至同治末年督學浙江,楊昌濬(1825—1897)于同治九年至光緒三年(1877)任浙江巡撫,連成(?—1882)于同治五年至十二年任杭州將軍。徐氏倘為幕賓,其在幕時間當不出此年限。查檢徐氏印譜,有“程良驥印”白文印,款曰“庚午長夏于撫院署齋記”?!案纭毕低尉拍?,“撫院署齋”即浙江巡撫楊昌濬的官署,此可證徐氏曾為楊撫軍的座上客。另外,印譜中尚有為楊昌濬所刻“楊昌濬印”(朱文)、“石泉翰墨”(白文),為徐樹銘所刻“徐樹銘印”(白文),惜皆無印款,無法借以進一步考察徐氏與受印人的交游情況。徐三庚不以詩文鳴世,亦不諳兵農(nóng)、錢谷諸政,故其入幕之所恃,便只能是“名動公卿”的書法篆刻之技了(徐、楊皆嗜金石書畫)。晚清的文人,很多都有入幕的經(jīng)歷,賴幕府之平臺,或廣交游,或借以謀生,甚至得幕主的保舉而踏上仕途。但徐氏的入幕,情況相對要簡單些,徐氏不曾有科舉的經(jīng)歷,而賣字鬻印則為其職業(yè),故對他而言,所希冀的便是能借入幕而改善生計。
清 徐三庚 題博古圖 私人藏
印款中所記的徐氏生平蹤跡
徐三庚的生平史料雖少(亦無詩文集),但他有印譜行世,其印款中往往記有創(chuàng)作時間及地點,據(jù)此可了解其一生行蹤的大致情況:
咸豐三年中秋,渭長之不舍(“藍叔詩畫”)。四年秋,虎林(“心在山林”)。五年至七年,不詳。八年七月,春申浦(“嘉興徐榮宙近泉”、“字光甫行九”對章)。九年,不詳。十年春,吳趨(“石董狐”)。十一年十月,浦滬(“海角畸人”)。同治元年,不詳。二年七月,春申浦(“四馀讀書室”);十一月,春申浦(“二十余年成一夢此身雖在堪驚”)。三年,不詳。四年二月,甬上(“吳江葉鏞印信”);春暮,句余(“不足為外人道”);六月,春申浦(“蒪鱸秋思”);九秋,歸自滬(“李唐啟事”);十一月,虎林(“麗卿”)。五年春,道出句余(“傅爾锳印”);四月,自富春歸(“新安西嚴”);六月,鹽官(“日愛評書兼讀畫”);八月,虎林(“劫灰馀物”)。六年長至,句余(“曾經(jīng)滄?!保?;六月,鹽官(“常欠讀書債”);九月,西泠(“上虞周泰”)。七年二月,假榻任阜長寓齋(“孟蓮父”)。八年,不詳。九年四月,虎林(“費以群印”);長夏,撫院署齋(“程良驥印”)。十年,不詳。十一年五月,滬壘(“頭陀再世將軍后身”);荷花誕,滬(“以群臨本”);中秋,道經(jīng)香港(“弢園藏”);八月,五羊城(“桐溪范慶云印”)。十二年九月,郡城(“挹林、樂琴”隸書六言聯(lián)款)。十三年至日,甬上(“徐三庚印”“上于父”對章)。光緒元年七夕,甬江寓樓(“臣陳炳文”“綽園”對章);嘉平月,春申浦(“臣鐘毓印”“雪塍”對章)。二年,不詳。三年浴佛日,云津(“黃建笎印”“花農(nóng)”對章);夏五,都門(“楊文瑩印”);九月,云津(《臨天發(fā)神讖碑》篆書四屏款)。四年午月,鄂垣(“長州謝榛日利”);七月,鄂渚(“褎海”);八月,客鄂垣將歸(“槱湄”)。五年乍秋,滬上(“直榦、清風”隸書八言聯(lián)款)。六年重九,春申浦(“十字、千年”隸書八言聯(lián)款)。七年七月,春申浦(“庚辰翰林”);冬至,滬上(“孝通父”);葭月,客滬上,將之里門(“秀水蒲華作英”)。八年冬,頤塘(“震澤徐氏藜光閣所藏書畫”)。九年四月,春申浦(“臣郭傳璞”“怡士”對章)。十年,不詳。十一年四月,買棹皖江,道經(jīng)虎林,遇……于吳山(“下官賣字自給”)。十二年團圞節(jié),春申浦(“應變、遠心”篆書八言聯(lián)款)。十三年乍秋,春申浦(《出師表》篆書冊跋)。十四年至十六年,不詳。
以上是徐氏印章邊款(亦有書作題款)中所記的生平蹤跡,但徐氏的行蹤,定不止限于此。通過逐年羅列,可知:
1、徐氏外出鬻藝最遲始于咸豐三年(28歲),其離開道觀至此年間的行蹤,有待新史料的補充。
2、徐氏先后曾到過蕭山(渭長之不舍)、杭州(虎林、西泠、撫院署齋、吳山)、桐鄉(xiāng)(石門)、上海(春申浦、浦滬、滬)、蘇州(吳趨)、寧波(甬上、任阜長寓齋、甬江寓樓)、鄞縣(句余、鄮東)、富陽(富春)、海寧(鹽官)、香港、廣州(五羊城)、天津(云津)、北京(都門)、武昌(鄂垣)、湖州(頤塘)、安徽(皖江)等地。其中以在上海為最久,尤其是晚年,基本上在滬度過。上海作為晚清經(jīng)濟最為繁華的商埠,富紳云集,畫家紛至,這對于畢生以鬻藝為業(yè)的徐三庚來說,是個理想的謀生之地。晚清的藝術家,大都在上海與北京兩地獲得發(fā)展(如趙之謙的藝術成就,便是在京師打下的基礎)。相對地,在上海,主要與商人打交道;而京師的圈子,則須與官場往來,且亦需有一定的學術背景。徐三庚既無功名,又不問學,故滬上的氛圍要比京師更適合于他。
3、其次去得較多的是杭州。杭州離家較近,又是省城,經(jīng)濟亦繁榮?!缎@m(xù)》云徐氏曾為幕賓,查檢印款中所記的徐氏同治五年至光緒三年行蹤,卻發(fā)現(xiàn)只有同治五、六、九年到過杭城(同治八、十年與光緒二年的行蹤不詳),并且同治五、六兩年在杭城的時間不會太長。此種情況,可能是徐氏在幕的時間甚短;抑或是徐氏僅曾為其座上客,而口耳誤傳,被記入《采訪冊》。
4、徐氏青、中年階段的蹤跡不定(晚年較為穩(wěn)定),經(jīng)常是一年奔波數(shù)地,如同治四年、五年、六年、十一年。此種情況,一方面大概是應鬻藝之需;另一方面,亦可能因他曾寄身道觀,而受了道士云游習慣的影響。
5、徐氏很少回上虞,經(jīng)常各地游寓,但大都在上海及浙江東北部經(jīng)濟、文化發(fā)達地區(qū)活動。除此之外,亦去過蘇州與安徽,南下(香港、廣州)、北上(天津、北京)各一次。
清 徐三庚 楷書蘅花館詩抄冊(部分) 縱32.5cm 橫22cm 浙江省博物館藏
清 徐三庚 楷書蘅花館詩抄冊(部分)
從受印人來考察徐氏的交游情況
徐三庚以篆刻鳴世,且又鬻藝,與之有往來者,應大都為他們刻過印,故而對徐氏交游圈的考察,須重視其印文及邊款的史料價值。
與書畫篆刻家
在徐三庚的交游圈中,書畫篆刻家占了相當?shù)谋戎亍?/p>
“藍叔詩畫”,款曰“癸丑中秋作于渭長之不舍”,此印作記載了徐三庚與人交往較早的資料。由此可知,徐氏最遲于咸豐三年(1853)與“藍叔”“渭長”已有交往?!八{叔”,即丁文蔚(1827—1890,字豹卿,號韻琴,又號藍叔),浙江蕭山諸生,后官福建長樂知縣。丁文蔚工詩,擅書畫,且能竹刻,“家有大碧山館,一時名士常與往還”(徐氏尚為其刻有“大碧山館”?。?,是一位喜好交游的藝術家。(據(jù)《越中歷代畫人傳》)當其時,丁藍叔與江弢叔(湜)(1818—1866)、趙撝叔(之謙)(1829—1884)并稱“浙東三叔”。值得注意的是,在刻此印之前,丁文蔚于咸豐元年頃已與趙之謙訂交,而仍乞印于徐。趙之謙在篆刻上的聲名與成就無疑皆高于徐氏,但在咸豐初年,兩人均處于學“浙派”的起步階段,無論聲名與造詣,都未必能分出軒輊來。
“渭長”即任熊(1823—1857),“不舍”乃其齋號,與丁文蔚同鄉(xiāng)且交契。徐三庚與任氏一門皆有交往,如同治七年二月所刻的“孟蓮父”,款稱“假榻任阜長寓齋”,“任阜長”即任薰(1835—1893),任熊弟。任薰青年時在寧波賣畫為生,同治七年二月與任頤同赴蘇州(徐氏此印亦當作于寧波或蘇州)。徐氏外出鬻藝,任氏兄弟為其提供宿處,此頗可說明他們之間之交誼。還有同治二年所刻的“竹君畫記”,款稱“與竹君任丈同客滬上”?!爸窬握伞奔慈武浚ㄒ蛔麋?,字竹君),渭長族叔,書法、篆刻、花卉皆能。徐、任二人同寓滬上鬻藝,皆有聲名,王韜《瀛壖雜志》中云:“任竹君工臨《十三行》楷法,精妙絕倫。徐金罍精寫篆隸,刻畫金石,藝傾輩流。二君并名重一時,作滬上寓公者尤久?!?/p>
清 徐三庚 楷書題跋 縱24cm 橫36cm 上海圖書館藏
從同治二年所刻的“譙國”、“馨”,可知徐三庚與袁馨有往來。袁馨(椒孫),浙江海寧人,寓居杭州,系浙中刻竹名手,亦善篆刻,《廣印人傳》稱“浙中以刻竹稱者,惟椒孫與容莊(蔡照)兩人而已”。徐氏亦擅竹刻,但他是由篆刻而兼竹刻??讨褚凰?,清代的篆刻家大都兼擅,有名者如鄧石如、趙之謙、吳昌碩等。
同治二年,徐三庚還為前輩畫家張熊刻?。ā皬堊酉榱院笾鳌保?。張熊(1803—1886,字子祥),浙江嘉興人,流寓上海。張魯庵《金罍印摭》敘中稱徐氏與“胡公壽、張子祥、蒲作英諸輩相友善”。當時的張熊在滬上已頗有聲名,而且自己亦善篆刻,徐氏為他刻印,說明其印藝已能得到滬上名家的認同,而名家的影響力,亦正可為徐氏的藝名作播傳。蒲華(1832—1911)系海派重要畫家,徐三庚與其亦有交往(為其刻有數(shù)印)。據(jù)錢筑人編《蒲華年譜》,蒲華在同治六年與徐氏結(jié)為金石交。
在滬上期間,徐三庚還曾為“萍花社畫會”創(chuàng)始人吳宗麟刻?。ā皡鞘蠘?qū)O”款稱刻于“春申江之牧龍道院”)。吳宗麟(橋?qū)O),浙江杭州人,咸豐末年結(jié)“萍花詩社”于上??h學署問字亭,同治元年改為“萍花社畫會”設于西城牧龍道院之自在樓船,一時江浙名士并集。徐氏與“萍花社畫會”的接觸,除了切磋藝事,對于提高其在滬上的知名度亦當有益處。
秦祖永(1825—1884,字逸芬),江蘇無錫人,工詩、古文辭,擅書畫。在徐氏印譜中,以刻給秦祖永的印章為最多,有將近七十方(惜皆無邊款),由此可見二人交誼之非淺。又,徐氏曾為秦祖永同治三年開雕的《桐陰論畫》《論畫小傳》《桐陰畫訣》,十二年開雕的《畫學心印》作篆書題耑,可見不僅是篆刻,秦祖永對徐氏的書法亦頗為青睞。秦鳳璪(子儀),乃祖永侄,擅山水,同治時官廣東候補知縣,徐氏為其亦刻有印數(shù)方。
與徐氏同為“晚清六大家”之一的胡钁(1840—1910,字匊鄰),浙江石門(今桐鄉(xiāng))人,工書畫篆刻。徐氏印譜中有三方印系為胡钁所作,耐人尋味的是,其中“胡钁印信長壽”(同治四年作于滬上)系二人合制(徐篆胡刻)。同治四年,胡钁才二十六歲,于藝事成就未顯,則此方合制之印,是否亦從中透出胡曾向徐請益的消息?
除了以上所述,見于徐氏印譜的書畫篆刻家尚有:杭州蔡鼎昌(1830—?,字春疇,擅山水,咸豐四年所刻“心在山林”“惟庚寅吾以降”)、嘉興徐榮宙(工書畫,咸豐八年所刻“嘉興徐榮宙近泉”“字光甫行九”)、嘉興高煃(1841—1893,擅花卉翎毛,“高煃之印”“次愚”)、杭州戴以恒(1826—1891,字用伯,熙次子,擅山水,同治二年所刻“譙國”,款稱“以此石持贈用伯”;光緒十一年所刻“蓮葉硯齋”,款稱“假榻戴氏飽禮堂”)、吳江葉鏞(畫家,同治四年所刻“吳江葉鏞印信”“笙父”)、烏程費以群(字穀士、鵠侍等,丹旭次子,擅仕女,為刻印十余方)、嘉興錢青(?—1882,錢載后人,擅花卉,同治六年所刻“錢青之印”“云門”)、杭州陳彭壽(又名陳雷,工書法篆刻,篆刻受徐氏影響,“泉唐陳彭壽印信”)、上虞徐鄂(字子聲,三庚族弟,工書畫篆刻,為刻印數(shù)方)、通州葛同(原名起同,字青伯,工書法篆刻,曾輯《金罍山民印存》,為刻印數(shù)方)、上虞周泰(字伯安,擅山水,為刻印數(shù)方)、歙縣吳介(又名李,字壽仙,大冀孫,擅花卉,同治九年所刻“桃花書屋”)、杭州金鑒(1832—1911,字明齋,工書,能刻印,精鑒別,善圍棋,“金鑒私印”)、武進黃山壽(1855—1919,字勖初,工書畫,為刻印數(shù)方)石門吳滔(1840—1895,字伯滔,工書畫,“吳滔印信”)、紹興任頤(1840—1895,字伯年,工畫,“任頤印信”)等。這些書畫篆刻家均為江南一帶人,此亦正與徐三庚以滬上為中心在江南一帶活動的范圍相吻合。
徐三庚 篆書十六言聯(lián) 縱117cm 橫26.2cm×2 杭州博物館藏
與收藏家
在徐氏印譜中,有一些印作系為收藏家所刻。“石董狐”是刻贈給金石收藏家岑熔的。岑熔(仲陶、銅士),江蘇甘泉(今揚州)人,收藏甚富,又喜集古今名印,為徐氏所推崇的吳讓之曾為其刻印一百多方。咸豐十年春,徐三庚客蘇州,走訪仲陶先生?!笆庇】钤疲?/p>
董狐,古之良史也。昔有花董狐、鬼董狐,文壽承亦自號“石董狐”。仲陶先生篤嗜金石,精于鑒辨,集古今名印,裒輯成譜。庚申春,余客吳趨,走訪于埜竹庵。出所集見示,搜羅之富,洵印史也,亦可曰“石董狐”。爰制是印以贈。
仲陶搜羅甚豐,徐氏稱之為“石董狐”。此次晤面,徐氏得睹仲陶所藏,當獲益非淺。在藝事上,出游后的徐氏并無專門之導師,在鬻藝的生涯中,一要賴于藝友間的切磋,來提高學識(如“竹如意居”印款云“芝九五兄先生,滬上風雅士也,戊午夏,余晨夕過從,相與討論,獲益不淺”);二是靠見聞,所見古今名跡既多,眼界自然隨之提升。因此與收藏家之交往,對徐氏的藝術實踐頗有益處。晚清著名收藏家葛金烺,徐三庚亦為其刻過印(“金烺私印”)。葛金烺(1837—1890,字景亮,號毓珊),浙江平湖人,光緒十二年進士。葛氏藏書數(shù)萬卷,且喜藏書畫,品鑒書畫尤具精識。有《愛日吟廬書畫錄》《傳樸堂詩稿》等?!板a瑗長壽”,乃為何瑗玉所刻。何瑗玉(蘧盦),廣東高要人,官翰林院待詔。何氏亦系晚清著名藏家,精于鑒別,藏金石書畫甚富,且工花卉、摹印,有《書畫所見錄》。何的弟子凌師儉(徐氏亦曾為其刻?。┯性疲骸吧嫌菪煅労D軙?,與蘧盦精鑒之名并著一時?!?/p>
何瑗玉胞兄昆玉(伯瑜),擅長篆刻,徐氏與其亦有交往(曾為其書楹聯(lián))。趙之謙的金石藝友沈樹鏞(1832—1873,字韻初,號鄭齋),江蘇南匯(川沙)人。沈氏富收藏,精鑒別,徐氏亦曾為其刻印(“沈樹鏞印”)。南潯顧壽藏(子嘉),系滬上由絲商發(fā)跡的巨富顧福昌(1796—1868)次子,子承父業(yè),曾任上海絲業(yè)公所董事長。顧壽藏財力雄厚,又喜搜羅古物、金石、書畫,故收藏極富。同治十年,徐氏為其刻“顧壽藏印”“子嘉”對章。南潯另一位實業(yè)家周慶云(1864—1933,字景星,號夢坡),收藏書畫、金石頗富,徐氏亦曾為其刻?。ā爸軕c云印”、“夢坡易世后所得金石書畫記”)。為富商兼收藏家治印,除了可能得睹其秘藏外,還可能得到不菲的酬值,這對于鬻藝為生的徐三庚而言,當有益于生計問題的解決。
“皕宋樓”“潛園鑒賞”二印,系為晚清著名藏書家陸心源所刻。陸心源(1834—1894,字剛甫,號存齋,晚號潛園老人),歸安(今浙江湖州)人,官至福建鹽運使。陸氏家富于資,生平嗜書,精于金石之學,其所建“皕宋樓”專貯宋元舊槧,自稱有宋本二百種,與瞿氏“鐵琴銅劍樓”、楊氏“海源閣”、丁氏“八千卷樓”合稱清末“四大藏書樓”。鄞縣蔡鴻鑒(字季白,號菉卿),候選員外郎,亦系著名藏書家,董沛《蔡君菉卿墓志銘》稱其“又好客,琴者、弈者、歌者、能書者、能繪事者、能篆刻者,麕至其門,倚為東道主……光緒庚辰(1880)卒于上海寓園,年僅二十有七”,有《二百八十峰草堂集》。徐氏為其刻有“蔡鴻鑒印”。蔡鴻鑒子和霽(字滌峰,號月笙),幼慧,能作鐘鼎文,兼工花卉,詩詞亦清雅,有《餐霞仙館集》,《兩浙輶軒續(xù)錄》稱其年十九而卒。按徐氏早期曾為“滌峰仁棣”作有“煙霞問訊;風月相知”篆書聯(lián),頗疑受書人“滌峰仁棣”即蔡和霽,然與蔡氏年歲又不符,抑或乃年歲誤記?待考。
順德馮兆年(穗知),光緒十一年徐三庚為其刻“千泉一尺室”“馮兆年穗知父所得金石”二印,印款中稱其“輯古泉千計”,“搜藏金石富甚”(十二年,徐氏又為馮刻寄印數(shù)方),說明也是一位金石收藏家。馮氏輯有《翠瑯玕館叢書》,叢書的篆書書眉即系徐氏手筆。
清 徐三庚 篆書扇面
與學人
張鳴珂(1829—1908,字公束),浙江嘉興人,嗜書畫,工詩詞駢文,有《寒松閣談藝瑣錄》《寒松閣詩》等。光緒丙子年(1876),張鳴珂秋闈報罷,納粟為縣令,遂分發(fā)江西,與趙之謙曾在江西通志局共事。江西巡撫劉坤一稱其與趙之謙、董沛為江西“三賢會”。張鳴珂與徐三庚訂交頗早,在徐氏印譜中,并無為張所刻之印作,但《寒松閣詩》中有《贈徐辛穀(三庚)》:
人生如斷萍,風激始一聚。
識君歲戊申,英氣撲眉宇。
艤棹鴛鴦湖,登樓眺煙雨。
俯檻發(fā)狂吟,意興邁儔侶。
余技治印章,文字究孳乳。
力掃浙派纖,頗合漢人矩。
忽忽三十年,流光迅飛羽。
世事多坎坷,漂泊間寒暑。
訪秋記游杭,避兵各趨滬。
握手輒匆匆,旅食同辛苦。
動足即天涯,離愁繞南浦。
朅來游京師,君亦翩然至。
曲江(同年家少蘭庶常楨)雅好客,招飲入酒肆。
躞蹀風塵間,得君欣把臂。
須鬢各已蒼,風神了無異。
為言耽名山,襆被縱輕騎。
避雨通潞亭,看云潭柘寺。
勝地恣流連,吊古輒揮涕。
摩挲斷碑碣,椎拓滿巾笥。
翦燭一評賞,翠墨飫心醉。
留證金石緣,夫豈酸咸嗜。
從詩中可知,張、徐的訂交地在嘉興(鴛鴦湖),時在道光戊申年,徐氏二十三歲,正是“英氣撲眉宇”的年華?!傲哒闩衫w,頗合漢人矩”,則是對徐氏印藝的推許。“忽忽三十年”后—光緒三年(1877),徐三庚北游都門,適去年秋闈報罷的張鳴珂亦在京師,兩人雖“須鬢已蒼”而“風神無異”,一同游覽京師勝地,摩挲椎拓金石。嗣后,張鳴珂便為宦江西,與徐氏不再有晤面。咸豐十一年,徐三庚在滬上為“調(diào)老(調(diào)翁)”刻印數(shù)方,其中“浦西寓隱”款云“調(diào)老避兵滬浦,時以此自號”,“無長物齋”款云“庚申夏,調(diào)翁盡失所藏書畫古玩,寓舍自題此額,索為作印”。按“調(diào)老”即葉廷琯(1791—?,號調(diào)生龍威鄰隱),吳縣(今江蘇蘇州)人。葉氏系晚清學人,一生科舉不第,潛心于學問,有學術筆記《吹網(wǎng)錄》《鷗陂漁話》與《楙花盦詩》等,《廣印人傳》稱其“工鐵筆,蒼勁可愛。嘗論歷代印學,原原本本,殫見洽聞”。咸豐十年四月,亦即徐三庚走訪岑熔之后,太平軍攻克了蘇州,為免遭兵燹,文人、富紳紛紛避亂滬上。調(diào)翁的遭際,在印文及印款中亦有反映。查檢《楙花盦詩》,有感懷詩二首,是對徐氏贈印的酬答:
滬城旅次,遇上虞徐辛穀(三庚),話舊感懷,得詩二首,即題其《象田詒穀圖》后。傾蓋言歡記虎丘,交聯(lián)金石許同游(君工篆刻,曾乞數(shù)印)。
麥天各避吳門劫,萍水重逢滬瀆秋。
我已無家拌蹈海,君猶作客感登樓。
手模雙印勞持贈,敢道新詩報所投。
語我家林舊業(yè)存,象田舜井古時村(世居象田,在上虞郭外二十五里,相傳有舜遺跡)。
溪山勝地安雞犬,耕讀良謀教子孫。
江左連城成梓澤,浙東片土是桃源。
待君歸日應相訪,畫里先教認鹿門。
第一首系感懷話舊,第二首寫徐氏家鄉(xiāng)。從詩中可知,葉、徐在滬上系“重逢”,兩人結(jié)識的地點則是在蘇州。葉比徐年長三十五歲,因金石之緣,結(jié)成了忘年交。葉氏本人能刻印,且又通印學,而乞印于年僅三十六歲的徐氏,此亦可見對其之器重。
王韜(1828—1897,字紫銓,號仲弢、弢園老民、蘅華館主等),江蘇蘇州人,晚清著名思想家。徐氏與其亦有交誼,“弢園藏”款曰:“紫銓老友審之。壬申中秋,將之五羊城,道經(jīng)香港,制此?!蓖蹴w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應英國傳教士之邀到上海謀生,同治元年(1862)因事觸犯清廷而逃亡香港,后漫游歐洲各國。同治十一年,徐三庚因事赴廣州而道經(jīng)香港,得與闊別十余載的老友王韜相見(時王已從國外歸來),刻下此方橢形朱文印以贈之。王韜對徐氏的藝事亦頗為推許,在《瀛壖雜志》中稱其“精寫篆隸,刻畫金石,藝傾輩流”。浙江省博物館藏有一件徐氏光緒九年(1883)所作的書法冊頁,內(nèi)容系抄寫王韜的詩作,用色紙、魏體楷書寫就,風格頗為典雅。
另外,據(jù)馬國權先生云,徐三庚同治十一年的廣州之行,還順便去了廣東“四大名園”之一的東莞可園。主人張敬修(德甫),廣東東莞人,道光十五年進士,咸豐五年擢廣西按察使,后因病回籍,辟可園。張氏雅好文藝,工書畫,常邀集文人在園內(nèi)聯(lián)吟、傳藝。其侄嘉謨以及嘉謨子崇光拜徐氏為師學習篆刻,故而徐氏的印風得以在廣東傳播。
清 徐三庚 篆書節(jié)臨天發(fā)神讖碑 縱24cm 橫39cm
與清廷官員
除了徐樹銘、楊昌濬、連成之外,徐氏印譜中尚有一些為清廷官員所刻的印作。茲羅列于下,以供參考。同治二年,在滬上為孫熹刻“二十余年成一夢此身雖在堪驚”(后又在甬上為其刻數(shù)?。O熹(字歡伯,署宋井齋),陽湖(今江蘇常州)人,監(jiān)生,同治七年(一八六八)官黃巖知縣,與趙之謙交善,書宗歐、褚,有《宋井齋詩文集》。
同治十二年,為楊文瑩刻“楊文瑩印”“雪漁”對章;光緒三年,又在京師為其刻“楊文瑩印”“丁丑翰林”對章。楊文瑩(1838—1908,字雪漁),錢塘(今杭州)人,光緒三年進士,官貴州學政,工書法,筆姿瘦勁,有《幸草亭詩集》。
同治十三年,為褚成博刻數(shù)?。ü饩w七年又在滬上為其刻數(shù)?。?。褚成博(字伯約,號孝通),浙江余杭人,光緒六年進士,散館授編修,歷任鄉(xiāng)試會試考官、御史、給事中、兵備道等職。又有褚成亮(叔寅),浙江余杭人,光緒三年貢生,官內(nèi)閣中書,喜藏書,有《校經(jīng)室遺集》,亦與徐氏有交往。光緒三年,在天津為黃建笎刻“黃建笎印”、“花農(nóng)”。黃建笎(花農(nóng)),順德(今廣東番順)人,工花卉,清末洋務派官員,以捐納出仕,歷任直隸通判、天津海關道臺、湖南按察使等。
“長白瑞璋之印”(無邊款)。瑞璋,總理衙門章京出身,熟悉洋務,為張之洞所倚任,曾任廣東鹽運使、廣東臬司、江西按察使等。
“陳壽祺印”“陳壽祺書畫之印”等?。ň鶡o邊款)。陳壽祺(1829—1867,字子穀、珊士),浙江山陰(今紹興)人,咸豐六年進士,官刑部主事,有《纂喜堂詩稿》?!安艿怯褂 保o邊款)。曹登庸(字薌溪,號苑仙),河南光山人,道光二十七年進士,授編修,咸豐二年任山西副考官。
“陸廷黻印”(無邊款)。陸廷黻(字漁笙,號己云),浙江寧波人,增祥子,同治十年進士,官甘肅學政,有《鎮(zhèn)亭山房詩文集》。
“李鴻章印”(無邊款)。
以上所列,孫熹、楊文瑩、褚氏兄弟與徐三庚相對交往較密,其他諸人,則未必有實質(zhì)性的往來(或僅為索印而已)。
與東瀛弟子
在徐氏印譜中,有兩位受印人是徐三庚的東瀛弟子。“大迂”“尋常百姓家主人”系為日本篆刻家圓山大迂所刻。圓山大迂(1838—1916,名真逸,號大迂,齋名學步庵),出生于名古屋著名的釀造世家,篆刻師承貫名海屋,有《學步庵集》《篆刻思源》等。大迂系近代日本來華學習篆刻之第一人,《廣印人傳》(卷十六)稱其“自幼好治鐵筆,以中日篆法不同,遂游中國,師事徐三庚,盡得其秘”。大迂偶得清人印數(shù)枚,欽仰其刀法甚優(yōu),遂于明治十一年(1878)渡海入清,師事徐三庚學習篆刻,又從楊峴、張熊學習書法、花卉。篆刻一藝,大迂深得徐氏嫡傳(且在徐氏生前為輯《似魚室印蛻》)。大迂回國后,將徐氏的書、印技藝介紹到日本,值得指出的是—之前的日本篆刻界慣用單面刃的刻刀,而隨著大迂傳入中國的雙刃刻刀,遂對日本篆刻界產(chǎn)生了不小的影響。
秋山純(字儉為,號白巖、碧城),是徐三庚的另一位日本弟子。秋山純渡清之前即已有書法基礎,后聽從駐日公使何如璋的建議,來華學習書法。明治十九年(1886),秋山純與何如璋一同離日赴滬,經(jīng)當時在上海經(jīng)營“樂善堂”的岸田吟香的介紹,于翌年入徐三庚的門下。
秋山純隨徐氏學習書法、篆刻三年,刻苦勤勉,頗得精髓。歸國之際,徐氏為書一文憑,其文如下:
本立而道生,文字之道,獨不然乎!日本儉為秋山純,自丁亥春從予肄業(yè),于今既三年矣。專習篆隸六朝,后潛心篆刻,迄無荒謬廢弛等情,已上其堂極其奧。所謂根本先立者,其進有不測者焉。予門非鮮,諳練精熟如儉為者,蓋不易得。況儉為異域之人,以身委道,涉海遠來,不勝欣喜。予愛其心志之切,嘉其慧學之熟,立此文憑以與焉。然儉為猶富春秋,能不安于今日,益期他年聞達,潛精積思,庶幾凌駕古人,是予所企望也。光緒十五年十月日立文憑,徐三庚。介紹:岸田吟香。
在華期間,秋山純還曾向徐氏的金石藝友蒲華學習書法(徐因不擅行草,遂介紹與蒲)。歸國時,秋山純攜回徐氏、蒲氏書作,在日本宣揚其在華所學到的書藝。他曾與圓山大迂一道,在日本為介紹徐三庚的藝術而積極努力,徐氏的書法、篆刻遂在日本得以傳播,如西川春洞(1847—1915)、中村蘭臺(1856—1915)等,都是受徐氏影響較深的書法篆刻家。
徐三庚的書法藝術實踐
在晚清藝壇,作為印人的徐三庚頗有時譽。相對于篆刻,他的書法雖聲名稍遜,但在當時的書壇亦有其一席之地。下面,且將其所擅長的篆、隸、楷諸體分而論之。
晚清的印家,都能遵循“印從書出”的篆刻創(chuàng)作模式,故于篆書一體,靡不究心。徐三庚的篆書風格,大致有兩路:一是效法《天發(fā)神讖碑》,另一路則繼承了鄧(石如)、吳(讓之)的小篆書風?!短彀l(fā)神讖碑》(276)筆法奇特,體勢方正近隸而適于入印,晚清鄧石如一系的印家多有從其取法者。入印的同時亦入書,如吳讓之、趙之謙等,其書、印都曾取法此碑。
徐氏印作中風格類《天發(fā)神讖》的最早有紀年者,是二十九歲所刻的“心在山林”朱文印,這說明其在創(chuàng)作上接觸到此碑的時間頗早。此類效仿《天發(fā)神讖》的風格更多的見于徐氏書作中,且貫穿其一生。相對不同的是,在吳、趙的篆書創(chuàng)作中,取法《天發(fā)神讖》的書風并非為主流,而對于徐氏而言,此類書風在其書作中占有相當?shù)谋戎?。徐氏此類篆書作品的風格較為恒定,以三十九歲的《論畫小傳》篆書題耑與六十二歲的《臨〈天發(fā)神讖碑〉》篆書四屏相較,區(qū)別并不大,只是到了晚年,用筆更為老蒼,結(jié)體愈趨夸飾。具體地講,字中筆畫橫粗縱細,顯然是受了隸書寫法的影響。而橫畫兩端刀截的效果與縱畫收尾“倒薤葉”的形狀,則是直接效仿《天發(fā)神讖》的筆法。與吳、趙篆書柔暢的寫法不同,徐氏的用筆遲澀而富有金石意味,此又與其篆刻取法“浙派”的切刀效果異曲同工??傊?,在此類篆書中,徐氏能統(tǒng)攝起沉厚的用筆與婀娜的字形,賦予動靜相結(jié)合的審美效果,這是殊為不易的。
相對地,徐氏另一路繼承鄧、吳的篆書更為世人所熟知。在徐三庚的時代,鄧石如以漢碑額意趣所開創(chuàng)的篆書新風已成為習篆之正途??疾煨焓嫌∽?,有二十九歲所刻的“風流不數(shù)杜分司”朱文印,從印文來看,顯然屬于鄧篆的風格。眾所周知,“印從書出”的篆刻實踐,需要印家有篆書技法的支撐,故此,徐氏對鄧篆的學習,亦當在二十九歲前。在“汪守安印”邊款中,徐氏曾這樣表達對鄧、吳的推崇之意:“完白晚年,蒼渾神理,近代惟儀征吳讓之能得其妙?!贝穗m系論印,但亦可移之于書法。顯而易見,鄧、吳二人,無論篆刻或書法,都是他學習的榜樣。現(xiàn)藏于日本榮豐齋的“海上望云圖”篆書額,用筆婉轉(zhuǎn)圓潤,風格絕肖吳讓之,此作可證徐氏篆書與鄧、吳之淵源。
清 徐三庚 篆隸二體四條屏 縱137cm 橫32cm×4 私人藏
作為一位具個性的書家,徐三庚對鄧、吳的學習當然不會亦步亦趨。光緒九年(1883)所作的《人物傳》篆書冊(現(xiàn)藏上海朵云軒),是徐氏的篆書代表作。此冊書風雖屬鄧篆一系,但與鄧、吳篆體已有所不同。在用筆上,鄧篆剛健婀娜,吳篆易為柔暢婉約,徐篆則更趨于輕盈;在字勢上,鄧、吳結(jié)體縱長,此冊則取橫勢,易之為方扁,且字中筆畫之弧度亦隨之加增,而更顯得姿媚綽約。對于徐氏此路篆書,譽者稱之為“吳帶當風”,但亦因其有時用筆纖弱或過于強調(diào)曲線而為人所詬病。
以上二路篆書,風格出入較大:前者效法《天發(fā)神讖碑》的用側(cè)鋒方筆,沉拙飛動;后者繼承鄧、吳篆體的用藏鋒圓筆,姿態(tài)輕盈。能同時將兩種不同的筆法、審美風格匯諸筆下,可見徐氏在技法、審美層面都有著出色的駕馭和把握能力。若僅從書寫層面論,前者未必遜于后者(甚而過之),但徐氏此路篆書,畢竟有太多原碑的樣子。而相對地,繼承鄧、吳的一路則更能反映其本人的精神,亦更能代表其篆書的成就,并且在徐氏“印從書出”的篆刻實踐中,此路風格的篆書亦被應用得更多。
對于徐三庚的篆書(篆刻亦然),后人每將其與趙之謙相比較。兩人的篆書風格接近,又是同鄉(xiāng)(上虞屬紹興府),年歲亦相若(徐年長三歲)。徐三庚是職業(yè)藝人,一輩子以鬻印賣字為生,趙之謙則是文人、學者,雖亦賣過字畫,但只是階段性的。作為鄧、吳書法篆刻的優(yōu)秀繼承與發(fā)揚者,趙之謙在晚清藝壇的地位自非徐氏所能比肩,無論學識與天賦,徐均要遜色。故而,后之論者多以為徐曾受趙的影響,如陳巨來在《安持精舍印話》中說:
撝叔尋常朱文每參以完白之法,然其挺拔處非完白所能到。其后徐辛穀(三庚)更仿?lián)质?,變本加厲,遂致轉(zhuǎn)運緊苦,天趣不流,有效顰之誚。
上文中,“效顰”之說是否允當姑且不論。但陳巨來說得很明白:徐三庚的朱文印“仿”了趙之謙。既如此,則徐肯定亦一并“仿”了趙的篆書。需要指出的是,徐三庚并非是受了趙之謙的啟發(fā)才走上取法鄧、吳的道路的(徐氏學鄧篆甚早)。較為妥當?shù)恼f法是:在學習鄧、吳篆體的過程中,徐借鑒了趙的技法。徐與趙在藝術實踐上頗有相同之處,二人都學“浙派”,都受鄧、吳影響,又都寫碑體楷書。而趙之謙在藝術創(chuàng)造力與綜合學養(yǎng)上均高出徐氏一籌,故徐氏要借鑒于他,亦屬情理中事。
毋庸諱言,作為同樣接踵鄧、吳之“并蒂”書家,徐篆的格局或意境都要遜于趙篆,這是由書家的個人能力所決定的。但作為晚清鄧、吳之后的重要篆書家之一,徐篆在書壇亦自有其位置。沙孟海在《印學史》中說:“這一體飛舞纖巧,體態(tài)甚美?;蛘哒J為太側(cè)媚不夠端重,但印學界愛好這一體的人確實不少?!?/p>
與篆刻同樣,徐氏的篆書有時過于妖嬈亦是事實??梢哉f,徐篆的“側(cè)媚”影響了其在藝術層面上的成就,但亦正因為“側(cè)媚”—雅俗共賞,使得其傳播力增大,從而亦使其有了更大的受眾面。
清 徐三庚書冊(部分) 廣東省中山圖書館藏
徐三庚的隸書面目不如篆書突出,從其書作來看,主要是受了金農(nóng)、鄧石如等書家的影響。限于資料,考察只能從同治十二年(1873)四十八歲所作的“挹林、樂琴”隸書六言聯(lián)開始。此聯(lián)的風格略近鄧石如,同時又有陳鴻壽的影子,字形平正,波挑含蓄,其用筆沉著內(nèi)斂,接近四十七歲的《節(jié)〈新驛記〉》篆書軸的寫法。此類風格在徐氏隸書中并不多見,應是未形成自己風格前的探索作品。
光緒五年(1879)所作的“直干、清風”隸書八言聯(lián)(日本榮豐齋藏),顯然是學習金農(nóng)的作品。此聯(lián)隸法精美,直入金農(nóng)堂奧。此類風格的隸書作品較多,但在取法金農(nóng)的大基調(diào)下風格又不盡相同。如:光緒七年所作的“道識、風標”八言聯(lián)像《禮器》,十年為斝堂所作的折扇(浙江省博物館藏)類漢簡,十三年所作的“夏時、漢壁”七言聯(lián)又全仿金農(nóng)“漆書”的風格。金農(nóng)是位隸書風格多樣的書家,從上列作品,可知徐氏對金農(nóng)的隸書做過認真而全面的學習。大體而言,徐氏此類作品字態(tài)秀美,與其小篆的審美風格相一致。金農(nóng)的隸書,在晚清并不太有人學,徐氏的取法于他,除了偏愛之外,是否亦曾考慮到其篆、隸書風的整體一致性?再者,金農(nóng)的隸書筆法曾受《天發(fā)神讖碑》的影響,這對于以《天發(fā)神讖碑》為筑基的徐氏來說,不但在技法上較易掌握,而且在審美上亦更能產(chǎn)生共鳴。
以上所述,并非是徐氏隸書作品中最具個性與藝術感染力者。光緒六年為鐵耕所作的“十字、千年”八言聯(lián),是一件融合了金農(nóng)、鄧石如隸書風格的作品。鄧石如的隸書,在晚清效法者較多(如吳讓之、趙之謙),徐三庚的篆刻、篆書均曾取法于鄧,則隸書受其影響,亦屬自然。此聯(lián)的風格,既講姿態(tài),又極有金石韻味,尤為重要的是,其風格更具有個人的面目,亦更符合徐氏作為碑派書家的氣質(zhì)。不過,此類風格在徐氏隸書作品中并不多見。徐三庚書作中的金石意味,無疑得益于其對金石的浸淫。徐氏精模金石文字,上海圖書館藏有其《金石圖》冊,系鉤摹金石之稿本。此冊凡三十九頁,內(nèi)容有碑銘、瓦當、殘磚、錢幣及各類青銅器等,而其中的隸書字跡(如漢隸書碑銘、磚文等),亦可能對徐氏的隸書實踐產(chǎn)生影響。
清黃式權《淞南夢影錄》中云:“各省書畫家以技鳴滬上者,不下百余人。其尤著者:書家如……徐袖海之漢隸……類皆芳譽遙馳,幾穿戶限,屠沽俗子得其片紙以為榮?!笨梢娫诠饩w年間,徐三庚的隸書在滬上已頗得時譽。但若從書法史的角度而論,徐氏的隸書尚不如其篆書更具有代表性。徐篆作為鄧、吳一派的嫡系,能與趙篆一同成為當時婉約一派的代表,并且,其影響同時亦延伸到篆刻領域。而其隸書,雖亦寫得不錯,但畢竟尚難與晚清第一流隸書家(如楊峴)抗衡,更為重要的是,在晚清及民國書壇,徐氏隸書在風格上尚缺乏其篆書那樣的影響力。
徐三庚的楷書傳世作品很少。從徐氏篆、隸作品的題款來看,同治十年所作“一飲三百杯圖”篆書詩堂、十一年所作《節(jié)〈新驛記〉》篆書軸的行楷題款均為帖派風格,而到了同治十二年(48歲)所作“挹林、樂琴”隸書聯(lián)的行楷題款,則已經(jīng)是帶有碑意的風格了。由此可知,徐三庚在楷書實踐上形成碑派的風格較晚,而同時代擅寫魏體楷書的趙之謙,卻早在同治四年便已徹底完成了由帖入碑的轉(zhuǎn)變。
《蘅花館詩鈔》楷書冊(浙江省博物館藏)乃徐氏光緒九年(1883)所作。此冊為碑體書風,書寫頗佳,可看出徐氏對此類風格致力頗深。與篆書同樣,徐三庚的碑楷風格亦與趙之謙接近。倘要作區(qū)分,則趙楷以顏字作底,巧中寓拙,近龍門造像記;徐楷結(jié)體近歐,精工雅致,類似北魏墓志。
徐三庚作為碑派書家中的一員,繼承并發(fā)揚了鄧石如以來的碑派技法,在篆、隸、楷諸體上均取得了相當?shù)某删?,從而奠定了他在晚清書法史上的地位。他的書法、篆刻在清末、民國書壇頗具影響(尤其在江南一帶),并且流風遠播,波及扶桑,對日本近現(xiàn)代書法、篆刻創(chuàng)作亦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
清·徐三庚作品欣賞
清 徐三庚 篆書七言聯(lián) 縱107cm 橫20cm×2 浙江省博物館藏
清 徐三庚 臨各體書冊 共16開 每開縱22cm 橫13.3cm 私人藏
本文轉(zhuǎn)載自《中國書法》雜志 轉(zhuǎn)載聲明:本文系編輯轉(zhuǎn)載,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