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了解胸痹、心痛病合篇的意義。
2.熟悉胸痹、心痛病以脈論理的特點。
3.掌握胸痹、心痛病的辯證論治。
本篇篇名雖有胸痹、心痛、短氣三病,但實則論述胸痹與心痛兩病的病因、病機和證治,其中又以胸痹為主。胸痹是以病位和病機命名,“胸”指胸膺部,“痹”是閉塞不通之意,不通則痛,故胸痹是以胸膺部滿悶窒塞,甚則疼痛為主癥;心痛是以病位和癥狀命名,病情比較復雜。本篇所述之心痛,主要是指心窩部的疼痛證。短氣是指呼吸迫促,在本篇中僅作為胸痹的一種癥狀來敘述。
胸痹和心痛兩病,均有疼痛癥狀,發(fā)病部位相鄰近;病因病機亦有所相同,且可相互影響,合并發(fā)生,而短氣又是胸痹病的常見癥狀,故合為一篇討論。
第1條
【原文】
師曰: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
【詞解】太過不及:指脈象改變,盛過于正常的為太過,不足于正常的為不及。太過主邪盛,不及主正虛。
陽微陰弦:關前為陽,關后為陰。陽微,指寸脈微;陰弦,指尺脈弦。
【釋義】
本條以脈論胸痹、心痛之機。太過、不及為脈之陰陽大概,能反映疾病邪盛與正虛二種基本性質(zhì)。陽微陰弦,即是正氣不足,而邪氣盛實的典型脈象。反映了胸痹、心痛的病機:上焦陽氣不足,下部陰寒內(nèi)盛,陰乘陽位,痹阻胸陽。心痛者,以其病位近于胸,界于中上二焦,其病機亦然。此本虛標病也。
【中心思想】本條論述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機。
第2條
【原文】
平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
【詞解】無寒熱:無惡寒發(fā)熱。
【釋義】
與上條對照,云“實也”,補出陽氣未虛,飲阻氣機,出入受阻之純實無虛的短氣證。無寒熱,言無外感之邪也。
《心典》:平人,素無疾之人也,無寒熱,無新邪也,而乃短氣不足以息,當是里氣暴實,或痰或食或飲礙其升降之氣而然。蓋短氣有從素虛宿疾而來者,有從新邪暴遏而得者,兩端并否,其為里實無疑。此審因察病之法也。
【中心思想】本條論述短氣的辨證。
【按語】以上兩條說明胸痹、心痛既有胸陽不振正虛的一面,又有陰邪阻滯,邪實的一面,證屬本虛標實,陽虛陰盛。“陽微陰弦”是胸痹、心痛病機的高度概括。此病未發(fā)作時,一般重在從緩治本,以扶陽氣之虛,發(fā)作之后,則重在從急治標,以祛陰邪之盛。
有注家認為本條是論述短氣屬實的病情,其病機乃痰食中阻,影響呼吸升降所致。因與胸痹的陽虛邪閉短氣癥狀相類似,故列于此,以示醫(yī)者當分辨虛實,審因察病,此說亦頗有參考價值。
第3條
【原文】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shù),栝蔞薤白白酒湯主之。
栝蔞薤白白酒湯:
栝蔞實 一枚,搗 薤白 半斤 白酒 七升
【詞解】關上:寸關尺三部中的關部。
【釋義】
“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是胸痹的癥狀特點。由于胸陽不振,飲邪上乘,閉阻胸中氣機,故有胸背疼痛、短氣,是胸痹之辨證要點;氣閉于胸中,肺失宣降,則喘息、咳唾,又是胸痹病中所常有也。
寸口脈沉而遲,為上焦陽虛,胸陽不振之象;關上小緊數(shù),主中焦停飲,陰寒內(nèi)盛。正是“陽微陰弦”之謂。
治用通陽散結(jié),豁痰下氣之法。用薤白、白酒溫行陽氣,栝蔞實下痰寬胸。白酒,用米酒。
【中心思想】本條論述了栝蔞薤白白酒湯主治之胸痹。
【教學參考】
[臨床應用] 栝蔞薤白白酒湯為胸痹的基礎方,臨床上可根據(jù)病情隨證加減應用。若胃氣脹滿噯氣或嘔者,合橘枳姜湯;動則氣短、心悸、胸悶氣塞者,合茯苓杏仁甘草湯;心悸脈數(shù)者,合生脈散,加炒棗仁、龍骨、牡蠣、當歸等;胸脹脅下逆滿,肢涼者,合枳實薤白桂枝湯;體弱便溏,心下痞滿者,合人參湯;陽虛痛甚者,合烏頭赤石脂丸;脈結(jié)代,心動悸者,合炙甘草湯;肋間神經(jīng)痛、心絞痛,酌加當歸、赤芍、川芎、桃仁、蒲黃、五靈脂、元胡、紅花、丹參。有用本方加柴胡、桃仁、紅花、香附、郁金、枳殼、桂枝等藥治療胸部損傷后,證見胸前痞悶、疼痛、痛連肩背,甚則咳喘氣急而獲效者。此外,本方尚可用于滲出性胸膜炎,見本方證者。
關于方中的白酒,《語譯》說:“米酒初熟的,稱為白酒”。但臨證可不必拘于米酒,高粱酒、紹興酒、米醋,皆有溫通上焦陽氣的作用,可因人、因證酌情用之。如能飲酒者,用白酒兌藥服或同煎,不飲酒者,用濃度低之白酒或米醋與水各半同煎,煎后酒性揮發(fā),取其藥力以調(diào)氣通脈。
第4條
【原文】
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
栝蔞薤白半夏湯方:
栝蔞實 一枚,搗 薤白 三兩 半夏 半升 白酒 一斗
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詞解】心痛徹背:心痛劇烈放射至背。
【釋義】
此證陰寒痰濁,阻痹胸中陽氣,閉郁心下,以其痰涎盛,故其證除胸痹不得臥外,還有心痛徹背,較上條癥狀,反映病位病情都有所增加。所以,在治療上,仍用原法,通陽散結(jié),豁痰下氣,加半夏一味,溫化痰飲,辛散開結(jié)。
【中心思想】本條論述痰濁壅盛之胸痹、心痛證治。
【教學參考】
[臨床應用] 栝蔞薤白半夏湯是治療痰飲壅盛,痹阻胸陽的有效方劑,現(xiàn)代醫(yī)學的冠心病心絞痛、氣管炎、肋間神經(jīng)痛、乳房脹痛、慢性膽囊炎、慢性胃炎、心包炎等,凡符合本方證病機者,用之皆效;臨證將本方與苓桂術甘湯合用,再加入干姜、陳皮、白蔻等溫中通陽,豁痰理氣之品,則取效更捷。又痰飲阻滯氣機往往可引起氣滯血瘀,故于本方中加入香附、郁金、三七、川芎、丹參、赤藥、紅花等活血化瘀理氣之品,療效更好。實驗研究證明瓜蔞、薤白、半夏加紅花、赤芍、牛膝、川芎等活血化瘀藥,有較明顯抗家兔實驗性主動脈粥樣硬化作用。
第5條
【原文】
胸痹心中痞,留氣結(jié)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
枳實薤白桂枝湯方:
枳實 四枚 薤白 半升 桂枝 一兩 厚樸 四兩 栝蔞實 一枚,搗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實、厚樸,取二升,去滓,內(nèi)諸藥,煮數(shù)沸,分溫三服。
人參湯方:
人參 甘草 干姜 白術 各三兩
【詞解】心中痞:是指胃脘部位有痞塞不通之感。
脅下逆搶心:指脅下氣逆上沖心胸。
【釋義】
本條胸痹主證,是以心中痞,胸滿,脅下逆搶心為特點,病變范圍已由胸膺部擴至脅下及腹,其病機雖然是“陽微陰弦”,但有虛實之異,必須辨別。其屬實者,乃由胸陽不振,脅下陰寒之氣乘虛上逆所致。病勢急,臨證尚可見:腹脹、大便不通、脈象弦緊;治宜通陽開結(jié),泄?jié)M降逆。用枳實薤白桂枝湯,枳實、厚樸,下氣除滿;桂枝,溫降寒逆之氣;合栝蔞、薤白寬胸宣痹,除痰降逆。其屬虛者,系中焦陽虛,虛寒之氣上逆,使胸中大氣不轉(zhuǎn)所致,其病勢較緩,臨證還可見到:倦怠少氣、便溏、舌淡、脈弱。治宜溫中益氣培本,溫散寒氣。方用人參湯。以人參、白術、炙甘草補益中氣,干姜溫中散寒。
【中心思想】本條論述胸痹寒氣逆滿虛、實證的辨治。
【按語】本條為同病異治之例。同為胸痹,因其有偏實偏虛之不同,故立通補兩法,前者多由停痰蓄飲為患,故當用枳實薤白桂枝湯以蕩滌之,是為“實者瀉之”之法,屬“急者治其標”;后者多由無形之氣痞為患,故用人參湯以溫補之,是為“塞因塞用”之法,屬“緩者治其本”。
【教學參考】
[臨床應用] 枳害薤白桂枝湯證,若兼左胸刺痛,舌質(zhì)晦暗有瘀點,屬心脈瘀阻者,加失笑散、丹參、桃仁、紅花;寒痛者,加良姜、畢撥;痰黃、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者,乃痰濁化熱之象,去桂枝、薤白,酌加竹茹、膽南星、黃芩、黃連、天竺黃。滲出性胸膜炎,癥見咳痰清稀量多、咳時牽引胸背疼痛、氣短腸鳴、納差、苔白滑、脈沉,證屬飲停胸脅,可以本方加葶藶、茯苓、半夏、椒目以溫陽逐飲。
人參湯用于治療胸痹病人心中痞氣,悶而不通之虛證。氣虛甚者,人參改用人參粉沖用,重用黃芪;胸痛甚者,加肉桂、丹參、三七粉、元胡;兼有陰虛之象者,酌加玉竹、麥冬;挾痰濁盛者,加瓜蔞、薤白、半夏、菖蒲;若脘腹痞脹,氣結(jié)難消,可加砂仁、煨木香、制香附;如胸脘氣滯,痞硬阻結(jié),可加枳實;如胸脅脹甚,可加青皮、橘皮。人參湯與理中丸為一方二法,既可制丸劑,又可成湯劑。病情緩而需久治之者,用丸以緩之;病情急或服丸效差者,當改用湯劑。服藥后,腹中由冷而轉(zhuǎn)有溫熱感,示以見效,可繼續(xù)服之;若腹中未見溫熱,謂之效不顯或無效,說明病重藥輕,當增加丸劑之用量,由一丸,乃至二丸,或改用湯劑。為增強藥物療效,溫養(yǎng)中焦,服藥后14~15分鐘,則啜熱粥以溫復取暖。即“此飲熱粥,欲其助藥力以內(nèi)溫”是也。
第6條
【原文】
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姜湯亦主之。
茯苓杏仁甘草湯方:
茯苓 三兩 杏仁 五十個 甘草 一兩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服。
橘枳姜湯方:
橘皮 一斤 枳實 三兩 生姜 半斤
【詞解】氣塞:氣滯如塞。
【釋義】
本條但言“胸中氣塞,短氣”,說明為胸痹輕證,氣塞、短氣為飲阻氣滯所致。但在病情上有偏于飲盛與氣滯之別,病位有在肺在胃之異。若飲邪偏盛,上乘于肺,除胸中氣塞、短氣外,尚可見咳嗽,吐痰,小便不利等癥。治用茯苓杏仁甘草湯,宣肺利水。若氣滯飲停,胃失和降者,除見胸中氣塞、短氣外,還可見心下痞滿,嘔吐不食之證。治以橘枳姜湯,溫胃散飲。
【中心思想】本條論述胸痹短氣輕證辨治。
【教學參考】
[臨床應用] 胸痹呼吸短促、咳唾涎沫量多、痰液稀淡者,用茯苓杏仁甘草湯。水飲重者可與葶藶大棗瀉肺湯合用,兼胸中悶痛者,酌加蔞實、半夏。胸痹“氣塞”證,胸中痞塞、郁結(jié)脹滿者,治用橘枳姜湯。若嘔逆較重,酌加半夏、旋復花。本條從病機方面而言,一屬水飲,一屬氣滯,但水飲與氣滯互為因果,很難截然分開,故臨證這兩首方劑可分可合,合時可根據(jù)證情在藥量上有所偏重,亦可與栝蔞、薤白配伍運用。
第7條
【原文】
胸痹緩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薏苡附子散方:
薏苡仁 十五兩 大附子 十枚,炮
【詞解】緩急:指病勢急迫之意。
注意:緩急,歷代醫(yī)家們見解不一:①認為是胸痹急癥,如周揚俊、丹波元堅。②認為是指胸痹時緩時急,時發(fā)時止,如吳謙。③認為此指四肢筋脈拘急,如尤怡。④認為此指口眼引縱,如鄒澍。⑤認為“緩急”是緩解急痛之意,系指治法而言。
【釋義】
本條既云胸痹,又言“緩急”者,知其病情急重,胸痛劇烈。究其病機,乃由寒濕上乘,胸陽痹阻,上焦氣血凝滯。故其疼痛重,病勢急。治療以溫通止痛,散寒除濕,緩急之法,方用薏苡附子散。以炮附子辛溫氣雄,溫通力強,以散寒邪,通陽氣而止痹痛。薏苡仁除濕宣痹,緩解拘急。藥以散用,備急義也。
【中心思想】本條論述胸痹急重證的治療。
【教學參考】
[臨床應用] 本方用于治療胸痹病突見左側(cè)胸部、心前區(qū)劇烈絞痛如刺,并驟發(fā)口眼、四肢抽搐,可伴有面色蒼白、唇舌青紫、身冷肢厥、脈沉伏,或澀,或微細而遲者。亦可用于治療寒濕痹證,腰膝疼痛、筋脈拘急,屈伸不利,得熱則減,遇寒則劇者。
仲景運用附子,有生用和炮用之別。凡亡陽急證,需回陽救逆的,多用生附子,如四逆湯、四逆加人參湯、白通湯等;凡因風寒濕痹著于肌肉筋骨,需溫經(jīng)散寒、助陽止痛的,則用炮附子,如桂枝附子湯、甘草附子湯等,對發(fā)作性疼痛、痛劇而有肢冷汗出,證屬沉寒痼冷的,則多用烏頭,其止痛作用更強。
第8條
【原文】
心中痞,諸逆①心懸痛②,桂枝生姜枳實湯主之。
桂枝生姜枳實湯方:
桂枝 生姜 各三兩 枳實 五枚
【詞解】諸逆:謂停留于心下的水飲或寒邪向上沖逆。
心懸痛:指心窩部向上牽引疼痛。
【釋義】
痰飲、寒濁停聚心下,以致痞悶不舒而痛。寒阻中焦,胃失和降,寒飲隨之上逆,故其證見胸口至胸中牽引作痛,謂之心懸痛。治以桂枝生姜枳實湯,溫散寒飲,下氣降逆而止痛。
本證以心痛為主,病位在于中焦而及于上,其治以桂枝、生姜溫化水飲,枳實降氣消滿,治胃邪也。
【按語】
第五條┐ ┌突出“胸痹”兼見心中痞──病勢乃由胸膺向下擴展至胃與兩脅。
├心中痞,氣逆┤治法:用桂枝、枳實、厚樸通陽開痞下氣,用栝姜、薤白開胸通痹。
第八條┘ │無“胸痹”證,以心中痞,心懸痛為主──是寒飲之邪停于心下,上│逆攻沖心胸。
└治法:不用栝姜、薤白。用桂枝、生姜、枳實化飲降逆。
桂枝生姜枳實湯┐ ┌配桂枝──功在通陽降逆──適于以氣逆心痛較著。
├枳實、生姜┤
橘枳姜湯 ┘ └配橘皮──專于理氣散結(jié)──適于以胸中氣塞為甚。
【教學參考】
[臨床應用] 桂枝生姜枳實湯用于心胸部氣塞疼痛,或胃脘痞悶,氣逆上攻作痛,嘔惡噫氣,畏寒喜熱者。若嘔吐者,加半夏;痛甚者加香附、木香;眩暈者加白術、茯苓。
第9條
【原文】
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烏頭赤石脂丸主之。
烏頭赤石脂丸方:
烏頭 一分,炮 蜀椒 干姜 各一兩 附子 半兩 赤石脂 一兩
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桐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詞解】不知:(若)效果不明顯。
【釋義】
“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系指心窩與背部相互牽引作痛,痛勢劇烈而無休止,并伴有四肢厥冷、脈象沉緊等。其病乃因胃氣虛冷,陰寒痼結(jié),至感寒或飲冷而發(fā)。烏頭赤石脂丸,集大辛大熱之品于一方,用烏頭、附子、蜀椒、干姜,溫通胃陽,逐寒止痛力強。赤石脂溫攝守中,固澀陽氣,并防止諸藥辛散太過。峻藥緩治,用蜜作丸,既可緩藥之峻,又使之藥力持久。
【中心思想】本條論述陰寒痼結(jié)之心痛證治。
【按語】本證與第四條“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之栝蔞薤白半夏湯比較,證候更重,兩者發(fā)病部位相似,但病因病勢不同,前條是痰飲壅盛,胸陽痹阻,故宜宣痹通陽,降逆逐飲法:而本證是陰寒極盛,寒氣攻沖所致,故治用溫陽散寒,峻逐陰邪。
本方附子與烏頭同用,兩者雖屬同類,但其功用略有不同。烏頭長于起沉寒痼冷,并可使在經(jīng)的風寒得以疏散,附子長于治在臟的寒濕,能使之得以溫化。由于本證陰寒邪氣病及心背內(nèi)外臟腑經(jīng)絡,故仲景將烏附同用,以達振奮陽氣,驅(qū)散寒邪的目的。
【教學參考】
[臨床應用] 烏頭赤石脂丸的適應證為:劇烈的心胸后背相互牽引疼痛?;蛭鸽涮弁?,痛無休止,兼見四肢厥冷,冷汗出,氣促面白唇青,舌質(zhì)淡,苔白滑,脈沉伏而緊或微細欲絕等證。
附 方
九痛丸:治九種心痛。
附子 三兩,炮 生狼牙 巴豆 去皮,熬,研如膏 干姜 吳茱萸 人參 各一兩
上六味,末之,煉蜜丸如梧子大,酒下。強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兼治卒中惡,腹脹,口不能言。又治連年積冷流注,心胸痛;并冷沖上氣,落馬墜車血疾等,皆主之。忌口如常法。
胸痹與心痛,在病因上皆為上焦陽虛,陰乘陽位所致。其區(qū)別在于,病變部位略有差異,如陽虛邪痹于胸者,為胸痹;寒飲乘于心下者,為心痛。胸痹以胸膺部癥狀為主,如“胸背痛,喘息咳唾,短氣”等;而心痛則以心窩部癥狀為主,如“心中痞,諸逆心懸痛”或“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等。但胸痹與心痛,有時可以同時發(fā)作,難以截然分開。
胸痹、心痛總的病機為“陽微陰弦”,本虛標實,故在治療上,應以扶正祛邪,“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為原則。由于病邪有兼挾,病情有輕重,體質(zhì)在差異,病位在胸、在胃之別,故具體治療亦當有所不同。充分體現(xiàn)了仲景依證立法,證變治變,隨證治之的辨證施治思想。如胸痹典型證,治宜宣痹通陽,豁痰利氣,栝蔞薤白白酒湯為主方;若寒飲內(nèi)乘,心痛徹背,不得臥者,于本方中再加半夏以降逆逐飲;若胸痹,心中痞氣,氣結(jié)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審其陰盛邪實,氣滯不通者,用枳實薤白桂枝湯宣痹通陽,泄?jié)M降逆;若陽虛正衰,大氣不運者,用人參湯補中助陽,振奮陽氣;若胸痹心中氣塞短,偏于水飲在肺,治用茯苓杏仁甘草湯宣肺利氣而化飲;偏于寒氣在胃,治用橘枳姜湯溫胃理氣而散結(jié);如胸痹急證,治以薏苡附子散溫經(jīng)止痛,散寒除濕。心痛輕證,由于陰盛陽衰,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者,用烏頭赤石脂丸,溫陽散寒,峻逐陰邪。(圖表:)
│痰飲壅盛證──栝蔞薤白半夏湯
胸 痹 ┤氣機郁滯證──枳實薤白桂枝湯;人參湯
│輕證──茯苓杏仁甘草湯;橘枳姜湯
└急證──薏苡附子散
┌寒飲氣逆──桂枝生姜枳實湯
心 痛 ┤
└陰寒痼結(jié)──烏頭赤石脂丸
短氣,多為胸痹兼見之癥,一般以虛癥為多,但也有平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的實證。
1.“陽微陰弦”的含義是什么?討論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機
答:“陽微陰弦”,既是胸痹、心痛的病機,也是太過不及的脈象反映?!瓣栁ⅰ笔侵干辖龟枤獠蛔?,胸陽不振之象;“陰弦”則陰寒太甚,水飲內(nèi)停之征。胸痹、心痛病即由上焦陽虛,陰邪上乘,痹阻胸陽,邪正相搏所成。若從脈象言,“陽微”指寸脈微,“陰弦”指尺脈弦。
2.胸痹、心痛如何辨治論治?
答:由于胸痹、心痛的病機是“陽微陰弦”,本虛標實,故治療上應以扶正祛邪,“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為原則。扶正以溫陽益氣為主,祛邪以通陽宣痹為主。具體地說,栝蔞薤白白酒湯為治療胸痹之基本方;若痰飲過多,則加半夏而成栝蔞薤白半夏湯;若更見心下痞氣,脅下逆搶心,則去白酒而加厚樸、枳實等以成枳實薤白桂枝湯。此外,治療胸痹尚需分虛實、輕重、緩重。偏虛屬中陽不足者,用人參湯以補中助陽;偏實屬痰飲上乘者,用枳實薤白桂枝湯通陽散結(jié)。輕證偏于水飲者,用茯苓杏仁甘草湯以宣肺化飲;偏于氣滯者,用橘枳姜湯以行氣降逆;病情危急者,薏苡附子散逐陰邪以止痛。心痛屬于寒飲停于心下而上逆的,用桂枝生姜枳實湯以化飲降逆;而陰寒痼結(jié)的心痛重證,則用烏頭赤石脂丸治療。
3.比較栝蔞薤白白酒湯、栝蔞薤白半夏湯、枳實薤白桂枝湯三方證的異同,并總結(jié)張仲景治療胸痹的用藥規(guī)律。
答:共同點:胸痹證之分型,皆有胸膺部滿悶窒塞,甚則疼痛的主癥,治法皆宜宣痹通陽。
不同點:枳實薤白白酒湯證——胸痹基礎方證——治法:宣痹通陽、豁痰利氣
枳實薤白半夏湯證——痰飲壅盛證——治法:宣痹通陽、降逆逐飲
枳實薤白桂枝湯證——氣機郁滯證——治法:宣痹通陽、泄?jié)M降逆
以上治療充分體現(xiàn)了仲景依證立法,證變治變,隨證治之的辨證施治思想。張仲景在治療胸痹典型證,治宜宣痹通陽,豁痰利氣,栝蔞薤白白酒湯為主方;若寒飲內(nèi)乘,心痛徹背,不得臥者,于本方中再加半夏以降逆逐飲;若胸痹,心中痞氣,氣結(jié)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審其陰盛邪實,氣滯不通者,用枳實薤白桂枝湯宣痹通陽,泄?jié)M降逆;若陽虛正衰,大氣不運者,用人參湯補中助陽,振奮陽氣;若胸痹心中氣塞短,偏于水飲在肺,治用茯苓杏仁甘草湯宣肺利氣而化飲;偏于寒氣在胃,治用橘枳姜湯溫胃理氣而散結(jié);如胸痹急證,治以薏苡附子散溫經(jīng)止痛,散寒除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