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曾鞏
目錄:第一集:非常七加一
康震:
上一集我們說,也許歐陽修最喜歡的弟子不是蘇軾,而首先是曾鞏,但是說句實在話,在"唐宋八大家"里邊我們最不熟悉的,也最容易忘記的,或者說在背八大家的時候最容易想不起來的人就是這個曾鞏。也就是說在這個"唐宋八大家"當(dāng)中曾鞏給我們的感覺,有點"七加一"的感覺,就是先把前邊那七個人背過了,到末末了再捎上一個,"七加一"。我這一說,大家就有這個很突出的感覺。應(yīng)該說,其他那七大家除了散文的成就之外,多多少少還有別的渠道或者別的一些什么原因,能夠讓我們記得起來。比方說韓愈,韓愈我們知道,散文的名篇是《師說》,但是韓愈的詩也寫得很好,他的《早春》詩,說"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你只要這首詩你會背,也能想起他來。柳宗元,《捕蛇者說》、《黔之驢》,這的確是他的散文名篇,可是他的《江雪》"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你會背這個也能記得起來。歐陽修我們剛剛講過的《醉翁亭記》是他最著名的篇章,可是他詞也寫得很好,"庭院深深深幾許"、"亂紅飛過秋千去"這都是他詞里邊的名句,你只要知道歐陽修是一個著名的詞家,也能想得起來。蘇軾那就不用說了。蘇轍呢,有點困難,好像也沒有什么特別好的詩、好的詞和我們熟悉的散文,但是這不要緊,他的哥哥可以幫他,因為"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那底下小序?qū)懙妹靼祝@就是寫給我弟弟的,"兼懷子由",你只要記得這首詞,你就知道他有個弟弟叫蘇子由,他名字叫蘇轍,這就記起來了。蘇洵你要是實在想不起來,因為跟他的小兒子一樣,他也沒什么特別讓我們印象深刻的作品,那也沒事,你要會背《三字經(jīng)》就可以,《三字經(jīng)》里邊說了,"蘇老泉,二十七,始發(fā)奮,讀書籍。"蘇老泉那是他的號,一說蘇老泉想起來,這人二十七歲才開始讀書,那是蘇洵。所以說這幾個人都有別的渠道。還有王安石,王安石你就是什么全都忘得干干凈凈了,你只要記住一條,他是中國古代最有名的改革家,最大的改革家,再者說人家《傷仲永》歷來的中學(xué)課本都是選的,還有那最著名的那首詩"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
你看,除了散文都有自己的絕活,怎么都能想得起來。就這曾鞏實在是難辦,他也沒有什么讓我們印象深刻的詩;也沒有什么讓我們覺得特別優(yōu)美的詞;也沒有讓我們感覺到有一種傳誦千古的散文;也沒有個什么有名的兄弟給自己幫襯一下,那爸爸可能也沒什么名氣;也沒有什么改革家;也沒有"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幾邊都不靠著。你要說他有什么政績呢?我們好像就沒關(guān)心過他做過什么官。你要說他的個性是怎樣的?我們似乎也不太關(guān)心這個人的生活,不關(guān)心和不了解他的情趣。你要說他寫過什么有名的詩詞,我跟你說,很多人都認為他就沒這個專長。為什么這么說呢?同時代的人里邊,秦觀曾經(jīng)評價他說什么呢?秦觀說曾鞏寫文章妙絕古今,寫文章那古今第一把,寫得好,可是這個人不擅長寫什么呢?有韻之文。就是他不擅長寫詩和詞這樣的韻文。
"曾子固文章絕妙古今,而有韻者輒不工"--宋·趙與時【賓退錄】
當(dāng)時有一個怪人叫劉淵才,這人說話很奇怪,奇怪在哪兒呢?他跟別人說,我平生有五大憾事,就是有五件事情非常遺憾。別人就問他,說是什么呀?你說啊。這老劉就閉著眼睛不吭聲,過了好久才說,我不說,我說了你們會笑話我,會小看我。在我看來這五件事情都很重大,但是你們會笑話我,所以我不說。人家說,說說說,不笑話你,都尊重你,你說。那人說那我說了?說吧。說這五大憾事,第一,恨鰣魚的刺太多。第二,恨金橘味道太酸。第三,恨這個莼菜菜性過冷。第四,恨這個海棠花不夠香。第五,恨著名的散文家曾鞏不會寫詩。這大家聽了以后哈哈大笑。你看你看你看,我說你們會小看我吧?大家心說哎喲喂,我的老天爺,您恨的就這五件"重大"的事件啊?您也太碎了,能不能恨點有價值的?哎,但是這給我們提供一個信息,這個人雖然說話有點不靠譜,但他希望曾鞏如果會寫詩或者詩寫得好,在他心目當(dāng)中曾鞏的形象就怎么樣?更加完美了。
畫外音:曾鞏流傳至今的詩作有四百多首,雖然與蘇軾、歐陽修這樣的詩詞大家無法相提并論,但是大多也都寫得比較質(zhì)樸、雄渾超逸、寓意深刻。對于曾鞏的文學(xué)成就,他同時代的人更有發(fā)言權(quán),那么,歐陽修、蘇軾這些曾鞏的同代人是如何評價曾鞏的呢?
康震:
可是不管你怎么說,我們就感覺到這個人太沒名氣了,而且我們還有一種很過分的感覺,就是怎么會把他選到八大家里頭呢?別人都或多或少的有些理由,他有什么理由呢?這個呀,我們說人家反正給選進去了,人家選進去了說明人家當(dāng)時選的時候,茅坤選他是有理由的,而且對他的評價肯定比我們現(xiàn)在,就這會兒對他的評價要高。那我們就很奇怪,怎么我們隔了這幾百年,難道我們對他的評價的差距就能差幾百年嗎?你要認識這一點那就得從頭開始說起,從哪個頭上說起呢?得看當(dāng)時曾鞏的時代,他們的人對曾鞏的評價是什么樣的。
第一個人就是歐陽修,因為前面我們說了嘛,好像曾鞏應(yīng)該是歐陽修最喜歡的學(xué)生。歐陽修第一次見到曾鞏,對他的評價就非常高,而且在一篇文章里邊他怎么評價曾鞏呢?他說,
"吾奇曾生者,始得之太學(xué)。初謂獨軒然,百鳥而一鶚"
--歐陽修【送楊辟秀才】
我一看見他,他就像那個在一群鳥當(dāng)中的雄鷹一樣,隨時都有可能展翅高飛。他給別人夸耀說什么呢?
"過吾門百千人獨于得生為喜"--曾鞏【上歐陽學(xué)士第二書】
在我的門下人太多了,成百上千的人向我求教,我是天下文宗,要來向我求教、要想投到我門下的人很多。我們上次講了,歐陽修也挺挑剔的,有的人他也看不上,但是我最喜歡的,獨獨最喜歡的就是誰呢?就是這個曾鞏。他對曾鞏太偏愛了,我們原來講過,人家蘇軾本來文章寫得挺好的,就那考試卷完全是第一名的水平,他非得覺得只要是寫得這么好的肯定是曾鞏寫的,最后給弄了個第二名,為了避嫌嘛。所以這就說明什么呢?他對曾鞏特別地偏愛,而且他對曾鞏的水平是堅信不疑。還有一件事,那前面是蘇軾本來寫得好,給了個第二,這回是王安石,有人請王安石給他們家寫家譜,王安石寫好了以后,那家人就把家譜送給歐陽修再審閱一下。大家聽明白了吧?這個是誰寫的呢?王安石寫的。歐陽修一看,開始覺得懷疑,因為上邊沒有署名,懷疑是不是王安石寫的?后來覺得寫得這么好,這不太可能是他寫的,他怎么可能比曾鞏還寫得好?這肯定是曾鞏寫的。你說這就沒救了,明明是人家蘇軾寫的,后來也是人家王安石寫的,他只要是看見寫得好的,那就是曾鞏,但這翻過來說明什么?說明曾鞏的水平,文章的水平高不高?非常高。你想,歐陽修是干什么的,歐陽修自己寫文章還要鑒別別人的文章,他還要帶領(lǐng)一個時代的文章,那是當(dāng)代文宗,他眼光錯不了,這是歐陽修。
王安石對曾鞏也是倍加推崇。有一陣子有人誹謗曾鞏,說這曾鞏人品不好,曾鞏怎么樣這個那個。王安石替他辯護,就寫了一首詩,在這詩里邊有這么幾句,說什么呢?說
"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斗。......借令不幸賤且死,后日猶為班與揚。"
--王安石【贈曾子固】
說什么意思啊?說我告訴你,曾鞏的文章沒人能跟他比,他就好比天上的星斗,就好像陸地上的江海一樣。后來他用了一個很極端的比方,說如果這人將來死了,那也是班固和揚雄。這個說法有點別扭,因為人家沒死,你非得把他比成死了以后怎么樣,但實際上是為了提高他的這樣的一個地位,就是說如果你們現(xiàn)在誹謗他,他如果真的他死了,他就是死了,他也不是個一般的人,他會像班固和揚雄一樣流傳千古。王安石是什么人啊,王安石后來做了宰相,而且王安石的文章和詩詞在北宋也是領(lǐng)袖群倫,不是一般的人。他很推崇的人,水平肯定也錯不了。
還有蘇軾,蘇軾比曾鞏小十幾歲,可是他們倆是同年的進士,算是歐陽修底下的、都是同學(xué)。蘇軾對他也倍加推崇,怎么叫做倍加推崇呢?有一年蘇軾的老鄉(xiāng),兩個書生寫了一些文章想要找人求教,蘇軾專門為這個給曾鞏寫封信,推薦這兩個書生去拜見他,而且后來蘇軾還專門請曾鞏為自己的伯父寫墓志銘。我跟你說蘇軾那更甭提了,眼界高著呢,他能邀請你給他的家里的伯父寫墓志銘,那對你的文章是極大的肯定,而且蘇軾后來在一首詩里頭也特別地寫道
"醉翁門下士,雜沓難為賢。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
--蘇軾【送曾子固倅越得燕字】
這么說吧,歐陽修門下有水平的人多了去了,可是我就覺得這曾鞏水平最高,他這花兒一綻開,其他的花都很難看,就這么個比方。
所以就說什么呢?你看咱用不著再多舉例子了,這是最有代表性的,而且也是八大家里邊的同事,是不是?你看,歐陽修、王安石、蘇軾,當(dāng)然蘇轍也有評價我們就不提了,都是當(dāng)時的大腕兒,這些大腕兒非常賞識的人,這幫人犯不著拍曾鞏的馬屁,那就說明曾鞏水平確實高。
畫外音:曾鞏是歐陽修最為欣賞的弟子,當(dāng)時的文壇對曾鞏的評價又是如此之高,但是歐陽修最終卻將領(lǐng)袖文壇的重任交給了蘇軾,并沒有交付給曾鞏,這又是為什么呢?同樣是歐陽修的得意門生,蘇軾與曾鞏究竟有著怎樣的不同?曾鞏的文章究竟有著怎樣的特點呢?
康震:
我告訴大家,曾鞏的文章固然寫得好,但是曾鞏的文章是有一個什么樣的特點呢?曾鞏的文章,第一是固守原始的儒學(xué)的那個理,也就是說在曾鞏的文章里邊,他所闡述的儒學(xué)的道理那都要保證它絕對地純凈,對佛教、對道教,他是完全排斥的,他保持儒學(xué)的純凈性。這點跟蘇軾一樣不一樣?那肯定不一樣,蘇軾是出入于儒、道和佛教之間的,他既通儒又通佛又通道。這是第一點。第二,曾鞏的文章跟蘇軾還有個不一樣的地方,他的文章主要是重實用。曾鞏寫的史論比較多,寫的議論文比較多,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曾鞏的文章里邊他要講道理,這個道理是什么呢,非常地端正,非常地純凈,一點都不攙渣子。但我們知道,水至清則無魚,太干凈了營養(yǎng)成分就缺失了。這個文章議論得太多了,它就不是那么生動了,所以有人評價曾鞏的文章,叫什么呢,叫"典雅有余,精彩不足;莊重有余,活潑不足;思想有余,趣味不足。"可這些你翻過來再看蘇軾,那什么都有,他也能典雅;他也能莊重;他也能活潑;他也能有趣味。他也有思想;他也有文學(xué);他也有精彩。而且比起蘇軾來講,那當(dāng)然他沒有蘇軾那樣浩瀚的思想,沒有那樣廣博的學(xué)識,沒有那樣一種非常通達的人格,所以綜合起來看,你要對曾鞏有一個認識,就是為什么像歐陽修這一批人這么樣地對他有高的評價,其實也有他的道理,就是他在這一群人當(dāng)中他是有特色的,他的特色就是他闡發(fā)的道理很端正,他寫文章非常地規(guī)范,他的文章的布局那也是非常地合乎一般散文家的這樣一種審美的標(biāo)準(zhǔn),這種標(biāo)準(zhǔn)叫什么呢?就是非常地端正;非常地典雅;非常地莊重;非常地富有深度,但它可能就不是那么生動了。在這樣一種情形底下,那寫得精彩的、寫得活潑的、寫得通達的,自然最有可能執(zhí)牛耳成為文壇的宗主。當(dāng)然這里邊還有別的原因,蘇軾本人他在政治上的影響力也很大。
講到這兒大家就最有可能會問的一個問題是,你說了半天,我們就想看曾鞏的文章到底寫得怎么樣?它精彩在哪兒?它好在哪兒或者不好在哪兒?我們想見識見識,你是騾子是馬你得拉出來溜溜。我用很短的時間給大家講他的一篇文章,叫《墨池記》,這是曾鞏最有名的一篇文章了,我在這兒隆重地給大家退出《墨池記》。雖然就我這么隆重地推,很多人還是不知道,但今天推了以后,肯定很多人就知道了。他寫了一個什么內(nèi)容呢?說起來也很簡單,文章很短,說在他們江西的臨川有一座山,山上有一個池子叫墨池,相傳是王羲之當(dāng)年在這洗筆的地方,就這么個事,他去了看見有一個墨池,他就問,說想當(dāng)初王羲之跟張芝學(xué)書法,據(jù)說在這池子里頭洗筆把池水都洗黑了,這是真的嗎?想當(dāng)年王羲之做官做不成了,就在山水之間徜徉游覽,曾經(jīng)來到這兒休息過嗎?
"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xué)不如彼邪?則學(xué)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
--曾鞏【墨池記】
王羲之的書法到了晚年日臻完善,可見他的書法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經(jīng)過刻苦的練習(xí)才達到這個水準(zhǔn)的。后世不及他的人,那么多寫書法的都不如他的人,那是為什么呀?那是因為沒有他練得好??梢妼W(xué)習(xí)要用功,不可以不用功。再引申,進修你的思想道德也得用功。他說,這墨池邊上建了一所學(xué)校,這學(xué)校的領(lǐng)導(dǎo)想要勉勵學(xué)生好好學(xué)習(xí),就在上邊題了很大的字,叫"晉王右軍墨池",然后告訴曾鞏說您來寫一篇記,他就想說,曾鞏在文章里邊說當(dāng)年這王羲之書法寫得好,這只不過是一技之長,他們這么重視有一技之長的人,有一技之長的人都能流傳千古、代代相傳,更何況先王以前的思想家,以前的儒學(xué)的思想、儒學(xué)的道德那更應(yīng)該廣為流傳。
你看,本來是寫墨池的,由墨池引申到說王羲之的書法不是天生的,是苦練的,由苦練又過渡到苦練道德,由苦練道德又過渡到以往的仁人志士的思想也應(yīng)該像王羲之的書法一樣源遠流長。他就是這么寫的,大家現(xiàn)在明白了吧?我講的是比較生動,大家聽得是比較沉悶,我看出來了,為什么呢?我剛才說了,這是曾鞏文章的特點,它很端正、它很規(guī)范。這個文章要是歐陽修來寫,那可能就不一樣了,他就像寫那個《醉翁亭記》一樣,環(huán)墨池皆山也,然后他會以一個學(xué)問家的態(tài)度來辨證,這個墨池到底是真的是假的,由此生發(fā)出議論,或者由墨池周圍的景物生發(fā)出議論,您說是不是?如果是蘇軾寫那就更好了,為什么呢?蘇軾會從王羲之那些逸聞趣事里頭選些特別好玩兒的,然后一下給它引申出去,再由墨池從古到今的演變、興廢存亡來抒發(fā)人生的感慨。可是我告訴你,這樣寫是挺好,但是它不純正。因為你要講一個道理,這個道理就是一個標(biāo)準(zhǔn),這個很不生動、很僵硬,但是規(guī)矩它就是這樣,規(guī)矩是不能生動的,一生動它的邊界就很模糊,這就是曾鞏的文章的難處。他要把道理講得很準(zhǔn)、很端正,這樣就難免在面目上看上去表情就不是那么生動,就不是特別討人喜歡。你看剛才如果蘇軾和歐陽修那么寫,那是不是大家就皆大歡喜啊?但這在傳統(tǒng)的儒家看來這就叫道理不夠純正、不夠醇厚,人家曾鞏醇厚。我告訴你,這是曾鞏文章對后代的最大的意義就在這兒,它思想內(nèi)容可能有時候慢慢地變得比較陳舊了,可它這種章法你還得學(xué)。
畫外音:曾鞏為文自然純樸而不著意追求文采,在八大家中,他的性情不太張揚,個性也不太鮮明,但卻有著自己獨特的地位。到了南宋時代,著名哲學(xué)家朱熹高度評價曾鞏的文章,認為曾鞏是一個獨具特色的文學(xué)家,他讀曾鞏的文集手不釋卷??墒牵柨峙伦鰤粢膊粫氲?,他的名氣和形象會在南宋末年以后迅速抬升,一些人甚至把他捧上了天,認為他是可以和孔孟、程朱相比的大哲學(xué)家,那么這些人究竟是什么人?他們?yōu)槭裁匆@樣做呢?
康震:
曾鞏的名氣和形象發(fā)生了本質(zhì)的變化是在南宋的時候,在南宋什么時候呢?南宋的時候,他有個老鄉(xiāng)叫陳宗禮,這個人也是他們(江西南豐)本地人,后來做到了參知政事副宰相,他對于曾鞏是特別地推崇,推崇到什么程度呢?他就說,蘇軾蘇轍兄弟他們寫的文章是奇,奇怪的奇,非常奇。曾鞏的文章是非常正,端正的正。那么這文章寫得奇就好比是天馬行空,就好比是天上的云龍,恍惚變態(tài)不正常??墒菍υ杹碚f,他的文章正,它正在哪兒呢?就好比黃金和美玉一樣,就好像每天人都要蓋被子、都要吃飯,一天都不能沒有,也就是說曾鞏的文章對我們大家來講,就好像每天吃的糧食,每天蓋的被子一樣,是非常必須的,而且從他這兒開始,他發(fā)生了一什么變化呢?他認為曾鞏不僅僅是一個文學(xué)家,曾鞏還是個理學(xué)家,這就符合了當(dāng)時人那種想法,就認為理學(xué)家的地位要比文學(xué)家要高,不光是文學(xué)家,這還不滿足,如果是個理學(xué)家、是個哲學(xué)家,這地位就更高。他為什么要抬高曾鞏的地位呢?因為他跟曾鞏是同鄉(xiāng),他要抬高他這位鄉(xiāng)前輩的地位,所以當(dāng)時就在曾鞏的故鄉(xiāng)開始給曾鞏修祠堂,開始把曾鞏的地位哄抬得很高。
等到了元代的時候,當(dāng)?shù)氐囊晃粚W(xué)者叫劉塤,他說的話更過分,他認為曾鞏的地位高到什么程度,曾鞏上承孟子下開程朱理學(xué)。你注意啊,我們前邊講曾鞏的時候可沒講這個,曾鞏就是一個在北宋時期很有自己特色的文學(xué)家,但是經(jīng)過這個陳宗禮的拔高,首先認為他是理學(xué)家。到了元代的時候,他們這同鄉(xiāng)里頭的劉塤又進一步地認為曾鞏的地位更高,他上承孟子下開程朱理學(xué),他是大理學(xué)家。
我告訴大家,曾鞏的地位的提高,跟曾鞏所在的這個南豐地區(qū)當(dāng)?shù)氐囊恍W(xué)者,在古代的時候?qū)υ柕耐瞥?,對曾鞏的揄揚是有很大的作用的。那么這樣一來,我們說曾鞏的形象就在發(fā)生一個很大的變化,他們當(dāng)?shù)氐膶W(xué)者認為,如果說孔子是日月,那么曾鞏就是天上的星斗,他的陽光是從孔子那兒來的,對他抬得非常非常高了。我們說朱熹還沒有把他當(dāng)成一個理學(xué)家,只是當(dāng)作一個很有特點的、跟自己的創(chuàng)作的理念比較相近的文學(xué)家,可是,到了南宋的時候,到了元代的時候就發(fā)生了一個很大的變化,當(dāng)?shù)氐墓賳T也愿意這樣做,南豐地區(qū)當(dāng)?shù)氐娜艘苍敢膺@樣做,他們都把曾鞏的地位給神化了,曾鞏由最開始北宋的一個文學(xué)家開始變成了一個理學(xué)家。我告訴你,這就埋下了曾鞏以后在人們的心目當(dāng)中形象不良的一個伏筆,他慢慢地離文學(xué)家的位置越來越遠,變成一個理學(xué)家。他的面目也開始由開始的生動和形象變得越來越抽象,甚至遠離了人間。
畫外音:明代中期,一個叫茅坤的散文家提倡人們學(xué)習(xí)唐宋古文,于是在編纂《唐宋八大家文鈔》時將曾鞏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等人并稱,讓曾鞏的名字列入了中國古代最優(yōu)秀的文學(xué)家行列,從此流傳后世幾百年不衰??墒?,我們當(dāng)代人為什么對曾鞏知之甚少?這其中究竟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呢?
康震:
到了明代的時候有一個很重要的文學(xué)流派叫唐宋派,這唐宋派里頭有一個代表的人物就是茅坤。在明代的時候,唐宋派這些文學(xué)流派的人包括茅坤在內(nèi),他們的主張是什么呢?他們認為寫文章也罷、寫詩也罷,不可以盲目地模仿古人。因為當(dāng)時有一些派別認為什么呢?我們直接就學(xué)秦漢的文章,他認為這樣是不合適的,要學(xué)就學(xué)離我們比較近的唐宋文章。為什么要學(xué)唐宋文章呢?因為唐宋的文章里有章法可循。在唐宋文章里頭又特別注重要學(xué)宋代的文章,因為宋代的文章自然而且平易。在宋代的文章里頭又尤其要學(xué)誰呢?要學(xué)曾鞏的文章。大家說這又是為什么呢?因為曾鞏的文章里頭既有理又有法,既有儒家的道理又有文章的章法。當(dāng)時人說什么?當(dāng)時人說要想學(xué)司馬遷的文,你就先得學(xué)班固的文;要想學(xué)班固的文,你就得先學(xué)歐陽修的文;要想學(xué)歐陽修的文,你就先得學(xué)曾鞏的文,這就是循序漸進。
為什么非得循序漸進呢?我一說大家就明白了,蘇軾的文章不好學(xué),為什么呢?蘇軾的文章,第一,沒有章法。第二呢,它里邊的東西比較多、比較復(fù)雜,有佛教的、有道教的、有儒學(xué)的,甚至還有陰陽學(xué)的,這不符合要求道理純正的這種要求。蘇洵的文章學(xué)的是戰(zhàn)國的文章,縱橫捭闔,這個也不好學(xué)。蘇轍的文章過于文弱,這個也不好。王安石的文章過于斬釘截鐵,這個也不好。歐陽修的文章倒是非常地平易,可是歐陽修的文章正所謂"六一風(fēng)神",他的文章特別地有情韻,那樣一種搖曳多姿的狀態(tài)還真不是你能學(xué)來的。歸堆兒來看,就曾鞏的文章里邊既有儒學(xué)的純正的理又有非常符合章法的那種規(guī)范,哎,你不學(xué)他你學(xué)誰呀?我跟你說,茅坤選這曾鞏,還真是選得對,為什么呢?從明代他們學(xué)習(xí)寫文章的這個角度來看,曾鞏是最容易入手的一個人。
特別是到了清朝的時候?qū)υ柧透油瞥缌?,為什?越到后邊大家越來越發(fā)現(xiàn),曾鞏他不是個理學(xué)家,他就是一個文學(xué)家,但這個文學(xué)家是一個能夠?qū)W習(xí)的文章家,我學(xué)了他之后我就能往前學(xué),一步一步地學(xué)到前面去,所以我剛才一開始就說了,曾鞏的重大的意義在這個地方。一直到清代有一個著名的文學(xué)流派叫桐城派,桐城派又把曾鞏給供起來了,為什么呀?因為曾鞏的文章符合桐城派的要求,桐城派寫文章有什么要求?它講究的是文統(tǒng)、治統(tǒng)和道統(tǒng)。道統(tǒng)是儒家的道統(tǒng),文統(tǒng)是文章的傳統(tǒng),還有治統(tǒng),就是封建統(tǒng)治階層的治統(tǒng)。他把文統(tǒng)、道統(tǒng)和治統(tǒng)要統(tǒng)一起來,那么這個統(tǒng)一起來,既符合康熙時代的政治統(tǒng)治的要求,又符合了傳統(tǒng)文章家的要求,誰最適合?曾鞏。
所以你看啊,我們講到這個曾鞏,他是"七加一"來的,我們老是想不起來。我告訴你,這是你現(xiàn)在想不起來,我們現(xiàn)在想不起來。原來呀,我講了這么長時間,人家就沒有忘記過曾鞏,從北宋時期,曾鞏以他獨特的文章的風(fēng)格受到人們高度的評價,朱熹對他有高度的評價,等到了南宋,到了元朝,到了明朝的時候,為什么對他評價那么高呢?一方面是他家鄉(xiāng)的地方對他推崇備至,把他硬給推到了理學(xué)家的位置。另外一方面,明代的時候這些文學(xué)流派要學(xué)習(xí)寫文章,曾鞏被認為是最方便入手的一個人,他就好像第一級臺階一樣。到了清代的桐城派又由于政治的原因把他抬得很高。但是連曾鞏自己都想不到,他倒霉的日子很快就到了,為什么?等到五四運動一起來,所有跟孔子有關(guān)的通通打倒,那么曾鞏,你看這要再數(shù)起來那就是該著他被遺忘,他的文章里頭是純粹的儒的道理,他的文章是那么講究章法,桐城派是那么地推崇他,"唐宋八大家"被入選的時候,茅坤這些明代的文學(xué)家認為要學(xué)習(xí)寫儒家的文章就先從曾鞏入手,那我要打倒儒學(xué)的文章我先從誰入手啊?那不也得從曾鞏入手嗎?再加上中國近代以來引入西方的文學(xué)觀念,你注意啊,中國古代所謂散文跟我們現(xiàn)在所謂散文是有重大不同的,中國古代散文的這個范圍特別大,有政論文、有議論文、有記敘文、有抒情文,總而言之,一切文章皆可稱之為散文,但我們現(xiàn)在一般認為散文就是什么呢?出去春游啊,寫個抒情的寫景文,或者在家寫點心理的感受啊,把這個叫散文。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可能把那種長篇大論的文章把它叫散文。所以,我們現(xiàn)在人再看曾鞏的時候,很多人都認為曾鞏不是個文學(xué)家,但是在古代,在宋代、在明代、在清代,他不但是文學(xué)家,而且是大大的文學(xué)家。
費了這么大勁,為了說明他真的不是個"七加一",就是因為中間經(jīng)過了各個時代對曾鞏的不同的評價,他們?yōu)槭裁磿υ栍胁煌u價?因為他們對曾鞏有不同的需要。你發(fā)現(xiàn)沒有,所以曾鞏真的很不容易,本來是老老實實、本本分分的一個文學(xué)家,但是一到后代呢,要么被推上天變成理學(xué)家,變成神,被送到祠堂里頭供奉起來,要么把他打到十八層地獄,所以我們現(xiàn)在再看曾鞏的時候應(yīng)該什么呢?坐端正了,把心態(tài)放平和了。把那《墨池記》再拿出來,再好好讀一讀,覺得這文章寫得非常地祥和,寫得非常地平靜,寫的道理都挺好。我們對這個善良的人應(yīng)該保持足夠的尊重,我不要求你狂熱地崇拜他,但是你應(yīng)該給予他應(yīng)有的歷史的尊重。要知道,他真的不是個"七加一",他就是那個活生生的"唐宋八大家"里頭應(yīng)該有自己地位的那個曾鞏。謝謝大家。
下期預(yù)告:一個個困難與坎坷始終壓得曾鞏喘不過氣來,他跟隨父親進京,卻遭遇父親暴亡的飛來橫禍。他兩次參加科考,卻兩次名落孫山。他直到32歲才結(jié)婚,39歲才中進士,與同齡人相比曾鞏的機遇總是姍姍來遲。敬請關(guān)注北京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康震教授主講的《唐宋八大家》之《曾鞏》第二集《不經(jīng)風(fēng)雨 怎見彩虹》。
即將播出:一個個困難與坎坷始終壓著曾鞏喘不過氣來,他跟隨父親進京,去遭遇父親暴亡的飛來橫禍,他兩次參加科考卻兩次名落孫山,他直到三十二歲才結(jié)婚,三十九歲才中進士,與同齡人相比,曾鞏的機遇總是姍姍來遲。敬請關(guān)注北京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康震教授主講的《唐宋八大家》之《曾鞏》第二集"不經(jīng)風(fēng)雨 怎見彩虹"。
畫外音:曾鞏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文學(xué)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墒怯姓l知道,這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文學(xué)大家當(dāng)初因為要照顧一大家子的生活在家中整整苦讀、奮斗了二十一年。如果不是歐陽修大力的推薦和褒揚,如果不是歐陽修擔(dān)任了科舉的主考官,曾鞏能否在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還真是難以預(yù)料。那么,曾鞏的家中究竟遭遇了什么變故?曾鞏又是如何挑起家庭生活這副沉重的擔(dān)子的呢?北京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康震精彩解讀系列節(jié)目唐宋八大家之曾鞏第二集"不經(jīng)風(fēng)雨 怎見彩虹"。敬請關(guān)注。
康震:
上一集我們說,曾鞏這個"七加一"他不是"七加一"。他就是在這個八大家里頭一個非常有特點的大文章家。只不過因為歷朝歷代根據(jù)自己的不同的需要,他們都在曾鞏的身上想要得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所以,無論是褒獎曾鞏還是貶低曾鞏,都是不同時代的風(fēng)氣使然。但是不管時代風(fēng)氣怎么變,都無損曾鞏作為一個大文章家的本來的風(fēng)采。
可我要告訴大家,曾鞏的這個大文章家的地位,八大家里邊占據(jù)一席之地的這個地位,得來是非常不容易的。首先給大家提供一組數(shù)據(jù),你們就知道為什么不容易。在八大家當(dāng)中,除了蘇洵沒有考中過進士之外。人家不用考,人家培養(yǎng)兩個兒子都考中就夠了。在這剩下的六個人當(dāng)中:韓愈二十五歲考中進士,柳宗元二十歲考中進士,歐陽修和王安石都是二十三歲就中了進士,蘇軾是二十一歲中的進士,蘇轍最小,十八歲人家就考上了。你看,我剛才說的其他這五個人,沒有一個人上了三十歲的。就咱曾鞏,差一年就四十歲那一年。三十九歲方考中進士。當(dāng)然有那么一句話了叫"五十少進士,三十老明經(jīng)"。五十歲考中進士那還算小呢。但是,曾鞏咱是什么人呢,咱怎么能到五十歲才能考中進士。在你同級別的人當(dāng)中,你三十九歲才考中進士,這就已經(jīng)算很晚了。可是我要告訴大家,曾鞏三十九歲考中了進士,可是這一年,他們家里頭有六個人同科全部考上了進士。曾鞏考中了進士,他有一個親弟弟考中了進士,他還有一個堂弟考中了進士,他還有兩個妹夫也考中了進士。一家同門在同一年同科進士,那不得了了。這一年里頭蘇軾和蘇轍兄弟考中了進士,而且著名的哲學(xué)家張載和程顥也考中了進士,所以這一年的進士科錄了大量的人才。這還沒完,又過了四年以后,他另外一個弟弟又中了進士。又過了一年,他的一個妹夫又考中了進士。又過了四年,他的一個侄子又考中了進士。你就算一算吧,他們家先后有九個人考中了進士。這時候你就覺得,三十九歲考中進士是非同尋常的。
為什么說非同尋常啊?因為這個曾鞏的家世,他家里的境況,跟另外那七個人相比,實在是太特殊了。我不說他太困難了,他太特殊了。怎么個特殊呢?咱們掰著指頭算一算:韓愈,從小父母死得早,但是他有一個做官的哥哥,他哥哥去世以后,他的嫂嫂對他就好像對自己的兒子一樣,把他撫養(yǎng)成人,而且,他很快就考中進士以后,他就走上了工作崗位,開始給家里掙錢了;柳宗元,那不用說了,河?xùn)|的望族,雖然說家道有點中落,但是維持他的學(xué)習(xí),供給他的生活,這是沒有問題的;歐陽修,父親去世得早,但是他的叔叔在做官,而且他的母親對他非常好,幫助他學(xué)習(xí),而且歐陽修也是很早考中進士之后就開始掙工資了,就開始養(yǎng)家了;王安石,王安石的父親本來就是做官的,王安石青少年的時候沒有過過艱難的生活和日子;至于說"三蘇",那當(dāng)年在眉山也是小康之家,你想想,老蘇帶著他的兩個兒子數(shù)次出川到京師來,這都是需要錢的。
曾鞏的情況跟他們是完全不一樣。怎么叫完全不一樣呢?曾鞏八歲年頭上,他親生母親去世,這倒也還罷了,到他十八歲的時候他在外做官的父親,因為得罪了人,被人告了,然后就罷官之后就住在家里。從這兒開始,他的父親一直在家賦閑十二年。養(yǎng)家的重任就落在了曾鞏的頭上。知道這時候曾鞏家里是什么情況嗎?他有一個祖母,九十歲了,他的父親身體也不好,六十多歲,他有一個哥哥,有四個弟弟還有九個妹妹。人丁興旺,人丁興旺那是對富裕之家來講是好事,對他這樣的家庭來講,本來他父親是掙錢的,是養(yǎng)家的。但是他父親被罷官之后就成了一般老百姓,在家待著。這個時候,他這個老二,這個曾鞏就擔(dān)負起了養(yǎng)家的責(zé)任。老大不行了,沒這個能力。所以我跟你講,曾鞏從十八歲頭上開始,他的父親就罷官一直到他三十九歲考中進士,這中間整整二十一年就宅在家里。這對于一個有志的青年來講,那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我剛才說他是很特殊的情況,現(xiàn)在大家就能明白了。他對上要侍奉他的父親,侍奉他的老祖母;對下邊,他還得考慮,這四個弟弟讀書的問題,吃飯的問題,他那九個妹妹,還不得一個一個嫁出去啊,你說是不是,這都是非?,F(xiàn)實的問題。這個問題跟他考科舉比起來,哪個重要啊?當(dāng)然首先是生活重要了。你不能你考中進士了,家里人都餓死了,那算怎么回事啊?所以你看,他真的很不容易,
我們越了解曾鞏,我們就越覺得他非常地不容易。同時他能寫出那么端正的品質(zhì)的文章來,那是為什么?這也是由于他的人格。他的人格又從哪兒來的呢?他的人格是從這種艱難的生活當(dāng)中體驗出來的,鍛煉出來的。
畫外音:為了曾家全家上下十幾口人的生活,年輕的曾鞏不得不放棄自己科考取士的夢想,云游四方到各地打工,維持家用,生活實在難熬,以至于曾鞏三十二歲才結(jié)婚。這在古代已經(jīng)是難以想象的晚婚記錄了,而婚后由于缺醫(yī)少藥,他的兩個女兒又先后夭折。不過這個無以復(fù)加的生活磨難并沒有泯滅曾鞏求學(xué)的信念。那么,在他人生最為艱難的時刻,又會有誰伸出援助之手呢?
康震:
窮,確實窮。但是還得讀書,還得學(xué)習(xí)。但是由于太窮了,家里沒人手,所以痛失掉很多非常良好的機會。他在給歐陽修寫的信里邊怎么說呢?說哎呀,我好多次都很想去投奔你、投靠你,在你的身邊學(xué)習(xí),到京城去。但是因為什么呢?我在上,有年紀(jì)這么大的老祖母,還有我的父親,還有我的大哥,我底下還有這么多的弟妹。我實在是抽不開身,我實在是沒有那么多的精力。他怎么說呢?
祖母日愈老,細弟妹多,無以資衣食,恐不能就其學(xué),況欲行其他耶?
我現(xiàn)在吃飯的問題都解決不了,我胸有大志,我就是心懷朝陽,這個朝陽到您那兒去它也變成晚霞了。就是生計問題束縛了曾鞏的手腳,我們說歐陽修不是對他非常地器重,非常地賞識?但是也只能是寫信勉勵他,鼓勵他。但是很多事情實在是幫不上忙。歐陽修總不能每個月給他一大筆錢,讓他供養(yǎng)那么多家里。那也不現(xiàn)實。所以他在給歐陽修的信里邊,寫得就很沉痛。我很早就起來,很晚才睡覺。每天忙于生計,心里頭沒有一天是有空閑的時間,沒有一天心里邊是感覺到很瀟灑很愜然的感覺。
所以你看我們以前在講韓愈,講柳宗元,講他們的時候,你注意到,我也說過他們有時候家境很貧寒,刻苦的學(xué)習(xí)。但是那時候他們都很小,他們都是靠別人來養(yǎng)他們,然后他們學(xué)習(xí),雖然生活很苦,但是不會干擾到他本人的前途,他們也用不著去撫養(yǎng)和贍養(yǎng)別的人。他們只需要搞好自己的學(xué)習(xí)就行。但是曾鞏有很大的不同。他不但要贍養(yǎng)別人,而且要養(yǎng)一大家子的人。最痛苦的是什么呢?就是明明像歐陽修這些當(dāng)時的卓越的杰出的人物非常地欣賞他,非常希望他能夠早一點考中進士,步入仕途,能夠為社會做點事情,能夠把自己能力發(fā)揮出來。但是眼睜睜地看著他就沒有辦法。所以這種痛苦就更大。但是,痛苦巨大對于意志堅強的人來講就能夠化痛苦化矛盾為力量。后來他的父親得到了朝廷的詔書,進京。這個曾鞏就陪著他父親到京城去。結(jié)果去了之后不久,他父親突然就去世了。這個很麻煩,為什么呢,他父親在京城去世之后,他家里人都在家里邊,身邊只有曾鞏一個人,曾鞏根本沒有錢也沒有能力來安葬他的父親。好在在這之前,他曾經(jīng)給已經(jīng)退休了的一個宰相叫做杜衍,這個人跟歐陽修也是很好的朋友,曾經(jīng)寫信向他求教過學(xué)問。這時候杜衍已經(jīng)退休退居到南京。但是,他給杜衍求救的時候,杜衍非常地大方,出資安葬了他的父親。他給杜衍寫的回信里邊,寫的感謝信里怎么說呢,說我當(dāng)時的情形是怎樣的,
以孤獨之身,抱不測之疾,煢煢路隅,無攀緣之親、一見之舊,以為之托,又無至行,上之可以感人利勢,下之可以動俗。
我當(dāng)時的情形實在是太狼狽了,我自己身體也不好,生著病,然后沒有一個熟人,沒有一個親戚。我既沒有動人的言語可以感動那些當(dāng)權(quán)者能幫我,又不可能讓老百姓來幫我。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看遍了,沒有任何人能幫我。多虧您老人家出手,這才把我救過來。但是這兒,你就得想一個問題,你像杜衍,這是退了休的宰相。像歐陽修當(dāng)時在朝中也擔(dān)任很重要的職務(wù)。為什么這些人肯出手去救一個像他這樣一直宅在家的一個非常普通的年輕人?這是為什么?這就是因為在曾鞏的身上,他不但看到了曾鞏是有才華的人,你可能被這個人的能力所打動,但有可能也被他的精神所感染。雖然曾鞏在當(dāng)時地位很低,但他的精神、他的能力和他的潛質(zhì)讓這些人被感染、被打動,他們愿意幫助他,這種經(jīng)歷在之前我們所講過的作家里頭都是沒有的。父親安葬了,回到家鄉(xiāng),回到家鄉(xiāng)以后這才發(fā)現(xiàn),生活已經(jīng)完全陷入絕境。一點兒辦法都沒有。當(dāng)?shù)氐闹莩鲑Y給他買了田地。所以你看這如果你要說是絕處逢生也罷。怎么說都可以。但是,我剛才說了,為什么這些人會幫他呢?就因為在他的身上,在人家看來他身上有一種精神有一種力量。這位知州對他的幫助很大,出資給他買了田地。只要有了田地,他就可以糊口。為什么給他這個田地呢?就是希望他不為生活所困,因為看到他是個人才。希望曾鞏這個人才,能夠成長起來。所以不希望曾鞏因為家事,因為生計,因為要養(yǎng)家糊口而耽擱了自己的前途。
畫外音:曾鞏自幼就體現(xiàn)出了很高的文學(xué)天賦?!端问贰酚涊d說曾鞏少年時"讀書數(shù)百言,脫口輒誦"。他二十三歲時到京城入國子監(jiān)廣文館就讀,拜訪當(dāng)時的文壇領(lǐng)袖歐陽修,就深得歐陽修的賞識。但是,當(dāng)?shù)诙晁麧M懷信心地參加科舉考試時卻落得個名落孫山的結(jié)局。那么,這個結(jié)局是否會打擊曾鞏的信心。歐陽修又將如何安慰這個他最為欣賞的年輕人呢?
康震:
我給大家說實話,就是一個人如果他在生活當(dāng)中這么窘困,他是非常憂慮的。他憂慮的時間長了以后,他就會生出埋怨的心。這種埋怨,有時候是對親人的,有時候可能是對社會的。他總會覺得這個社會對他不公平。他總覺得這是老天爺對我不公平。但是我告訴你,曾鞏這個人非常地特殊。他二十四歲的時候,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就沒有考中。沒有考中他就要回家去。臨走之前,歐陽修寫了一篇文章為他送行。歐陽修在這封信里怎么說的呢?歐陽修說,曾鞏還有當(dāng)時很多其他的年輕人來參加科舉考試都沒有考中。用我們現(xiàn)在的話說,國家的考試院也罷或者考試委員會也罷,他們手中掌握著標(biāo)準(zhǔn)。凡是符合標(biāo)準(zhǔn)的就能錄取,凡是不符合標(biāo)準(zhǔn)的就不錄取。對那些特別優(yōu)秀的人才,只要他們在考試當(dāng)中略有疏忽離這個標(biāo)準(zhǔn)有一點差距,這樣再優(yōu)秀的人也會被刷下去。歐陽修就很沉痛地說,如果我們還能碰見一個有點兒良心的考官,他也只能說,哎呀,沒考中實在是太可惜了,我知道你很優(yōu)秀,你應(yīng)該考中,但是有什么辦法呢?家有家規(guī),國有國法,我們考試也有考試的標(biāo)準(zhǔn),沒辦法了,你只好下一年再來吧。對于一般的老百姓來講他們也不會去埋怨這個考試的主管部門。因為什么呢?大家心里都有一個概念,那考試總是要有標(biāo)準(zhǔn)的。你考不上了,那就是你命不好,那就是你自己努力得還不夠??墒菍W陽修來講他認為事情并不是這樣,
有司所操,果良法邪?
難道說我們考試的標(biāo)準(zhǔn)就一定是科學(xué)的嗎?難道不能對它進行改革嗎?歐陽修這樣說因為這篇文章是寫給曾鞏看的。曾鞏這么窮,這么勞頓,這么疲倦,家里邊的責(zé)任這么大,沒有考中,他就要灰溜溜地回去。歐陽修是個長者,他欣賞曾鞏的才華,他為他感到惋惜,他寫篇文章送他回去,當(dāng)然是要為他在道義上辨一辨。這么優(yōu)秀的人你們不錄取,你們就抓住那個標(biāo)準(zhǔn)不放,難道這個標(biāo)準(zhǔn)不可以改嗎?但是歐陽修下面講那個話那就非常感人了。他說什么呢?
然曾生不非同進,不罪有司。告予以歸,思廣其學(xué)而堅其守。
曾鞏一句埋怨的話都沒有說。他沒有攻擊說那些考中的,他們不如我,他們的水平跟我比很差。你還記得韓愈嗎?韓愈當(dāng)然也不容易,考了四次最后才考中,可是他每次考不中都很急,然后就拼命地說,考試凈考這種文章,我看了,那文章寫得沒有我的好,然后再不錄取,就給人宰相就寫信,一個月里恨不得能寫幾封。曾鞏沒有,曾鞏沒有去埋怨,沒有去嘲諷和詆毀那些考中的人。他也沒有怎么樣呢?去對那個考試的主管部門大放厥詞。沒有。曾鞏告訴我說,我回去了,我回去以后增進我的學(xué)問,我會再來考的。
為什么我們說曾鞏的文章寫得很醇厚很純正呢?這當(dāng)然一方面是來源于儒學(xué)的那種深厚的底蘊,儒家思想的純正和醇厚。但更重要的是一個人在做學(xué)問之前,在學(xué)習(xí)之前,他的心應(yīng)該是端正的。心如果是端正的,什么樣的知識放到他的心上,那個知識都會放出光彩。一個人的心要是歪了,學(xué)的東西越多越糟糕。曾鞏家里很窮,自己擔(dān)負著撫養(yǎng)這么多弟妹的責(zé)任,還要參加科舉考試,還沒有考中。歐陽修這么地賞識他為他感到惋惜,但他居然沒有一句埋怨的話。我回去"廣其學(xué)而堅其守",我會堅持我的操守,做個端正的人;我會增進我的學(xué)問,更加地博學(xué)。我相信我還會考中。歐陽修說,我見到曾鞏"初駭其文 又壯其志"。最開始為他的文章而感到驚訝,真是一代之奇才。后來聽到他這番話"又壯其志",覺得這個年輕人真是不可多得的有壯志的年輕人。所以一個人挫折和失敗都是常有的事,關(guān)鍵是遇到挫折和失敗之后,不要首先從社會和他人身上找問題。首先從自己的身上找問題,不管自己是不是真的有問題,但這本身是一種健康的態(tài)度。如果你用健康的眼光健康的心靈去看社會的話,你自己就是一個健康的人。如果我們每個人都用這種健康的心態(tài)和眼光來看社會。這個社會和我們的人群就會是健康的。而曾鞏就是這樣一個人。
畫外音:由于家境貧寒,曾鞏始終無法在歐陽修的身邊聆聽教誨。而無論歐陽修在朝廷中怎樣起起伏伏、幾起幾落,曾鞏始終視歐陽修為最尊敬的師長。兩個人的師生之誼貫穿了他們的一生,終生不悔,成為文壇的一段佳話。對于第一次科舉考試的失敗,歐陽修以如沐春風(fēng)的關(guān)懷安慰了曾鞏,而曾鞏此時榮辱不驚的心態(tài)也著實讓歐陽修大為贊賞。那么,曾鞏自己究竟是如何看待科舉失敗的呢?
康震:
大家可能就會覺得很奇怪,這個人這么苦這么累這么操持家務(wù),還要參加高考。才華卓著,天下人都公認的,又考不中,考不中連半句怨言沒有。你光說歐陽修是怎么說的,我們很想知道,他本人是怎么想這個問題的。他走的時候,給歐陽修也寫了一篇文章。給歐陽修的文章里怎么說的呢?
重念鞏無似,見棄于有司。環(huán)視其中所有,頗識涯分。故報罷之初,釋然不自動,豈好大哉!誠其材資召取之如此故也。
說我考完以后,沒被錄取。我認真地想了想,反思了一下,我考慮了一下我考試的情況,我想了想我的這個學(xué)問的分量。我覺得我還欠點火候。所以考試成績一下來我沒被錄取,我很釋然,我很放松,這絕對不是故作姿態(tài)說大話,而是我自己對自己有充分的認識。
你注意,他不但能養(yǎng)家,他不但有壯志,而且頭腦非常地冷靜和清醒。曾鞏為什么能如此釋然呢?第一,他對自己很了解;第二,他對于整個科舉考試的方向也很了解。我們都知道,他跟蘇軾考中的那一年,是誰做知貢舉,誰做主考官啊?歐陽修。歐陽修做了主考官的時候?qū)μ煜碌奈娘L(fēng)有了一個整體的改革。那就是說,凡是寫那種空洞無物的駢體文的,我概不錄取。凡是言之有物的散體文,我才錄取。但是你不要認為,這是他在營私舞弊。因為我們說了,他所有的考試卷子誰是誰,他都不知道。所以對曾鞏來講,只要我的學(xué)問是好的,我的文章是好的。我堅信這個社會遲早都會接納我。你知道,這種樂觀和這種釋然這種自信是來源于理性的一個判斷,并不是在這兒故意放出狂話來或者說一些大話說我沒事,我怎么樣。不是的。
接下來他說什么呢?他說我在回家的路上我就看到很多流離失所的人,有很多遭了災(zāi)害搬家的人,他們的生活特別苦。我就想,我的父親、我的祖輩是做過官的,所以我自己可以不像他們一樣流離失所,我可以不去服兵役,我可以不去服徭役,我可以不去被抓壯丁。所以他說,我雖然生活很苦,我雖然家境不好。但比起我在路上看到的這些老百姓來說,我已經(jīng)很滿足了。我告訴大家,你可能很困難或者有時候你會面臨絕境,但是你永遠都要想到在這個社會上,是有比你幸福的人,但也有比你要悲慘的人。這一個人他的心態(tài)怎樣才能保證健康呢?這個健康的心態(tài)來源于比較。你沒有比較,你就永遠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當(dāng)中,而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當(dāng)中那是非??膳碌?。因為這個世界并不是為你設(shè)計的,是為大家設(shè)計的。
所以曾鞏,在二十四歲的時候,他認識到了這個問題。他說他是很幸運的,雖然科舉考試沒有錄取我,但是,我得到了像歐陽修這樣的長者的賞識。最重要的是,像歐陽修這樣的長者他看到了我的才華,他想要發(fā)掘我的才華,他給別人揄揚我,他在別人的面前稱贊我。我雖然沒有考中科舉,但是我的才華已經(jīng)被大家所熟悉,被大家所認識。這對我來講已經(jīng)是最大的收獲。
所以你看到,他跟歐陽修的書信,一來一往,你就注意到這兩個人的思想,這兩個人的人格。對于曾鞏來講,當(dāng)然能考中科舉,那是最好的。我既能得到制度的承認,又能得到圣賢的承認,這對我是兩全其美的事情。但是最核心的是在哪兒呢?對于曾鞏來講,最為核心的是我的學(xué)問、我的思想、我的人格、我的品行要得到社會的認同。只要這個得到社會的認同,哪怕暫時的我因為體制的原因而不能被這個社會所接納,但是,我的價值已經(jīng)得到了一部分的實現(xiàn)。所以我們說一個人究竟應(yīng)該怎么來看待自己這是非常重要的。我相信,像曾鞏這樣的家世的人應(yīng)該也有很多。但是能夠像曾鞏這樣來看待社會、看待自己、看待價值,也許并不是那么多。所以我們經(jīng)常講一句話艱難玉成,實際上這個玉還不只是艱難就能成的,而是在艱難的過程當(dāng)中,你如何能夠保持自己一個健康的心態(tài),如何能保證自己一個端正的心態(tài)。健康的、端正的心態(tài)加上你非常豐厚的學(xué)養(yǎng)和知識,這也許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健康的人。
畫外音:離開京城之后,曾鞏繼續(xù)一邊照顧家里的生活,一邊努力增進自己的學(xué)識。三十五歲時,蓄勢待發(fā)的曾鞏再次向科舉考試發(fā)起了沖擊。但是令人遺憾的是。這次的結(jié)果與上一次如出一轍。他和一同參加考試的大哥雙雙名落孫山?;氐郊亦l(xiāng)后,失意無比的兄弟倆又被同鄉(xiāng)人冷嘲熱諷了一番。那么面對兩次的科舉落敗,曾鞏又是如何迎難而上的呢?
康震:
三十五歲的時候,(曾鞏)跟他大哥再考,又沒有中。沒有中本來就很痛苦,也許是因為他家里太窮了,所以人家就看不起,他家鄉(xiāng)的人還嘲笑他。也許就是一種世俗的心理吧,都這么窮了,飯都吃不飽,一大家子人,一堆窮人,成天還要想著成龍變鳳,考什么考啊。當(dāng)?shù)厝司徒o他們哥倆兒編了一個歌謠:
三年一度舉場開,落殺曾家兩秀才。有似檐間雙燕子,一雙飛去一雙來。
當(dāng)時科舉考試,宋代的科舉考試有幾次變化,有一陣子是三年開一科,有時候是隔一年開一科,還有的是什么呢,每年開一科。他們這次參加的時候,是三年開一科。說每三年開一科,曾家這倆秀才都要被落殺一回,就跟那門檐底下的燕子似的。飛去的時候是兩只,回來的時候是一雙。
大家要知道,輿論可以鼓舞人,但是輿論也可以把一個人的雄心抹殺掉。我們常說人言可畏。你仔細想想像曾鞏所接觸到的剛才我說的本地的知州,不是為他買了田地;那位杜衍,退休的老宰相出資幫他安葬了他的父親;還有這位歐陽修,后來是他的老師,鼓勵他,幫助他;還有他后來碰見的王安石,也算是他的同道的好朋友。這些人都不是他的本鄉(xiāng)人。這些人都是屬于什么呢?屬于在當(dāng)時有知識、有文化、有見識、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對于曾鞏這個宅在家?guī)资甑娜藖碚f是另外一個世界,另外一個境界。他之所以能夠十幾年如一日地宅在家里刻苦的攻讀,并且養(yǎng)家,始終不丟棄理想,就是因為在那個世界里有一群人,始終能讓他保持著一種昂揚的精神,能夠不墜青云之志。他們給他鼓舞,給他力量,給他精神的支持,必要的時候,給他物質(zhì)上的支撐。但是,所有這些,也許有時候就會毀于一個小人對他的一次嘲笑。特別是在鄉(xiāng)里的時候,周圍的人,他們才沒有什么歐陽修的境界,他們才沒有什么杜衍的熱心,他們才不會給你什么田地。也許那個知州給了他們家田地之后還會引起別人說閑話呢。我前面不是曾經(jīng)講過嗎?王安石稱贊曾鞏"孝敬父親"稱贊曾鞏、贊美曾鞏說曾鞏的才華很高。他就是死了,他也是班固和楊雄。說這話是為什么?就是因為當(dāng)時有人詆毀和誹謗他。為什么詆毀和誹謗他呢?原因我們不確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有人對他這種行為是很嫉恨的。我不能跟你一個水平,但是以我的水平可以把你的水平降得跟我一樣,這個我有能力,這就是小人的能力。但是,曾鞏不為所動。
--南豐不以介意,力教諸弟不怠
我們不要聽他們講,就像但丁說的"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所以我覺得,我們講了這么多。先說曾鞏的家境很特殊很艱難,后來又說他自己在艱難的困境當(dāng)中始終堅持自己的理想,堅持自己的操守,又說到有很多杰出的人鼓勵他幫助他。實際上我感覺,曾鞏反而變成了一個幸運的人。為什么這樣講呢?生活是很艱難是很苦,但是在磨練他。有這么多優(yōu)秀的人發(fā)現(xiàn)他幫助他,證明他是一塊美玉,是一塊黃金,這樣的美玉和黃金遲早有一天會綻放出他的光彩,會展現(xiàn)他的品質(zhì)。所以對于他這樣一個有才華、有能力、有學(xué)識的人來講,有這樣的生活磨礪他,有這么多人在鼓勵他,還有這些小人在嘲弄他,都只能讓他變得更加堅強,更加堅持自己的操守。
我想,雖然他從十八歲到三十九歲真的在家待了二十一年,宅了二十一年,但他絕對不是一個沉淪的宅男。他宅得很有力量,他的這個宅是被動的,但是他的這個宅卻對曾鞏來講是在積蓄力量。他就像一個拳頭一樣攥得很緊,等到積蓄了足夠的力量的時候他果斷地出擊,就會在文壇上釋放出他的光彩,就會展現(xiàn)出他的力量。我想,這也是我們今天認識曾鞏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價值所在。謝謝大家。
下期預(yù)告:沒有時間讀書的曾鞏為什么卻以學(xué)問好而天下聞名?在鄉(xiāng)下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曾鞏為什么會讓大家以為他一直身居朝廷當(dāng)中?排名唐宋八大家最后一位的曾鞏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北京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博士生導(dǎo)師康震教授為您精彩講述系列節(jié)目《唐宋八大家》之《曾鞏》第三集"身處鄉(xiāng)野 名比天高"。
畫外音:和其他幾位大家相比,排名"唐宋八大家"最后一位的曾鞏人生經(jīng)歷十分獨特,生活特別困苦,有二十多年的時間他一直待在自己的家鄉(xiāng)江西農(nóng)村,為全家的生計奔波,但生活的艱辛并沒有影響他做學(xué)問和寫文章,一旦他有文章面世就會很快流布天下、廣為傳誦,讀過他文章的人不但不知道曾鞏此時生活在偏僻的鄉(xiāng)村,反而會認為他一直深處朝廷之中,為什么一個久居鄉(xiāng)野的人對朝廷大事會有那么獨到的見解?曾鞏是怎么走向朝廷反復(fù)推薦王安石的?而在康震老師眼里曾鞏最大的價值又是什么呢?
康震:
我們上一集說到曾鞏從18歲到39歲整整這21年的時間,他就蝸居在家,他蝸居在家里頭不是說要刻意地做一個"宅男",就老在家"宅"著。我原來講了、前面講了,他家里頭生活很困難,有一個90多歲的老祖母,他的父親身體也不好,等等吧,還有一群的弟妹,所以他得謀生活,他得討生活,在這樣的情況下曾鞏依然刻苦地學(xué)習(xí),不但他刻苦學(xué)習(xí),還帶動他這些弟弟妹妹一塊兒學(xué)習(xí),最后他考中了進士,我們說這一科進士里頭他們家一共六個兄弟都考中了,非常不容易。
按說這個故事講到這兒,也就沒什么再好講的了,他再大不了也就是一個刻苦學(xué)習(xí)的故事,對不對?學(xué)習(xí)模范嘛、三好學(xué)生嘛,你還能再講出什么道理來呢?講不出來。可是我們現(xiàn)在覺得是講不出來了,當(dāng)時的人對他的評價那不止于此。曾鞏去世以后,他的當(dāng)代的、跟他同時代的有個人叫林希給他寫的墓志銘里邊有這么一句話是評價他的,這句話怎么說的呢?
"由慶歷至嘉佑初,公之聲名在天下二十余年,雖窮閻絕徼之人,得其文手抄口誦,惟恐不及,謂公在朝廷久矣。"
什么意思啊?說這個曾鞏啊,這二十年待在鄉(xiāng)下,待在當(dāng)時距離政治文化中心還比較偏遠的江西,雖然他待的地兒這么偏遠,雖然他自己是個無權(quán)無勢的落魄的讀書人,但是他的文章,就是再窮鄉(xiāng)僻壤的人都爭著紛紛地把他文章要抄下來,抄下來干嘛呢?要口誦耳傳。為什么?對他的文章特別地仰慕,仰慕到這種程度就覺得曾鞏根本就沒待在鄉(xiāng)下,二十多年來就覺得曾鞏一直在朝廷里邊,甚至感覺他一直都在朝廷做官,用我們現(xiàn)在的話說,他雖然不在圈里混,但感覺在圈里很久了。
我前面說了,他也就是學(xué)習(xí)好、顧全大局、肯做家務(wù)、養(yǎng)活一家人,東奔西跑掙錢,然后還兼以學(xué)習(xí),那現(xiàn)在這種人也很多啊,是吧?窮困的大學(xué)生出去勤工儉學(xué),對不對?不但要養(yǎng)活自己還要養(yǎng)活弟弟妹妹,甚至父母如果有病還養(yǎng)活父母,然后還考上了重點大學(xué),各種文摘上這種事跡很多,報紙上的事跡也很多。但是曾鞏不僅于此,他雖久居鄉(xiāng)野,但他聲名遠大,二十多年來仿佛一直在朝廷當(dāng)中。這就很奇怪了,是不是?這是什么原因?你這就得打個問號,就得問一問。我跟你說,曾鞏在他們家蝸居的時候?qū)戇^兩篇文章,一篇叫《學(xué)舍記》,一篇叫《南軒記》。其實都是寫他書房的,用我們現(xiàn)在的白話文來說就是書房記,可以二合一的。他怎么寫他的書房呢?你注意,這個文章很重要,這兩篇文章,他說我們家邊上有塊荒地,我給他修修剪剪、翻翻地,然后蓋個茅草屋,給它圍個籬笆,這就是我的書房,我這個書房好得很,好到什么程度啊?有權(quán)有勢的人多得是,尊貴的人多得是,有錢的人也多得是,我告訴你,你那錢、你那權(quán)拿來換我這小茅草屋,我跟你不換,咱再說進一步整個一個"金不換",我這書房就叫個"金不換"??墒怯械娜擞X著你這個書房真不怎么樣,又狹小、有低矮、又茅草屋,是不是?刮點風(fēng)下點雨還漏氣呢,為什么你不換呢?曾鞏講一句很重要的話,曾鞏說:
"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學(xué)舍記】
我心里邊有志向,我在等待時機。這人說話關(guān)鍵不在多,而在于簡單而有力量。我心里邊有志向,而且我在等待時機。你注意,他不是靜止地在說我有個志向,而是什么呢?我有了志向之后,我隨時就象我這拳頭一樣我可以出擊。
他是有什么志向啊?在曾鞏看來他在兩篇關(guān)于書房的文章里頭提到,說圣人的責(zé)任是什么?叫"去疑解弊",用我們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開啟民智、傳播文明。我跟圣人學(xué)什么?我就跟圣人學(xué)增長見聞,養(yǎng)育忠義之氣,學(xué)會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學(xué)會有錯就改、自強不息,這全是正確答案,跟圣人就學(xué)這個。
其實現(xiàn)在有關(guān)圣人的書太多了,是不是?從《論語》開始成千上萬,但是歸根結(jié)底就是"做人"二字,做人怎么做?就是剛才曾鞏說的,要做這樣一個好人、正確的人,但是光有正確還不行,還要怎么樣呢?還要善于審時度勢,天下有道,機會來了,果斷地出擊,施展抱負。機會不大對頭,自己身體也不太好,先養(yǎng)精蓄銳、歸隱田園、修養(yǎng)道德,這叫審時度勢。你注意啊,先是得有標(biāo)準(zhǔn)答案,你得做一個正確的人,有了正確的人然后審時度勢,但是光審時度勢行不行呢?曾鞏說,還不行。為什么?你老審時度勢,審得多了就跟風(fēng)跑了,跟著權(quán)威跑了,跟著領(lǐng)導(dǎo)跑了,跟著權(quán)勢跑了,就把你自個兒就跑沒影了。審時度勢之后還有一個重要的底線叫堅持自我。在這個文章里邊曾鞏說,如果我事情全做錯了,別人說好得很,沒有比你做得更好的,這是混賬話。我要是做得很對,別人說你這做得真不怎么樣,我告訴你,這也是混賬話。我曾鞏做事情不以外人的議論為轉(zhuǎn)移,我有我自己的志向與理想,這是什么?兩個標(biāo)準(zhǔn),第一,上天賦予我的志向是什么?為天下蒼生謀。只要是有利于老百姓的,只要是有利于民生的,只要是有利于我們這個王朝的我就去做,這就是我惟一的標(biāo)準(zhǔn)。我不以別人的臧否來轉(zhuǎn)移我的志向。大家要注意,這是非常純正的儒家的人生觀,為什么這么說呢?孔子說得好,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三軍的統(tǒng)帥是可以改變的,大丈夫男子漢的志向是不可動搖的,一個男子漢、一個大丈夫,他的志向、他的意志是絕對不可動搖的。
所以你看,這難怪,他喜歡這"金不換",在這"金不換"里頭他悟出好些個道理。那要擱大家說,一般能有這么高的理想的人,我們都難以望其項背的這種人,那肯定是博覽群集,有大量的時間鉆在這茅草屋里頭,讀了不知道多少書。我還真告訴你,曾鞏沒時間看書,為什么沒時間看書,他得謀生活啊。
畫外音:作為"唐宋八大家"中當(dāng)年生活最為艱苦的人,這時候的曾鞏要為全家的生計奔波,他在江西農(nóng)村一待就是二十年,然而,沒有時間讀書的曾鞏,他的學(xué)問和思想又是怎么來的呢?
康震:
曾鞏在自己的一篇、在這書房記里邊說,說我把咱們祖國大地都跑遍了,以江西為中心向西向北我去過河南、安徽、山東,向東我橫渡長江,越過太湖到達東海,向南方我越過洞庭湖和鄱陽湖一直到達廣東,在當(dāng)時廣東還不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呢,是吧,是蠻荒之地。一直到達南海,在水里見過蛟龍,在山上遇見過猛獸。凡是人世間難見的、吃不著的苦我全都吃過了,日夜兼程就是為了全家人的一口飯,所以
"不得長此處也,其能無焰然于心邪?"--【南軒記】
我根本就沒時間老在我這個看上去還很殘破的書房里待著,我這心里頭能不著急嗎?我天天地我都火燒火燎啊!急死我了,我沒時間讀書啊!
大家說那房子不是白蓋了嗎?還"金不換"呢是不是?都蓋起來了又不在里頭看書你怎么辦?我跟大家說,這個思想家他就是思想家,他就是沒時間看書,他都對自己是一種錘煉。你注意,你有時間看書,你有時間看很多書,這是不是一種錘煉?這是一種錘煉,是一種修養(yǎng)。你沒時間看書,它也是一種錘煉。曾鞏說得好,說什么呢?說老天爺讓我的生計艱難,我為生計所迫,所以我沒辦法,這是老天爺讓我這么干的。讀書的人有的時候可以放縱性情,隨心所欲、登山賦詩,有的時候你就得吃苦,你就得受累,你就得受磨練,所以對我來講,無論是登山賦詩,縱情朗誦詩篇,這是我快樂的事。讓我在東南西北到處跑圈轉(zhuǎn)圈,又是見蛟龍的又是見野獸的,為全家人謀一口飯,沒時間讀書,這也是快樂的,這是什么呢?這是上天賦予我讀書人的責(zé)任。大家知道這個話特別接近于一個圣賢說過的話,這個圣賢是誰呀?這個圣賢就是孟子,孟子說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一句話,老天爺讓你承擔(dān)天下的重任,就得先拷打你、鍛煉你,把你百煉成鋼,然后你這塊鋼才能澆鑄成一把鋼刀和一把鋼劍,你才能出鞘,才能為天下蒼生謀。你得這么想,你就想不讀書也是一種錘煉,是吧?所以這話就是辯證法,從正面說,讀得多了是養(yǎng)育、是修養(yǎng),讀得少了那是老天對我的錘煉。所以你看,曾鞏雖然沒時間在這"金不換"里頭讀書,但他的腦子沒有停止思考,我們經(jīng)常說"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他腦子一刻都沒有停止轉(zhuǎn)動,他一直在思考。
可是我還告訴你一條,你還真別以為曾鞏就真的不讀書,就跟雷鋒似的,那時間都是擠出來的,要有螺絲釘?shù)木?。曾鞏很窮,就是后來做了官之后也沒多少錢,可是你想不到,他舍得在買書上花錢。我們前邊曾經(jīng)說歐陽修是一個大藏書家,歐陽修家里邊的藏書有一萬多卷,曾鞏比他還多,兩萬多卷。大家說你說曾鞏沒錢,是,他有十塊錢用九塊錢買書,你怎么辦?所以他買的書很多,而且讀書的效率極高,他都讀什么書呢?我告訴你"農(nóng)林牧副漁"什么書他都看,儒家的書看;道家的書看;佛家的書看;音樂的書看;兵家的書看,就沒有他不看的。他說了我跟書在一起我就是跟朋友在一起??墒谴蠹乙⒁?,這書讀得多了容易變成什么呢?容易變成書呆子,容易變成書蟲。曾鞏不是書蟲,他講一句很重要的話大家一定要記住,這讀書可是得逮著個竅門,不然讀著讀著就讀傻了,讀著讀著就讀呆了。他說什么呢?
"吾之所學(xué)者雖博,而所守者可謂簡,所言雖近而易知,而所任者可謂重也。"
--【南軒記】
簡單說吧,我看得多,我的學(xué)識很廣博,可是我堅守的原則很簡單。換句話說我懂得道理很簡單,我所說的話都很淺顯,可是我自己知道我的責(zé)任很重大。再說簡單點,這書該怎么讀?書,內(nèi)容上來講應(yīng)該是越讀越多,但書本身應(yīng)該越讀越薄,為什么越讀越薄啊?讀了那么多的書,有時候只需要一個結(jié)論就夠了,對曾鞏來講這個結(jié)論就很簡單,簡單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說我讀了這么多書只得一結(jié)論,我呀,就是像剛才說的,第一,要做個好人。第二,我要審時度勢地做個好人。第三,我審時度勢但不丟失自我。這就是很簡單的道理,一個人的原則如果太多了,妥協(xié)的空間就很大。所以書讀得多,道理很簡單。話說得很淺顯,但是責(zé)任很重大。
畫外音:為了全家人的生計而四處奔波的曾鞏,并沒有把辛苦當(dāng)作負擔(dān),而是當(dāng)作一種閱歷和錘煉。奔走之余,他也從來沒有停止過思考。那么,久居鄉(xiāng)野的曾鞏為什么會讓人認為他一直身處朝廷之中?對于一代名臣范仲淹對他的賞識,曾鞏又是一種什么態(tài)度呢?
康震:
我們說為什么曾鞏二十年來給人感覺好像還在朝廷里頭一樣,我告訴你一個人有沒有分量,不在于他在不在朝廷,而在于他的作派和他的言論和他的思想。曾鞏久居鄉(xiāng)野、無權(quán)無勢,一破落讀書人,但他的身上有一種質(zhì)樸的、正確的和簡單的、真理的力量,這就是他震撼人的地方。他的道理非常簡單、非常純樸同時又非常地明確,這是一個真理在手的人,所以朝野上下對他都是仰慕有加啊,這是第一條。
第二,你老在這偏遠的江西待著,你自個兒讀書領(lǐng)悟真理,我告訴你,這不是真的讀書人。你不要以為曾鞏是一個死讀書的人,或者就是死守著二十多年就沒動靜,錯。一個真正的思想家他是要溝通和交流的,在這二十年的時間里頭,曾鞏一刻都沒閑過,他跟當(dāng)代最偉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始終都保持著一個同步的交流,這非常重要也非常關(guān)鍵。范仲淹一代名臣,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個人。范仲淹非常賞識他,曾經(jīng)給他饋贈了一些絹帛之物,就是一些比較貴重的財物,救助他的生活嘛。這曾鞏給范仲淹寫了一封信,說你看,你這么器重我,可是我真沒什么好報答你的,我論學(xué)識不如你,我論權(quán)位不如你,我什么都沒有。可是有一樣,現(xiàn)在的人勢利的多,昨天還是窮人,今天變富貴了,馬上那嘴臉就不一樣了。您,當(dāng)今大儒,朝廷的重臣,對我這樣一個貧賤之士如此地禮賢下士,我告訴您,您這樣的做法會激勵天下的讀書人,會給天下人做榜樣的。你看,本來只是范仲淹對他挺不錯這么一個很小的事,但是你發(fā)現(xiàn)曾鞏身上有一種氣質(zhì),你對我好這不錯,我領(lǐng)情,但是我認為你對我好這件事不是只對我發(fā)生作用,是對天下的那些勢利的小人是一個警誡。慶歷新政失敗了,我們知道范仲淹主持慶歷新政,他做的是參知政事副宰相,后來慶歷新政失敗了,失敗了就不能做副宰相了,退下來了到地方做官,這時候曾鞏給他寫封信勉勵他,講了一句很重要的話,說什么?
"事之有天下非之,君子非之,而閣下獨曰是者。天下是之,君子是之,而閣下獨曰非者。及其既也,君子皆自以為不及,天下亦曰范公之守是也"
--【上范資政書】
哎,我告訴你老范,你自己沒發(fā)現(xiàn)嗎?當(dāng)你做一件事的時候,天下所有的人都說你做錯了,這事不對,就是那些君子、正人君子也說不對,你做錯了。可你就是說,我做得對。你又做一件事,你認為這事不正確,可天下人和君子都說正確。有一樣,等這事真的完成了以后,大家都認為說還是范公有眼力,您做得對。
他跟范仲淹為什么講這番話?他說您做事不要以天下議論是非為標(biāo)準(zhǔn),您應(yīng)該以你自己為標(biāo)準(zhǔn)。現(xiàn)在您的慶歷新政失敗了,您退下來了,但是您的這個原則不能變。可是我告訴你,曾鞏說得很明確,我知道天下依附你的人很多,求你的人很多,都想在你這兒成為你的門生。蒙您看重我,給我送了很多貴重的東西,您很賞識我,我這都領(lǐng)情。但有一樣,我今兒給您寫信我不想跟他們一樣,我覺得我要是跟那些附炎趨勢之徒一樣,給您來寫信投奔您,我瞧不起我自個兒,你也瞧不起我。所以我要跟您說,我今天給您寫信主要是給您講道理。你看他,這個范仲淹人家好歹是前參知政事,對不對?而且人家是當(dāng)代的大學(xué)者,他(曾鞏)什么都不是,一個二三十歲的人給人寫封信,人家看得起你,給你贈送那些貴重的物品,還給你寫信表示我可以指導(dǎo)你,你可以是我門下的門生,結(jié)果你給他寫信這叫什么?平等交流。你別看你看重我,好像我就要領(lǐng)你的情,我告訴你,咱們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不但平等,而且我還要告訴你,你退下來了你可別變啊,你還得堅持原來的原則。
這曾鞏以前我們不了解他,他一挺執(zhí)著的人,這還不算完,他還要給朝廷推薦人才,而且他推薦這個人才忒大,他給朝廷推薦的是誰呢?推薦的是王安石。大家說王安石?我求你了,我還用得著你推薦嗎?還用得著。曾鞏24歲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的時候就結(jié)識了王安石,兩個人一見,互相非常傾慕,對脾氣,你是我的好朋友,我是你的好朋友。王安石對曾鞏的評價特別高,我原來說過他用了一個極不恰當(dāng)?shù)谋确?,但是放在這兒也很極端,給人印象深刻,他說曾鞏就是死了,他也是班固和揚雄,會流芳百世。把人在稱贊之前先說死了,這肯定不合適,但是死了你看變成誰呢?他死了也像班固和揚雄一樣,這個評價就非常高了。
王安石曾經(jīng)寫過一首詩給他,在詩前面有一個小序,怎么說呢?大意是說,我跟那個曾鞏在一起交朋友,我仰慕他,我仰慕他在哪兒呢?我在他身上學(xué)到了中庸之道。大家一想你學(xué)什么不好,學(xué)中庸之道,沒出息??催@王安石也是個沒起色的。什么叫中庸?所謂中庸者,第一,堅持原則,不偏不倚,這是第一樣。第二,追求穩(wěn)定和諧的局面。第三,與時俱進、審時度勢。我告訴你,這才是中庸的核心價值。中庸的核心價值就是什么呢?就是追求穩(wěn)定和諧,并且在穩(wěn)定和諧當(dāng)中追求與時俱進。兩個字可以概括,健康。中庸追求的是事物發(fā)展的最健康的那個狀態(tài)。我王安石,從曾鞏的身上就學(xué)這個。那好了,看來這倆是"兩情相悅"。
畫外音:慧眼獨具的曾鞏很早就看出了王安石的卓越潛質(zhì),25歲的他開始向朝廷重臣們極力推薦27歲的王安石,此時曾鞏只是一個深處鄉(xiāng)野的落榜生,而王安石則是春風(fēng)得意的中榜進士,曾鞏的推薦能得到大臣們的回應(yīng)嗎?他又是怎樣反復(fù)推薦王安石的呢?
康震:
那一年他(寫信)給翰林學(xué)士蔡襄,25歲的曾鞏寫信推薦27歲的王安石。在推薦信里,他的原文我必須得念一遍,一會兒還得念一遍,為什么?你一會兒就知道了。他在這封信里說:
"鞏之友王安石者,文甚古,行稱其文,雖已得科名,然居今知安石者尚少也。彼誠自重,不愿知于人。然如此人,古今不常有。如今時所急,雖無常人千萬不害也,顧如安石,此不可失也。執(zhí)事倘進于朝廷,其有補于天下。亦書其所為文一編進左右,庶知鞏之非妄也。"--【上蔡學(xué)士書】
翻成白話文就這個意思,我的朋友王安石懂得古人的道理,所謂古人的道理就是儒家的道理,自己中了進士但是名氣還不夠大。他是一個非常自持自重的人,他不會這么輕易地把自己推薦給別人。但是從古到今像王安石這樣的人我還真沒見過第二個。我把他推薦給您,絕對對朝廷有好處。我把他的文章抄了一卷我寄給您。
你見過這么誠心推薦人的嗎?最關(guān)鍵的是什么?你不知道啊,在頭一年里他就跟這王安石一塊兒考進士,他沒考中落榜了,王安石考中了就做了官。現(xiàn)在是一個落榜生在向翰林學(xué)士這個國家的重臣推薦一個中榜生,你說這叫什么事?他自己還落著榜呢,他還惦記著王安石。這說明什么?說明曾鞏的眼里只有國家沒有自己,他絕無私心。這種人的力量是令人感到敬畏的,這是不可戰(zhàn)勝的。
沒完,第二年他還覺著力度不夠,他給歐陽修寫信再次推薦王安石,你聽我給你念,
"鞏之友王安石,文甚古,行甚稱文,雖已得科名,居今知安石者尚少也。彼誠自重,不愿知于人,嘗與鞏言:'非先生無足知我也。'如此人,古今不常有。如今時所急,雖無常人千萬不害也,顧如安石不可失也。先生倘言焉,進之于朝廷,其有補于天下。亦書其所為文一編進左右,幸觀之,庶知鞏之非妄也。"--【上歐陽舍人書】
大家聽了半天是不是覺得好像把那邊粘貼了一下給貼過來了?完全是復(fù)制的。我告訴你,它就是復(fù)制的。人說他懶到這種程度嗎?是不是?把前邊那篇紙剪下來貼上來,然后寄給歐陽修嗎?不是,這說明他對王安石的看法是非常穩(wěn)定的,穩(wěn)定到什么程度?他連一個字都不愿意改變,我對這個人的評價就是這么準(zhǔn)確,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是天下之棟梁,朝廷不可缺這樣的人,你不用他就可惜了。我告訴你,我再把他的文章抄一編,我給你寄過去。當(dāng)時沒有復(fù)印機,抄起來那是比較費勁的。
又過了兩年,他又給歐陽修寫信,再次地鄭重地推薦王安石,他最后一句話是怎么說的?他說我推薦王安石不是為了他個人的名利考慮,
"蓋喜得天下之材,而任圣人之道,與世之務(wù)。"
--【再與歐陽舍人書】
我為的是天下。我自己都考不中進士,掐指一算王安石做官都做了三四年了,我在家里干家務(wù)也干了三四年了,捎帶手的在"金不換"里頭還讀書,可是我就忘不了要推薦這個王安石。我喜悅的是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國家的人才,我擔(dān)心的是這個人才不能及時地為國家所用。我之所以給你寫信、給蔡襄寫信,就認為你們是知人善任的那個人。
大家說這就可以了,是不是?好嘛,這個剛落榜就推薦了一個中榜生,又過了一陣子把那信復(fù)制了一下又推薦,過兩年又推薦,連著推薦了三次了,差不多了就行了,至于用不用的那看天時了、地利了、人和不和,是不是?再者說了,還有人王安石自己愿意不愿意呢,對不對?老讓一落榜生推薦自己。
歐陽修啊,我們知道他是非常賞識這個曾鞏,他給曾鞏回了信,他一給曾鞏回信,曾鞏馬上就給王安石回信。什么是負責(zé)任?你推薦了他并且立刻反饋給他信息。曾鞏給王安石寫的信說,歐陽公看了你的文章非常地贊賞,我跟您說,歐陽公說了,他很想見你,你把時間錯一錯,你是跟他得見個面,而且我告訴你"胸中事萬萬,非面不可道"啊,你滿腔的話要說,最好是見面說,別老用E-mail說,別老用電話說,別老發(fā)短信,那玩意兒不解決問題。你得跟他見個面,關(guān)鍵是歐陽公他想跟你見面,你說他還能怎么推薦啊?他就差給你把約會的時間地點、公園的地點都給你約好了。
別光笑,曾鞏是極有原則的人,有原則到什么程度?好,歐陽公想見你,我給他們都推薦了好幾次,但我告訴你,他說你的文章寫得好,他也說你的文章有毛病,他覺得你文章不夠開闊,學(xué)別人的話學(xué)得太多了。歐陽公讓我轉(zhuǎn)告你,別老學(xué)那孟子的文章,別老學(xué)韓愈的文章,他說前人的文章就好?一切的文章都以自然為最佳?;仡^啊,你跟他見面再單獨說。你看,我推薦你,但我也說你有毛病,這是什么呢?這就是公心。
你自己想想看,這自古說得好是"文人相輕",我看你發(fā)達了,我看你考中了,我看你做了官了,第一,我恨不能巴結(jié)你。第二,我巴結(jié)不上你我嫉妒你。我嫉妒你嫉妒得都嫉妒不過來了,我就什么呢?我就詆毀你。我再詆毀不過來了,我直接拿一盆水潑你身上。像曾鞏這樣的,看到王安石是國家的棟梁,就三番五次地、五次三番地推薦他,反饋給他信息,實在是太少見了,這就是一個純粹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
畫外音:作為"唐宋八大家"最后一位的曾鞏雖然不像其他幾位大家那樣才華橫溢、光彩照人,但他以讓人吃驚的執(zhí)著和樸實同樣寫下了人生傳奇。那么,曾鞏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在康震老師的眼里,曾鞏對于當(dāng)代人的最大價值又是什么呢?
康震:
這個曾鞏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我們來總結(jié)一下。曾鞏在唐宋八大家當(dāng)中真是一道獨特的風(fēng)景,我為什么說他是這個獨特的風(fēng)景呢?第一,他不是壯觀的風(fēng)景,最壯觀的他不是,最美麗的他不是,最流傳久遠的他不是,但他就是不能缺。我們最開始覺得他這人有點"七加一"的感覺,老是背到他這兒就卡了殼了,背不下去了,但是后來我們慢慢發(fā)現(xiàn)不是的,在宋代、在元代、在明代、在清代,他不但不是"七加一",反而在蘇軾、王安石等人的眼中,他是一個大大的文學(xué)家,只不過在"五四"運動以后他的地位開始下降。我們發(fā)現(xiàn),曾鞏的地位是隨著時代的變化和需要而變化的。換句話說,曾鞏的地位有時代性而且具有階段性。
所以現(xiàn)在是我們還曾鞏本來面目的時候,怎么還他的本來面目呢?我們說在八大家當(dāng)中,曾鞏是惟一一個一邊要養(yǎng)家糊口承擔(dān)重任,一邊又刻苦讀書的這么一個人。在八大家當(dāng)中他是考中進士最晚的一個,但是在他的領(lǐng)導(dǎo)下,他的家族在同一場科舉考試中是考的最多的一個。在八大家當(dāng)中他是惟一一個在考中進士之前就名滿天下的人。
應(yīng)該說在這八個人里頭,曾鞏的光彩、風(fēng)采可能是最少的、最黯淡的,但是每一點都是自己發(fā)出來的,他沒有借著別的恒星來折射那個光芒。你看跟蘇軾比、跟韓柳比、跟歐陽修比,這曾鞏有個最大特點,他特別接近于我們這些普通人。我跟你說曾鞏最大的價值是什么?就是他很像我們這些普通人。他沒有多才多藝到那種程度,他沒有特別創(chuàng)造性的天才,他就是一個普通通通的人。他有的只是一個非常執(zhí)著的、堅持的決心,永不放棄的恒心,踏踏實實、勤勤懇懇的誠心。所以我覺得曾鞏對我們這些普通人的參考價值是最大的。
如果說在八大家當(dāng)中曾鞏對我們當(dāng)代人的意義在哪里?這個意義就在于任何一個普通人,也許沒有什么過分的天才,也許沒有什么出眾的才華,但是只要持之以恒,只要辛勤地耕耘,只要永不放棄,你就肯定能做成第一件事、第二件事。你就肯定能在歷史的長河當(dāng)中、長卷當(dāng)中烙下自己的印記,這個印記也許不那么大,不那么醒目,但是總算是在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腳印。所以我覺得曾鞏對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講,他的意義更為獨特。一說蘇軾,哎喲,趕不上了。一說歐陽修,哎呀,不行了。但是一說曾鞏,你可以跟他一起前進,可以沿著他的腳步達到你所(想)達到的目的。謝謝大家。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