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虛靈頂勁
頂勁者,頭容正直,神貫于頂也。不可用力,用力則項強,氣血不能流通,須有虛靈自然之意。非有虛靈頂勁,則精神不能提起也。
二、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略內(nèi)涵,使氣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則氣涌胸際,上重下輕,腳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氣貼于背也。能含胸則自能拔背,能拔背則能力由脊發(fā),所向無敵也。
三、松腰
腰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兩足有力,下盤穩(wěn)固。虛實變化皆由腰轉(zhuǎn)動,故曰:“命意源頭在腰隙。”有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四、分虛實
太極拳術(shù)以分虛實為第一義。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全身坐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虛實能分,而后轉(zhuǎn)動輕靈,毫不費力。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立不穩(wěn),而易為人所牽動。
五、沉肩墜肘
沉肩者,肩松開下垂也。若不能松垂,兩肩端起,則氣亦隨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墜肘者,肘往下松墜之意。肘若懸起,則肩不能沉,放人不遠,近于外家之斷勁矣。
六、用意不用力
太極拳論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練太極拳,全身松開,不使有分毫之拙勁,以留滯于筋骨血脈之間,以自束縛。然后能輕靈變化,圓轉(zhuǎn)自如?;蛞刹挥昧我阅荛L力?蓋人身之有經(jīng)絡(luò),如地之有溝渠。溝渠不塞而水行,經(jīng)絡(luò)不閉則氣通。如渾身僵勁充滿經(jīng)絡(luò),氣血停滯,轉(zhuǎn)動不靈,牽一發(fā)而全身動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久久練習(xí),則得真正內(nèi)勁。即太極拳論所云“極柔軟,然后極堅剛”也。太極拳功夫純熟之人,臂膊如綿裹鐵,分量極沉。練外家拳者,用力則顯有力,不用力時,則甚輕浮??梢娖淞?,乃外勁浮面之勁也。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動,不足尚也。
七、上下相隨
上下相隨者,即太極拳論所云“其根在腳,發(fā)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也。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亦隨之動,如是方可謂之上下相隨。有一不動,即散亂也。
八、內(nèi)外相合
太極拳所練在神。故云:“神為主帥,身為驅(qū)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舉動輕靈。架子不外虛實開合。所謂開者,不但手足開,心意與之俱開;所謂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與之俱合。能內(nèi)外合為一氣,則渾然無間矣。
九、相連不斷
外家拳術(shù),其勁乃后天之拙勁。故有起有止,有續(xù)有斷,舊力已盡,新力未生,此時最易為人所乘。太極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終,綿綿不斷,周而復(fù)始,循環(huán)無窮。原論所謂“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又曰“運勁如抽絲”,皆言其貫串一氣也。
十、動中求靜
外家拳術(shù),以跳擲為能,用盡氣力,故練習(xí)之后,無不喘氣者。太極拳以靜御動,雖動猶靜,故練架子愈慢愈好。慢則呼吸深長,氣沉丹田,自無血脈賁張之弊。學(xué)者細心體會,庶可得其意焉。
《太極拳術(shù)十要》體悟之得(2009-02-11 16:01:43)
標簽:
雜談分類:
太極理念楊澄甫宗師所著的《太極拳術(shù)十要》,以精辟的語言和通俗的拳理,高度概括了楊式太極拳的精髓,被譽為楊式太極拳的經(jīng)典、初學(xué)者的指南、深造者的方向。本人在40多年的實踐中,悉心體會,受益匪淺?,F(xiàn)談?wù)勛约核e累的一點粗淺認識,誠請前輩和道友們的指正。
一要:虛靈頂勁。也稱虛領(lǐng)頂勁或頂頭懸。要求舌輕抵上顎,精神提起,第三、四節(jié)頸椎骨略向后退,使頭頸向右貼到襯衣后領(lǐng)上去,使百會穴輕向上領(lǐng)。這樣做自然帶動下頦微收(如果頸椎不動單做下頦微收會使頸椎向前傾斜,不符合中正的要求,練太極拳要求處處中正安舒,主要指的是脊椎要中正),目視前方,微微向下,耳聽后方,微微向上。這樣能使精神提起的前提下,大腦迅速安靜下來(如果只知道目視前方不知道耳聽后方的話,就不符合太極拳有前必有后的拳理要求)。古人有詩云:一片靈機寫太和(虛實),全憑方寸(心意)變來多,有心運到無心處,秋水澄請出太阿(寶劍名)。也就是說:通過虛實的交替,憑意識引導(dǎo)肢體,有意無意的動作,變來了剛?cè)嵯酀?。十三勢行功心解說:"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要使周身輕松利落,精神不垮,頭角不低,有堂堂正正的氣概;頂頭懸要從懸字著眼,從頂字著手,懸的意思是虛領(lǐng),屬于柔,頂是使頸直肌輕度收縮,屬于剛,要處處有剛?cè)嵯酀狻?div style="height:15px;">
二要:含胸拔背。含胸拔背和其它運動項目的挺胸相反。胸宜放松、淺含,如同人們深思入神的狀態(tài),不可做成駝背的樣子,更不要損壞動作中正的姿勢和形象。含胸的深淺度要按動作的需要有所不同,盤架子和推手不同,發(fā)勁與不發(fā)勁不同。楊式太架套發(fā)勁,只要把胸部放松就可以了,能配合擴大腰胯部轉(zhuǎn)析的范圍即可。在化勁和發(fā)勁時須加深含胸。這也是在剎那之間,隨即又歸于自然淺含。拔背僅用于個別動作,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動作應(yīng)是擴背。擴背是在兩肩松沉的條件下,背肌群向左右兩側(cè)延伸舒張。如:起勢,兩手徐徐向前向上平舉時背部皮膚稍有一點繃緊的感覺。這樣做形象比較中正,同時也與做好淺含胸的法則相一致。胸肌放松淺含,背肌稍向兩側(cè)擴展,能使橫膈膜下降,肺活量增加,人體耐力也增加。因為背部布滿了中樞神經(jīng)干線,它和人體面部一樣是十分敏感的,都容易出汗。因此,做好含胸和擴背這兩個意識動作,還能使周身感覺靈敏,增加腰胯轉(zhuǎn)動的靈活性。
三要:松腰。腰為一身之主宰。拳論曰:"命意源頭在腰隙"。隨隙即腰胯,松腰首先要尾閭中正、即尾閭收,"立身中正安靜"。太極拳以身法中正為基礎(chǔ)。人的脊柱骨占人體總長度的45%,呈S形的生理曲線。做好頂頭懸和尾閭收能使 人體脊柱骨上下松開,能增強體質(zhì),延緩低重心,使下盤穩(wěn)固。如要上左步,意念須先松左胯,在松胯的同時把左腳帶進來,這也就是命意源頭在腰隙。楊振鐸老師教我時經(jīng)常把"腰帶"二個字放在動作前面,例如:"腰帶腳尖扣",所有動作都從腰胯帶出來。如腰不松,光是手或腳在動就成了廣播操的肢體運動,而不是太極拳的"一動無有不動"的整體運動。
四要:分虛實。太極拳術(shù)以分虛實為第一要義。如腳分虛實,手分虛實,眼分虛實,更重要的是意識上的虛實。虛實即陰陽,太極拳的陰陽與日常易理上的陰陽不同。一般認為陽是有,陰是無,陽是剛,陰是柔。如醫(yī)院里化驗單上的陽性為有病,陰性為無病。而我們練太極拳卻要認為陽是無,陰是有,陽是虛,陰是實,如天是陽為虛為無;陰是有,地為陰為實。前是陽,上是陽均為虛,下是陰,后是陰均為實。如做一下右弓步,從它開始到過渡到定式都應(yīng)視左腳為實。如盤架子開始的左的意識應(yīng)回到右手為實。它也就是有前必有后,有上必有下的對立統(tǒng)一的陰陽哲理。拳論曰:"每見數(shù)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
五要:沉肩垂肘。沉肩是松開肩頭骨,又稱松肩,使肩胛三頭肌出現(xiàn)一個低洼,能使手臂增加長度,增大曲伸纏繞的靈活性。沉肩能平衡身法的均勢,運動時不致氣息短促,身體搖擺,又能助頂頭懸,使肺葉舒張,身體中正,運動持久。同時使神經(jīng)傳導(dǎo)敏銳,即所謂"一不能加,蠅不能落"。沉肩能使周身的肌肉放松,使動作有沉綿的彈簧力。垂肘是肱二頭肌的輕度轉(zhuǎn)動,使尺骨與橈骨進行絞剪運動,擴張靜脈與毛細血管,促使靜脈血更快地向心臟回流,加速血液循環(huán),改善循環(huán)系統(tǒng),肘關(guān)節(jié)是起重支點,外三合的重點是肘與合。垂肘的前提沉肩,肘要松垂,保持略低地腕的位置,要符合屈中求直的意念和處處屈蓄有余的要求。沉肩垂肘能保衛(wèi)胸肋部的要害部份,使攻防兩宜。
六要:用意不用力。練太極拳要全身松開,用意識支配動作,而不是力量在運動。要注意是松開,而不是松垮,更不是松攏。如頂頭懸使頸椎松開帶動胸椎松開,尾閭收帶動腰椎骨松開,沉肩垂肘使肩肘關(guān)節(jié)松開帶動腕、指關(guān)節(jié)松開。如松腰胯帶動、踝及腳趾關(guān)節(jié)松開。這樣全身關(guān)節(jié),節(jié)節(jié)松開也就是節(jié)節(jié)貫穿,能練出太極內(nèi)勁。拳論曰:"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長期用意不用力練拳,則氣血暢通、能延年益壽,即中醫(yī)理論謂"不通則痛,通則不痛"。但是不用力不等于不用勁,在每個動作的過渡上毫不用力,而在每個動作的定式時上以勁意貫之。
七要:上下相隨。拳論曰:"其根在腳,發(fā)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需完整一氣。"練太極拳要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每個定式動作要手到、腳到、眼到、身到、說到一齊都到。如有某一點不到或太過,即謂散亂,俗話說手到腳不到,空去找煩惱。如有的練拳者把手的距離拉得太大了,自以為開展,其實太過了,上下不相隨了。開展主要是意識的開展,腳放到哪里,手放到哪里必須要明規(guī)矩而守規(guī)矩。如左的定式,兩腳跟的距離也就是兩掌跟的距離;如做單鞭時不能光把左腿跨好再把左掌推出去,如搬攔捶之攔不要把左手攔出去后再把左腳邁出去,這樣做就不是上下相隨,拳架就沒有整體感。
八要:內(nèi)外相合。練太極拳的每個過渡動作和定式動作都要注意到外三合與內(nèi)三合。外三合即手與足合、肘與合、肩與胯合,還要注意到頭與手合、和與身合、身與步合,這是練好太極拳的前提和入門途徑。內(nèi)三合一般指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這是進一步的要求。首先動作要規(guī)矩,不能散亂,再進一步心意同時不能散亂。內(nèi)外相合即指每個動作和意識都要到位,處處圓滿?!短珮O拳之練習(xí)談》云:屬于內(nèi)者,即所謂用意不用力,下則氣沉丹田,上則虛靈頂勁;屬于外者,周身輕靈,節(jié)節(jié)貫串,由腳而腿而腰,沉肩曲肘等是也。
九要:相連不斷。動作不斷是相對而言,在太極拳整套動作學(xué)會后,練起拳來要整套拳連綿不斷,要不使有斷續(xù)處,不使有凹凸處,不使有缺陷處。"勁斷意不斷,意斷神要連。"實際上勁與意都有斷的時候,如攬尾的按,勁與意不可能一個勁地往前按,到一定的時候要用下一個動作的神意去連起來。當勁用到盡頭時就用神意把它連起來,如果連得不好就會出現(xiàn)"斷續(xù)"。人們形容練得好的太極拳往往會被說似行云流水,行云即如天上的云,多姿多彩,變幻莫測,流水即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整套拳架自始至終要綿綿不斷,變幻無窮,運勁如抽絲,一氣貫串,勿令絲毫間斷耳。
十要:動中求靜。練太極拳雖動猶靜,因此練拳要慢,慢則能松,能靜,能細心體會每招每式的方向、角度、高低、大小。在靜的前提下動作,在每個動作中不忘心靜、體松、用意。特別要注意練太極拳是要練得自己心里有數(shù),千萬不要故意把太極拳練給大家看。
太極拳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tǒng)工程,因此不能偏廢于哪一方面或哪一點,時時處處要"默識揣摩"。正所謂"差之毫厘,以千里","學(xué)者不可不詳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