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張鳳,哈佛中國文化工作坊主持人,海外華文女作家協(xié)會執(zhí)行長,副會長。曾任職哈佛燕京圖書館編目組25年。海外華文女作家協(xié)會審委及公關(guān)。臺師大學士,密西根州大碩士。主持百馀會議、研究文學漢學。華文著述獎文藝創(chuàng)作散文類第一名,文章入選散文年鑒,《世界(紀)華人學者散文大系》《全美臺40風云人物》等多種中美文選。作品為新華書店及世界書局暢銷書。持續(xù)應邀北大、臺大、等名校,中港臺歐美演講。哈佛校報,聯(lián)合、中時、自由、星島、參考消息、讀書、名作欣賞、明報月刊、臺大網(wǎng)頁、北大新青年論壇、僑報等重要媒體皆有評刊。著有:《哈佛問學30年》《一頭栽進哈佛》《哈佛問學錄》《哈佛緣》《哈佛哈佛》繁體版簡體版《哈佛心影錄》《域外著名華文女作家散文自選集——哈佛采微》。張鳳
中美百年文化交流的先聲,多以耶魯1854年畢業(yè)生容閎為依歸,他在1900年寫的英文版的《西學東漸記》可謂留學生文學的另類開山祖(注1)。而未能意識到美國知識界向我們求教也已長達一百三十多年。1879年哈佛首聘中文教師戈鯤化先生,當為中美交流的另一序幕。哈佛首聘中文教師戈鯤化先生
哈佛大學在美國是最先創(chuàng)立最負盛名的學院,1636年成立,當時清教徒才登陸普利茅斯十六年,約六十年后才有威廉瑪麗-維吉尼亞大學的首所學院,(1693年),而耶魯成立于1701年,賓西凡尼亞大學成立于1740年,哥倫比亞大學于1754年成立。哈佛是在伊利奧(C. Eliot)校長1869至1909年任內(nèi),傳統(tǒng)的學院轉(zhuǎn)型為現(xiàn)代大學,始分文、理、法、商、醫(yī)學院,學生和教職員都多了三至五倍,校務蒸蒸日上,尤其校內(nèi)不少教授都醉心東方思想藝術(shù),外加與華通商、傳教者驟增,外交關(guān)系則是另項考慮因素。波士頓一位商人鼐德(Francis P. Knight)于1877年2月22日向伊利奧校長寫信(注2),以先見之明,提醒美國在中國的商業(yè)外交利益正不斷增長,英國牛津、倫敦大學、法國的法蘭西學院和東方現(xiàn)代語言學院、德國柏林、荷蘭的萊登大學已先開課;及常春藤盟校最有競爭力的耶魯大學都在1876年就試派衛(wèi)三畏(Samual Wells Williams)開設中文課,因無人選課而作罷;哈佛應速設中文課。校長覆信立表贊賞,又經(jīng)商會支持,3月10日后,由杜德維(Edward Bangs Drew)主辦募款,經(jīng)迪賽爾(G. B. Dixcell)等人的反復努力,很快就捐得八千七百五十元,到12月7日,已有了一萬元基金去敦請教師。千挑萬選,終于尋得1835出生的飽學之士戈鯤化,字硯畇,一字彥員。他是新安郡徽州休寧人(今安徽歙縣),曾供職清朝黃開榜湘軍的參軍幕,與太平軍作戰(zhàn)時任文書約六年,再到駐滬美國領館,做譯文抄寫和翻譯教員;后遷居寧波十五年,始終任職英國駐寧領館,也教英法人士學中文,跟他學過中文的駐寧稅務司杜德維大力推薦戈鯤化。杜德維強調(diào)戈鯤化由于長期與外國人共事,開明又有評議改進之論,熟稔外人的心態(tài)習俗,遠較其余高深學者析理清楚,人又機智幽默,并可能在留美教學期間,編寫有助于中美外交的著作,期以導引益發(fā)友好的關(guān)系。杜德維還替哈佛校長為這首位華人教師,做了非正式的課程規(guī)劃,以備參考。教課以南京話(南方官話)為準;戈鯤化計劃選用威妥瑪(T. Wade)1867年編的課本《語言自邇集》做教材,這書雖是以京片子發(fā)音寫的,但他可將發(fā)音熟練地調(diào)整。召生開課,以三四人的小班制為主,若人數(shù)多再加開班。每回我到哈佛校史檔案部,戴上館員送來的白棉手套,小心翼翼地靜讀這些依編年序次排列的檔案和手稿時,心存感激、緬懷他們一百三十多年前探勘中國文化的執(zhí)意懇切,不厭其煩地通訊安排、集資記錄、甄選簽約……杜德維、鼐德與伊利奧校長及戈鯤化名下留下了厚厚實實的一匣見證 (Harvard University Archives)。1879年,戈鯤化來哈佛大學這年最厚——部分文字出自張鳳<哈佛燕京圖書館>一文1988年3月29日,陸續(xù)刊發(fā)于臺北聯(lián)合報等媒體,后集于拙作,被引用或也多竊用。最教人悸動的是那墨色依然鮮明的合同,由當時東三省奉天營口東北九十里的牛莊領事鼐德用中英對照寫著: 大美國駐答牛莊領事官鼐德代哈佛書院山長等與寓居寧波之大清知府銜候選同知戈鯤化議定條款,開列于后合同:哈佛書院山長等言定,延請戈鯤化在書院教習官話,三年為期,自壹千捌百柒十玖年玖月初一起至壹千捌百捌十貳年捌月叁十壹止,每月束修洋錢貳百元正。哈佛書院山長等言定,戈鯤化攜帶一妻二子住上等艙位,載至干姆白理嗤城,又帶一仆住于下艙。路間除沽酒之外,所有一切船錢、房錢、車錢及應用行李等費,均有書院給發(fā),俟叁年滿后仍照此式送回上海。三、戈鯤化如叁年之內(nèi)病故,應將其妻子仆人,全數(shù)送回上海,一切盤川戈姓不須花費。四、山長言定,畫押之時先支壹月束修貳百元,以此合同作為收錢之據(jù)。一到干姆白理嗤再支束修貳百元。自開館日起至一年后即壹千捌百捌十年玖月初一按月扣除壹百元,連接四個月除清。五、戈鯤化言定,哈佛書院課程、學生多寡、教法章程均候山長主裁。六、每月束修貳百元,做為戈鯤化一切花費,此外各項雜用概不得向山長另支。七﹑合同內(nèi)如果英漢文義字句有意見不符處﹐言定以英文為主。今將合同繕就英漢文合璧壹式叁紙在大美國駐滬總領事衙門當堂畫押蓋印,各執(zhí)壹紙存照。壹千捌百柒十玖年伍月貳十陸日。” 讀著讀著正奇怪戈先生怎么重男輕女,難道女兒只能住下艙或者活活生離留在家鄉(xiāng)?再翻閱下去,果然尋出在這五頁淡灰藍橫條的合同之外,又另夾半頁信紙大小的補頁,上書中文在左:“茲再議定又加叁女住上等艙位,又加一仆婦住下艙,其章程與第二款同,惟叁年后,仍照現(xiàn)在所搭捷徑之船送回上海。又照。壹千捌百柒拾玖年陸月二十六日?!?/span>與那三頁中文配合橫寫英文在右,一樣用無名指甲大小的楷書,工整地在一邊直行以毛筆書寫,兩人簽名處皆蓋有美國上海領事館的鋼印,英文較占頁,故多兩頁,僅繼續(xù)橫寫英文,留白一半。此一合約,紙質(zhì)雖有三道折痕,卻完好如初,比信紙長寬各加一寸,也厚一倍,比起同一檔案中,其他紙頁的碎落剝蝕,絲毫不顯百年滄桑。的確,想要流傳久遠的東西,最重要的還是品質(zhì)。依約他與妻兒及一女傭和一位翻譯CHIN Tin-Sing,乘葛蘭芬勒號(Glenfinlas),先到紐約再接到麻州劍橋(Cambridge),劍橋就是合同中的干姆白理嗤城。路上花了三周,7月15日由上海起程,8月8日抵哈佛大學,還比預期的50天早了點兒,只經(jīng)過23天的航行,所以為他一家準備的屋子——劍橋街717號,尚未安頓,伊利奧校長也不在劍橋,他們由哈佛大學圖書館館長席博理(John Langdon Sibley)接待(注4),先住在賈維思地對面的醫(yī)院樓宇,后又遷至梅蓀街十號,都離哈佛園不遠(注5)。這位由東方來的清朝官員,即成轟動各報爭相刊載的熱門人物,當時美國東半部華人,據(jù)估在1870年不過四百人;之后十年也不過三千,尤其沒有見過高深又有學問的仕紳,哈佛請了在紐約、新港都有分店的華倫(Warran)照相館,為他一家照了八張相,三張相中戈先生均著朝服,是符合他大清知府銜候選同知身份的花翎吉服,皮衣露襯白皮毛的邊,足以抵得住美國東北的風寒,還掛著串朝珠;第四張是由他右側(cè)后方角度照的,清瘦的他背后垂著細長及腰的辮子,明晰可見;第五張穿長袍短馬褂,換戴瓜皮帽,右手持褶扇;另三張拍他的兩男三女,其中兩張幾乎相同,兩個兒子分別為十四歲和十二歲,衣著似父親,三個女兒褂子都滾大襟,寬寬長長的圓領,最小的兩女孩約為五歲和兩歲,都戴金鎖片,兩歲那個總不定,照出來一片模糊。戈鯤化的的兩男三女:長子戈忠,二子長子戈恕,三位女兒中文名字不可考
他在哈佛的開館授徒,不限本校大學部學生(哈佛大學向耶魯及歐洲有漢學研究的大學都有招生,包括來自中國的留美學生),任何有興趣由第一手資料了解中國的學者,或者希望從事外交、海關(guān)、商業(yè)、傳教事業(yè)者,只要交費一百五十美元就可選修。他每周上課五天,每日一小時,在課堂穿官服,要求學生尊師重道,并自學三個小時。居家依中國規(guī)矩住于樓上,高過傭人所居住的起居室;有時邊散步邊學習,也利用假期走訪紐約和常常書信往還的耶魯大學的衛(wèi)三畏等,有時為教授們?nèi)绻鹄∥拇蠼淌趧⒍鱃eorge Martin Lane等特別開詩文講授;后時從容不迫地應邀到教授俱樂部赴宴和帕坡惹斯紙莎草(papyrus)俱樂部朗誦詩作英文講話,或參與杜德維等人的演講。1880年的哈佛大學畢業(yè)典禮上,他是矚目的校長上賓,受到歡迎的程度,頗讓我們深感驕傲。 不幸的是他在合同屆滿的1882年,開學不久的2月14日就因重感冒和肺炎不治去世,校方雖有校長親往探病,并請懷門(M. Wyman),閔納(F. Minot)醫(yī)生主治,還有幾位醫(yī)學院學生照料,但仍藥石罔效。2月16日伊利奧校長為戈先生在校內(nèi)亞培頓(Appleton)教堂追思,典禮之后,他的木棺套著銅質(zhì)棺柩,循序跟著校長和他白衣戴孝的長子戈忠(伯甫Poh Fu,1867年生),祭奠之后,暫厝棺木于家中,等運返鄉(xiāng)。[兩千美元遺產(chǎn)管理者為其遺孀戈葉氏Ko Yas,和二兒子?。ㄖ俑oonh Ja,1872年生)。幼子戈惠(叔甫Shu Ju)約于1880年底在哈佛大學出生,十四個月后夭折,其女兒(Wan Law﹑Wan Jing﹑Wan Yu)均未詳載,亦無中文可考。戈鯤化
出席者有容閎Yung Wing和使館官吏,以及鼐特、杜德維、胡波(Hooper,校董)和劉恩教授以及無數(shù)悲傷的師生,由神學院牧師埃佛特(Everet)教授主祭,隨后3月十五日由杜德維護送遺眷老小及遺體返回上海歸葬。報端亦連日追憶,戈鯤化雖以小班教學,又當時學中文者少,最多只教了五位學生,但成績可觀,他的洋學生已能在中國立業(yè)。這其中包含1880年的一位中國小留學生—19歲的丁崇吉。他應是哈佛首位中國留學生,一年就奉召回國,先入海軍,后從商。(注7)伊利奧校長會同幾位教授如劉恩GLane、華理士、杜德維等聯(lián)名在5月13日在Boston Daily Adervertiser上呼吁募款成立基金會,經(jīng)營基金約四、伍仟元,對他妻兒撫恤教育,每月匯三百美元供居家及兒子讀教會學校等。于是戈鯤化全家,由康州,紐約,舊金山而橫濱,返回上海定居(席博理說是寧波)(注8)。其子孫現(xiàn)多在上海,生活并不寬裕。(注9)幾度析點戈鯤化的檔案,看到他在1880年出生僅十四個月、剛要回國時因虛弱而夭折的幼子戈惠的相片和小小棺材的裝運單,看到船票賬單打折后費用兩百一十二塊半美元;醫(yī)生處方收費單據(jù);還有杜德維運棺處理的收據(jù)(注10)——實在也夠令我在寂靜的閱覽室中,沉郁噙淚,俯仰唏噓,悲嘆不已。蒼天無語,惜乎他在美除了薄薄的五十頁自譯詩詞教材《華質(zhì)英文》,主要是他1880年用的教材——亦是美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中文教材,及1881年題贈給與他深有交情的名教授:劉恩G Lane 的唱和之作,看來似隨興的散章,1953年由劉恩太太Gardner Lane贈與(注11),原只能在哈佛威德納圖書館Widener內(nèi)閱讀,現(xiàn)藏于哈佛大學檔案部-校外藏書樓,哈佛大學中文教學檔案也有相關(guān)交錯的記錄,除此之外,戈鯤化在美國并無其他作品。戈鯤化未出國前,1860年遭“庚申毗陵烽燧之變,篋中藏稿盡遭劫燼”,仍有《人壽堂詩鈔》兩冊; 原清光緒四年(1878年)印,內(nèi)附有《人壽集》?!度藟奂窞樽咚氖畾q生日自述,原作者與友人唱和之作,為光緒三年1877年刊本,一冊重制微卷藏于原未退休的沈津先生主持的哈佛燕京圖書館善本室(注12);后亦見于原南京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張宏生教授的交換資料中。戈鯤化書法
縱使著作難訪,我們不易設身處地去感受,他堂而皇之地穿著清官朝服昂首闊步走在哈佛園中時,心中有無歷史使命的負擔?但一定能移情想象:他病臥酷寒的異國,命在旦夕,拋下言語不通的妻兒子女,該是多么的悲愴!戈鯤化相片從開始就高懸哈佛燕京學社漢和圖書館,而后掛在哈佛燕京圖書館的大廳前,是幾十年來隆重奪目的華裔榮光!他的際遇和這張哈佛百年檔案中絕無僅有的中文合同比起《美國華僑史》所言:當時其他華工契約中規(guī)定要扣路費,每月七美元到十六美元,工作從天明起,到日暮止,更甭提西部華工所受的私刑屠殺……相比之下,無疑是天壤之別。四海為家,難能隨遇而安,在離散中總有犧牲,文化也在流徙中傳揚。在哈佛所開的中文課雖暫偃旗息鼓,但實為趙元任、楊聯(lián)陞、趙如蘭諸位在哈佛中文教學者開啟先河,1879年為此準備的中文書也就成為哈佛燕京圖書館的最初的種子書本。如今,外國人學中文者從15年前的三千萬以上,增長上億,美國較大一點的中學都開講中文和中國文化,文化交鋒實是前人種樹之蔭。注釋:
注1:容閎,在1847年,隨布朗牧師,與同學黃寬、黃勝從黃埔同乘“女獵人號”98天,先抵麻州孟森學院入學,后于1854年成為耶魯畢業(yè)生,即返國侍奉寡母。他歷任秘書、翻譯、海關(guān)、茶商,至佐理曾國藩,終于實踐理想:于1872—1875年間,每年派10—16歲幼童30名共120人,在康州首府哈特福 建立中國留學生事務所,由清刑部主事翰林陳蘭彬主委率領,容閎副委先返康州安頓,內(nèi)有鐵路專家詹天佑,教育家蔡紹基,礦冶家吳仰曾——也包括1880年入學哈佛大學向戈鯤化學習的丁崇吉(Sung Kih Ting),為1873年留學的幼童,后返中國入海軍。容閎與瑪麗·柯羅結(jié)婚,定居康州,1894年后往返中美,梁啟超來美曾特去拜望——容著英文《西學東漸記》(My Lifein China and America,by Yung Wing A. D.,L. L. D. (Yale) New York,H. Holt and Company,1909),可算是華人留美歷史傳記的首頁,亦華人英文文學的珍貴史料。他逝世后葬在哈特福。 注2﹕The collection contains correspondence referring to the raising of funds from Harvard alumni for the employment of an instructor of Chinese at Harvard; a nineteenth century manuscript copy of a letter written by Walter C. Miller of the British Consul (Shanghai, China) to U.S. Consul Francis P. Knight (Newchwang, China) concerning the best method of learning Chinese; and other items (appointment letters, news clippings, correspondence) concerning the appointment of Professor Ko Kun-hua teacher of Chinese language at Harvard. In English 22 cubic feet (1 document box) HOLLIS Number : 001662764 The Ko Kun-hua’s collection contains a mixture of items dating from 1879 to 2009. The majority of the items are articles about Ko Kun-hua’s teaching affairs at Harvard University; manuscript copies of letters written by U.S. Consul Francis P. Knight to Charles W. Eliot, President of Harvard University, concerning the appointment of Mr. Ko Kun-hua as a teacher of Chinese language at Harvard, dating from June 1879 to June 1880. The collection also contains original portraits of Mr. Ko Kun-hua. Printouts from books, periodicals and newspapers relating to Mr. Ko Kun-hua are included in this collection as well. In English 1 boxHOLLIS Number : 014157135 inHarvard-Yenching Rare(W).
經(jīng)張鳳數(shù)度考察英文檔案于哈佛特藏檔案的普西圖書館「Z」.哈佛校史檔案,
Ko,Kun-hua,1838—1882. Papers of Kun-hua Ko 1881. 1 folder of mass. HOLLIS Number:000604303
首度于1988年書寫刊發(fā)于臺北聯(lián)合報等中文媒體。亦曾閱讀哈佛燕京圖書館二任吳文津館長數(shù)語英文資料。
哈佛東亞系官網(wǎng)制作前,東亞系曾派美國學者來訪談:記錄張鳳書寫的有關(guān)事跡和考掘。但被多人引用或閃爍其詞剽竊并無注釋,甚至抄襲錯引。南京大學,後浸會大學張宏生講座教授,復旦大學段懷清教授,耶魯大學得獎講師蘇煒等位均互相交換資料或意見;斯克蘭頓大學(University of Scranton)樊書華教授:《文化工程——哈佛燕京學社與中國人文學科的再建:1924—1951》哈佛華東師大魏泉教授等位寫書時也來詳談運用資料。 注3: Ko,Kun-hua,1838—1882. General folder. Papers of Kun-hua Ko 1881 . 1 folder of mass. 注4: John Langdon Sibley’s Private Journal in Clifford Kenyon Shipton, Librarian,2002.Harvard Archives HUG 1791. 81. Offprint from Harvard Library Bulletin,v.9 no.2,Spring, 1955, p.236-261.注5: RadcliffeCollege 旁邊連通的 Brattle St. and Garden St.注6: 指山東福山縣。因明代設烽堠防海,故又名煙臺.注7: 見高宗魯教授《中國留美幼童書信集》文章及鄧嗣禹教授《哈佛大學中國留學生簡史》等資料。注8: John Langdon Sibley’s Private Journal.注9:見前南京大學,後浸會大學張宏生講座教授《戈鯤化集》[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10月。注10: Papersof Kun-hua Ko 1881.folder of mass. 注11: Ko,Kun-hua,1838—1882. Papers of Kun-hua Ko, 1881. 1 folderof mass. HOLLIS Number: 000604303. Harvard Archives. Ge, Kun-hua,1836-ca.1879; Distinctive title: Verses…presented to Mr. George H. Lane, Apr.1880. Chinese poemto Professor G. H. Lane 1881; Notes: Gift of Gardner Lane,1953 Harvard Archives; Notes: See also Records relating to instruction in Chinese. HOLLIS Numbe:000604303注12: Ren shou tang shichao.[Microform]/Ge Kunhua zhuan 2v.008608996Location: Harvard-Yenching FC5041[has 2 copies.]: Reproductions Notes ; Microfilm.1 microfilm
Reel: positive:人壽堂詩鈔.[Microform] 戈鯤化撰 1836-ca 1879. 2v.附《人壽集》。Notes:Block print double leaves,oriental style, in case.見于哈佛燕京圖書館善本室保險柜。
參考文獻:
張 鳳《哈佛心影錄》[M] . 臺北:麥田出版社,1995。P.283-287。//上海: 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簡字版. P.255-259:張 鳳<哈佛燕京圖書館> [N] . 首刊臺北聯(lián)合報系1988,3,29日暨1993,5,24日.張鳳《哈佛哈佛》「M」.28頁--臺北九歌1998。 張鳳《赴美教學第一人及紐英倫華人180年》論文「N」紐約,北美世界日報周刊,2000,5月7日;臺北聯(lián)合報 2001,7,19。哈佛燕京學社中文網(wǎng)頁:2000年,馬小鶴先生,張忠達先生,張鳳等同仁創(chuàng)立并書寫管理。張鳳《漢學研究通訊》[J] 2003年11月 國圖出版,23頁-34頁,繁體版。張鳳《文史哲》[J]山東大學出版,2004年第3期,59頁-69頁。簡體版。張鳳《哈佛緣》「M」.71頁--88頁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簡字版2004。林澗編《問譜系:中美文化視野下的美華文學研究》「M」. 77頁--85頁,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華美文學先驅(qū)--哈佛1879年首聘中文教師戈鯤化作品及其他》一文,先是在2005年6月1--3日在復旦大學林澗教授召開的「中美文化視野下的美華文學研究國際研討會」演講共同與會者有:白先勇,王安憶,劉俊,吳冰,劉登翰,單德興,錢虹,蒲若茜,張敬玨、王周生,等位教授。張鳳《一頭栽進哈佛》「M」. 26頁--47頁 臺北九歌2006。張鳳《哈佛問學錄--與哈佛大學教授對話30年》「M」.255頁--261頁,北京,重慶出版集團,2015。張鳳《哈佛問學30年》「M」.255頁--261頁,北京,重慶出版集團,2015。
-END-
國際漢學研究與數(shù)據(jù)庫建設
開通于2017年3月9日
是一個開放的公眾平臺
更多大咖紛紛亮相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