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中國史》叢書站在風起云涌的21世紀,從全球史角度重寫“世界中國史”,引導(dǎo)世界重新思考當下中國。叢書上自公元前221年秦朝一統(tǒng)天下,下至20世紀初清朝終結(jié),分為六個帝國時代——秦漢古典時代、南北朝大分裂、世界性帝國唐朝、宋朝的社會轉(zhuǎn)型、氣候變遷影響下元明帝國的興衰,以及成就斐然、盛況空前的大清王朝,進而串起2000年中華文明跌宕起伏的榮辱命運。
著名歷史學家葛兆光長序推薦,秦漢史專家王子今、李開元、卜憲群、彭衛(wèi),南北朝史專家羅新、樓勁,唐史專家張國剛、郝春文、劉后濱,宋史專家鄧小南、李華瑞,元明史專家商傳、張帆、李新峰、孫競昊、方駿,清史專家李伯重、趙世瑜、夏明方等聯(lián)袂推薦!
1、透過海外中國學家對“中國/歷史”的敘述,我們不僅能看到“異域之眼”中的“中國史”,而且能看到塑造“中國史”背后的理論變化,也能看到重寫“中國史”背后的世界/全球史背景。其實,當他們用流行于西方的歷史觀念和敘述方法來重新撰寫中國史的時候,另一個“世界中的中國史”就產(chǎn)生了。
——葛兆光,歷史學家,復(fù)旦大學教授,《哈佛中國史》推薦序
2、六卷本“哈佛中國史”叢書成功地填補了一卷本中國史教科書和多卷本的多位作者合力撰寫一卷而成的《劍橋中國史》之間的空白,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基于朝代、每卷由一位作者獨自撰寫完成的解釋性歷史。
——包弼德,美國歷史學家、哈佛大學教授
作者簡介
卜正民(Timothy Brook),1951年生,享譽世界漢學界的史學大家,師從孔飛力教授,畢業(yè)于美國哈佛大學,歷任多倫多大學、斯坦福大學等校教授,英國牛津大學邵氏漢學教授,美國亞洲學會前任會長?,F(xiàn)為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圣約翰學院歷史系教授,兼圣約翰神學院院長。學術(shù)視野廣闊,主要從事亞洲歷史和文化的研究,研究領(lǐng)域涉及明代社會和文化史、“二戰(zhàn)”時期日本在中國的占領(lǐng)等。主編六卷本《哈佛中國史》叢書,并撰寫其中第5卷《掙扎的帝國:元與明》,首次從氣候這一環(huán)境史的新視角解讀元明兩大帝國的興衰,呈現(xiàn)出第一個連貫的生態(tài)歷史。已翻譯為中文的作品多達十幾種,在海峽兩岸擁有龐大的讀者群。其他主要代表作品有:《秩序的淪陷》《殺千刀》《縱樂的困惑》《明代的國家與社會》《維梅爾的帽子》等。其中,《縱樂的困惑》獲得2000年美國“列文森中國研究著作獎”,《秩序的淪陷》獲得深圳讀書月2015年度“十大好書”。
陸威儀(Mark Edward Lewis),1954年生,師從何炳棣,畢業(yè)于芝加哥大學。美國著名中國古代史專家,斯坦福大學李國鼎中華文化講座教授。他的研究關(guān)注中國文明的不同方面,尤其擅長從政治和社會層面考察中國問題。著有《哈佛中國史》叢書中前3卷《早期中華帝國:秦與漢》《分裂的帝國:南北朝》《世界性的帝國:唐朝》,以及《早期中國的寫作與權(quán)威》《早期中國的空間構(gòu)造》等。
迪特·庫恩(Dieter Kuhn),1946年生,先后在英國劍橋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東亞藝術(shù)史研究所和柏林大學工作與任教。德國著名漢學家,專精宋史,尤為擅長物質(zhì)文化史與科技史?,F(xiàn)任維爾茨堡大學漢學系教授。著有《哈佛中國史》叢書第4卷《儒家統(tǒng)治的時代:宋的轉(zhuǎn)型》《中國絲麻紡織技術(shù)史》《地位和禮儀——從遠古代到公元十世紀貴族的中國》等。
羅威廉(William T. Rowe),1947年生,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歷史系教授,東亞研究中心主任,當代美國最有影響的漢學家之一。他同時也是《晚期中華帝國》(Late Imperial China)雜志主編、《近代中國》(Modern China)和《城市史雜志》(Journal of Urban History)編委。主要研究方向為近代東亞的社會經(jīng)濟和城市史。著有《哈佛中國史》叢書第6卷《最后的中華帝國:大清》,以及《紅雨:一個中國縣城七個世紀的暴力史》《漢口:一個中國城市的商業(yè)和社會(1796—1889)》《漢口:一個中國城市的沖突和共同體(1796—1895)》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