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出自哪?是什么意思?朱清時的原話是“科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這句話可以理解為以下幾層意思:一、哲學關于世界本源的討論是科學的終點;二、世界本源問題最終走向神學。
由此可見這個觀點最終把神學奉為至尚,說白了就是“有神論”和“不可知論”的觀點。朱清時是一名網(wǎng)紅級別的院士,這一論調不符合辯證唯物主義。
有人問:“科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玄學”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何為科學,何為哲學,何為玄學,此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一、西方文化視角下的科學。
所謂科學者,《辭?!方忉尀椋哼\用范疇、定理、定律等思維形式反映現(xiàn)實世界各種現(xiàn)象的本質和規(guī)律的知識體系。社會意識形式之一。按研究對象的不同,可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以及總括和貫穿于三個領域的哲學和數(shù)學。按與實踐的不同聯(lián)系,可分為理論科學、技術科學、應用科學等??茖W來源于社會實踐,服務于社會實踐。它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力量,在現(xiàn)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chǎn)力??茖W的發(fā)展和作用受社會條件的制約。現(xiàn)代科學正沿著學科高度分化和高度綜合的整體化方向蓬勃發(fā)展。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必須吸取和掌握一切先進的科學技術。
二、西方文化視角下的哲學。
哲學者,《辭海》解釋為:理論化、系統(tǒng)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關于自然界、社會和人類思維及其發(fā)展的最一般規(guī)律的學問。源出希臘語,意即“愛智慧”。19 世紀70年代,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學傳播者西周借用古漢語譯作“哲學”,1896年前后,黃遵憲、康有為等把日本的譯稱介紹到中國,后漸通行。社會意識形態(tài)之一。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是文明的活的靈魂。哲學的根本問題是思維對存在、精神對物質的關系問題。古今中外所有的哲學派別根據(jù)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而分成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派別。它們在斗爭中存在著互相滲透和互相轉化的悄形。同這一斗爭交織在一起的還有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斗爭。在階級社會里,哲學具有階級性。唯心主義產(chǎn)生的認識論根源是把認識的某一個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加以夸大和絕對化,使它脫離客觀實際。哲學作為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是對人處理和駕馭外部生活世界的認識和實踐活動成果進行的反思、總結、概括。它的形態(tài)在歷史上是發(fā)展的。在古代,中國、印度、希臘、羅馬產(chǎn)生了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自發(fā)的辯證法。中世紀的歐洲,經(jīng)院哲學占統(tǒng)治地位,哲學成為“神學的婢女”。17一1 8世紀,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在英、法等國蓬勃發(fā)展; 到19 世紀初,德國古典哲學中,相繼出現(xiàn)了黑格爾的辯證法唯心主義和費爾巴哈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19 世紀40年代,馬克思、恩格斯創(chuàng)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一一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這是哲學上的偉大革命。它是無產(chǎn)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隨著社會和科學的發(fā)展,當代哲學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特點。
三、現(xiàn)代語境下的玄學。
玄學,為魏營時期的主要哲學思潮。主要是用老莊思想揉合儒家經(jīng)義,以代替衰微的兩漢經(jīng)學。具有高度抽象的思辨形式。玄學家大都是所謂名士。他們以出身門第、容貌儀止和虛無玄遠的“清談”相標榜,成為一時風氣。在“清談”中,雖然也有人(如稽康等)主張毀棄禮法,但多數(shù)依然維護著儒家的倫理觀念。魏正始年間,何晏作《道德論》、王弼注《老》、《易》,皆提倡“貴元”,認為名教(倫理綱常)出于自然,主張君主“無為而治”其后魏晉之際向秀和晉郭象注《莊子》,也認為名教和自然一致,封建秩序是天理的自然;但認為“無不能生有”,“物各自造而無所待焉,此天地之正也”。裴頠作《崇有論》更明顯地與“貴元”說相對立。東晉以后,玄學與佛學趨于合流,張湛《列子注》,顯然受佛學影響;般若學各宗,則大都用玄學語言解釋佛經(jīng)。于是佛學漸盛,玄學漸衰。
另,玄學一解釋為:形而上。指無形的或未成形體的東西; 形而下,指有形的或已成形體的東西。《易· 系辭上》:”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碧评疃瘛吨芤准狻芬拼捭窖?“妙理之用以扶其體,則是道也”,”體為形之下,謂之為器也”。認為形而上為用、為道,形而下為形質、為體、為器,形而上不離形而下。唐孔穎達《周易正義· 系辭上》提出,形而上為無體無形者,形而下為有質有形者。南宋朱熹認為: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钡?。
故,在上述語境下,以上述觀點為視角,有人提出了“科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玄學”的實際上是指人類在長期發(fā)展實踐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思辨模式。實際上,依筆者了解,本問題的最早提出者,一是,“'科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的神學。’據(jù)說這句話是朱清時院士提出來的?!钡诙皇菞钫駥帲f:“物理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宗教?!钡谌焕钫?,他的觀點是:“物理學的盡頭是美學,美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p>
在筆者看來,上述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有以偏概全、管中窺豹的問題。所以,如果要想弄明白究竟,就需要重新對科學、哲學、玄學定義,再從另外一個視角來分析“科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玄學”,可能就有點味道了。
三、何謂科學?
科者,《說文》程也。從禾從斗。斗者,量也。又曰:程,品也。十發(fā)為程,十程為分,十分為寸。度量之總名?!盾髯印吩唬撼陶?,物之準也?!抖Y·月令》按度程。注:度為制大小,程謂器所容。
學者,《說文》曰:學,是覺悟的意思。實際上是指學習者自己自心覺悟,不是他人覺悟也。從字形看“學”為“壆,子”組合而成,“壆”者,器物之裂縫或縫隙也,可以理解為初生嬰兒之頂門,“子”字,蓋指所“學”之人子。人性皆善,本性天真,奈何受“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 五欲染著。三教圣人,言語相勸,以身垂范,動靜起居,無不示范,而使人人自得其性、自己發(fā)明,從而達到“復歸于嬰兒”的境界。故圣人之道,以學為首,此“學”之一字,尤為關鍵。
故科學者,蓋人類之眼(視覺)、耳(聽覺)、鼻(嗅覺)、舌(味道)、身(觸覺)在地、水、火、風、空五種物理作用的因果變化中所發(fā)現(xiàn)之可度量學問、實踐之方法,可分為生命科學、心理科學、物質科學、自然科學(天、地、人)等。
五、何謂哲學?
哲者,《說文》曰:知也。從口折聲。《爾雅·釋言》:哲,智也。《書·舜典》:浚哲文明?!罢堋闭?,字型為“折、口”,折蓋指折中也?!肚皾h·貢禹傳》微孔子之言,亡所折中。故哲學是指人類在漫長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以人為本,關于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天、地、人三位一體)、物質與精神的中庸關系、折中言論、觀點或學問。
四、何謂玄學?
玄者,《易· 系辭上》:”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蓋指人之眼(視覺)、耳(聽覺)、鼻(嗅覺)、舌(味道)、身(觸覺)所未及也。故《說文》曰:玄,幽遠也。象幽而入覆之也。《莊子》曰:玄古之君天下,無為也,天德而已矣。高注:“淮南子曰:天也。圣經(jīng)不言玄妙,至偽尚書有玄德升間之語。”故玄學是指人類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形而上者的學問,包括宗教等。
七、一切以人為本。
目前西方科學的方向是人類的外用(主要以器世間)為主流,但目前終極方向出現(xiàn)了問題,忽略了人本身。
而哲學,目前世界主流思潮仍然以西方哲學為主題,系人類在長期的發(fā)展時間中逐漸形成的折中之觀點或學問,目的也是服務于人與社會,但目前其終極方向,亦忽略了人本身。
易》曰:圣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宗教也是因人而設,而玄學,是指人類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形而上者的學問,讓人能明了生命“心物一元”的真諦。
故愚下之觀點,本身三者互為一體,科學、哲學、玄學最初的目的和終極方向,都是為了讓人能更好的明白“人自身(身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天地人宇宙萬物)、精神與物質”的因果關系,試問一句,倘若人類全部消亡,是否還有科學、哲學、玄學的說法?故科學、哲學、玄學皆為用,而心則是體。
所以,以心為體,以萬法(科學、哲學、玄學……)為用,才是科學界、哲學界、以及宗教界人士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