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昌的《愛智統(tǒng)一:“好教育”的精神法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從文化與哲學視角闡述了“好教育”的精神法則——“愛智統(tǒng)一”。
可以說,做教師的幾乎沒有人不知道“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句名言,也有不少教師常常會以這句名言來宣示自己的教育主張,誠如劉老師在這本書中所言:“對愛與教育的聯(lián)系的認識在今天已經(jīng)高度自覺和成熟,甚至對愛的教育價值的強調(diào)也已經(jīng)成為某種教育行為風格的靈魂,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對教育中的愛已經(jīng)有了高度成熟的認知,更不用說教育者在普遍意義上遠未成為卓越于平常人的情感實踐專家?!被蛟S正是因為如此,幾十年來我們一直在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卻很少有人仔細想想,有了愛,就一定有教育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個論斷的背后需要注意些什么呢?至少是不是要思考一下教育之愛應該“如何愛”與“怎樣愛”?盡管就我所讀所知羅素早年對“如何愛”與“怎樣愛”有過一些論述,譬如愛與知識、愛要讓對方感受到等,但似乎不是從教育視角來談的。而《愛智統(tǒng)一:“好教育”的精神法則》則是我目前看到的比較詳盡地回答了“如何愛”與“怎樣愛”的一本論著。
劉慶昌認為,教育理論“應當像關注'教’一樣對'愛’加以關注,以利于教師愛的意識自覺與愛的行為專業(yè)”。教育理論必須對人類愛的智慧在知識層面進行認真的組織與闡發(fā)。我對劉老師所說的“組織與闡發(fā)”的理解是要對“教育之愛”的內(nèi)涵與外延做一個比較全面的闡發(fā),而不是簡單地將“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奉為圭臬。我的理解,劉老師對教育之愛的理解就是四個字,“愛智統(tǒng)一”,或者就是“愛一方面源自真情;另一方面也源自理智”。真情,就是社會學意義上的本能,理智就是教育哲學意義上的干預。
理解了教育之愛的內(nèi)涵與外延,才能理解劉老師提出的教育之愛必須在行為層面加以設計與開發(fā),如此才可能進入“智慧的愛”的境界,亦即“對教育者來說必須是領會了教育的真諦之后的愛意與愛行”。那么作者心目中的教育的真諦是什么呢?是“善意的干預”,即“教育者的愛一方面源自真情;另一方面也源自理智”?!皭垭m然在理論上與教育行為水乳交融,但在實踐過程中要么是時隱時現(xiàn)的真實,要么只是教育者自陳中的一種有意識修飾?!蔽乙詾檫@種自陳中的有意識修飾,以“愛生如子”的說法最為典型,由此派生出來的就是那些以學生稱呼自己為“爸爸”“媽媽”為榮的教師與校長們的自得。殊不知“學校里的教師之于學生的情感,本就不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自然親情,基本在教學交往中生成了長者之于幼者的愛意,也很可能被學生的消極反應或自己的適當行為所歪曲,由此帶來的失落、憂郁和憤懣也在所難免”,當然也不排除因?qū)W生的親情之愛的失落轉(zhuǎn)而視教師為父母的,但教師終究不是他們的父母,如果教師一旦以父母自居了,其教師角色應有的教育行為必然會受到影響。關于這一點我們不妨結(jié)合蒙臺梭利的有關論述作進一步的審視,蒙臺梭利說:“成人絕對無法想象,孩子們的內(nèi)心已經(jīng)做好了服從我們的準備,他們的這個意志是非常堅定的,這是孩子的特征之一?!薄耙虼?,我們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因為我們做的每一件事以及說的每一句話,都會在孩子的腦海里留下很深的烙印。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是完全服從我們的,孩子們對我們是又愛又崇拜。我們也要注意孩子的行為舉止,一旦看出他們的情緒不大對頭,就應該加以正確的引導。”這里“正確的引導”,我以為與劉老師所說的“善意的干預”是一致的。
把握了教育之愛的內(nèi)涵與外延,我們就可以理解曼德維爾借獅子之口說的這段話:“你們以慈愛地呵護自己的孩子為自豪,其實這是很愚蠢的。你們以能為教育孩子而應付種種不斷的過分麻煩而自豪,這也很愚蠢。人天生就是需求最多且最無助的動物,父母為滿足其低能后代的需求而奔波勞碌,這僅僅是一種自然本能,一切生靈皆有。然而一萬人有時甚至是十萬人,常常竟會因為兩個人的突發(fā)奇想在幾個小時之內(nèi)統(tǒng)統(tǒng)喪命,人若真的看重自己的族類,又怎么可能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任何人的愛,如果沒讓對方感受到的話,就有必要反思自己的愛是出于對對方的真愛,還是為了宣示自己對對方的愛。
我們?yōu)槭裁礇]有很好地去審視“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個論斷存在的不完善呢?借用劉老師的話來說,是因為“教育哲學對教育實質(zhì)的把握,至今尚未深入到行為學層面,只是在維持或建構一種教育意象。若有行為學的立場,教育哲學家一定會特別關注教育是一種'做’、一種由人類一般行為在一定精神原則支配下構成的'行動’,他們一定愿意明晰地告知眾人,教育者在'做’什么,以及因'做’了什么才能成為教育者”。由此,我想到梁光耀在《圖解倫理學》后記中的幾段獨立成行的文字:“不講道德的人未必沒有道德,講道德的人也未必有道德?!薄俺3Vv道德的人很可能沒有道德。”“因為道德不是用來講的,而是要靠做的。”“一個經(jīng)常標榜道德的文化,社會上卻沒有起碼的道德,問題一定出在人們所講的道德上?!蔽乙詾椋@幾行文字對讀者更好地理解劉慶昌提出的“好教育”的精神法則——“愛智統(tǒng)一”是有幫助的。
我的理解,教育之愛,不是一種宣示,也不只是一種表達,而是一種行動、一種示范、一個過程、一種理解、一種追求,更是一種境界。從人的發(fā)展需求來說,學校與教師的責任主要在為學生建構有助于他們生命發(fā)展的環(huán)境與生態(tài),尤其是課程。這或許就是劉老師所說的教育之愛在行為層面的設計與開發(fā)。在我看來,總是將“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寫在紙上、掛在嘴上的,未必真的理解教育,更不一定明白教育之愛為何以及何為。(本文來自中國教育報,作者系江蘇省中學語文特級教師)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