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繪著藍色紋飾的瓷盤瓷碗,幾經海水打磨的釉瓷罐……今天(8月13日)上午,190余件197年前隨“泰興號”商船沉寂海底,后又流落海外的珍貴清代瓷器,入藏國博。
據悉,這些瓷器在清道光二年被裝載到商船“泰興號”上,從廈門港啟航,目的地是古稱“爪哇”的印尼。不幸的是,商船中途觸礁沉沒,船上1800余人及貨物全部沉入海底。1999年,澳大利亞一家海洋公司在南海附近把“泰興號”打撈出水,獲取了數(shù)十萬件精美的中國清代瓷器,隨后運送至歐洲進行了多次國際拍賣,國寶遺珍流落各地。
記者了解到,泰興號創(chuàng)了很多之最——這是世界十大沉船之一,也是目前沉船打撈完整文物數(shù)量最多的一次……2018年,泮廬集團從海外購回了10萬余件該沉船出水瓷器,近日,經由德化縣人民政府推介,將其中40余類、共190余件瓷器捐贈給中國國家博物館,其中瓷器多為19世紀初期福建省閩南地區(qū)所產,以青花瓷為主,兼有少量白釉瓷、褐釉瓷、紅綠彩瓷等。
中國國家博物館表示,水下沉船文物資料,作為代表中國古代海洋史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物證,是國博重要的藏品體系之一。國博有明確水下考古來源的沉船文物藏品較為豐富。
此次收藏的“泰興號”沉船文物為清代中晚期具有明確紀年及沉沒地點的歷史遺物,出自目前發(fā)現(xiàn)同時期較為罕見的大型貿易商船,對研究19世紀中國對外海洋貿易情況、外銷產品結構、海上絲綢之路航線、閩南瓷窯業(yè)技術等問題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對豐富中國國家博物館水下文物藏品結構,構建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藏品體系,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國家博物館供圖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