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是枝裕和的電影,就是這部拿了戛納金棕櫚最佳影片的【小偷家族】。
光看預告和簡介,你很難看出這會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只從片名揣測也一定與你的預想大相徑庭。
在平淡有如流水般的畫面和節(jié)奏下,故事一開始的徐徐推進讓人看不出什么端倪,甚至影片結束后再去回想其內在的懸念本身都如此隱忍不發(fā),直至結局過程中的抽絲剝繭,才讓人更增添一種恍然和唏噓之感。
你很容易被緩慢的節(jié)奏,流水賬般的情節(jié),逼仄的空間,瑣碎的對白牽引入一種近乎寡淡的觀影氛圍,一旦再錯失些并不起眼的細節(jié),那就很難體會這部影片所隱含的情感和思考。顯然,這是一部需要用心沉浸其中的電影。
我原本以為,這是一個講述家族盜竊的故事,這個家族一定有他的苦衷甚至劫富濟貧的道義,但如果你跟我一樣想,那就太低估了導演。
一個并非由血緣關系組成的家庭,其每個家庭成員背后的故事才是導演觀察和拷問這個社會的視角和命題。
家庭的意義是什么?聯(lián)系家人的紐帶是什么?社會救助就是無家可歸者最好的歸宿嗎?
傳統(tǒng)的家庭是構成社會的基本單元,也是社會運轉和穩(wěn)定的基石。這是我們習以為常的世界,約定俗成下沒有人會覺得不妥。
一開始,在不明真相的觀眾眼中,小偷家族也并沒有什么太大的與眾不同。有老人,有孩子,有男主人女主人,只不過他們生活在社會的底層,沒有穩(wěn)定工作,只有狹小的房子,靠老人的養(yǎng)老金和小偷小摸維系著基本的生活,一頓可樂餅和泡面就足以帶來滿足感和小確幸??雌饋?,家庭成員和睦融洽,似乎還有著難得的同情心。
家庭中的父子阿治和祥太在超市“工作”歸來,抱回了無人照料的小女孩尤里。故事由此展開,在貌似平靜的日子中,一切卻慢慢起了變化。而所有變化的根源,是孩子的成長。
在任何一個家庭當中,只有孩子如白紙般有著初生伊始的圣潔,在成長中被涂上通常難以預料的顏色。祥太在阿治的言傳身教下,成了一個小偷,可他求知的好奇心和對某種自身價值的追尋,終究會沖破一切欲蓋彌彰的謊言。
當一切真相大白于觀眾,這個家庭也已然碎裂。我們不禁會想,每個人之間并沒有什么血緣,但他們之間依然有著親情,這樣一個反家庭的家庭,卻比現(xiàn)實中的某些家庭更像家庭。
原來,我們所謂的親情,更關注因血緣而形成的“親”,總是選擇性忽略了“情”。有親未必有情,只有情建立起來,家庭才有真正的愛。
每個孩子都沒辦法選擇自己的父母,但父母合格與否都要與孝順二字天然相連。祥太被父母遺棄,尤里也受盡父母的虐待。女主人信代給了尤里足夠的母愛,阿治也一直想讓祥太叫他爸爸。在這個故事里的家庭,血緣只是孽緣,與親情無關。
其實,一個新家庭的初始,是本無血緣關系的男女結合。這樣看來,聯(lián)系家庭的紐帶,本應是日積月累的情,血緣只是這份情的衍生。血緣是天然,但又有什么了不起,沒有共情和價值觀,不過是物種的繁衍。在很多家庭,父母等著孩子謝恩,孩子卻等著父母道歉。
我們在現(xiàn)實的新聞里,也看到了太多家暴、虐童,我們與親戚相處的也不見得多么融洽。更何況,在家庭和人性的錯綜復雜之下,還有維持生活最根本的經濟問題。父子反目,兄弟成仇,在金錢面前,再強的血緣都會變得脆弱不堪。
在小偷家族中,經濟問題也是最大的難題。他們所有的選擇,包括偷竊、埋尸、訛詐、謊言、跑路,本身是灰色身份所背負的無奈,但更是這種無奈下維持生計的必須。他們想要躲避世俗和法律的限制,還要彼此依靠甚至利用的生存下去。
對世俗和法律的挑戰(zhàn)終于失敗,但他們之間的情感卻依然讓人不免同情。這是人性的弱點,也是社會的不完美。家庭的解體,個體在社會救助體系下的回歸,其命運是否就一定幸福其實誰都說不清。但曾經在一起如家人般的日子,定會是每個人一生難忘的溫暖回憶。不然,怎么會有奶奶知天命將至前的“謝謝”,和祥太大巴車上輕聲的“爸爸”。
可是,當再去回望阿治、信代,包括奶奶、祥太,因緣際會走到一起前后的種種行為,依然能看到懶惰與自私,雞賊與懦弱。再怎么同情,謀殺前夫、領拐小孩、小偷小摸、偷埋尸體,都絕非正義與善良之舉。
在電影中虛構出的這個奇葩家庭,影射著這個光怪陸離社會上的更奇葩的事情,背后永遠不變的是復雜的人性。最終,善與惡之間,血緣與親情之間,是人性的困局。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