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李毅峰,著名畫家、學者。1964年生于天津,就讀于南開大學、中央美術學院。第四、第五屆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中國畫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美協(xié)河山畫會理事、中國文物學會會員、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研究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天津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第十二屆、十三屆全國美展評委。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總編輯。出版有《一峰畫集》《一峰水墨》《一峰畫語》《李毅峰畫集》《大家經(jīng)典——李毅峰畫集》《信筆直掃》《會心處不在遠》《謙謙峰骨澹澹書生》等十余部個人畫集及"毅峰說“等百余篇論文。
【作品鑒賞】
——·——·山水部分·——·——
《云無心以出岫》
李毅峰畫語
筆墨內涵是藝術的靈魂品格
筆墨是中國畫最基本的語言,也是最基本的表現(xiàn)形式。但如何使之具有人文精神和民族特性,這就需要注入文化內涵。文化內涵,決定著繪畫品位的高低,而畫家經(jīng)驗閱歷的深淺、文化修養(yǎng)的高低也直接關乎著文化內涵的多寡,影響著作品質量的優(yōu)劣。
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畫也如其人。
所以自古畫家多注重對畫外功夫的修煉,置自身于天地萬物間,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努力來超越自身的凡俗之氣,造就自己的藝術才能,讓自己的文化修養(yǎng)顯示為作品的一種必然內涵,從而提升作品的藝術品格和文化涵量。我以為,中國畫的這種文化內涵的價值觀應體現(xiàn)為一種內在精神,一種思維感悟和一種對大自然整體規(guī)律的哲學觀照,這是東方文化的特征,也是藝術的靈魂品格。
《靜觀萬物皆自得》
《林深不知處》
山水精神是東方文化精神的核心
這種東方的文化特征,在中國畫的品類中,最直接、最準確地反映在山水畫創(chuàng)作中。中國山水畫的確立與發(fā)展,是根植于中國山水文化觀而確立與發(fā)展的,而山水文化觀的內核就是“天人合一”的哲學觀。由春秋戰(zhàn)國諸子百家之學術爭鳴,到漢唐儒道釋學的融合,形成了中國人與自然、社會與人生所特有的“天人合一”的認識觀,以及由此而建立的一整套體現(xiàn)這一認識觀的方法論?!疤烊撕弦弧弊罨镜暮x是肯定自然界的精神性的統(tǒng)一,通過主客體互融達到人與自然相通相合的狀態(tài)。山水作為文化思想的表征,緣其包容之廣、氣勢之大、意境之深,能準確地表達出人對自然認識獨特的思維特征和時空風貌,已成為歷代畫家對中國文化獨特認知關系的理解和表現(xiàn)。古人講“澄懷觀象”、“悟對通神”,以虛靜的胸懷領悟宇宙自然的無限,超越客觀自然外在的形式,深層地挖掘和體現(xiàn)自然內在的真意,這就是東方的藝術精神。
《心境有無間》
《明月來相照》
用水墨的語言闡釋天地大“道”
“天人合一”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基本內涵,而“澄懷觀象”、“含道應物”則是畫家對自然景觀進行精神轉換所遵循的思維理念。用繪畫的語言闡釋“道”的自然哲理,去啟示人們的生存理性,以達到先賢們所提出的“助人倫,成教化”的 社會準則,這是中國畫家由來已久的責任。中國畫本身就是一門哲學,“圖畫非止藝行,成當與易象同體”。這不僅體現(xiàn)在創(chuàng)作觀念上,而且在技術性操作上,像虛與實、白與黑、干與濕、濃與淡的筆墨關系處理也無不存在著這種辯證思維的哲學法則。單從“筆墨”而言,那種有著音樂般節(jié)奏和豐富文化情感的線條墨色,不但能準確地描繪出物象的形體外貌,更能充分地體現(xiàn)出畫家的人文氣質和藝術激情。從這一點來說,“筆墨”不僅具有語言特性,同時有獨立的審美價值和內容。單獨存在的“筆墨”是有意義的。而淡化了色彩、淡化了透視、淡化了結構等西方繪畫形式所最強調的語言特征,突出了“筆墨”在繪畫中的獨特作用和重要地位,這是中國畫在更高藝術層面上的魅力所在。然而,“筆墨”并不就是中國畫本身。在中國畫的“六法”中“氣韻生動”,即對作品“精氣神”的把握,占據(jù)著創(chuàng)作行為的主導地位。“筆墨”依靠“氣韻”與“精神”得以存在和發(fā)揮,從而去展示一種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和精神理念,這是中國畫特有價值觀。
《禪居》
《秋山入詩心》
陰陽對立是筆墨的內在生命力
我很贊同“單獨存在的筆墨是有意義的”這句話,筆墨在中國畫藝術中,具有不可替代性。作為民族性的藝術,它的筆墨語言同中國哲學中之陰陽對立與辯證統(tǒng)一是一脈相承的,并由這種哲學的陰陽關系轉化出中國畫藝術的黑白系統(tǒng)。黑白系統(tǒng)按圣哲老子所言,其本身就是“天地之大美”,是合于自然之“道”的永恒之美。在中國文化中,“五色”是與自然之“道”相對應而存在的。青、赤、黃、白、黑五色,包含了東、南、中、西、北五方,金、木、水、火、土五行,宮、商、角、徵、羽五音及心、肝、脾、肺、腎五臟的基本屬性。而老子的“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及“無極生太極,太極生萬物”的學說體現(xiàn)為“五色”觀念,即白色屬于“無極”“無”之氣,黑色屬于“太極”“有”之色,而紅、黃、藍則是從赤、橙、黃、綠、青、藍、紫中歸納出來屬于“萬物”之色。宇宙間雖有紅、黃、藍“萬物之色”,但他們均生于黑;即“太極”“有”之色,所以黑色能呈現(xiàn)紅、黃、藍、“萬物之色”最普遍特性。然而黑色雖為“有”雖為“太極”,但它卻生于屬于“無”屬于“無極”的白色。所以,白色與黑色在中國畫所處的地位和作用正象宇宙運行中的“無極”與“太極”所處的地位一樣,是一種靈魂之色、根本之色和普遍之色。我在《我的藝術觀》中說:“黑與白的藝術的形式是事物關系的顯現(xiàn),事物關系的根本”。我認為這確實體現(xiàn)了一種認知和悟性。
《渾厚華滋地》
《宋元靈境》
《層巒疊嶂》
黑與白是中國畫成功的圣光
《老子》中講“知其白、守其黑”。宋代學者范應元說:“白,昭明也;黑,玄冥也”。白是顯現(xiàn)光亮,黑是隱匿黑玄,繪畫掌握了顯現(xiàn)出的事物關系,才能隱匿住自己的根本,使表現(xiàn)對象增加蘊含的層次與質量。白是黑的擴散,黑是白的凝聚;黑是實,白是虛;黑是密,白是疏。黑與白既對立,又統(tǒng)一。黑與白構成了中國畫成功的圣光。黑白系統(tǒng)落實為筆墨,也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變化而變化的。不同時代的畫家受不同社會、文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必然有不同的思想觀念與表現(xiàn)方法。任何一種“筆墨”對于它的將來便是傳統(tǒng),而對于它的過去就是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v觀歷史,沒有哪一位有成就的大師不是在對傳統(tǒng)技法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中產(chǎn)生的?!肮P墨”原本就是畫家們從社會生活、繪畫實踐中總結提煉出來,又反過來去表現(xiàn)那個時期的社會狀態(tài)和精神理念的一種語言形式。時代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理念也變了,作為“語言形式”的“筆墨”當然也要隨之而變,不變則不能反映時代的精神面貌;不變就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不變也不能被時代所接納和認可。中國畫應站在時代與發(fā)展的角度來對待傳統(tǒng),“筆墨當隨時代”是中國畫發(fā)展的永恒的箴言。
——·——·花鳥部分·——·——
《冰清道骨》
《蒼然一徑》
《秀骨云天》
《天影落落》
《六朝風度》
《獨立寒江》
《淡然素心》
《疏疏歷歷》
《返虛入渾》
《寥寥長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