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勒雖然是個胡人(羯人),又是個奴隸,但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一步步走出了輝煌,打下來自己的一片天地,成為了后趙開國皇帝。我們常說英雄不問出處。其實在歷史上的華夷之爭,認為漢族人無論采取什么手段奪得皇位,都是正統(tǒng),而少數(shù)民族的人奪得皇位就是“僭號”。但后趙成了十六國中最早獲得后繼政權(quán)認可法統(tǒng)地位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這在歷史上是一個重要的轉(zhuǎn)折。
石勒在打天下的時候,非常信任張賓。先,石勒有雄踞江漢之志,張賓勸他回北方。在討論攻占三臺的戰(zhàn)役時,張賓說:“邯鄲、襄國,趙之舊都,依山憑險,形勝之國,可擇此二邑而都之,然后命將四出,授以奇略,推亡固存,兼弱攻昧,則群兇可除,王業(yè)可圖矣。”后來,石勒占據(jù)襄國(邢臺),果然成就了一番霸業(yè),建立了后趙國。
乾隆《順德府志》古跡載:建平城即今縣治是。《環(huán)宇記》說,邢州大城,石勒所筑,及僭號名為建平城。
上志書“建置·府城”處曰:“城舊圍九里三十步厚二丈,隋圖經(jīng)謂石勒所筑,號建平大城,豈春秋時齊桓公率曹衛(wèi)所城而石勒增之,是未可知矣。沈存中又謂郭進守西山時所筑,厚六丈,上可臥牛,俗呼為臥牛城,又傳城西南有栓牛石,東北有牛尾河故名,未知孰是”。是說建平大城是在邢國邢候城的基礎(chǔ)上擴增的呢,還是石勒后來所建的呢,“是未可知”這就弄不清楚了,建平大城與臥牛城是否為同一座城“未知孰是”就不知道是,還是不是了。《太平環(huán)宇記》、《邢臺縣志》與府志相同,都采用的是《隋圖經(jīng)》的記載說“今城已非其舊”,反正這座城池已經(jīng)不是舊城的樣子了。雖對臥牛城為何時、何人所建皆語焉不詳。但都指明“石勒所筑號建平大城”。
《 晉書》、《十六國春秋別傳》載,石勒定都邢臺,始建社稷,立宗廟,營東西公署。徙渾儀、樂器、洛陽銅馬、翁仲二、晷影于襄國,列之永豐門。起明堂、辟雍、靈臺于襄國城西。銘佐命功臣三十九人于石函,置于建德前殿。立桑梓苑于襄國。增置宣文、宣教、崇儒、崇訓(xùn)十余小學(xué)于襄國四門,簡將佐豪右子弟百余人以教之,且備擊柝之衛(wèi)。置挈壺署,鑄豐貨錢。徙朝臣掾?qū)僖焉鲜孔逭呷賾粲谙鍑?/span>崇仁里,置公族大夫以領(lǐng)之。勒宮殿及諸門始就,制法令甚嚴,諱胡尤峻。勒始制軒懸之樂,八佾之舞,為金根大輅,黃屋左纛,天子車旗,禮樂備矣。大赦境內(nèi),改元曰建平。
西晉因統(tǒng)治集團的腐朽,不可避免的走上了日趨滅亡的道路。后趙作為北朝前期曾盛極一時的羯族政權(quán),在五胡十六國南北朝歷史時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后趙不但重視國內(nèi)各民族人民矛盾的調(diào)和與融合,而且大力抑制各少數(shù)民族官吏、兵士的越權(quán)行為,并重用漢族官吏,相對達到了各民族的融合與大統(tǒng)一。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