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桂芳 飾 張生
許金彩 飾 崔鶯鶯
戴忠桂 飾 紅娘
徐天紅 飾 崔夫人
尹瑞芳 飾 琴僮
高菊英 飾 法聰(疑)
袁少珊 飾 法本(疑)
尹桂芳沒有錄像,而且沒有得干干凈凈,分毫機(jī)會都不給。有時候不得不懷疑冥冥中注定,比如《越劇菁華》,雖然重新找到的時候母帶也壞得差不多了,但總之很多老一輩也由此留下了一點真實影像?!对絼≥既A》看陣容,是49年戲研班以后拍的,但我一直有所疑惑,因為曾經(jīng)看到一篇51年老新聞,竺水招重組云華在百樂門演出,提到了演《葡萄園》——現(xiàn)代戲,上戲一個禮拜就被迫換戲了,還要為軍屬委演出,以及拍攝《越劇菁華》片斷《賣婆記》,非常非常的忙碌。我沒有存檔,但這是《新民晚報》的新聞,出錯的可能性很低。
當(dāng)然《新民晚報》也會出錯,比如58年春節(jié)前夕南越回上海演出《柳毅傳書》,上面寫明竺水招,但實際上這出戲是B角演的,竺水招該年沒有回上海,她一直要到62年,仿佛才在離開上海后初次回滬演出。但出現(xiàn)這樣的錯誤,大抵是接頭錯誤,多半是悶騷沒肯回上海,她又不明說^-^沒有說明A角或者B角,南越到滬演出這件事情卻是肯定的。【還記得這則新聞的旁邊是徐玉蘭,可說得什么我給忘了:)】
可《越劇菁華》不一樣,擺明了是49時期的陣容,云華和雪聲的陣容尤其明顯——當(dāng)然《雙看相》嚴(yán)格來講只算合演,其中徐玉蘭和吳小樓分別來自玉蘭和云華,袁雪芬和筱水招屬于雪聲,而且而且!竺水招的小結(jié)巴又瘦又好看,仿佛還沒生過孩紙之前的樣子嘛:)
所以這個片子在什么時候拍的,是個大問題。我雖然提出這個問題,也仍然傾向于1949,因為拍攝公司屬于上海后來香港的,就不清楚51年是否還在了。然而我的記性一向非常好,似乎也不至于記錯這樣一篇花邊,抓頭毛ing~~~
49年的話,尹桂芳還不在上海;51年的話,為了戲研班的成果匯報又漏過了她,這也太……
實際上5、60年代,能有把戲曲拍成電影的機(jī)會,都是國營劇團(tuán)?!都t樓夢》和《追魚》屬于上越二團(tuán),《梁?!泛汀肚樘健穼儆谏显揭粓F(tuán),這兩個片子也相對早些,《碧玉簪》大抵算一二團(tuán)合作?金采風(fēng)一團(tuán)、二團(tuán)都有待過,但陳少春是一團(tuán)的,當(dāng)然和王文娟合作過《柳毅傳書》,大抵是徐玉蘭……生孩紙?但如果說是一團(tuán)作品,貌似一團(tuán)強(qiáng)大的老生陣容并未出現(xiàn),反而是周寶奎一直在二團(tuán)的。姚水娟則肯定屬于特邀。所以這個戲到底算一團(tuán)出品還是二團(tuán)出品?有了解的可以說說伐?
比較早的影片還有浙越《西廂記》,天津的《云中落繡鞋》、武漢的《毛子佩闖宮》,還有什么,《柳毅傳書》,都是已經(jīng)劃歸為國營的越劇團(tuán)。貌似還有一個小時時長的陸錦花《送花樓會》,但這片子始終沒能找出來,只當(dāng)傳說。
只不過越劇影片高峰期在61-62年,不了解這是為了什么緣故。難道因為當(dāng)時的環(huán)境下,亟需創(chuàng)匯?
民營劇團(tuán)沒有能夠拍電影的。當(dāng)然芳華59年轉(zhuǎn)國營了,但這又有個新的問題,但凡在56年以后響應(yīng)ZC輻射到全國各地的越劇團(tuán),也并沒有拍成電影的特例。合作、上越和香港合作拍攝的幾部由夏夢主演的越劇影片,就當(dāng)時的戚雅仙和畢春芳來說,她們連錄了個音是要拿過去拍成影片的這件事情都不知道。嘆口氣,版權(quán)啊……版權(quán)啊……我們?nèi)陙頉]有這種意識。——我這里還有沒有遺漏的?總之我不記得民營劇團(tuán)有拍越劇影片的情況。
所以事實是,國營劇團(tuán)也有個先來后到。
再拉扯一句,以前有提過竺水招生前三大愿望,嘿嘿:收回臺灣,江蘇越劇院,《莫愁女》拍成電影。唔,一樣也沒有實現(xiàn)。所以84年平反未久,就由竺小招拍攝了《莫愁女》,某種程度上成全遺愿。在那之前竺小招還未在舞臺上演過《莫愁女》。竺在未平反以前,南越上演過大量的竺水招老戲,比如《莫愁女》《販馬記》《天雨花》,全都用的是竺水招過去的行頭,但很難說是怎么唱的了或者說我很不愿意去認(rèn)識到都是怎么唱的,講真我每次翻劇照手指都有一瞇瞇在發(fā)抖。反而竺小招重回越劇以后,幾乎沒有演出過老戲,包括《柳毅傳書》,這個戲無論是在她以前或在她回來后的若干年限內(nèi),除了《湖濱惜別》其實沒有重新上演的,大概多少有點遺留問題。一來二去,這時光嘩嘩的流,突然回顧,物是人非都不能形容了,物非人也非啊。
——話說04.29南越在宜興人民劇院演出了青春版《梁?!罚铱戳薂秋海棠 上傳的一二片斷和劇照,貌似很多花里胡哨都去掉了,包括那個跟牢籠一樣的紅木高椅也換掉了??吹降牟糠譄艄夂芮謇?。多給青年演員一點時間。她們很棒,相信會越來越好。
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很過分。但是提到五六十年代這批演員,哪怕不提竺水招,歷史的重負(fù)也沒法略過。相當(dāng)惆悵。那個年代成就了她們的輝煌,也造成了傷害。也許這樣更加升華了藝術(shù)的閃光點,只可惜有些遺憾并沒有辦法修補(bǔ),比如時間,比如年歲的風(fēng)華,尹桂芳即使后來能夠補(bǔ)救,大概也不能和盛年時相比。但想一想越劇老一輩后期某些作品,我又禁不住徒勞想象,大概,也會是非常非常好的,怎樣的閃亮?怎樣的風(fēng)華?會是怎樣凝煉時間的菁華?她到底會呈現(xiàn)怎樣一種風(fēng)貌?
她留下的錄音相對比較多。多為實況。其實那一代的人多半對此印象不深,至少沒有一個“留下影像”這種深銘于心的感念。那真是變化萬千的時代。從三千年的舊時光里走出來,突然迎來一個不僅思想、且在技術(shù)上突飛猛進(jìn)的時代,接受技術(shù)很容易,觀念的轉(zhuǎn)變卻不一定有那么快。
可以為證的是上電臺演唱。尹竺上電臺的次數(shù)可數(shù),大概只有慈善捐唱之類的才會上電臺,真正每天上電臺的是她們學(xué)生。相傳尹桂芳47年下半年摔傷了沒法演出,沒事兒聽電臺。尹小芳在電臺演唱,觀眾點她現(xiàn)場來唱,一段《嘆鐘點》她根本沒學(xué)過,亂唱;一段《山河戀·送信》,她一起二。然后尹把尹小芳叫去了,……起碼前者是她自己點著來玩,一通教訓(xùn):你都不怕嗓子壞啊,一個人唱生旦;以及,你都不會啊,在那里亂唱【話說明知她不會,你點啥……】。然后她就教,小芳控訴:教什么教,教兩句伊自己去玩了,到頭來還我自己學(xué)的!
所以實況錄音到底怎么留下的,尹自己知不知道,很難講。她一定知道作為節(jié)目播放了,但不一定知道就這么留下來了。有一次某90年聽客采訪陳希安,說你唱過什么什么先進(jìn)的開篇,陳傻眼:我一樣不記得,這都是上電臺拿來一張紙當(dāng)場唱的,唱完……還有?
起碼到86年尹派演唱會的時候,資料還很少。當(dāng)時為了這個演唱會,新民晚報曾經(jīng)連續(xù)在報上向老觀眾發(fā)出請求,如果還有資料,請寄回芳華越劇團(tuán)。我看后來選登的一些老觀眾去信,《寶玉與黛玉》的說明書非常多,這戲演出時期真是非常的長,留下的戲單相對也多。——這也就還在80年代,到了現(xiàn)在,收集到這些老戲單的,除了真金白銀去買也沒有別的渠道,有的價格還炒得相當(dāng)高,我有時不確定是否真的這樣高,但這樣的“傻子”(癡心者)確乎還是有的。我當(dāng)時買《芳華特刊》貌似只有三四百塊,現(xiàn)在不可能了。我收到的《芳華特刊》是全刊,有位老戲迷收到的這一刊物缺少封二,但上面有竺水招的簽名。我很想用我的完整版換她簽名版,她明明答應(yīng)了,最后關(guān)頭不愿意了。笑,《芳華特刊》應(yīng)該仍舊能收得到,但竺水招簽名版怕是很難收了。
從79和86兩次尹派演唱會來看,毫無疑問當(dāng)時找到的錄音資料也還少。除了《桃花扇》和《沙漠王子》,并沒有能夠恢復(fù)太多(這兩出是沒有唱片,后期仿唱的,后者尹桂芳自己演唱過),要到什么時候呢……尹桂芳2000年去世以后,大約趙志剛跑到電臺去搜尋了一回,找到了太多的資料,趙志剛出版了兩張CD仿唱加伴奏,很多都是第一次聽到,比如《王十朋》,撥鼓金鐃聲聲敲,還有《拜月亭》。后來有一次尹桂芳紀(jì)念演唱會,張琳唱的《拜月亭·客店》,印象較深。
在此之前,電臺也陸續(xù)出品過一些老錄音。比如《信陵君》。王君安在90霞飛杯獲獎晚會上就唱過一段“關(guān)山月”,現(xiàn)場很鬧的情形下一小段,然仿佛有靜夜間的回響,戲裝也非常好看?,F(xiàn)在芳華復(fù)演了這部戲,太像話劇了,但很多唱段和旋律都保留了,和南越《梁?!芬粯樱橛瘢ㄤ浺簦┰谇?,相信可以越改越好,期待改成精品哦。
那時也已聽過《義救孤兒記》,似乎只是其中一兩段。這段大概很早就發(fā)現(xiàn)了,或者尹桂芳自己一直是有的,因為86年某次戲曲晚會節(jié)目里,就有看到她和尹小芳配音版的《義救孤兒記》,然這個唱段還原難度太高,后來者除了趙志剛其他人都沒有再唱過。我記得第一次聽到的時候,完全懵了,哪個尹桂芳哪個尹小芳根本聽不明白!但現(xiàn)在聽聽很明顯。小編極愛極愛這一段,獲得這段錄音時簡直激動得發(fā)抖,且跟著趙志剛的伴奏學(xué)唱過,男聲降調(diào),我本身還屬于又高又飄那型,根本唱起來上氣不接下氣……然而好喜歡啊,一直認(rèn)為尹桂芳身上有那種“衰派老生”的味道,氣韻深邃,悲愴,隱忍,卻又舒展,澎湃和明亮,如一斛醇酒,越品越美,愈品愈深,終至飄飄然洋洋然,手舞足蹈——對聽者而言。沒有錄像,太遺憾了,什么也不能修補(bǔ)。我從來不看她后期的錄像,從來不看。我只聽。
較早發(fā)現(xiàn)的錄音還有《西廂記》,當(dāng)然一開始聽到的不是全劇,只有一段《傳簡》,后來有一個音配像的節(jié)目,王君安也配了這一段。這段非常好聽,但是尹桂芳的聲音和王君安的形像應(yīng)該說不完全相合。
……所以扯了這么久,終于兜回來了是嗎?《西廂記》……
尹桂芳去世以后,先是出了趙志剛那兩張仿唱CD,再然后,就出版了《西廂記》和《義救孤兒記》的磁帶,都是上下兩盒裝。后者只有四場,“救子”“舍子”“報仇”……三場?我真的很想很想聽程嬰和韓厥那一場,但至今未聞。按照以前老戲那種篤篤定定的節(jié)奏,這一場重頭戲不會省略的,大概還是無緣,至今未能聽到。
《西廂記》也是兩盒,知道肯定省略了很多,但覺得起碼尹桂芳演唱的沒有少。《傳簡》那段,留給我極美好的古早印象,幾乎可以說那是我對尹桂芳的入門唱段,在真正聽越劇沒多久以后就擁有了,唱段節(jié)奏奇快,出奇的好聽。但等聽到全本,說實話稍微有些失望,因為全本的節(jié)奏都在同一個點上,快得沒命,就跟搶三說一樣。好笑之余,給了一個自以為準(zhǔn)確的解釋:這戲太長了,三個半小時大抵都裝不下,不得不加快節(jié)奏來唱了。
這個印象,這個解釋,非常吻合……一直保持了將近二十年。直到聽見有朋友給我的《西廂記》全部錄音,三張CD,三小時朝上,然后傻眼了:這里面很多唱段節(jié)奏相對快一些,但是,絕對沒有上海中唱版的兩盒磁帶那么快!
所以又做出全新推測:大抵錄音時間太長,即使重點只取尹桂芳,兩盒帶也還裝不下。【比如第一場,全本有20分鐘,磁帶版只有6分鐘多?!恳虼瞬扇×苏{(diào)速這一手段……不能說太壞,因為這里面確實有些唱段節(jié)奏很快,所以當(dāng)時聽磁帶,感到無違和。但這樣一樣,全劇的節(jié)奏終歸是覺得太過單一。但從未懷疑過,上海中唱,多權(quán)威啊……二十年啊,二十年的印象,至此才打破,也不知道怎么重新建立了。笑哭。
一大篇流水帳,因為我自己在聽《西廂記》的同時,隨便寫的,不要當(dāng)文章看。其實還有很多可寫的,比如尹瑞芳的琴童,也算一個“笑”點了,從來沒有聽到過這么重要的琴童:)芳華有兩個非常好的小生,單飛的話并不輸于當(dāng)時越劇舞臺上一些受歡迎的后起之秀,但一直得不到很重的戲份,確實也挺可惜。最可惜的我覺得當(dāng)時的劇目題材,如果有現(xiàn)在這么寬就好了,就干脆不要一生一旦的節(jié)奏了嘛,來個BL什么的:)此外尹桂芳的聲音狀態(tài),和戚雅仙合作那段《樓臺會》非常相似,聲帶有些疲勞,但不算拉扯,聲音很厚。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