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卻有一些人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喜歡在極緊張的空間中奢侈地一字多用一詞多用,表面上這違反了最基本的行文章法,但卻往往產(chǎn)生了某種奇妙的效果。堪稱經(jīng)典的是崔顥寫的《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短短四句中重復用了三次黃鶴,可謂一句一嘆三句三嘆,并且在同一位置用了兩次黃鶴,完全違反了平仄要求,然而神奇的是人們讀起來卻毫無拗口之感毫無厭倦之意,相反能產(chǎn)生一種層層疊加后強烈的快意和深遠的意境。崔顥此詩一出,江湖驚起千層浪,浪,浪。唐朝詩篇,波瀾壯闊,蔚為奇觀,中華歷史上再無此朝代,就在于一時之間涌現(xiàn)出了無數(shù)彪炳歷史的風流名家,然而黃鶴樓的寫法卻無疑震撼了當時的諸多高手,就連詩仙李白讀了這首也暗暗稱奇連連嘆服,發(fā)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嘆息,我的天哪,崔顥同學比我還小三歲呢,以他這樣神奇的肆無忌憚的創(chuàng)作靈感和創(chuàng)作技巧,我的詩仙之名豈不早晚要被崔弟給摘了去?。坷畎子吸S鶴樓時我隨便猜一下大約是盡興而來憂傷而去啊。然而詩仙畢竟詩仙,詩仙之所以能成為詩仙有一個重要原因在于他有強烈的超人的學習能力,敏銳的學習能力和敏捷的創(chuàng)造能力是無論從古代到現(xiàn)代從個人到企業(yè)能夠獲得真正成功的唯一途徑。話說李白自黃鶴樓憂傷而去后很快就寫出了自己的《鳳凰臺》:“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幾乎完全是模仿了黃鶴樓的寫法對不對,但一向光明磊落的李白是并不避嫌的,那個年代沒有像現(xiàn)在寫論文搞個citation引用那么嚴格,但之前已經(jīng)說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已經(jīng)向崔弟致過敬了,崔弟那篇就是我的參考文獻,你的那篇寫的太好,黃鶴樓我不寫了好吧,我寫鳳凰臺可以吧。鳳凰較于黃鶴,便是神鳥較于凡鳥了,李白的這兩句,上下兩句重復了三次鳳兩次臺,比崔顥的三句重復三次頻度更高密度更高,然而用詞卻愈顯簡練,意境也更好,真可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在這種重復手法中,大約是中華文化中最優(yōu)秀最華麗的一段重復了,我再也沒有在任何體裁的文學作品中找到比這更凝練更優(yōu)美更意境深遠的重復了。然而崔顥卻并不是這種寫法的原創(chuàng)者,可查的最初的寫出這類作品的是沈佺期的《龍池篇》:“龍池躍龍龍已飛,龍德光天天不違。池開天漢分黃道,龍向天門入紫微?!敝皇巧騺缙诤退摹洱埑仄范疾惶雒?,不只現(xiàn)在的人知道的不多,大約當時也不是特別流傳地開。所以其實我對崔顥略有遺憾,我猜測崔顥個人性格個人境界方面格局略小了,至少比李白要小了,你說詩仙李白兄都那么夸你了,但是這個寫法又不是你的原創(chuàng),你不會說一句“白哥夸我文章好,崔弟原來學沈爺”之類的話略表謙虛一下嗎?沈佺期比你們大五十來歲呢,叫一句沈爺也是應該的吧?但崔顥大約就那么沾沾自喜過了很多年,于是再也沒有寫出比黃鶴樓更好的詩篇了。但無論如何,這種創(chuàng)作手法就像開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一樣成了一種特別的寫法,李白后來又創(chuàng)作了《鸚鵡洲》:“鸚鵡來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這種重復疊唱的寫法后來模仿者眾,當然也出現(xiàn)了很多變形,稍微列舉一些供大家品味:李白的《雙燕離》:“雙燕復雙燕,雙飛令人羨”。杜牧的《池州春送前進士蒯希逸》:“芳草復芳草,斷腸還斷腸。自然堪下淚,何必更殘陽?!?/span>李商隱《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王勃《采蓮曲》“正逢浩蕩江上風,又值徘徊江上月。”高適的《燕歌行》:“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李商隱的《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歐陽修的《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李之儀的《卜算子·我住長江頭》:“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姚燧的《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還,不寄君衣君又寒,寄與不寄間,妾身千萬難。”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需要提一下的,也有不在字上重復但在音上重復的,如李白的《烏棲曲》:“姑蘇臺上烏棲時,吳王宮里醉西施。吳歌楚舞歡未畢,青山欲銜半邊日。”三句里重復四次wu音,讀起來奧妙萬千,甚是可喜。同樣的還有晏幾道的《阮郎歸》:“一春猶有數(shù)行書,秋來書更疏。”越過一千多年的歷史,來到現(xiàn)代文中呢,最著名的一段重復手法的運用莫過于魯迅的《秋夜》:“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jīng)]有見過這樣奇怪而高的天空。” 兩株棗樹的重復是大家都常談及的,但其實這里還有“奇怪而高”的重復,兩株棗樹是橫軸上的重復,奇怪而高是縱軸上的重復,兩組重復把作者目力所及的范圍給完全框成了一個平面。這短短六十來個字中出現(xiàn)的這兩組貌似極為單調的重復,怎么評論呢?這么說吧,我認為僅靠這六十個字,魯迅先生彪炳民國文化巨匠的首席就已毫無懸念了,魯迅先生的這段平實無華的重復可與李白鳳凰臺的華麗重復相媲美。重復的運用,必須膽大心細,必須出奇制勝,必須疊出新意。如若不然,易出敗筆,容易變成東施效顰。當然這種手法不只是中國文學作品中的手法,國外作品中也多用,比如一首名為Lemon Tree 的歌曲里的歌詞:“Yesterday you told me about the blue blue sky. And all that I can see is just a yellow lemon tree. I'm turning my head up and down. I'm turning turning turning turning turning around. And all that I can see is just another lemon tree.” 初聽此歌時,我驚了一跳,這不是把魯迅的棗樹翻譯成Lemon Tree了嗎。一些國外世界級的文豪們也非常擅長重復手法,比如《戰(zhàn)爭與和平》的作者托爾斯泰,就被人認為“重復手法可能是他文風中最重要的特征?!?/span> (感謝閆言截屏)當然了,時代在進步,文明在進步,古老的創(chuàng)作手法也會在新的時代里開出新的鮮艷的花朵,結出新的果實,重復手法在眾多現(xiàn)代網(wǎng)友的創(chuàng)作下,涌現(xiàn)出一個非常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我有兩個女朋友,一個是手,另一個還是手。”(原文完) (后續(xù))以上內容是好幾年前的了,最近有小視頻創(chuàng)作者也創(chuàng)作了一個很好的解讀重復手法的作品,見下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