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特點】
膿皰瘡,又叫黃水瘡,多發(fā)生在面部、頭頸和周圍、兩手和小腿等部位。小孩易得此病。初起時皮膚上先出現(xiàn)紅斑,是幾粒像綠豆大小的硬腫的紅色小癤子,很快在尖頂處變成白色膿皰,皰內的液體先透明后為液體。四周皮膚紅而癢,膿皰容易破裂,滲出黃色的稀薄液體。干后變成一層黃色或褐色厚痂,揭去痂又有黃水滲出。黃水有傳染性。擴大后可傳染鄰近皮膚長出新的膿皰。
【治療】
1.黃水瘡
(1)枯礬(白礬升出),官粉,松香,黃丹為末,香油調搽。
(2)牛膽汁,石灰面,拌成膏涂之。
(3)大黃、地榆共研末搽之。
(4)黃連、黃芩、大黃研細粉末,香油調上。
(5)馬兜鈴根炒成微黃色,研成極細末,入香油調成糊狀,涂搽患處。
(6)海螵蛸(烏賊骨)60克,研成極細末,入香油調糊狀,調患處。
(7)硫磺、雄黃各6克,胡椒5粒,研末,調香油外搽。
(8)大黃10克,黃柏3克,黃連1克,煅石膏6克,共研末,香油調搽。
(9)寒水石火煅透10克,青粉1.5克,冰片1克,共為面,香油調抹或只上干面均可。
(10)豆腐,黃柏末,上藥搗成膠,貼患處。
(11)老柳樹皮,燒成炭,香油調涂患處。
(12)大棗、黑礬,將大棗去核,用黑礬填滿火燒焦,研細末,干搽患處。
(13)西瓜藤煅炭,研末,香油調涂患處。
(14)杏仁15克,用火燒成炭,研細末,香油調涂患處。
(15)黃柏、枯礬、雄黃各6克,共為細末,撒于患處。
(16)鮮絲瓜葉適量,洗凈,搗爛外敷。
(17)大黃45克,五倍子15克,研末,蛋清調搽。
(18)官粉、松香各12克,豬板油30克。共搗爛,用銀簪挑起在油燈上烤化,用盅接油,搽患處。極效。
(19)黃豆或黑豆,炒焦研面,香油調,上患處。如無香油,可用豆油炸沒沫子時代用。
2.面上黃水瘡 白礬火升,官粉火煅自化為度,槐花焙黃各30克,共為細末,和勻,煉豬脂油調敷瘡上。
3.黃水濕瘡 真柏油、香油各60克,熬稠,搽涂之。
4.頭部黃水瘡(紅腫破爛、時流黃水,結瘡痂,疼痛發(fā)癢)豬膽2個(用汁),白糖30克,膽汁燉服,隨即吃白糖。
5.膿皰瘡、黃水瘡、腋窩瘡 黃柏10克,陳皮炭3克,冰片0.6克,共為細末,香油調涂,每日1或2次。
6.黃水瘡(風火毒)
(1)川連研細面,香油調敷患處。
(2)枯礬2克,炙五倍子30克,共為細面,香油調敷患處。
(3)硫磺30克,研細面,水調涂。
(4)川軍30克,研細面,香油調涂。
7.小兒黃水瘡,濕爛癢痛 小薊葉搗爛,涂瘡上,干即換之。
8.黃水瘡、膿水多者 馬齒莧120克,水煎,洗患處。
9.侵淫瘡、黃水瘡、胎毒 川連6克,蛤粉、甘石、青黛、枯礬、粉草各3克,梅片1.5克。共研細面,香油調敷。
作者:鄭慶良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