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之所以成為世界文化藝術體系中獨特獨立的藝術門類,在于中國書法不僅僅是視覺形象藝術,更是一種文化認讀模式。這種文化認讀模式是儒家文化所賦予并不斷強化的。 >>儒家文化對“書”藝的重視推動了中國書法藝術發(fā)展 儒學以孔子的言論為準則??鬃右孕奚?、齊家為本,以達到治國、平天下的目的。他在《論語·述而》中說:“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其中,“道、德、仁”為儒家的思想原則,而“藝”指禮樂射御書數(shù),“書”即包含著書寫活動。古代大儒名士都十分重視書法,把書法作為一項基本技能,乃至歷朝歷代開科取士都將舉子的書寫水平作為一項重要考核標準。 秦代雖然統(tǒng)一了六國文字,但“焚書坑儒”給文字與文化的傳播造成災難,因此秦代的書法藝術發(fā)展比較緩慢。漢王朝吸取了秦滅亡的教訓,主張“反秦之弊、與民休息”的“文治”政策,對吏民的文化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漢武帝還設立五經(jīng)十四博士,誦講今文經(jīng)典,儒學之士對于文字淵源關系的考究,為文化和文字的重新繁榮提供了豐厚的土壤。書法由籀篆變隸分,由隸分變?yōu)檎虏?、真書、行書,至漢末,我國漢字書體已基本齊備,東西兩漢時期成為書法史上繼往開來,由不斷變革而趨于定型的關鍵時期,這與兩漢時代的“尊儒”密切相關。 >>儒學藝術審美始終處于中國書法創(chuàng)作和書法賞評的主導地位 中國書法在漫長的發(fā)展史上除受儒學思想影響之外,不可避免地也吸收了道、釋哲學精神,形成了各個時期不同的審美價值取向。如晉人“尚韻” 、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態(tài)”、清人“尚質”等等,但是儒家文化所倡導的“中和”審美標準始終處于書法鑒賞與書法品評的主導地位。 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精華,在書法的發(fā)展過程中,中庸思想具體物化為對“中和之美”的追求,從兩漢、魏晉南北朝到宋元明清,一直發(fā)揮著或隱或顯的作用,中國歷代書家無不奉此為圭臬,實踐書法的“中庸之道”。這種“中和”境界帶有明顯的民族特色,如書法中要求結構均衡、平正,絕非筆畫的絕對水平,左右兩部分也非絕對對稱,而是一種“秤”的原理。書法中強調作品整體理與情、法與意、形與神的和諧統(tǒng)一;線條要有力度、有彈性,要求書法的筆畫、結字、章法等形式因素有變化但不雜亂;書寫過程中運筆的提、按、輕、重、疾、澀;結體的主次、向背、虛實;用墨的濃淡、枯潤;章法的黑白、疏密,等等,無不是“中和”思想在書法藝術中的體現(xiàn)。 >>儒家“詩言志”觀點造就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獨特地位 “詩言志”是儒家經(jīng)典《尚書》中提出的重要觀點,后被文藝家繼承,使中國藝術走上了抒情言志的道路。西方哲學偏重邏輯的理性思維,雖不排斥藝術的情感動機,卻側重于藝術的再現(xiàn)和認識作用。這使得史詩、雕塑、戲劇、油畫等再現(xiàn)性很強的藝術門類獲得了充分發(fā)展。對比之下,中國偏重感悟的形象性思維,書法取法自然,而用最抽象的線條來表現(xiàn),使它的創(chuàng)作更利于蘊含感情、抒發(fā)感情,即使較具象的中國畫,也因借用了書法的抽象線條,而變得頗具抒情寫意性。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中國文人無論在朝還是在野,往往借書法藝術來表達心情、消解煩惱,并因不同文字內容引起不同的創(chuàng)作心境,產(chǎn)生不同的藝術效果。孫過庭在《書譜》中,認為王羲之的書法之所以能作為歷代學習的范本,是因為“豈唯會古通今,亦乃情深調合”。即以不同的情感創(chuàng)作出了各不相同的佳作?!皩憽稑芬恪穭t情多怫郁,書畫贊則意涉瑰奇,《黃庭經(jīng)》則怡懌虛無,《太師箴》則縱橫爭折,暨乎《蘭亭》興集,思逸神超,私門誡誓,情拘志慘”。正是由于“情動形言,取會風騷之意,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王羲之的書法才會有了強烈的感染力。歷代書法佳作多是有感而書,那些沒有感情的應試狀、正字碑,雖然書寫工整,章法嚴謹,因缺乏感染力,藝術價值甚微。 在儒家看來,書法藝術與政治倫理、哲學等不同,不能作為一種獨立的意識形態(tài)存在,要來自于個人的品格、修行、藝術修養(yǎng),并受閱歷、學識、氣質、性格等影響。清代劉熙載在《藝概卷五·書概》中談道:“書者,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書法藝術的品評“以人論書”且“首論其人”。在教導學書寫字的同時強調首先具備合乎“禮”的德行品格,要有君子之心、忠義之行,強調“學書貴立品”。 孔子對個體人格的尊重,影響了后世士大夫對獨立人格的不斷追求。古人把書法視為生命體,并有骨、筋、肉、血之說。蘇軾提出了“書必有神、氣、骨、血、肉,五者闕一,不為成書也”的觀點,并提出:“古人論書者,兼論其平生。茍非其人,雖工不貴。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態(tài)不可掩也;言有辯訥,而君子小人之氣不可欺也;書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亂也。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之者,終不能妙?!碧K軾明顯地將書法與人品修養(yǎng)對應起來,加上對“韻”“余味”的強調和對“俗”的反駁,都是立足于人品與學養(yǎng)基礎上的。 中國書法藝術把儒家所倡導的人倫修養(yǎng)視為自己成就藝術的階梯。儒家講德、才并重,并對德的要求特別重視,認為道德是才華的根本,注重人品的內在素質和外在表現(xiàn)的統(tǒng)一。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書法的創(chuàng)作也必須要講誠信,書寫的規(guī)范就是誠信的一種具體表現(xiàn):如果有人不按照規(guī)定好的字體結構來書寫,他人就難以識別,無法得到認可。書法作品的落款、鈐印,不僅僅是為了章法布局、美觀、宣傳個性、色彩對比需要,也代表著作者的責任感和誠信。晚明的項穆十分明確地將書法看作“道”的體現(xiàn),認為書法最終的指向是圣徒的培養(yǎng)。在項穆看來,人正則書正,正書法就是正人心。受儒家思想影響,人們將書法藝術活動統(tǒng)統(tǒng)納入自我身心修養(yǎng)的軌道,書法的學習變成了通往軌道的唯一途徑。儒家思想的“倫理觀”塑造了中國書法的倫理性質,也是對中國書法崇尚人品學養(yǎng)、崇尚士氣、崇尚勁健等品格的驅動和鞭策。 >>儒家文化奠定了中國書法藝術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基礎 有人認為儒家思想強調不可越規(guī),書法講究的中規(guī)中矩禁錮了其藝術的個性、影響到書者情感的表現(xiàn)、扼殺書者的創(chuàng)作激情。我認為這是一種誤讀,儒家文化并不否定創(chuàng)新發(fā)展,孔子說過“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蔡元培先生提出的“與時俱進”也是對中國古人“與時偕行”“與時俱化”“與時俱新”觀點的概括。但是,書法作為傳遞信息的實用要求,必須保持一定的穩(wěn)定性,寫的字要讓讀者看懂??鬃诱f“不學詩,無以言”。寫字也是同樣的道理,需要學習前人的書寫方法、規(guī)則,掌握形成共識的書寫方法,才能寫出讓人看懂的字。另一方面,書法作為社會生活的實用工具,不可能不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以滿足當時社會的需要。如隨著書寫內容的增多,原來書寫緩慢的篆書不能滿足日常交流時,便產(chǎn)生了書寫相對簡便的隸書。在書寫的便捷性得到滿足后,書法的藝術追求又主導了書寫的創(chuàng)新,如章草,出現(xiàn)之初就是為了書寫的快一些,當書寫的人從“潦草”中體會到用筆的轉承、變化而帶來書寫藝術性的提升后,經(jīng)過艱苦的探索,形成藝術性更高的書寫規(guī)則,章草就成為一種約定的書法。 孫過庭在《書譜》中說:“古質而今妍”,“夫質以代興,妍因俗易。雖書契之作,適以記言;而淳醨一遷,質文三變,馳鶩沿革,物理常然。貴能古不乖時,今不同弊,所謂'文質彬彬,然后君子?!伪匾椎駥m于穴處,反玉輅于椎輪者乎!”孫氏充分肯定和認可了書法藝術當隨時代創(chuàng)新發(fā)展,并提出了“古不乖時,今不同弊”的書法傳承與創(chuàng)新標準。中國的文字始于黃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時期”,歷經(jīng)2000多年的沿襲和發(fā)展,書法也經(jīng)歷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隸書(八分)、草書(章草)、行書、楷書、今草等階段,依次演進,不同時期的書法藝術都表現(xiàn)著不同特定時期的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和人們的價值取向,也涌現(xiàn)出大量不同藝術風格的書法大家。 >>中國當代書法應朝著更有文化內涵的方向發(fā)展 書以載道。中國傳統(tǒng)書法審美建立在對真、善、美三位一體的感受之中,其中蘊含著作者豐富的精神理想和社會倫理規(guī)范的道德內容。當今時代,日常的文字信息傳播已由硬筆書寫和鍵盤輸入全面取代了毛筆書寫,書法藝術的實用性易受忽視,而走向純視覺藝術的方向。對形式的過度追求超過了書寫本身是一種流弊,反映出來的是廣大作者對中國書法藝術的理解不夠深刻,表現(xiàn)自我與時代命題沒有很好結合。書法藝術歸根到底是有文化修養(yǎng)的人在從事的一門藝術,當代書法脫離日常信息傳播功能后,其弘揚社會正能量、傳播中國人文精神的功能應得到強化,書法應朝著更有文化內涵的方向發(fā)展。當代人研習書法需要重新深入經(jīng)典,杜絕浮躁,與古為徒,加強文化修養(yǎng),以書寫規(guī)則的傳承為基礎,以時代精神為導向,以文化修養(yǎng)為支撐,實現(xiàn)書法藝術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努力創(chuàng)作書文相協(xié),美文美書相統(tǒng)一的優(yōu)秀作品。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