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龍吟寺、柳煙村的傳說 相傳泰安老姑與泰安君完婚后,助東岳大帝在東勝神洲,施興農(nóng)之舉,揚善良之風(fēng)。神洲百姓勤勞奮進、政通人和,國力速躍它洲之首。東岳帝見神洲蓬勃向上之景象,惦念村姑之賢德,憶起青城之行:街道狹窄,人流擁擠,急待發(fā)展。如在青城突發(fā)青山,與黃山相襯,植垂柳點綴,擴商避暑,其不更加繁榮昌盛。于是令青龍、白虎前往辦理."青龍起山,白虎植柳"。
青龍接旨,化作客商,趕赴青城,選址起山。夜宿客棧,好客店主,以昭慶寺古井水釀造的“龍涵玉液”相待,此酒綿甜,郁香濃悠,青龍欲罷難止,不知不覺已有醉意,隨和衣而臥。香甜夢中,金雞啼曉,東方微亮,青龍大驚,急施起山之術(shù),終因貽誤良時,山只露地面(據(jù)老人講早年在北關(guān)西首,果真有一青石)不能升高,青龍無奈,返回復(fù)令。大帝聞之,龍顏大怒,降旨曰:“青龍飲酒誤事,索捆之,沉昭慶寺古井?!睍r至解放前,青城昭慶寺古井內(nèi),仍有鐵索,游人提之,可聞龍吟之聲,故昭慶寺又名“龍吟寺”。
再提白虎接旨后,自以為時間寬余,悠然自得,行至老臣府,府役敬畏,老臣置酒相待,予以金帛。白虎流露重任自居,豈知老臣近日來受大帝冷落,心懷不軌,見白虎受賄失戒,故作關(guān)懷曰:“柳樹雖好,苗木難籌,挖穴費時,哪及撒種叢生的紅荊柳(紅荊條),特將紅荊種以贈。白虎接種,急奔青城.醉意未消的白虎,來到青城尋山不著,便漫地撒起紅荊種.天至五更,回復(fù)交令。之后,青城肥美的土地上,遍生了紅荊柳,此樹不能長高,用途無幾,百姓常因鏟除之而貽誤農(nóng)時(至今仍見蹤跡)。大帝得知白虎受賄,有違圣意,殃及百姓,死罪問之,腰斬示眾,骨尸撒至青城西南角一村南,以謝百姓。至今該村以南常有隆起的土堆,便是傳說中的“虎丘”。同時,老臣為萬全之策,又差親信捷足先登,祭起法術(shù),將環(huán)饒村莊的茂密之柳,雷擊點燃,但有一株幸免于難。此后,早晚炊煙聚集于樹冠,如兔形,故人稱該村"兔家莊"。春夏之季,此樹青綠如炊煙,該村又名"村"。隆年間,萊陽舉人周堿目睹此情景,賦詩贊曰:
牖屋風(fēng)煙古,清明柳色新。
展眉為笑容,青眼似迎人。
灞岸蕭條甚,金城涕淚頻。
何如村舍里, 眠起向三春。
封禪起因
封禪是一種祭祀儀式,是中國古代帝王在五岳中的中岳嵩山和東岳泰山上舉行的祭祀天地神祇的一種宗教式的活動,其中以在泰山舉行封禪儀式的次數(shù)最多,影響最大。唐代張守節(jié)在給《史記》作的解釋中,給“封禪”一詞作了極簡要的概括,他說:
此泰山上筑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 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言“禪”者,神天也?!栋谆⑼ā吩疲骸盎蛟环庹撸鹉嚆y繩,或曰石泥金繩,封之印璽也?!薄段褰?jīng)通義》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禪梁父,何?天命以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報群神之功?!睆埵毓?jié)的解釋,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封禪的方式,在泰山上祭天和在泰山下小山上祭地;二是封禪的目的是“報天之功”、“報地之功”。他引用《五經(jīng)通義》“天命以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報群神之功”是他的封禪目的論的證據(jù)。從社會歷史的角度看問題,強調(diào)封禪目的的二重性是合理的。因為歷代帝王,特別是有成就的帝王,他們**目的性是十分強烈的,他們的行為帶著鮮明的**色彩。所以,張守節(jié)和《五經(jīng)通義》的作者在闡釋封禪目的時,既注意了崇拜與迷信的一面,也重視了帝王行為的社會**功利性的一面。至于《白虎通》所說的“金泥銀繩”和“石泥金繩”、“封之印璽”,也可能是封禪儀式中一個局部性的儀式,相傳秦始皇、漢武帝都搞過“玉檢金泥”之類的祭品。后來,唐高宗、唐玄宗也有玉牒文,大概是將文字刻在玉石片上,裝在石匣中埋在地下。將這類祭祀活動中個別用品稱為“封禪”之“封”,大約只能可備一說。因為,這種解釋和“禪”無法關(guān)聯(lián)。就整體而言,張守節(jié)的解釋大體符合歷代封禪的實際。
泰山封禪是一種規(guī)模盛大的祭祀典禮,其隆重的程度超過了歷代歷朝帝王登基的儀式。質(zhì)言之,任何一位皇帝都有登基即位的儀式,但并不是每位皇帝都可以在泰山舉行封禪典禮。按照司馬遷的說法,自古帝王即位,都想上泰山封禪,但是,想封禪是一回事,能否封禪又是一回事,因為封禪還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
每世之隆,則封禪答焉,及衰而息(《史記·封禪書》)。由此可見,帝王要上泰山封禪,則一定要有政績,并且,政績不在主觀的夸張,而在客觀的認可。因為封禪大典是明時盛世的標(biāo)志,所以被歷代著名的**家注目。秦始皇在統(tǒng)一六國之后上泰山封禪,漢武帝要結(jié)束有漢以來70年邊患上泰山封禪,唐高宗有“永徽之治”、唐玄宗有“開元之治”上泰山封禪,一句話,有“成功”可以告上蒼,有德政可宣揚百姓。令人困擾的是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卻提出了“符瑞”出現(xiàn)這個條件。其實,從思想史的角度看問題,“符瑞”只不過是一種將社會**神秘化了的詞匯。中國古代思想家中有一派人主張“天人相應(yīng)”,以為人的社會行為和自然天象存在著某種聯(lián)系,影響很大。封建社會修史書,都要記載天象。簡單而通俗地說,這一派學(xué)說認為,人間社會政通人和,天象就呈太平景象,例如風(fēng)調(diào)雨順,一禾數(shù)穗之類。若人間社會**腐敗,人民不堪其苦,社會呈衰敗景象,則天象將顯示異?,F(xiàn)象,例如暴雷、淫雨、山崩地裂等等。中國古代人給這一派學(xué)說作了一個簡要的概括:“國家將興,必有征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細加考證,“征祥”和“妖孽”都沒有質(zhì)的規(guī)定性,因此,“天人相應(yīng)”說的理論和實際之間就呈現(xiàn)出極復(fù)雜的情況。一般說來,史書上說的“征祥”或“妖孽”,有的和自然天象有關(guān),有的則無關(guān)。因為人和自然有著極為密切的關(guān)系,人類要生存發(fā)展,第一是依靠自然,第二要利用自然,第三要改造自然。從近代科學(xué)的角度看問題,自然天象和人類社會之間存在著某種聯(lián)系,所以人們又對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感興趣。需要指出的是,司馬遷所說的“符瑞”以及后世帝王封禪時所指陳的“祥瑞”,有的與人類社會**狀態(tài)相關(guān),有的與人類社會**狀態(tài)無關(guān),有的甚至是弄虛作假,自欺欺人。不過司馬遷所指的“符瑞”,實際上是要求帝王創(chuàng)造**實績。因為按照“天人相應(yīng)”的學(xué)說,只有帝王賢明,才能天下太平,只有天下太平,才會有“符瑞”出現(xiàn)。
既然封禪大典如此嚴肅,如此嚴重,探索一下它的成因就顯得十分重要。
眾所周知,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有一個漫長的過程,人類的文明也有一個發(fā)展的過程。其軌跡大抵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fù)雜、由簡陋到完善地發(fā)展前進。在人類文明的初級階段,生產(chǎn)力低下,人類依賴自然提供資源而生存,過著漁獵生涯。人對自然現(xiàn)象適應(yīng)者居多,改變者居少。對于自然現(xiàn)象中之風(fēng)、雨、雷、電,由無知而恐懼。另一方面,又由生存的需要,對自然有必然的依賴。因為離開自然界提供的陽光、空氣、水、食物,人類就無法生存。
加之以社稷山川之神,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前哲令德之人,所以為民質(zhì)也;及天之三辰,民所以瞻仰也;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及九州名山川澤,所以出財用也。(《國語·魯語上》)
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為風(fēng)雨,見怪物,皆曰神。(《禮記·祭法》)
毫無疑問,這里的表述是符合歷史發(fā)展實際的。所謂“社稷山川”,“皆有功烈于民”,就是指“天之三辰,民所瞻仰”;“地之五行,所以生殖”和“九州名山川澤,所以出財用”。眾所周知,日月星辰,不僅放光明利萬物,而且能供瞻仰,指示方向。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相反相成,互為消長,變化無窮,生長萬物。名山川澤,出鳥獸,長魚蟲,提供民生財用。這就是我們說的人對自然的依存性。另一方面,社會生產(chǎn)力低下,人對自然現(xiàn)象的變化和轉(zhuǎn)換,人對自然現(xiàn)象運行的規(guī)則一無所知或者知之甚少,以為自然現(xiàn)象的變化和轉(zhuǎn)換都是隨意的和偶然的,并且是神秘的。對自然現(xiàn)象給予人類的艱難和威脅有恐懼感。這種神秘感和恐懼意識,基本上是建立在思維因果的錯位之上,知道云生于山谷,不知云生于水;認為雷電生于神,而不知生于水蒸氣與空氣之磨擦。質(zhì)言之,人類的依賴自然和恐懼自然,就導(dǎo)致對自然的崇拜,對山川的崇拜。讀過《山海經(jīng)》的人都知道,《山海經(jīng)》中的山神特別多。有人統(tǒng)計,僅《山海經(jīng)》中《五臧山經(jīng)》所載,山神之?dāng)?shù)約400位,真象葛洪在《抱樸子·登陟》中說的:“山無大小,皆有神靈”。神化是崇拜的一種方式,而且是比較原始、比較粗糙的崇拜方式?!渡胶=?jīng)·西山經(jīng)》載:“蠃母之山,神長乘司之,是天之九德也。其神狀如人而尾。”《山海經(jīng)·中山經(jīng)》載:“平逢之山有神焉,其狀如人而二首,名曰驕蟲。是為螫蟲,實惟蜂蜜之廬?!薄渡胶=?jīng)·西山經(jīng)》還載:“恒山有天神焉,其狀如牛,而八足、二首、馬尾,其音如勃皇,見則其邑有兵?!蔽鹩古哉鞑┮?,所謂“神”,不過是人造的幻影。顯而易見,這里提到的蠃母山、平逢山、恒山諸神,或“狀如人而尾”,或“狀如人而二首”,或“狀如牛而八足、二首、馬尾”,都是人與怪的統(tǒng)一,或者竟是奇與怪的綜合。這種變態(tài)的造型,是人類進行心理寄托的標(biāo)志。這種社會行為的文化心態(tài),近代學(xué)者稱之為“崇拜”。平心而論,崇拜作為一種社會文化心態(tài),所涉及的內(nèi)涵極其豐富,也極其復(fù)雜,遠不是自然崇拜或山川崇拜所能概括的。所以,我們這里說的自然崇拜或山川崇拜,只是一種原始而簡陋的形態(tài)。
應(yīng)該著重指出的是,人們制造了實際上并不存在的心靈幻影—神(這里主要指山、川、雷、風(fēng)、雨諸自然之神),給以“神”的名位,然后就按照人們預(yù)想的程序來規(guī)范自己的行動,認認真真地扮演著社會歷史角色,演出歷史生涯中許許多多的場面。我們檢索一下《二十五史》,歷朝歷代,在5000年有記載的歷史進程中,沒有一個朝代,也沒有任何一位皇帝不舉行祭祀天地神祇的。我們先看秦代祭祀山川的情況: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故嵩高為中岳,而四岳各其方,四瀆咸在山東。至秦稱帝,都咸陽,則五岳、四瀆皆并在東方。自五帝以至秦,軼興軼衰,名山大川或在諸侯,或在天子,其禮損益世殊,不可勝記。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于是自以東,名山五,大川祠二。曰太室。太室,嵩高也。恒山、泰山、會稽、湘山。水曰濟,曰淮。春以脯酒為歲祠,因泮凍,秋涸凍,冬塞禱祠。其牲用牛犢各一,牢具珪幣各異。(《史記·封禪書》)
華山以西的名山大川,“亦春秋泮涸禱塞,如東方名山川;而牲牛犢牢具幣各異”。從上文可知,祭祀名山大川,有春、秋兩祭?!叭?,借為“賽”,是冬季報神之福。歷史的慣性不僅貫穿了中國封建社會中的許多朝代,而且一直延續(xù)到清代?,F(xiàn)在北京的天壇和祈年殿,就是清王朝舉行祭天儀式的地方。壇和祈年殿是中國古代自然崇拜的物質(zhì)見證。
自然山川崇拜,包含著泰山崇拜。
泰山崇拜除了一般的山川崇拜的共同性之外,還有更特殊的因素。
唐代一位名人說過,一個人若要取得社會影響和成功,需要身逢其時,身處其地。當(dāng)然,他不便于說自身具備優(yōu)越的條件。山與人一樣,若自身具備了優(yōu)越條件,又身逢其時、身處其地,它的影響就相對的大。就泰山而言,它現(xiàn)在的海拔高度是1545米,其高度在中國高山中,并不是名列前茅,但泰山的名氣卻大大超過一般的名山。這首先是泰山雖不高,但它的造型卻特別。泰山南側(cè),一片平原,主峰突現(xiàn),直入云霄,人稱“拔地通天”,“東天一柱”。在視覺形象上,顯得特別高。不象其他名山,主峰被許多小山峰簇擁,雖有“眾星拱月”之勢,但在視覺形象上卻大大降低了高度感覺,反而顯得相對的矮。在沒有科學(xué)的測量辦法之前,人們常常依靠視覺直觀判斷,以為泰山最高,上通天庭,是合乎情理的。其次,泰山的位置是山東省的中部,以泰山為中心,南到長江,北到燕山,東到大海,西到河南西陲,在這幅員之內(nèi),也確乎沒有一座山的海拔高度可以和泰山相比。因此,說泰山“雄峙天東”,亦非過譽。需要指出的是,“崇拜”是社會現(xiàn)象,是人的社會心理態(tài)勢,屬于人文范疇,與社會歷史的發(fā)展有著極密切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中國古籍中記載泰山及其地理情況的,首稱《尚書》和《詩經(jīng)》,《尚書·禹貢》說:
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濰淄其道。厥土白墳,海濱廣斥。厥田惟上下。厥賦中上。厥貢鹽絺,海物惟錯。岱畎絲枲,鉛松怪石。萊夷作牧,厥篚枲檿。浮于汶,達于海。
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父,蒙羽其藝,大野既,東原底平。厥土赤埴,草木漸包。厥田惟上中。厥賦中中。厥貢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嶧陽孤桐,泗濱浮磬,淮夷珠暨魚,厥篚玄纖縞。浮于淮泗,達于河。這里記載的地理位置和特產(chǎn),給我們描繪了山及其附近的人文環(huán)境。盡管《禹貢》是儒學(xué)的后世傳人的作品,但其反映的事實大體可信。從《禹貢》的描述看,泰山周圍,物產(chǎn)豐富。并且自周至春秋戰(zhàn)國,泰山及其周邊地區(qū)是中國文化最為興盛發(fā)達的地區(qū),此時形成的一些著名學(xué)派,特別是儒家學(xué)派,其社會**倫理與相應(yīng)的文化心理,在200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發(fā)揮著有制衡作用的社會影響。為了將這個文化發(fā)展的過程搞清楚,我們追述一下已經(jīng)掌握的資料,是有說服力的。
在泰山周圍,我們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人類活動依據(jù)是在新泰市劉杜烏珠臺村的智人化石。1966年,在該村南鳳凰山與玉皇山之間的溝壑中,發(fā)現(xiàn)少女左下臼齒化石一枚,其時間距今約5萬年。同時發(fā)現(xiàn)的,還有馬、牛、豬、鹿、虎、披毛犀等哺乳動物的牙齒化石。這些發(fā)現(xiàn),不僅說明5萬年前泰山附近有人類生存,而且具備了人類生存的自然基礎(chǔ)和條件。
到新石器時期,泰山周圍的人類活動更為頻繁。現(xiàn)在已發(fā)掘的遺址有:泰安市郊區(qū)的大汶口遺址、泰山區(qū)省莊鎮(zhèn)的柳杭遺址、萊蕪市萊城區(qū)的汶陽遺址、郊區(qū)道朗鄉(xiāng)大馬村附近的龍門口遺址、郊區(qū)滿莊鎮(zhèn)西北的中淳于遺址、郊區(qū)徂徠鎮(zhèn)汶河?xùn)|岸的橋溝遺址等等。其中,大汶口遺址規(guī)模最大,內(nèi)涵最為豐富。
從1959年至1978年,曾3次在大汶口進行遺址發(fā)掘。發(fā)掘結(jié)果,大汶口文化遺址坐落在寧陽縣磁窯鎮(zhèn)堡頭村和泰安市郊區(qū)汶口鎮(zhèn)衛(wèi)駕莊之間,跨汶河南北,總面積約80萬平方米,除出土陶、玉、石、骨器外,最為人注目的,當(dāng)是墓葬形式。據(jù)發(fā)掘報告,墓葬以男、女分葬為主,也有成年男女合葬的,女性處于從屬地位。大約在大汶口文化時期,母權(quán)制開始消失,而父權(quán)制已產(chǎn)生。隨葬品的數(shù)量、質(zhì)量有明顯的差別。有的一墓之中,隨葬品多達180件,有的一墓之中,空無余物。我們感興趣的是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刻紋。我們雖然在大汶口文化遺址中未見到大山崇拜的痕跡,卻在屬于大汶口文化時期同一類型文化遺址──山東莒縣陵陽河諸城前寨遺址中有了驚人的發(fā)現(xiàn)。
這一圖象引起了人們的廣泛興趣,或釋為“旦”,以為上為日,中為云氣,下為山(于省吾說);或釋為“炅”,以為上為日,中為火,下為山(唐蘭說);或釋祭器,以為“這種陶器很可能與祭祀活動有關(guān),是一種祭器”(高廣仁說)。我以為,于省吾和唐蘭的看法是首先假定該圖形是文字,于是從文字的形狀去推測,雖不免言之成理,但疑點太多。以“旦”字論或以“炅”字論,都舍棄了下面的“山”,就形狀大小而言,“山”形占圖象1/2以上。眾所周知,先民的圖象,常常是所重視的事物畫得特別大。例如一些反映生殖崇拜的石刻圖案將生殖器官比例放大,以示重要。因此將“山”形從圖象中抹去或簡省掉,顯然是難以令人首肯的。以為該圖形所在陶器為祭器,進而推測該圖形是祭祀活動的圖形,和于、唐二家有明顯的區(qū)別,即從假定為文字而另立新說,判為圖形。我們以為,就圖象而言,判為圖形比判為文字更接近事實。但是判為祭器或祭祀活動的圖形卻疑竇叢生。一是我們所見的圖形是一個殘片的圖形,并未見該陶器的整體形象,當(dāng)然不能確定其真的是祭器;二是即使是真祭器,那么祭器上本身不一定圖畫自身形象,也不一定非圖畫祭祀活動圖象可;三是古時祭祀中的“柴”“望”是射獵生活經(jīng)驗的神化,并且也不一定非在高山之上進行,因此,將該圖形釋為“柴”的祭祀,根據(jù)不足;四是圖象的中間部分是“云氣”還是“火”,歷來看法不一,據(jù)圖象直觀而言,釋“云氣”較釋“火”為優(yōu)。釋為“柴”祀的理由,其核心在中間,若中間不為“火”,則立論無據(jù)。
我個人以為,該圖象所反映的是先民的自然崇拜意識。在先民的腦海里,自然現(xiàn)象的變化神秘莫測。日出日落,云來云去(雨來雨去,風(fēng)來風(fēng)去),天的轉(zhuǎn)換,驚詫莫名,念念不忘,圖之于形,以示紀念?!吧健毙翁卮螅窍让裼^察天象變化的參照系數(shù)的緣故。因此,我們可以說,該圖象是先民自然綜合崇拜的藝術(shù)創(chuàng)意圖。人類在自然崇拜的過程中,綜合崇拜或者整體崇拜與局部崇拜或個體崇拜是同時并存的。該圖象在表達整體崇拜意識的同時,顯然又重視了“山”的個體崇拜,這就是為什么將“山”的形體畫得如此巨大顯要的原因。
從原始的天真到文明的困惑,人們對泰山的崇拜越來越強化,越來越復(fù)雜化。質(zhì)言之,歷史發(fā)展到西周、春秋、戰(zhàn)國之際,泰山崇拜就由先人無知的天真進入哲人的深思熟慮,由簡單的圖畫轉(zhuǎn)換為精巧構(gòu)思的著述,哲人的智慧之光,將泰山的形象照耀得更加光輝燦爛!
眾所周知,從西周到戰(zhàn)國,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文化繁榮期,著名的百家爭鳴和他們的傳世之作,給中國文化學(xué)術(shù)史以極其深遠的影響,以在齊魯兩地成長而對中國文化心態(tài)產(chǎn)生深遠影響的管仲、孔丘、孟軻而言,他們不僅對泰山崇拜,而且對泰山進行了考察和研究?!豆茏印芬粫性沼小斗舛U篇》,專門記述泰山封禪的歷史,司馬遷著《史記》時曾加以征引,只是全文沒有傳下來,令人遺憾。但是,我們說管仲是第一位研究泰山封禪史的人,卻不為過。正因如此,管仲對泰山封禪十分關(guān)心。據(jù)《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齊恒公曾經(jīng)要求封禪泰山,但被管仲制止:是時周室微,唯齊、楚、秦、晉為強。晉初與會,獻公死,國內(nèi)亂。秦穆公辟遠,不與中國會盟。楚成王初收荊蠻有之,夷狄自置。唯獨齊為中國會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諸侯賓會。于是桓公稱曰:“寡人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離枝、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馬懸車登太行,至卑耳山而還。諸侯莫違寡人。寡人兵車之會三,乘車之會六,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昔三代受命,有何異于此乎?吾欲封泰山,禪梁父?!惫苤俟讨G,不聽;乃說桓公以遠方珍怪物至乃得封,桓公乃止。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有“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威望和功績,尚不能封禪泰山,由此可見,泰山在當(dāng)時人的心目中,其地位何等崇高,其影響是何等巨大。至于孔孟,他們對泰山就更為關(guān)注。《孟子》一書不僅提到泰山,而且將泰山作為高大、穩(wěn)重的意蘊注入行文之內(nèi),著名的“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話,就是孟軻在談話時引用孔丘的名言: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觀水有術(shù),必觀其瀾。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達?!憋@而易見,“登泰山而小天下”是孟軻轉(zhuǎn)述孔丘的話,孟軻轉(zhuǎn)引此語,是作比喻,重在“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后人將“游于圣門者難為言”淡化,強化泰山高,登泰山則心胸開闊,心雄志壯,是流傳中的變化。但是,不管人們對“登泰山而小天下”作何等理解,也不管人們賦予“登泰山而小天下”以何種新的意蘊,作為孟軻本人,泰山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和文化意義,是十分明確的。至于孔丘,他不僅到過泰山,而且對泰山十分景仰?!妒酚洝た鬃邮兰摇贩Q:“孔子病,子貢請見??鬃臃截撜儒羞b于門,曰:‘賜,來何其晚也?’孔子因嘆,歌曰:‘太(泰)山壞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彼炎约旱纳腿松鷥r值觀念與泰山聯(lián)系在一起,可見泰山此時已成為人們心目中的高貴偶象??鬃邮侵袊枷虢绲闹潦ハ葞煟救斯馀R泰山,一方面是泰山崇拜的事實存在,另一方面又強化著泰山崇拜,互為因果,相得益彰。今日泰山的“孔子登臨處”和“望吳勝跡”還使人留連忘返、不勝其情,是泰山的光輝,也是孔子的光輝;是孔子的遺跡,也是泰山的勝景??鬃拥教┥?,還和孔子的“仁政”學(xué)說密切相關(guān):孔子過泰山側(cè),有婦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一似重有憂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狈蜃釉唬骸昂螢椴蝗??”曰:“無苛政。”夫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于虎也。”(《禮記·檀弓下》)
《禮記》一書,雖然是西漢人編定的,但其內(nèi)容,大都采自先秦典籍。我們已經(jīng)說過,從眾多典籍看,孔子到過泰山是無可懷疑的。我們想指出的是,孔子學(xué)說的**價值觀就是“仁政”。他一生周游列國,反復(fù)宣傳,反復(fù)失?。环磸?fù)失敗,反復(fù)宣傳,孜孜以求,終身不懈,其目的就是“仁政”。而“仁政”在中國2000多年的歷史行程中,對中國知識分子起過勾魂攝魄的作用。這是因為作為“仁政”的社會**倫理,既能滿足中國知識分子的社會**價值觀念的需要,又能滿足中國知識分子個人人格價值觀念的需要。它既強調(diào)“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社會結(jié)構(gòu)的完整性與嚴肅性,又堅決反對“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破壞社會結(jié)構(gòu)穩(wěn)定的不規(guī)則性和隨意性。所以,主張“仁政”,就必然要反對“苛政”??鬃舆^泰山側(cè),通過婦人哭于墓反對“苛政”?!翱琳陀诨ⅰ背蔀橹袊糯?*學(xué)中一個著名的命題。反過來說也是一樣,反對“苛政”,就必然導(dǎo)致提倡“仁政”??鬃訉W(xué)說的**主張和泰山聯(lián)系在一起,無疑會強化泰山的**、文化地位。
從社會行為學(xué)的規(guī)則看問題,凡是人類社會注視的熱點,就常常產(chǎn)生崇拜、神化、迷信,在人類歷史的前期,尤其如此。按照我們現(xiàn)在能看到的史料,例如《史記·封禪書》及其引用的《管子·封禪篇》,大約可以推知在原始社會中,東夷各部落就開始了泰山崇拜,只是由于史料的不足,我們難以詳細陳述。只能依據(jù)現(xiàn)有的史料,作大體的描述?!渡袝に吹洹份d“歲二月,東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覲東后。”這一段記載,大體描述了古代各部落之間的聯(lián)系。我們想說的是,這種聯(lián)系是通過在泰山舉行祭祀儀式進行的。文中的“東后”,前人注為“東方之諸侯”,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東夷各部落。這里的文字充分證明:泰山是東方各部落相互聯(lián)系的凝聚點?!逗鬂h書·烏桓傳》就說:“中國人死者魂歸岱山?!睆埲A《博物志》也載:“泰山一曰天孫,言為天帝孫也。主召人魂魄。東方萬物始成,知人生命之長短。”拋開時間的順序,單純從意識形態(tài)的角度看問題,《后漢書·烏桓傳》和張華《博物志》提出的問題,是人類意識到生命問題的最感困惑的命題。質(zhì)言之,人何以生,或者說從何處來;人何以死,或者說死向何處,生命之謎的開始和結(jié)束,維系著人類的歡樂和痛苦,維系著人類的成功與失敗。這樣一個既富于哲理性又富于現(xiàn)實的問題和泰山聯(lián)系在一起,大約和下面兩個事實有關(guān):
一、泰山地區(qū)是處于中國幅輿的東方。在人的視覺感受上,日出東方,光明來自太陽,東方是一天的開始,也是萬物之始。
二、中國的陰陽家以為,世界靠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化生萬物。陰陽五行相生相克,是一個矛盾的統(tǒng)一體。五行又和方位相關(guān),東方為木,南方為火,西方為金,北方為水,中央為土。東方木,草木旺盛,則東方主生。泰山在東方,泰山亦主生。因為陰陽五行相生相克,是矛盾的統(tǒng)一體,主生,則當(dāng)主死,召人魂魄,魂歸岱山,是自然的推理。因此,泰山又是生死輪回的神秘之府。泰山在世俗社會的眼光里,是神靈與世俗人生的統(tǒng)一體。誠然,人死之后,魂魄不歸泰山,人的出生,也不是因為從泰山獲得了輪回轉(zhuǎn)世的機會才重返世界,但在科學(xué)并未昌明的時代,輪回轉(zhuǎn)世之說,卻吸引了許許多多人的注意;在科學(xué)已經(jīng)昌明并且已經(jīng)解決了人的生死之謎以后,輪回轉(zhuǎn)世之說依然吸引了一些虔誠的宗教徒。這就是在一個相當(dāng)長的歷史時期內(nèi),人們崇拜泰山,舉行非同尋常的祭祀大典,來宣泄內(nèi)心情結(jié)的實質(zhì)。
此外,隨著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人類的物質(zhì)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人類的審美活動日益增多,審美意識日益復(fù)雜。自然,原本是人類依存和恐懼的對象,逐漸轉(zhuǎn)化出審美的要求而成為審美對象,由恐懼山川云雨的變化到欣賞山川云雨的奇麗。于是,山,泰山又逐漸成為人們審美崇拜的中心:“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峻極周以遠,層云郁冥冥。梁父亦有館,蒿里亦有亭。幽岑延萬鬼,神房集百靈。長吟泰山側(cè),慷慨激楚聲?!保憴C《泰山吟》)“峨峨東岳高,秀極沖清天。巖中間虛宇,寂寞幽以玄。非工復(fù)非匠,云構(gòu)發(fā)自然。器象爾何物,遂令我屢遷。逝將宅斯宇,可以盡天年?!保ㄖx道韞《泰山吟》)“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泰山進入人類審美領(lǐng)域,或者說進入文學(xué)領(lǐng)域,大約是從《詩經(jīng)》開始的,《魯頌·前宮》中的“泰山巖巖,魯邦所詹。奄有龜蒙,遂荒大東”,后來張衡《四愁詩》中的“我所思兮在太(泰)山”,都只將泰山作為地名列入。不過,細加體味,“泰山”一詞列入詩中,雖然處陪襯地位,但是,在作者看來,泰山依然與高大、壯麗、地位顯要等意蘊相聯(lián)系。到三國的曹植,才在《驅(qū)車篇》、《仙人篇》和《飛龍篇》中將泰山作為作品的主要描繪對象,也就是說,將泰山作為作品的本體。曹植在另一首詩中公開宣稱“我本泰山人”(《盤石篇》)。他對泰山的感情可想而知。當(dāng)然,曹植并非泰山人,他之所以如此宣稱,是因為泰山是仙人之府,群神所居。曹植本人與兄曹丕之間既有權(quán)力的糾葛,又有說不出的情感糾葛。曹丕即帝位之后,不免對曹植施加種種壓抑和迫害,曹植感慨非凡,傷心透頂,借游仙以寄慨。對泰山興味特濃,興致所至,宣稱“我本泰山人”,表明對人寰的厭倦。此處所引錄的陸機《泰山吟》在歌頌泰山的同時,也還帶著神鬼的興味。只有杜甫的《望岳》,才脫盡神鬼的神秘,純粹將泰山作為審美對象,歌唱她的形體高大,氣象雄偉,使泰山進入了新的精神殿堂,成為一種體現(xiàn)新的價值觀念的自然載體和藝術(shù)載體。
總之,從遠古的自然崇拜、山川崇拜到后世的泰山崇拜和社會對泰山的賞識,在不斷地強化泰山在人們心目的人文文化地位,這是歷代帝王在泰山封禪和舉行祭祀的重要原因。當(dāng)然,每一位帝王的封禪或祭祀,還有他們各自的原因。這,我們將在其他章節(jié)里敘述。
泰山 - 神話傳說
泰山
東岳大帝 東岳大帝是道教因襲民俗崇奉的泰山神。泰山古稱東岳,自古受著人們的崇拜。其后,人們將其擬人化,給它取姓氏名諱,定婚配子女。漢代緯書稱:“東方泰山君神,姓圖名常龍?!薄短接[》卷三百九十七引張華《博物志》稱泰山神有女,“嫁為西海之婦”。《魏書》卷五十二《段承根傳》又稱泰山神有子與段暉同學(xué)。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八更稱東岳有子五人,“惟第三子,后唐封威權(quán)(或作“威雄”)大將軍,本朝封炳靈侯。”特別重要的是:民間認為泰山是人死后靈魂的歸宿之地,泰山神是陰間鬼魂之最高主宰。此信仰蓋起于西漢。漢代緯書《孝經(jīng)援神契》曰:“太山天帝孫,主召人魂?!薄皷|方萬物始,故主人生命之長短”。近代于東漢墓出土的“鎮(zhèn)墓券”中,亦有“生人屬西長安,死人屬東太山”,“生屬長安,死屬太山,死生異處,不得相防(妨)”之語。此外,史籍中又多記人死后赴泰山任泰山府君、泰山令、泰山錄事等事?!赌鲜贰肪砣摺渡驊c之傳》稱,沈僧昭少事天師道,“時記人吉兇,頗有應(yīng)驗。自云為泰山錄事,幽司中有所收錄,必僧昭署名。”
東岳為首 盤古開天東岳為首天下名山無數(shù),歷代帝王和蕓蕓眾生何以獨尊東岳泰山呢?這還要從開天辟地的盤古說起。傳說,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剛分,有一個叫盤古的人生長在天地之間,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厚一丈,盤古也每日長高一丈。如此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他就這樣頂天立地生活著。經(jīng)過了漫長的一萬八千年,天極高,地極厚,盤古也長得極高,他呼吸的氣化作了風(fēng),他呼吸的聲音化作了雷鳴,他的眼睛一眨一眨的,閃出道道藍光,這就是閃電,他高興時天空就變得艷陽晴和,他生氣時天空就變得陰雨連綿。后來盤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后終于溢然長逝。剎那間巨人倒地,他的頭變成了東岳,腹變成了中岳,左臂變成了南岳,右臂變成了北岳,兩腳變成了西岳,眼睛變成了日月,毛發(fā)變成了草木,脂膏變成了江河。因為盤古開天辟地,造就了世界,后人尊其為人類的祖先,而他的頭部變成了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稱為至高無上的"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岳之首。
重于泰山,輕于鴻毛 司馬遷與“重于泰山,輕于鴻毛”西漢著名的歷史學(xué)家、思想家和文學(xué)家司馬遷,對泰山的欽敬之情是眾所周知的。西漢元封元年,漢武帝第一次封禪泰山,司馬遷的父親作為史官,本應(yīng)來泰山參加封禪,但是他卻因故留在洛陽。他對參加封禪視為他政治生命中的一件大事:不能東行參加封禪大典,令他異常遺憾和失望,終于憂鎖成疾,臥床不起。這時,恰好司馬遷外游歸來與父親相見,于是他握著司馬遷的手流著淚說:“我們的祖先是周朝的官吏,遠祖還有大功于夏,是百官之長,后世逐漸衰弱,難道天將滅絕于我嗎?你如果能繼任太史官職,那就能繼承祖業(yè)了?,F(xiàn)在漢朝的天子繼承了數(shù)千年來封禪泰山的大統(tǒng),封禪于泰山,而我卻不能隨行,這是命中注定的呀!我死之后,你一定會繼任太史官職的,做了太史不要忘了我所渴望的著書立說的意愿?!彼抉R遷從父親的言談話語之中看出參加封禪泰山的大典對光宗耀祖是何等重要。司馬遷沒有辜負父親的愿望,即使在受了宮刑之后,仍矢志不移,決心忍辱完成父親未競之業(yè)。他在給好友任安的《報任安書》中,表達了他受刑之后的痛苦心情,并提到寫作《史記》的意圖和完成的決心。就在這篇著名的書信之中,司馬遷把泰山融入千古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可見,在司馬遷的心目中,泰山是一個莊重、威嚴、雄偉可親的象征。后來,人們使用“泰山”“鴻毛”這兩種輕重反差極大的物體來比喻輕重懸殊的兩種事情。
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的來歷凡是爬泰山的人,不論內(nèi)客還是外賓,沒有不拜見泰山奶奶--碧霞元君的。有的慷慨解囊,施舍錢鈔;有的虔誠叩首,五體投地。據(jù)說,碧霞元君能為眾生賜福,消病去災(zāi),所以泰山的香火至今繚繞不絕,每年春天,都有許多人從外地紛至沓來,進香許愿。
泰山石敢當(dāng)現(xiàn)在在處理房子缺角的時候,不二的選擇是泰山石。上古之時有很多禁忌和崇拜,石崇拜就是其中很特別的一種崇拜,而泰山作為黃帝登仙之處更具有神秘的力量,所以連泰山的石頭都是天下無敵的。小石碑(或小石人)立于橋道要沖或砌于房屋墻壁,上刻(或書)“石敢當(dāng)”或“泰山石敢當(dāng)”之類,要禁壓不祥之俗,在民間甚為流行。 泰山石敢當(dāng)是如何來的呢?這里面又一段傳說。 屋角的石敢當(dāng)石牌
傳說,泰山腳下的一個村子里住著一個青年,姓石,名敢當(dāng)。他非常的勇敢,而且同情貧苦的窮人。在泰山一帶很有名。一些人被欺侮了的人就找石敢當(dāng)替他們打抱不平。
泰安城南的汶口鎮(zhèn)有戶人家,一對老夫妻只有一個女兒。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每到太陽下山以后,只見東南方向刮來一股妖風(fēng)直鉆姑娘的屋里。天長日久,這個姑娘變得面黃肌瘦,非常虛弱。找了許多醫(yī)生也治不好她的病。這時有人說:“看來是妖氣纏身,光吃藥是治不好的。聽說泰山上有個石敢當(dāng)很勇敢,何不找他來想想辦法?”
石敢當(dāng)說:“這事好辦,找來十二對童男童女。一人一面鑼。再準(zhǔn)備一盆香油,把棉花搓成粗燈芯,還要一口鍋,一把椅子,只要這些東西都備齊了,我一定能把妖怪拿住?!?只見他把燈芯放在香油盆里,點燃了油燈。他用鍋把盆子扣住,坐在旁邊,用腳挑著鍋沿,這樣,雖然點著燈,遠處看不到燈光。天黑了,隨著一陣呼呼的響聲,從東南方向竄出一股妖風(fēng)。石敢當(dāng)一腳踏翻鍋,油燈立刻放出了耀眼的光芒。十二對童男童女同時敲響了鑼鼓。妖怪一進屋,看見了燈光,聽到了響聲,趕快閃了出去,朝南方逃跑。這股妖風(fēng)后來到了福建,繼續(xù)作威作福。福建的一些農(nóng)戶也被妖風(fēng)纏身,患了重病。人們打聽來打聽去,聽說泰山有個石敢當(dāng)能驅(qū)除妖怪 ,就把石敢當(dāng)請到了福建。石敢當(dāng)用老辦法把妖怪趕走了……這妖風(fēng)又逃到了東北,東北有些姑娘也得了重病,人們又把石敢當(dāng)請到了東北。
石敢當(dāng)想:“我趕它一回,它就逃到別處,全國這么大,我怎么跑得過來呢?對,泰山有很多石頭,我請石匠在石頭上刻上我的家鄉(xiāng)和名字--泰山石敢當(dāng),誰家鬧妖風(fēng),就把這石頭放在誰家的門外,妖怪就不敢進去了?!?div style="height:15px;">
以后,泰山石敢當(dāng)降妖的事越傳越遠,以后,人們?yōu)榱吮苄八匀藗冊谏w房子的時候,總是把刻有“泰山石敢當(dāng)”的石頭砌在墻上或放在門口,用來避邪。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zhǔn)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五岳劍派中泰山派的掌門—— 石敢當(d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