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涂莽撞絕非仁,欲成其仁必有智。
《論語》第六篇第二十四章:
【原文】
宰我問曰:“仁者(有仁德的人)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善垡?,不可罔也?!?/p>
【譯文】
宰我問道:“有人告訴仁者井中有人,會跟著入井嗎?”夫子說:“為什么會這樣呢?仁者可以被騙去看去救,但不能陷他入井。他可被騙,但不會因騙而迷惑糊涂?!?/p>
【悟讀】
柔閑歲月千般愿 ,莽撞年華一如初。
逝,往;陷,陷害;欺,被騙;罔,迷惑。本章的解讀是 :“君子可前往看清事實,不可以被陷害入井;可以被騙,但不能深陷其中而迷惑?!?/p>
宰予,字子我,亦稱宰我,春秋末魯人,“孔門十哲”之一。好學(xué)深思,能言善問,是孔門唯一一個敢正面對孔子學(xué)說提出異議的人。
這章宰予實際上提出了兩個問題。其一,井中掉人是謂有仁,仁者如何成仁?;其二,如何對待一個有志于仁的君子?
孔子的教育總方針是“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那井中有仁,是不是就要跟從而依于仁呢?這是一個關(guān)乎仁與智的話題。
面對這么一個兩難的話題,孔子明確告訴弟子們要清醒明覺,回到當(dāng)下,看清實相,不可莽撞,不可迷惑。譬如不會游泳而跳進河里救人,精神雖可嘉,行為卻愚蠢。救人的方式多種多樣,何況可能還有人設(shè)了圈套或制造謠言。
孔子的回答受到一些人的批評,他們以為孔子的說辭為君子不誠心救人找到了一個借口,與他一貫倡導(dǎo)的“見義不為非君子”的觀點截然相反。孔子的回答,其實是要我們理智的處理仁與智的關(guān)系,孔子認為仁和智是密切聯(lián)系的,有仁德的人同時也要有智慧,不能愚仁,孔子有言“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我們也可據(jù)此說“仁者必有知,知者不必有仁”。
糊涂莽撞絕非仁,欲成其仁必有智。
真正的君子,應(yīng)該時時刻刻保持清醒的頭腦。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