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李相敏 · 主播丨夜小黑
著名的人本主義思想家弗洛姆曾發(fā)出過這樣的感慨,即使在當下社會依然振聾發(fā)聵:“如今我們遇到的是這樣的人:行動和感覺如同機器人一般,從來不會有自己的真正經(jīng)驗,完全自以為是地行事;他用做作的微笑代替了真正的笑聲,用無聊的饒舌替換了坦誠無私的交談,用陰沉的失望取代了真正的悲慟。”
這個物質(zhì)社會出現(xiàn)了很多“精致利己主義者”,面對他人,很多人習慣性戴上面具進行“表演”,為了做而做,為了結(jié)果而做,讓許多事情走向“形式主義”,甚至面對自己時,不愿接受真實的自己,內(nèi)心失去肅莊恭敬的誠意,違背自己的靈魂。
有句段子說,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真誠呢?雖然是一句玩笑,但卻不乏深意。
活出本色,用至真至誠對人對己,是這個時代應該召喚的精神。人心不需要繁冗的裝飾美化,讓內(nèi)在美無暇展示就是大智慧;生活也不需要過多的套路羈絆,自然的活法必有其迷人之處。
本色就是“真”,在遵守基本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前提下保持自我本色,不矯揉做作,不冗余修飾,以本真一面示人,聽從內(nèi)心的召喚;本色也是“誠”,相信心誠則靈的奧秘,秉持正念的能量核,懷一顆精誠所至、至死不渝的真誠之心,坦蕩游走于大千世界。
內(nèi)觀己心,外察世界,啟迪多元思維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天然的,身體形貌與精神世界都是獨立于世的,這是禪家所說的“自性”,是我們的“本心”。這份自性應當是不生不滅的,是無可撼動的。每個人應擔當起探索發(fā)掘自己生命價值的任務,順從本心,保持本色,用真誠的態(tài)度面對世界、面對自己。
真誠,是人的立身之本
“誠”是儒家思想的一大智慧。在明代大儒王陽明看來,真誠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拔┨煜轮琳\,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誠是心之本體,我們應當時時“思誠”,以發(fā)自內(nèi)心的無染真誠,回應內(nèi)心的種種聲音。用格物致知的工夫,發(fā)現(xiàn)生命的良知所在。
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孔子曾說過這樣一句話,道出了真誠對于為人的重要。“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nbsp;
一個慣于巧言令色、討好他人、做足表面功夫的人,這樣的人毫無真實感,孔子恥與之為伍;若一個心懷仇怨,卻把這份情感隱藏,還去和所恨之人假裝友好的人,這樣的人同樣沒有最基本的真誠,孔子也不屑于這樣。
以真誠待人處事,便能架起人與人之間信任的橋梁,從而成大事、立大本。
孔子的心得也與《菜根譚》說過的“人心一真,便霜可飛,城可隕,金石可貫。若偽妄之人,形骸徒具,真宰已亡,對人則面目可憎,獨居則形影自愧”有相通之處。
人心一真,便有千種可能。人心若做到至誠,就可感動上天,激發(fā)奇跡的生發(fā);若人心虛偽,這樣的人只是空有皮囊的行尸走肉,真正的靈魂實則早已消亡。
真誠,是生命機趣的激發(fā)
人類是一種追求意義感的動物,意義是我們頭腦的精神食糧,是我們前進的引擎動力。
若我們把人生的意義感定格于外在世界時,一切不可控的種種因素會讓我們無從應對,逐漸會迷失內(nèi)心的方向;而當我們把意義感植根于內(nèi)在世界,向內(nèi)延伸,釋放生命的本色,活出真誠的態(tài)度,我們便能彈奏出到與生命契合的天籟,激發(fā)人生的機趣與生機。
心若無矯飾,就如同沒有無漣漪的水流一樣自定,便如無蒙塵的明鏡一樣透亮。
《菜根譚》說:“霽日青天,倏變?yōu)檠咐渍痣?;疾風怒雨,倏轉(zhuǎn)為朗月晴空。氣機何當一毫凝滯?太虛何當一毫障塞?人心之體,亦當如是。”
自然世界并無絕對的運行規(guī)律,晴空萬里、暴風驟雨交迭反復,運行無止無息,卻又無比通暢,毫無阻塞。人的心性也應如自然一般,順暢自如、毫無滯塞。
真正的自得決不是任何外在所給予的,過于向外妥協(xié)讓步,盲目追求心非所屬的東西,心靈就會遍布塵埃。不妨固守自我本性,忠于內(nèi)心之聲,坦然自若地去追求屬于自己的真實,不為外物左右,不為寵辱俘虜,心則如清風明月,纖塵不染,雜念俱無,獲取真正的幸福平靜,也就達到了“自在”狀態(tài)。
正心正舉,撥迷見智,開啟自在之門
保持本色,當有自知之明
老子曾說:“自知者明,自勝者強?!蔽覀兩钪幸渤Uf:“人貴有自知之明”。
當我們丟掉“假面具”,心中多一份明確,才能客觀正確地評價自己和洞察事物,就會看到自己真實的靈魂。如此就不會求于物質(zhì),不為利益所誘,也就不會喪失自我,才能在紛繁的世界中保持自己的本色,找到屬于自己的真正價值。
古代的隱居賢者嚴光就是一位深解處世之道又有自知之明的賢人。年少時嚴光曾與劉秀少年同游交好,后來劉秀成為九五之尊后,曾命嚴光入朝為官,但嚴光卻婉言拒絕。他視榮華富貴為草芥塵埃,深知政治叢林法則險惡,憑他自由不羈的性格難免在宮廷之中不自在,更唯恐因為不慎觸犯龍顏,反倒不如隱居山中、自由自在活出人生本色來得瀟灑快樂。
沒有自知之明的人,必然是自以為是、利令智昏。只有先真正看清自己,這樣的人生才不是違背本心的人生。少花些心力逐名利,多花些時間和自己交談,才會明白生活的意義,才不會給自己留有遺憾。
保持本色,當擺脫教條束縛
經(jīng)驗規(guī)則是人類智慧的總結(jié),但一定程度上也易成為進步的絆腳石。太多“套路”在心,必然讓自己沉重不堪。尤其在道家思想的視角看來,一味用所謂“規(guī)范模式”來校正約束自己,一定程度是違背了人的本性,應當有所取舍。
《世說新語》中記載過這樣一則故事。
東晉太尉郗鑒想為寶貝女兒覓得一乘龍快婿,考慮到王家是門閥世家,又聽聞王家男嗣個個才貌雙全,他便將自己擇婿的想法告訴了王導,王導對此非常認可,表示太尉可到王家隨心擇選。于是,郗鑒就命心腹帶重禮來到王家。王府子弟聽說郗太尉派人覓婿,都相當重視悉心打扮一番來相見,態(tài)度也比較矜持。但尋來覓去發(fā)現(xiàn)少了一人,大家隨即來一處書房,只見一位男子袒腹仰臥在靠東墻的床上,對此事獨若不聞,無動于衷。這時郗鑒一錘定音:“正此好!”心滿意足地選定了女婿人選。
這個青年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書法家王羲之,這則故事也是成語“東床快婿”的來源。“佛系”青年王羲之并不因?qū)Ψ缴祥T選婿就刻意裝飾自己,這就是“顯其真”“示其誠”,也是魏晉風度的最佳詮釋。畢竟偽裝自己只會丟失自己,有些時候,忘記所謂套路的束縛,不人云亦云,不亦步亦趨,以真誠之心應對萬事萬物,更能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的生命調(diào)性。
相信隨著人生閱歷的疊加,我們將會發(fā)現(xiàn),其實羨慕就是無知,模仿就是自毀,必須保持本色,保持內(nèi)心對世界與自我的一份真誠,才是生活的本真法則。
能夠不為外在左右,不為世俗淹埋,忠于自己內(nèi)心,為自己創(chuàng)造一處精神舞臺,在其中演奏專屬的生命交響樂與圓舞曲,不亦快哉!
·end·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