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行(讀作heng,同“橫”音),這里是作名詞用,意思為功行,道行。深,不是深淺的深,因為深淺是相對的,是有限量、有邊際、有分別的。這里的深,是甚深廣大之意,連深也不可得,因遍果滿,一切無礙。“行深”意思是說,觀自在菩薩道行甚深廣大、圓滿無礙。“般若波羅蜜多”,在講解經(jīng)題時已講過了,意思是觀自在菩薩起用眾生皆具有的無上般若妙智,照破了無明,以通世法、出世法圓融無礙的真智與真理契合,消盡我執(zhí)、法執(zhí),了卻分段、變易二死,到達(dá)了生死苦海的彼岸之上,真正大自在了。小乘圣人雖然有智慧,但不是究竟的大智慧,般若不圓,他們只了了分段生死,而未了變易生死,不能說是般若波羅蜜多。
  時照見五蘊皆空,
  對于佛經(jīng),可以各抒己見。《心經(jīng)》一直被讀為:“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為什么我要把“時”字和“照見五蘊皆空”放在一起呢?這里需要詳細(xì)地說明一下。
  第一,這里說“時”,而實無時,皆是善巧方便故。所謂“時”,實在是由我們眾生的妄想構(gòu)成的。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一瞬間、多劫等等,皆因分別而致,無不都是我們思想妄動之故。佛法亙古至今,始終不離當(dāng)念,本無所住。心動時,因分別所致,有了前時、后時。心若不動,則時時刻刻都一樣,無有分別,還有什么過去、現(xiàn)在、未來呢?還有什么時間的分界線呢?科學(xué)家曾提出,如果我們能夠發(fā)明一種超光速飛船(現(xiàn)在我們只能達(dá)到超音速的水平),那么,好幾萬年前的事情,均能夠顯現(xiàn)在眼前。但這僅僅是個理論而已,科學(xué)界對此還是望洋興嘆、望塵莫及的。因為現(xiàn)在的科學(xué)技術(shù)水平還遠(yuǎn)遠(yuǎn)做不到這一步。然而,我們?nèi)说淖孕詤s能夠起到這樣的妙用。假如我們一念不動,妄想不生,那幾千年、幾萬年前發(fā)生的事,乃至還未發(fā)生的將來的事,都會映現(xiàn)在眼前。天臺宗的開山祖師智者大師讀《法華經(jīng)》,當(dāng)讀到藥王品時,入于法華三昧,昔時釋迦佛祖靈山說法勝會的情景,象電影、電視一樣一一顯現(xiàn)在眼前。所以說,如果我們果真能徹見自己的佛性、法性,那就不會著在所見一切事物的相上,而只見自性。真見性者,是沒有時間分別的。當(dāng)然,觀自在菩薩也在其中了。
  第二,前面已介紹了“行深”的含義。“行”不是動詞,而是名詞。“時”放在后句首。這四句話的意思是:觀自在菩薩圓證了性體,消盡了我執(zhí)、法執(zhí),了了分段、變易二死,到達(dá)了生死苦海的彼岸之上,道行甚深廣大,圓滿無礙。時時刻刻照見五蘊皆空,真空顯妙用,五蘊都變成妙用了,時時刻刻大自在,沒有任何苦厄可言了。
  第三,如果把“時”放在前句尾,且把“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中的“行”當(dāng)作動詞講,那就很容易產(chǎn)生一個錯覺: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之時,則可照見五蘊皆空;而不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之時,則不會照見五蘊皆空。由此又會出現(xiàn)一個問題,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時間究竟有多長呢?猶如一些人提出“明心見性的時間有多長”一樣。我們修法,例如修禪宗,參一句話頭,參到破本參,開悟了。這個破本參,是“前念已斷、后念未生”,這個一念不生的時間究竟有多長呢?五分鐘?十分鐘?還是更長時間?開悟了之后又怎么樣呢?念頭一起不就完了嗎?我們做功夫,是不是要把這個無念的時間保住并延長呢?等等,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問題。今天講到這個“時”字,有必要和大家講清楚。
  首先,我肯定地告訴大家,上面這些說法都是錯誤的。我們假如真的見性,一見就徹見,一見就永見,就時時刻刻處處見性。絕不是一時見,一時不見;也不是上座修法時見,下座就不見。不存在見性的時間一開始是多少多少分鐘,然后再慢慢地保住并延長這個“無念”的時間。這純屬不懂,不明白什么是性,不曉得見性是怎么一回事,純屬胡猜亂想,并且對于“無念”的理解也是錯誤的。所謂“無念”者,是念起不住、不停留,絕不是說多少多少分鐘沒念頭。那是死的,壓制念頭不起,是不能起妙用的。即使壓制念頭不起的功夫修成功了,也只能變成木頭、石頭,這不是佛法的真諦。佛法是要應(yīng)緣起用,起大機大用,利益群生。佛法是積極的,不是消極的。假如一念不生,死在那里不動,那么,他還能起作用利益群生嗎?他還能努力工作,為眾生服務(wù)嗎?既然發(fā)揮不了作用,沒有什么用處,那么佛法也就沒有任何價值了。所以,對于上述問題我們一定要正確理解認(rèn)識。我們一旦識得佛性,這個佛性是要應(yīng)緣起用的。我們只要認(rèn)識它,而不著相,沒有私心雜念,就能夠起大機大用,就能夠無為而無所不為,就能夠證成佛果。成佛是活潑空靈的,不是死板僵化的,這才是真正的佛法。
  黃山谷是與蘇東坡同時代的大文學(xué)家,詩詞字畫都很好。他參禪的時候,晦堂禪師就叫他參一句話頭:“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因為黃山谷是個讀書人,是儒士,所以,他的師父就叫他參孔老夫子的這句話。“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就是說:你們這些學(xué)子呵!以為我有隱密嗎?我這個老師給你們講道有什么隱藏之處嗎?“吾無隱乎爾”。我和你們是開誠布公、心心相印的,沒有什么隱藏、保密的地方啊。黃山谷當(dāng)然理解孔夫子這段話的含義,說了許多義理,晦堂只是不許。黃山谷想:“我是儒士,難道連這個道理都不懂?師父這樣做,不是有意刁難我嗎?”心里很不痛快。有一次,他和師父去游山。當(dāng)時,正是陰歷八月桂花盛開的時候。風(fēng)吹來一陣桂花香,黃山谷不禁脫口而出:“好一陣木樨香呵!”木樨就是桂花。他的師父馬上抓住這個機會(這是稍縱即逝,千鈞一發(fā)之機),點他道:“吾無隱乎爾!”聞到桂花香的是誰呀?是不是有隱蔽之處啊?是不是和你有隔閡呵?“啊!”黃山谷當(dāng)下悟道了。這時,他才明白師父的良苦用心,心里很是慚愧,立即給師父頂禮致謝。
  所以,明心見性的“性”不在別處,就在當(dāng)下,時時刻刻在你的作用之間。這個性對任何人都是一樣,并沒有遮藏,沒有隱蔽,也沒有隔斷,關(guān)鍵看你是否悟到它。真的開悟見性了,則一見永見,時時刻刻都見?;蛟S有人會說:“我們多生歷劫業(yè)障深厚,恐怕一見之后,還會被夙世的業(yè)障遮蔽了,所以會時見時不見?”這種說法是沒有道理的。古人說:“千年暗室,一燈能明。”就是說,這個房間雖然關(guān)閉著,黑暗了很長時間,一千年或者一萬年。但是,你一旦打開開關(guān),電燈立即就亮了,并不是慢慢地亮起來,也不是亮了一下又黑掉了。那么,這黑暗的房間不論關(guān)了有多久,也就一下子通明了,房間里的一切東西都看得清清楚楚??v然以后這個房間的電燈又關(guān)閉了,你也會知道這個房間里放著什么東西,以及它們都放在什么地方。我們經(jīng)過歷劫生死輪回之苦,業(yè)障固然深厚,但是一旦覺悟了,見到了我們的本來,見到了我們自身的佛性,那么這個性就時時刻刻在你的作用當(dāng)中。你無時不見,無處不見,時時刻刻都徹見,時時刻刻都在性海當(dāng)中顯相起用。隨便你在動忙之中,乃至于性命出入之間都徹見。這便是一見永見、一見徹見。但我們又不能著在見上,只是顯相起用而不能著相。如果著在見上,那么這個見還是成問題的。
  一位禪師曾經(jīng)這樣形容性的作用:“夾岸桃花風(fēng)雨后,馬蹄何處避殘紅。”意思是:大路兩邊的桃花樹,經(jīng)過一場大風(fēng)雨后,落下來的片片桃花遍地皆是。若騎馬從這里走過的話,從什么地方能避開殘紅呢?殘紅就是落在地上的桃花殘片。什么地方能踏不著桃花殘片呢?這就是說,在我們生活當(dāng)中,一切都是性的作用,一切現(xiàn)象都是性的顯現(xiàn),你就在性海之中,你能離開性嗎?它時時刻刻都在你六根門頭放光,都在起作用,都在顯現(xiàn)。不管你認(rèn)識沒認(rèn)識這個性,你一直沒離開過它,也逃避不開性的作用。沒有這個性,你就根本不能起任何作用,我也不能在這里講經(jīng),大家也不能聽,乃至一切事都不能做。然而,我們所見所做的種種事情俱是夢幻,一旦夢醒,一切均了不可得。“見性”也是假名。夢時說見性,是在夢中說。一旦醒來,再說個“醒”,則屬多余。所以,不要執(zhí)著在見上。
  “時”字的含義,我們結(jié)合明心見性做了較詳細(xì)的說明。“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也是同樣的道理。般若波羅蜜多就是沒出沒入的大定。《楞嚴(yán)經(jīng)》中講的楞嚴(yán)大定就是般若波羅蜜多。所謂大定者,就是無論遇到什么境界,都能時時刻刻對境無礙,時時刻刻對境不生心、不動念、不迷惑。所謂大定者,即是活潑空靈、大機大用、無出無入。倘若有時不生心動念、不迷惑,而有時卻生心動念、迷惑了;對某些境界不生心動念、不迷惑,而對另一些境界則生心動念、迷惑。也就是說其定是有出有入的,那就不能說是大定。所以,修觀照法門的修行人,一旦功夫成熟了、圓滿了,消盡了我執(zhí)、法執(zhí),了了分段、變易二死,登到生死苦海的彼岸之上,道行甚深廣大、圓融無礙,真正大自在了,那就時時刻刻“照見五蘊皆空”了,五蘊無時無刻不在顯妙用,也就度脫了一切苦厄。這乃是“時”放在“照見五蘊皆空”前面的內(nèi)涵所在。
  何謂“五蘊”呢?“五”,即色、受、想、行、識。“蘊”,即積聚。“五蘊”又稱“五陰”,意指五種妄想妄動,蘊集不散,象陰影一樣遮住了我們的智慧光明,使本來具有無上妙智的大神用,發(fā)揮不出來。五蘊的色蘊,就是一切色法。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色相,我們的眼、耳、鼻、舌、身五根,乃至于色、聲、香、味、觸五塵都屬于色法。受、想、行、識四蘊屬于心法。所以,五蘊中有色法、心法兩種。但是,心法也不離色法,為什么這樣說呢?心者,乃是我們對境生起來的念頭和思想。世間法稱“思想是客觀環(huán)境的反映”,佛經(jīng)稱之為“六塵緣影”,即根塵相對,集而生起的思想和念頭。也就是說,心原本是沒有的,它不是單獨孤立存在的,并不單獨孤立地起作用,而是由于不覺,受到種種色法的污染,才生起了種種的心念。因此,心是六塵落謝的影子,簡稱之“集起為心”。所以說,色法就是心法,心法就是色法。
  我們?nèi)四?,都?zhí)著自己的身體為“我”。小孩子一開始學(xué)東西,就知道他的身體是“我”,這就是分別我執(zhí),已經(jīng)俱足了色蘊,稱為“色蘊現(xiàn)具”,是粗分的。
  隨著小孩慢慢長大,則生起受、想、行、識四蘊。這四蘊是從生以來就具有的,謂之俱生我執(zhí),屬于心行方面,是微細(xì)的。因為有了我們這個身體,就需要衣、食、住、行來維持生活,來養(yǎng)活這個身體。所以,對境就會生起受蘊。既然要衣食住行,對其就有接受、領(lǐng)納了。而這個受又有苦受、樂受、舍受之別。苦受,就是沒有達(dá)到自己的理想,沒有滿足自己的心愿,不合自己的習(xí)慣,就覺得苦了,叫苦受。樂受,就是滿足了自己的要求和愿望,適合自己的習(xí)慣,就感到高興快樂,叫樂受。而平常既不苦也不樂的感受,就是舍受。這就是受蘊的三種類別。
  領(lǐng)受了前境之后,由于享受的需要,思想就來了。因為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所謂“欲壑難填”,欲望深得象大海一樣,象無底洞一樣,永遠(yuǎn)也填不滿??偸窍朐鯓幽芑畹酶鞓?,怎樣能更好地享受等等,輾轉(zhuǎn)不停地想,這就是想蘊。
  光想不行,光想事情怎么能成就呢?必須借助于行為,這就是行蘊,也就是計劃、實行。這個行呢,也是遷流不息之意。因為在你付諸于行動的過程中,思想一直不會停止,總是隨著這個問題在轉(zhuǎn)個不?!w流不息。
  在計劃實行的過程中積累了經(jīng)驗,成為知識了,這就是識蘊。比如,一個男人見到一個女人,從音容笑貌、舉止言談、待人接物等方面很有好感,心里領(lǐng)受了這個境界。女的看男的,亦復(fù)如是。雙方都想著如何能與對方結(jié)合在一起,便積極地付諸行動,經(jīng)不斷地接觸了解,并逐漸有了經(jīng)驗,這個戀愛方面的經(jīng)驗就成了知識。又如,看到了收錄機的使用情況,領(lǐng)受了美妙的音樂旋律,就很想買一臺收錄機,然后就想法籌集資金,并調(diào)查了解收錄機的型號、性能,是單卡還是雙卡,是幾個喇叭,怎樣使用,怎樣錄,怎樣放,各個按鍵是什么作用等等。于是,有關(guān)這方面的知識也就產(chǎn)生了。總而言之,我們眾生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無時無刻不為五蘊所困擾。
  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也稱五濁惡世。哪五濁呢?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濁是什么意思呢?濁是相對清而講的,不清凈就是渾濁。
  劫濁是色蘊所造。因為娑婆世界,尤其是末法時代的眾生,對“一切唯心造”的義理迷惑不解,總是執(zhí)著于事物的相上,從而造業(yè)受報,以致饑饉、疾疫、刀兵等災(zāi)難相繼而起,生靈涂炭,不得安寧,而成為劫濁。
  見濁是受蘊所造,知見不正,不奉正道,異說紛紜,莫衷一是。
  煩惱濁是想蘊所造。貪圖享受,欲望則應(yīng)運而生,胡思亂想,煩惱重重,以致不擇手段,嗔怒爭斗,虛誑不實。
  眾生濁為行蘊所造。由于對色、受的執(zhí)著追求,則心身不凈,弊惡叢生,不講道德,不達(dá)義理,以致家庭不和睦,社會不安定,國家不穩(wěn)定。
  命濁是識蘊所造。人們都執(zhí)著這個色身為己,都想長壽,常住世間。外道就想把這個肉身修煉成永遠(yuǎn)不壞的金剛身。但是,由于人見我執(zhí),煩惱叢集,以致心身交瘁,壽命短促。佛說,從前人有八萬四千歲的壽命,身高數(shù)丈。每過一百年,壽命減一歲,身高減一寸。人壽由二萬歲開始,世界便漸漸渾濁而不凈起來。到了末法時代,更是渾濁不堪,現(xiàn)在人的壽命才七、八十歲,身高五六尺。將來壽命會減到十歲,身高不過一尺。這里就不多講了??傊覀円獣缘茫@個五濁惡世全是由五蘊造成的。五蘊就象烏云一樣籠罩著我們的身心,使我們迷惑不覺,妄墮苦輪。它正是我們在六道輪回中生死的根本。
  “照”,即無上般若妙智之觀照。此能照之智,并非肉眼的觀察能力,也非六識起用之妄照。“見”,即真心朗然之悟見,而非意識思維之妄見。這里的“照見”是般若妙智無分別、無所得之照見。因無分別故,則生實相。而實相非相,諸法皆空,故無一可見之相,而見其相。以無所得故,能照之般若真智是空,所照之五蘊妄境亦空,能照、所照皆空,故曰“照見五蘊皆空”。但不能執(zhí)著在空上,也不能執(zhí)著在照上。也就是說,空也不可得,照見也不可得,謂之“皆空”。這個“皆”字很有份量,就是都不執(zhí)著。所謂照破、照空五蘊,是說五蘊根本不可得,我們不要執(zhí)著它為實有,不要執(zhí)著在這個色相上。但是并不偏空,執(zhí)著了空,那就是小乘圣人了。認(rèn)為五蘊是壞東西,全要空掉,那就起不了妙用了。反過來,我們還要利用五蘊為我們服務(wù),五蘊又是好東西了。我們無論是做事,還是修道成佛,以致度生,都要利用五蘊。因為佛法是非空而非有,非有而非空的圓教,而不是偏面教。
  講到了空,何謂空呢?可分為下面五種空。
 ?。ㄒ唬╊B虛空:就是我們平常人所說的有、無之空。東西來了就是有,東西沒有了就是空。這個空是相對的空。
  (二)斷滅空:有些人誤會了,以為佛法是消極的,把一切東西都空掉了,都沒有了。這是外道和世上某些人的一種狹見。他們認(rèn)為人活著還是有的,人一死就沒有了,只有把色相消滅之后才謂之空。
 ?。ㄈ┪龇ㄕ婵眨菏切〕耸ト怂?。就是把一切事事物物分析到最后,全沒有了,空了。比如,五蘊分析到最后沒有了,空了。這是偏空,不能起任何妙用。他們認(rèn)為色是色,空是空,色和空是兩回事。
 ?。ㄋ模w法真空:是大乘初門菩薩所修。他們雖然知道色相當(dāng)體即空,但卻不知色相就是自性的顯現(xiàn),把性、相分離了,所以,仍是偏空。
 ?。ㄎ澹┟钣姓婵眨菏谴蟪朔鸱ㄋ鲝埖摹<凑J(rèn)為空雖空,但是妙用不無,故曰:有而不有,空而不空,妙有非有,真空非空,謂之“妙有真空”。
  因為這個性體是一個萬能體,雖然無相,但它能應(yīng)緣顯相起用,即“隨緣起用”。性體雖然無相,但也不能離相,離相便無妙用了(體、相、用三者,就是法、報、化三身。體是法身,相是報身,用是化身,三位是一體的)。如果沒有相,不能起用,怎么能證得這個體呢?我們見性是在什么地方見呢?就是在作用處見。既然是作用,當(dāng)然是有相,有相才有用呵。所以還是不離相。我們前面講了水和波浪的關(guān)系,水就是波,波就是水,它們是一體的,波與水是不可分離的。但水性是靜,波性是動,它們又互不相同。明白了這個道理,也就會曉得見性不能離開相,但又不要執(zhí)著于相,這就叫做“不即不離”。
  這個問題不大容易理解,我們可以再舉個例子來講一下。譬如,鏡子有光滑的平面,根據(jù)光的反射原理,能使物體成像。不管是古代的銅鏡,還是現(xiàn)在的平面玻璃鏡,只要是鏡子,它就能照出物體的形象,在鏡子里有影像形成。你把鏡面朝下放著,放到臺子上,鏡子里就會有臺面的影子;放到地上,則有地面的影子;你把鏡面朝天放,藍(lán)天白云、星星月亮等,就會在鏡子里出現(xiàn);甚至你用布把它包起來,布的像就會照在鏡子里;即使把它放在沒有一點光線的漆黑房間里,鏡子里也會有一片黑的像。欲要鏡子里沒有任何影像是辦不到的。倘若不能成像,沒有影子,就不能稱其為鏡子了。佛性也是如此,它的體就譬喻為鏡子,既然有鏡子,它就能顯現(xiàn)出相來。但是小乘圣人對于這個問題總是搞不清楚。他們總認(rèn)為,鏡子就是鏡子,不要有影子,有影子就不好了。大乘初門的菩薩則認(rèn)為,鏡子是鏡子,影子是影子。他們不曉得鏡子和影子是不能分的,鏡就是影,影就是鏡。雖不可分,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跟水和波的道理相同。這才符合佛法的教義教理,這就是“妙有真空”。只有把這個問題真正徹底地搞清楚了,才會既不執(zhí)著影子,同時也懂得鏡子和影子是不可分的。性在作用處見,體、相、用三位一體。所以,佛法所說的空,照見五蘊皆空的空,既不是析法真空,也不是體法真空,更不是頑虛空和斷滅空,而是妙有真空!
  “照”,即無上般若妙智之觀照。此能照之智,并非肉眼的觀察能力,也非六識起用之妄照。“見”,即真心朗然之悟見,而非意識思維之妄見。這里的“照見”是般若妙智無分別、無所得之照見。因無分別故,則生實相。而實相非相,諸法皆空,故無一可見之相,而見其相。以無所得故,能照之般若真智是空,所照之五蘊妄境亦空,能照、所照皆空,故曰“照見五蘊皆空”。但不能執(zhí)著在空上,也不能執(zhí)著在照上。也就是說,空也不可得,照見也不可得,謂之“皆空”。這個“皆”字很有份量,就是都不執(zhí)著。所謂照破、照空五蘊,是說五蘊根本不可得,我們不要執(zhí)著它為實有,不要執(zhí)著在這個色相上。但是并不偏空,執(zhí)著了空,那就是小乘圣人了。認(rèn)為五蘊是壞東西,全要空掉,那就起不了妙用了。反過來,我們還要利用五蘊為我們服務(wù),五蘊又是好東西了。我們無論是做事,還是修道成佛,以致度生,都要利用五蘊。因為佛法是非空而非有,非有而非空的圓教,而不是偏面教。
  但是,世上的凡夫迷染很深,他們不明白這個道理,往往執(zhí)著五蘊色身為真我,誤認(rèn)為所見、所聞、所嗅、所嘗、所動、所思的色、聲、香、味、觸、法一切塵境為實有,因而產(chǎn)生了受、想、行、識的錯誤心法,以致被境粘著了,迷到境界上,領(lǐng)受境界,從而胡思亂想,并付諸于行為,產(chǎn)生了知識分別。前面已講了,這些心法看來是心行的,但所謂心者,是沒有的,是根對境所產(chǎn)生的幻影。就這個影子來說是心法,但還是不離色法。而世上的人往往執(zhí)著這個色法為實有,就要追逐,就要貪取。人的欲望是貪得無厭,無窮無盡的。為滿足自己的欲望,達(dá)到自己的目的,往往不擇手段,行賄受賄,坑蒙拐騙,乃至謀財害命,殺人放火,貪贓枉法,種種顛倒不法的罪惡行為,都一一施展出來,使原本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來不去、不增不減的佛性陷入重重的業(yè)障包圍之中,從而因造業(yè)受報,冤冤枉枉地去受生死輪回之苦。所以,五蘊就是六道輪回的孽障。
  我們要成就佛事,就必須要照破五蘊,明識自性,明白這些境界都是我們自性的顯現(xiàn),都是自性的妙用。如果我們利用它,而不執(zhí)著它,那么五蘊即是妙有,是好東西,是修行的工具、成佛的資糧。說到這里,有人提問了:五蘊既然是妙有,是好東西,為什么還要把它觀破、照空呢?這個問題提得很好。不要說我們凡夫不理解,就是小乘圣人也不理解。他們認(rèn)為五蘊是壞東西,是苦的根源,什么都沒有就好了。這是偏空。那么,佛法講的妙有真空是怎樣認(rèn)識和照破五蘊的呢?下面我們較詳細(xì)地介紹一下。
  首先是色蘊,就是所有一切色法,即外面境界的有相相。接下來是心法,就是我們的顛倒妄念,即內(nèi)在的無相相。這些都是空花水月不可得。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這一切有相相和無相相均無自性,均無自體。就是說根本沒有這個東西。譬如,我們穿的衣服是布做的,通過裁剪、縫制而成。布呢?是把棉花種子埋在泥土里,經(jīng)水分、陽光、空氣、肥料等等作用,生長起來,開花結(jié)果,然后再把摘收的棉花紡紗,織成布。如果是化纖產(chǎn)品,則是利用各種原料,在一定的條件下,經(jīng)過各種化學(xué)反應(yīng)合成,再經(jīng)噴塑制成絲線,制出各種化纖料子。由此可見,衣服本身沒有自體,沒有自性,而是別的一些因緣匯合而成就的。布或化纖產(chǎn)品是“因”,裁縫、縫紉機、剪刀、尺子等是“緣”,有因有緣則成就了衣服。衣服如此,其它一切東西無不如此。我們這個肉體就是父精母血匯合而成就的。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沒有自體、沒有自性,佛教謂之“緣起性空”。一切事物今天以因緣匯合而生,以后也一定會隨因緣分散而滅。有生必有滅,有合必有分,這是辯證的,是不以人的主觀愿望而轉(zhuǎn)移的,任何人對此都是無可奈何的。古代詩人曾有過美好的愿望:但愿花常好,月常圓,人長壽。但經(jīng)過人類長期的實踐,才發(fā)現(xiàn)這不過是個空愿?;ó吘共荒艹:茫_得再鮮艷奪目,也終究會凋謝的。月也不能常圓,終是有陰晴圓缺。人也不會長生不老,即使活了一百多歲,也還是要死的。所以,古人感嘆道:“此事古難全!”因為這是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人類和事物的發(fā)展都遵循著生住異滅、成住壞空的規(guī)律。愚癡者不明白這個真理,誤認(rèn)色境為實,以假為真,而執(zhí)著貪取,追逐不舍;智者一眼就觀破這個真理,曉得世上一切事物、色相都是空花水月,都是假相,而無實體,根本不可得,就不執(zhí)著在色相上而貪取不舍。不去執(zhí)著、追取,就是照破。佛法講的照破,就是認(rèn)識了宇宙人生真理,使自己的身、口、意均符合于客觀事物生生不已的進(jìn)化規(guī)律,而不要以主觀的盲動,違背和阻礙事物的進(jìn)化。所以,佛法是科學(xué)的,完全是正信!但是,世人不理解,誤認(rèn)為是迷信,實在是莫大的遺憾!
  照破了色蘊,進(jìn)而就照破了其余四蘊。為什么呢?因為既然知道一切色相都是虛妄不實的、不可得的,就不會被境粘住,而去刻意領(lǐng)受了,從而破了受蘊。既然不領(lǐng)納這些境界,也就沒有妄想輪轉(zhuǎn)了?!秷A覺經(jīng)》說:“知是空華,即無輪轉(zhuǎn)。”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這是叫我們醒悟,曉得一切事物都象空中之花、水中之月,是根本沒有的,都是自己妄想執(zhí)著而生起的假相。我們只要一覺,知道它是空花水月而不可得,心自然就不動了,也就一切都放下了,不去胡思亂想了,想蘊也就破了。既然沒有妄想,沒有遷流不息的妄念,哪里還會付諸實行呢?行,本來就是我們的計劃、行動,現(xiàn)在既然不想,不追求現(xiàn)境,哪里還會去妄動、盲動呢?既然不去行動,那么這個行蘊也就破了。識蘊是因妄心分別而形成的迷妄知識。既然一切事物本來都是假相,那還去分別什么呢?本沒有東西,你卻去分別,豈不是妄想、妄心嗎?所以,這個識蘊是妄識,就是我們所說的識神。識神本來就是真如佛性,只因為真如不守自性,對前境妄起分別,動亂不已,才轉(zhuǎn)為識神的。就象水,因風(fēng)的鼓蕩而起了波浪,波浪是因動而起,但它的本體仍然是水。所以說,息下狂心就是菩提。菩提就是正覺?,F(xiàn)在,我們既然照破識蘊,知道這個識蘊本非實有,只因妄動而起,這個識蘊不過是個假相,只要我們一覺,就把它照破,轉(zhuǎn)過來了。一轉(zhuǎn)之后,識蘊就變成我們的本來面目了,猶如波浪停下來就是水了。也就是說,只要我們一覺悟,就能照破無明,就能徹見我們本來的天真佛性了。
  提起這個無明,人們都會望而生畏,嘆之無奈,認(rèn)為它難破,因而自認(rèn)見性無份。要破無明,就要識清無明是什么。其實,無明并不是實有之物,只是幻心妄執(zhí)。假如真有個無明在,我們就要想方設(shè)法把它打破。但是,無明并不是真實存在的一個東西,只是妄想。除妄想,不是硬生生地壓死它、斷滅它,而是一轉(zhuǎn)。一轉(zhuǎn)即一覺,覺即不住,不纏縛,無明就被照破了。無明是三惑之一。惑也稱為煩惱、漏、垢、結(jié)。三惑是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
  見思惑是凡夫的惑,見思惑中的見惑,是知見上的迷惑、錯誤,有五種: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錯誤,就是對境生心,也有五種:貪、嗔、癡、慢、疑。聲聞、緣覺行人若斷了見、思二惑,即能證得阿羅漢、辟支佛,出離三界,并以之為涅槃。塵沙惑是菩薩的惑,為化道障,即菩薩度化眾生之障。菩薩度化眾生,如果不通達(dá)如塵如沙的無量無數(shù)之法門,則不能完成教化眾生的事業(yè),故名塵沙惑。無明惑系根本無明,能障蔽中道實相之理,斷盡無明即成佛。
  此三惑中,見思惑為粗,塵沙惑為中,無明惑為細(xì),其性質(zhì)各不相同。在教下說來,依次第修之:先破見惑,次破思惑,再破塵沙惑,最后破無明細(xì)惑。其修法是由因?qū)す?。就象一棵大樹,從枝葉起,慢慢由表及里,最后才挖樹根。在宗下說來,則是先破無明,由八識修得無相法身,然后正修,勤除習(xí)氣。其修法是由果尋因。就象砍一棵大樹,先把樹根砍斷,一旦樹根斷了,盡管樹干和枝葉還是青青綠綠的,但終究活不長久,慢慢就枯萎了。由此可見,教下和宗下,立場不同,觀點、說法也不同,修法也有差異了。禪宗、心中心密法、恒河大手印密法等,均是由先破無明見性,而后圓成佛果的。
  永嘉禪師云:“夢里明明有六趣,覺后空空無大千。”夢者以夢為真,并不知自身在夢中。一旦夢醒,方恍然大悟,知夢中之境皆是虛幻、假相。一宿只是一小夢,人生實乃一大夢。醒則夢滅。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若人覺悟了,證得實相之境,當(dāng)即顯現(xiàn)人生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之佛理。故開悟則無明滅,即徹見自己的本來面目。破無明就是見性!我在前面的講解中,曾多次地從不同角度講到見性問題。為什么要這樣講呢?無非是要著重強調(diào)一下,提醒各位修學(xué)者注意。
  佛教經(jīng)論雖多,法門雖廣,但宗旨是一,目的無殊,即明心見性也。明心見性實乃一代時教的偉大宏深之旨和精髓所在,是超生脫死之重要關(guān)鍵,是證大道之樞紐,實為佛教各宗派之綱宗,學(xué)佛者之圭臬!若不依此綱宗修習(xí),則非佛教徒矣!
  奈何佛法降及近世,曾門風(fēng)高峻、氣勢磅礴、人才輩出、氣象萬千、獨挑大梁的中流砥柱——禪宗,竟連明心見性一詞也不敢形于口吻,見于著述,廣為宣傳了。從南到北,由東到西,走遍天下,大都抱定一則千篇一律的刻板死煞話頭:“念佛是誰?”以致禪宗行人苦參幾十年,了無消息,因而以見性為甚深難事,高不可攀,以致談虎色變,不敢企求,更不敢弘揚提倡了。所以,太虛大師無限感慨地說:“現(xiàn)在禪宗兒孫,都是法卷傳法,而不是明心見性后傳法,所謂臨濟宗兒孫,皆一張空紙而已,何曾悟心來?!”因此,禪宗門庭蕭條冷落,不少人已改換門庭為凈土宗了。
  凈宗行人主張橫超生西,帶業(yè)往生,只須有信愿,自有彌陀接引,好似不需要什么明心見性。殊不知凈土宗念佛法門,念佛時要“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入三摩地,斯為第一。”執(zhí)持名號,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花開見佛悟無生”等,皆是明心見性的同義詞呵!
  密宗行人又大都趨向神通玄妙,以炫耀世人,滿足其名聞利養(yǎng),而不注重證體悟道、了生脫死的功夫,把個大好密宗弄得妖氣十足。密宗所主張的即生或即身成佛,即明心見性,也早拋到九霄云外去了。
  更有甚者,當(dāng)今旁門左道泛濫成災(zāi),妖邪作祟,群魔亂舞,借佛為名,傳法授功,混淆正邪,玩弄神通法術(shù),燒香禮拜,許愿占卜,敲打念唱,名聞供養(yǎng)……。以致我們這個曾輝煌燦爛、神圣莊嚴(yán)的佛教,被不長進(jìn)的后代子孫糟踏得如此烏煙瘴氣、混亂不堪。怎能不令人痛心疾首!所以,我們要振興佛教,非提倡明心見性不可!還給修學(xué)者一個如來正法!不管你修習(xí)何宗,哪一法門,如真欲出生死、成大道,對于明心見性,非但不可漠視它、否定它、偏離它,而且要竭盡自己之智勇和精力,為實現(xiàn)明心見性這一偉大目的而努力奮斗,決不可畏難而退!這是我要著重強調(diào)的第一點。
  第二點,明心見性并不神秘玄妙、高不可攀。前面我們多次講到,性就在作用處!我們應(yīng)該明白,性并沒有遮藏、隱蔽起來,而且性的作用也不是隔斷的。我們的性不在別處,就在當(dāng)下!時時刻刻在你的作用之間。大慧宗杲祖師曾開示:就在這前念已斷、后念未起、一念未生的真空當(dāng)中,乃是千鈞一發(fā)之機。這個機會稍縱即失,切不可停機佇思,而要在這時著力,加一把勁,猛著精彩。假如這時稍微停止一下,則會被影子所惑。要抓住這個很要緊的時機,一念回光返照,“囫”地醒悟了,這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一口咬定、認(rèn)定,不疑惑了,這就是見性!無明也就破了。
  所以說,見性并沒有什么稀奇古怪、玄妙叵測。無奈愚昧者雖經(jīng)百般指點開示,但總以未見任何奇特神通玄妙,而以為不是,不肯承當(dāng)。于是心外求法,以期神效。主法者雖悲心痛切,欲大家都能當(dāng)下見性,成佛證果,但總不能按牛頭吃草,代伊承當(dāng)呵!故不得已,因時制宜,方便變遷了。
  今天,學(xué)人聽了,若能于當(dāng)下?lián)荛_迷霧,明見佛性,并以觀自在菩薩為榜樣,于日用中綿密保任,踏踏實實定下心來,時時觀照這個本性,叫它在本位上不動搖,不為客觀環(huán)境所左右,不被物境所牽引,時時長養(yǎng)圣胎,守道養(yǎng)性,勤除習(xí)氣,則終究會證成正果。這也正是《心經(jīng)》的妙旨所在。
  古德說:“鏡水塵風(fēng)不到時,應(yīng)現(xiàn)無瑕照天地。”這是把我們的自性比喻為鏡子和水。意思是說,我們這個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佛性是一絲不掛、一塵不染的,就象鏡子上面沒有灰塵,水沒有遇到風(fēng)吹(無波浪)的時候一樣,明明朗朗的,能徹照天地而無遺。既然能夠徹照天地,那不是時時刻刻得大自在嗎?這個時候又是什么呢?所以,又接著說:“鶴立林間,猿啼嶺上,風(fēng)卷斷云,水擊長船。”這正是一派無憂無慮、自自在在的自然景象。這就是說,性體是明朗的,其用是萬能的,是能夠?qū)成钠鹩玫?。即世上的一切事事物物都是這個自性對境生起的,我們時時處處所見到的一切色相,都是自性的顯現(xiàn)。我們?nèi)裟茉趹?yīng)緣接物起用時,明白這是自性在起用,那就時時見性、處處見性,而不為外境所轉(zhuǎn)。玄沙禪師說:真心就是你的見聞覺知,現(xiàn)量就是真心。其意就是,對一切事物、自然現(xiàn)象,不要加上你的主觀妄心分別,那就是真心。一旦有主觀妄心分別,那就是識神。真心和識神的分別就在于此!“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智就是真心。因此,明心見性并非玄妙不可測,大家還疑個什么呢?
  前面我們講了為什么要把五蘊觀破、照空以及怎樣把五蘊觀破、照空。那么,五蘊被觀破、照空之后,就回復(fù)了自性,就不會為外境所迷,而被五蘊所使喚。這樣,就可以反過來利用五蘊,得其效用。有些人就不理解,五蘊被照空就算了,為什么還要利用它呢?這就是佛法講的真空妙有。真空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妙有者,有而不有,不有而有。這里既不能著實,又不能偏空。因不有而有、空而不空之故,所以不無假相,諸如男女老少、飛禽走獸、山河大地、草木森林、日月星辰、風(fēng)雨雷電等事事物物、自然現(xiàn)象,宛然現(xiàn)前,還是有的。但是,這些有呢,均無自體,皆是自性顯現(xiàn),所以是妙有。又因有而不有,不空而空之故,雖有假相,但無實體,所以不可執(zhí)取。因為都是因緣所生法,沒有自體,故謂之真空。真空不同于頑空,頑空是不能應(yīng)緣顯相起用的。譬如虛空,它能起什么作用呢?它根本沒有覺性。而我們的佛性不同于頑空,雖然其本體是無形無相的,但它是個靈性,是個萬能體,能夠隨緣顯相,能夠生起萬法,能夠起種種妙用。正因為如此,它才是妙體。假如它不能生起萬法,也不能起用,那還稱什么妙體呢?正因為這個無形無相的本體能夠顯相、能夠起用,方謂之妙。也正因為它能夠顯相起用之故,才能從相上明悟其妙體。我們不妨舉個例子,大家就容易理解了。
  妙體就象我們做一切事情的“理”一樣,故稱“理體”。這個理又是什么呢?譬如,一個科學(xué)家經(jīng)過多年潛心研究,發(fā)明了一個公式。按照這個公式計算,可以完成一個事相。這個公式所表達(dá)的科學(xué)道理,就通過所完成的事相顯現(xiàn)出來了。也就是說,這個公式所反映的道理正確與否,只有通過這個事相才能體現(xiàn)出來。如果這個事相不能完成或沒有成功,那就說明這個公式是錯誤的,這個道理不符合客觀規(guī)律,是不成立的。反之,則說明這個理論是正確的。“理”是無形無相的,事物是有形有相的,但無形無相之理卻在有形有相的事物上顯現(xiàn)出來了。同樣,佛性是無形無相的妙體,它也要在有形的相用上顯現(xiàn)出來,離開相用就見不著這個理體了。所以說“理以事顯”,即通過事物的相用,而顯現(xiàn)出這個理體。“事以理成”,是說有了這個理體,才能夠完成事物。倘若沒有這個理體,做事就不能成功。
  那么,性在什么地方顯現(xiàn)呢?就是在事物上顯現(xiàn)。見到事物,就是見到了“性”這個理體。體、相、用三樣?xùn)|西是一而三、三而一,三位一體的。對于初見性者,性非眼可見。因為性是無形無相、一絲不掛、一塵不染,不能見,無所見的。一有所見,就非真見了?!独銍?yán)經(jīng)》說:“見見之時,見非是見。”其意是說,當(dāng)你見性的時候,不是用眼晴見的。因為性是無形無相的,你怎么可能用眼睛見到呢?有能見、有所見的時候,這個見就不是真見,而是妄見。有能見之心,有所見之相。能所相對,都是虛妄的,所以不是真見。真見是無所見,一有所見就不是自性。《金剛經(jīng)》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但是,徹見自性者,肉眼也能見性。為什么呢?這不是自相矛盾嗎?不是。前面我們已經(jīng)講了,一切色相都是自性的顯現(xiàn)。離開性就沒有相,沒有理體,哪里會有事物的成就呢?既然一切色相都是自性的顯現(xiàn),相就是性,那么見相就是見性了。所以,見相時不被色相所迷,不把相當(dāng)成真的,而是透過色相見本質(zhì),見其理體,就是見到自性。這才是真正徹底見到自性的人。譬如天上的白云,尤其是秋天的白云,變化無窮。一會兒形似蒼狗,一會兒又變成了獅子,一會兒變?yōu)樯酱ù蠛?#8230;…。盡管其相變化多端,但本體——白云還是一直沒變。我們識得它是白云,而不為其變化的假相所迷惑,不著在變化的獅子、狗等假相上面,這就是見性。識得自性是自己,這就是醒悟。反之,不識自性,只認(rèn)外界的假相,并以此為真,猶如不識白云,只認(rèn)蒼狗,那就錯了!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之所以稱為五濁惡世,就是因為一切眾生都執(zhí)著外境、外相,而不知這些境界、現(xiàn)象都是自性的顯現(xiàn)。忘失本來,迷于外相,這就叫作拋家離舍,在外面流浪生死。根本原因是自己不認(rèn)識自性,此乃人生的一個大過錯!
  同理,如果我們能清醒地認(rèn)識到:五蘊就是自性的顯現(xiàn),本非實有,均是假相,真正實有的是我們的自性。那么,我們就不會被五蘊所迷,反過來,卻能自如地利用它。這樣,五蘊就是好東西,就是自性的妙用,而成為我們修證成佛的工具和資糧。反之,本末倒置,被五蘊所迷,而錯用它,亂用它。那么,五蘊就是個壞東西,成為我們墮入六道輪回的毒素和孽障。這就好象是一個國家的皇帝或者一個家庭的主人。如果他們精明強干,文武大臣或家里的仆人就會服從指揮,聽從調(diào)遣,各負(fù)其責(zé),把工作做好,使得國家穩(wěn)定、繁榮富強,或者家庭安寧、和睦幸福。相反,如果皇帝或者主人昏庸無能,非但指揮不了文武大臣或仆人,反而常被大臣或仆人搞得烏煙瘴氣、亂七八糟,這就是主弱被欺,以致使國家淪亡,家庭破散。
  前面我們曾談過真心和妄心的主仆關(guān)系,現(xiàn)在我們講的是自性和五蘊、真心和識神的主仆關(guān)系。首先要清醒地認(rèn)識到,佛性是主人,主人做得了主,就可以利用識神,利用色受想行識五蘊。識神和五蘊也就派上用場了。我們要想成就任何事業(yè),都要利用五蘊。我們要領(lǐng)受客觀的規(guī)律,要認(rèn)識掌握客觀規(guī)律,然后按照客觀規(guī)律去做。如果我們的思想和行動符合客觀規(guī)律,我們所做的事業(yè)就會成就。無論我們是研究科學(xué)、醫(yī)學(xué)或具體地生產(chǎn)制造某種產(chǎn)品等,就會取得成功。我們的科學(xué)技術(shù)水平、生活水平、人的素質(zhì)也就會不斷提高,蒸蒸日上,國泰民安。世界也不會發(fā)生戰(zhàn)爭,和和平平地過日子。這樣,五蘊給人類帶來的是美好光明、吉祥安寧。所以說,在世間辦任何事、成就任何事業(yè),都離不開五蘊的妙用。
  我們修行也離不開五蘊,五蘊是修行成佛的工具和資糧,離開五蘊怎么修呢?在修行過程中,時時處處都在利用五蘊。我們修行,首先要通過看經(jīng)書,聽講經(jīng)說法,來了解佛教。我們所看經(jīng)書的文字,聽講經(jīng)說法的聲音,都是色相,這是色蘊。我們看經(jīng)、聽經(jīng)后,接受了佛經(jīng)的妙理,就信受奉行,這是受蘊。接受之后,經(jīng)過大腦的思考、分析、研究,從理上明白了佛教的教義教理,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我們?yōu)槭裁匆扌校吭鯓有扌??這是想蘊。然后付諸于實行,這就是“聞、思、修”的修,修就是修行,這是行蘊。經(jīng)過修行、修證,打開了智慧,轉(zhuǎn)識成智,觸及了識蘊。知識是有分別、有執(zhí)著的,而智慧是無分別、無執(zhí)著的。所以,我們修行非但離不開五蘊,而且還要利用五蘊起作用。
  打開智慧、修行成道之后,并不是死守住這個般若、真如,而是要起妙用的。死守著真如,不起用,那就象泥塑木雕一樣無用。但是真如要起用,就離不開五蘊、識神。因為自性、真如是性體,它不會動。它要動、要起妙用,就需要很多人幫忙,仆人、傭人、客人都要來幫忙。五蘊就是仆人,識神就是傭人,一切外境都是客人。如果真如離開了五蘊、識神,也就沒有任何價值了,也就無用了。因此,我們要度眾生,攝引眾生,成就佛事,還是要利用五蘊。而且,這時因已照破五蘊,明識自性,五蘊就盡顯妙用了。我們要度眾生,就要接觸到各種不同根基的人,領(lǐng)受到他們各種各樣的習(xí)氣和煩惱,然后就要想種種方法,立種種法門,善巧方便地引導(dǎo)和啟迪眾生的智慧。這一切無不都是色受想行識五蘊的妙用。
  另外,我們欲要修行成佛,也不能離開眾生。如果沒有眾生,是根本不能成佛的。為什么這樣說呢?前面已講述過,修道成就,須破三惑。宗下是先破無明,即明心見性,而后再破塵沙惑;教下則是先破見思惑,然后破除塵沙惑。要破除塵沙惑,就必須靠救度眾生。所謂塵沙者,就是我們的迷情、迷誤,多得就象泥沙一樣。如果不度眾生,我們是除不掉這些迷惑的。因為眾生的根基不同,知見也不同,煩惱和習(xí)氣更不同。我們要救度眾生,就要恒順眾生。若不能恒順眾生,就不能救度眾生。
  其一,要恒順眾生,就要有大智慧,善用五蘊。在了解眾生各種不同的根基、習(xí)氣、煩惱后,才能通達(dá)如塵如沙的無量法門,才能圓融無礙地教化眾生,同時也就能破除你的塵沙惑了。
  其二,由于眾生的習(xí)氣、煩惱分門別類太多了,在你度生時,使你潛伏的種種煩惱、習(xí)氣也暴露出來了。由于你跟著眾生轉(zhuǎn),你才知道:“哎呀!我還有這么許多的惡習(xí)和煩惱!”從而才會把你的習(xí)氣和煩惱除光,把你的迷惑除盡。也只有這樣,塵沙惑才能消盡。
  其三,福(福德)慧(智慧)俱足,才能成佛。度生是福德的積累。如果你什么事都不做,一點事也沒有成就,那你的功德在什么地方呢?譬如說立功受獎,那是要在做事中做出了成績才得到的。同樣,度生也是積累福德,是成佛的資糧。
  “照見五蘊皆空”,既不要執(zhí)著在“照”上,也不要執(zhí)著在“空”上,照也不可得,空也不可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你不執(zhí)著它,而且能透過現(xiàn)象見本質(zhì),見到自己的佛性,那么就能夠善用五蘊而起妙用,就能成佛度眾生。此乃真空妙有之故。倘若不明白上述道理,執(zhí)迷不悟,迷真認(rèn)假,執(zhí)妄為真,以致錯用、亂用五蘊,造業(yè)受報,就會在六道輪回中流轉(zhuǎn)生死,無有出期。
  小乘圣人(阿羅漢和辟支佛)雖知一切色相非真、虛幻不實,但因不知真空妙有之故,所認(rèn)之“空”是析法真空。就是把一切色相分析到最后,都沒有了。把東西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八分十六……越分越小,最后沒有了,空了。誤認(rèn)為空是空、色是色,色外有空、空外有色,而不識色空一體?!缎慕?jīng)》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相和空相是一回事,而他們則認(rèn)為色和空是兩回事,偏守于空。以鏡子為例,他們誤認(rèn)為鏡子和影子是不同的兩回事,鏡子是鏡子,影子是影子。五蘊的第一蘊就是色。因為有色之故,才去接受領(lǐng)納。領(lǐng)納之故,才去思想色相。由想而行,一切行為遷流不息,再取之為知識。所以,一個色就可以代表五蘊。既然五蘊是拖我們下水,使我們受六道輪回之苦的壞東西,那就把它完全空掉算了。于是他們就誤認(rèn)為,見性就是要見個空,不要有任何東西。他們守在空邊,不知色受想行識五蘊都是自性的顯現(xiàn),都是妙用。所以說,小乘圣人是見性不全的。雖然他們也能起般若智慧之用,但不圓滿。所以,不是真正的佛法。從這個高度講,小乘圣人也未曾見性。
  大乘初門的菩薩,雖然知道色相當(dāng)體即空,知道“空”并不是要把色相取消。一切色相無不是因緣所成,本無自性,本無自體,本不可得。譬如,我們?nèi)说娜怏w本不可得,不是說要離開肉體之后才會空。但他們還是偏守于空。什么緣故呢?因他們不知道色相就是自性的顯現(xiàn),就是自性所起的妙用。仍以鏡為例,影子是鏡子所顯現(xiàn)的。他們認(rèn)為鏡子是實,影子為虛,而不知影子和鏡子根本不可分離。所謂鏡子者,就是因其能顯影。如果不能顯影,還能稱之謂鏡子嗎?所以,鏡子和影子是不可分離的。我們這個自性,因是真空妙有之故,是一定要顯相起用的。倘若不能顯相起用,那就是頑空、斷滅空了。大乘初門菩薩只能理解體法真空,只能體會到佛教所說的一切法,包括一切色相和我們想象的抽象的內(nèi)容,都是當(dāng)體即空。但他們不知道妙有真空,也不知道五蘊是妙用,所以還是偏空。他們認(rèn)為五蘊和識神(色受想行識中的最后一蘊)都是壞東西。宗下的玄沙禪師做了一個偈子:“學(xué)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來認(rèn)識神。無始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這個偈子一出,大家都害怕了,哎呀!不要弄錯了呵,這都是識神呵,性可不是那么容易見到的呵!殊不知識神和自性是一體的。我們前面已舉了鏡子和影子,水和波的例子。影子是識神,波浪也是識神。但是波浪本身就是水,我們只要認(rèn)識到波浪是水而起的,不要執(zhí)著這個波浪,從而見水,那么波瀾壯闊不是更能起妙用嗎?倘若是一潭死水,那還有什么壯觀?有什么玄妙呢?所以,我們認(rèn)識了水和波,鏡子和影子的關(guān)系,就是認(rèn)清了相和性的關(guān)系。水就是波,波就是水;鏡不離影,影不離鏡;色就是空,空就是色。通過水的動相——波浪,而識得水這個當(dāng)體;通過影子這個相,識得鏡子的當(dāng)體;通過一切色相,五蘊、識神等等,認(rèn)取佛性。那就時時處處都見性,這就是善用識神,善用五蘊,而起種種的妙用呵!大乘初門菩薩沒有認(rèn)識到這種關(guān)系,也就不會善用五蘊而起妙用。所以,他們還是偏空。
  只有見性的大菩薩,才真正深刻徹底地明白妙有真空之理,才能自肯承當(dāng),真正首肯性相不二之理,也就是佛教所說的不二法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性就是相,相就是性,離性不能成相,離相不能顯性。所以,見相就是見性。那么,我們就可以利用一切色相,成就佛事,莊嚴(yán)佛土,圓成佛果。就像鏡子和影子一樣,影就是鏡,鏡就是影;影不離鏡,鏡不離影;離鏡就沒有影,離影就沒有鏡。既不著有,也不偏空,一切都是隨緣起用。而且,在一切用上,不即不離,無喜無嗔,不取不舍。那就能夠任運逍遙,隨緣放曠,得大自在了?!缎慕?jīng)》的妙旨,就是要我們大家以觀自在菩薩為榜樣,學(xué)習(xí)觀自在菩薩,明白真空妙有之理,行深般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如何見性100條續(xù)(201-300)
修行捷徑十錦言(少走彎路 快速精進(jìn))
佛家十三經(jīng)概覽
如何參禪----南師懷瑾
無有一法可得,無有一法可縛
中里巴人理解的《金剛經(jīng)》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