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意志論
[德]叔本華 革文編譯
意志在它從最低到最高的每一級現象中,總是向前孜孜不倦地追求著,沒有終的。因為追求就是意志的本質,無所謂達到目的而告終。所以,意志永遠不會有最后的滿足,只有受到障礙才能被遏止,就這樣永無盡期地持續(xù)下去。
這是我們在最簡單的自然現象中,在萬有引力中,就已看到過的。引力不停地向一個無廣袤的中心擠去,即令把宇宙弄成一團乃至毀滅也不歇止。此外,固體欲求熔化或溶解成液態(tài),從而獲得其化學性能的自由;液體又總是追求汽化,一旦解除了各種壓力立刻變成氣態(tài)。沒有一個物體不在追求著,用丕姆的話說,欲望和企求著。
植物的生存也是這樣一種永無休止的追求,它們不斷成長,最后結成種子,又成為新的追求起點,如此輾轉以至無窮。[動物的生命進程也是這樣的,完成生育的使命之后,這一代生命就衰退下去了,新一代繼起,又重演這一過程(機體中的新陳代謝也是這種性質的)。最后,在人類的意愿中情況也是一樣。這些欲望總是把它們的滿足當作目標來哄騙我們,可是在一旦達成之后,愿望立刻又番新了。]
基于這種追求的種種自然力及生命力,到處都在互相爭奪物質,進行著你死我活的斗爭。每一事物的追求都在斗爭中受阻,這樣,掙扎終是徒勞,卻又不能擺脫自己的本質,只能在折磨中生存下去,最后一旦消滅,其地位和物質立刻就被另一現象占有。
這種作為一切事物內在本質的追求,和在人身上昭然地表現出來的叫做意志的東西,實質是一回事。我們把意志在追求一時的目標時受到阻撓稱作痛苦,反之,意志若達成它的目標就叫做滿意、安適、幸福。
這一說法也可移用于無意識界,雖然程度較弱,但本質是一樣的。我們看到它們也無不處在痛苦的常態(tài)中,并沒有什么持久的安樂。
原來,一切追求都是出于對自身狀況不滿,一天不得滿足,就要痛苦一天。況且滿足不是持久的,每一次滿足又都將新追求的開始。追求到處碰壁,到處掙扎斗爭著,永遠處于痛苦之中。[一切生命在本質上皆為痛苦。]……
生物從低級到高級,隨著認識的愈趨明朗,痛苦也相應地增加,到了人類乃達到頂點。而且,一個人的智力越高,認識越明確,他就越痛苦。天才,就是最痛苦的人![對意志的阻撓,要成為被感受到的痛苦,必須有認識相伴隨。這就好比,意志是琴弦,對意志的拂逆是弦的振動,知識是音板,痛苦則是聲音。]……
意志的現象都是個體。人若作為個體就是有限的,相對于無限的時空,幾同于無。個體生命的過去皆已化為烏有,未來又渺如云煙,真正的生存只是現在??墒乾F在不斷地流入過去,不斷地消亡,這樣看來,個體的生存就是一連串的死亡。
再看我們的軀體,如同行走只是倒下的延阻一樣,活著只是死亡的延阻,興奮也只是無聊的延阻。我們每一口氣都在擊退時時要入侵的死亡,飲食、睡眠、取暖等都是在和死亡格斗,到了最后必然還是死亡獲勝。因為我們從誕生起就已經落入死亡的魔掌了,活著不過是死亡在吞噬它的獵物之前,逗它玩耍一會兒罷了。我們懷著巨大的熱誠想要延長壽命,那就好比吹肥皂泡,我們盡可能地吹下去,吹大些,但終會破裂。
欲求和掙扎是人的全部本質,這就好像口干欲裂必須解渴一樣。然則一切欲求都是基于匱乏不滿,也就是說,人本來就是痛苦的。另一方面,如果欲望很容易滿足,人又會因失去欲求對象,而陷入可怕的空虛和無聊,即是說生存本身就會成為他不可忍受的重負。所以,人生實如鐘擺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擺動,這兩者也就是人生的終極要素。說起來真是奇妙,當把一切痛苦和折磨都逐入地獄之后,殘留在天國的就無非是無聊了。
一切現象的本質——不斷追求的意志,在較高級別上顯現為肉體,并受到一則鐵的命令:必須養(yǎng)育這個肉體。授予這道鐵令的正是物化了的生命意志本身。人作為意志最完善的現象,他的需求也就是宇宙萬物中最多的。人在根本上看,不過是活活的一團欲望和需求,是千百種欲求的凝聚體。人帶著一身的需求在這個世界上孑然而行,萬事在天而不由人,唯獨需求和匱乏常住在身。因此,人活一世日日為需求疲于奔命。他四面受敵,危機四伏,必須全神戒備,瞻前顧后,小心翼翼地邁出每一步伐。從蠻荒到文明,人類都是這樣踽踽而行著,從未感到過安全。有詩為證:
??!生存多么黑暗,多么危險,只要生命還在延續(xù),就是這樣度過?。ūR克萊修:《物性論Ⅱ》)
人的一生都只是在為生存作斗爭,而且,多數人都明知最后的失敗格局,卻一直挺著掙扎下去,既是出于貪生,更是由于怕死;可是,無可避免的死神總是在后臺坐視著,隨時可能登臺亮相。
生命有如滿布暗礁和漩渦的海洋。人們小心翼翼地避開暗礁,竭盡全力地繞過漩渦,卻只能是步步馳向那整體性的、無可挽救的覆沒之淵,即人生艱苦航程的終點——死亡,這實際上比他回避過的所有暗礁都更兇險。
這里還有幾件事情值得注意。綜觀人生的一切作為,雖是為了從死亡的隙縫中逃脫,但痛苦仍是這樣容易激增,以致有人渴望一死,以自殺的方式提前迎接死神。
另外,如果匱乏和痛苦稍止而略容人喘息,無聊又立即圍攏過來,如此,人們勢必又得排遣無聊煩悶了。人們先是分秒必爭地護持生命,而到了生活無虞之際,生命本身卻成了負擔,反而要想方設法地打發(fā)時間了。空虛無聊嚴重時會使人們感到絕望,像人這樣并不怎么互愛的生物卻也因此共勉,這就社交的起源了。費城的懺悔院以無聊作為懲罰重犯的一種手段,讓他們處于孤獨寂寞中,僅此就很令人吃不消了,并已有人為此而自殺。匱乏是民眾苦惱的根源,無聊是上流社會的災難,而在中等階層,星期日代表空虛無聊,六個工作日則代表匱乏。
所謂人生,就是欲求和得逞之間的不斷流轉。欲求在其本性上是痛苦的,得逞則很快就會令人生膩。目標不外是幻影,當你擁有一物時,它即失去魅力,欲求又以新的姿態(tài)出現。沒有這些輪替,人便會感到空虛寂寞、無聊乏味,在其中掙扎,其痛苦不亞于跟困乏格斗。
所謂的幸福人生,即是讓欲求和滿足交替產生,其間隔不長不短,把兩者各自產生的痛苦縮小到最低限度。而如果我們能夠擺脫二者,對它們而超然視之,就能成就所謂的美妙、至樂,如純粹認識、美的享受、對于藝術真正的喜悅等皆屬之,但這只有極少數具有特殊天賦的人才能達到,并且也只是在一瞬間有所享受。原因是他們的智慧特別卓越,對于痛苦的感受自然遠較一般人敏銳。然而他們的個性常與一般人迥異,因此而難逃孤獨的命運,于是那一點純粹的喜悅也由此而抵消了。
一般人則只生存于欲望中,根本無法享受到這種妙樂。某種事物要引起他們的興趣,非先刺激他們的意志不可。這種情形常在日?,嵤轮斜砺冻鰜怼@?,有人在游覽名勝古跡時,總喜歡刻下名字以資紀念;又如,有人在參觀珍奇的動物時,觀看仍嫌不足,還想用各種辦法去挑逗它們,這也是為了尋求刺激而已。刺激意志的需求,更表現在賭博游戲的出奇翻新上,凡此俱見人性的膚淺。
然而,不管自然如何安排,不論幸運是否光顧你,不論你是王侯將相或販夫走卒,不管你會擁有什么,痛苦都是無法避免的。史詩為證:
珀琉斯之子仰天而悲嘆。我是宙斯之子,克羅諾之子,卻要忍耐莫可言狀的痛苦。
人們雖不斷地努力驅散痛苦,但痛苦只不過換了一種形態(tài)而已。痛苦的形態(tài)最初是疲于奔命,好不容易安生了,痛苦立刻就以千百種其他的形態(tài)呈現,因年齡、事態(tài)而異,如性欲、愛情、嫉妒、憎恨、抱怨、野心、貪婪、病痛等皆是。若非如此,痛苦就會化為煩悶、無聊,那時又得努力尋求排遣。而縱使無聊得以驅除,痛苦恐怕也將回復原來的姿態(tài)再來躍躍欲試。總之,所謂人生就是在痛苦和無聊之間的拋擲。
誠然我這一考察會令人沮喪,但在另一方面人們可以獲得解脫。
人之所以不堪忍受苦楚,主要是因為,人們都傾向于把遭遇的不幸看成是偶然事件。而實際上,痛苦是生命所固有的、不可避免的,偶然出現的只是它的樣態(tài)。目前的痛苦只是填充著一個位置。在該位置上如果沒有這一痛苦,被拒于外的其他痛苦必定會乘虛而入。依此說來,命運怎么安排對我們毫無影響。一個人若能有這樣的省悟,他就能達到斯多葛派的不動心,從而減除圍繞著幸福的焦慮操勞。然而,事實上,有幾個人能有這種理性力量來支配直接感受到的痛苦呢?也許完全沒有。
由以上的觀察可知,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舊的痛苦剛去,新的痛苦便來。由此,我們進而可以引出一個不算無理的假設:在每個人身上固有的痛苦分量是一定的,盡管痛苦的形式經常更迭,痛苦的分量從不會有過多與不足的現象。痛苦的這種定額是先天地賦有的,雖然也可在不同的時期、因生理狀況的變化,而有幾分增減,但整個兒卻是一成不變的。因此,決定一個人痛苦和幸福的因素,絕非來自外界,而是出于自身的性情。
這一假設,可由眾所周知的下列經驗證得:一個人若有巨大的痛苦時,則對較小的痛苦就無所察覺;而在沒有什么大不了的痛苦時,即使一丁點不舒服,也會使他不堪忍受。經驗還告訴我們,一種不堪設想的巨大不幸,一旦真的發(fā)生了,除了當時一陣苦楚,我們的情緒并沒有任何變化;反之,獲得企盼已久的幸福后,我們也不會感到有何愉快多出來。一種深刻的悲傷或強烈的歡樂,只存在于變化的那一瞬間。但這兩者皆以幻想為基礎,所以不久后將告消失??傊?,快樂或痛苦的原因,都不是眼前直接的享受或苦楚,而是由于我們是在開拓我們的未來。痛苦或歡喜所以高漲都借自未來,因而也就不能持久。
我們還可另舉佐證:苦樂并不取決外在的于錢財和勢力,至少我們在窮人臉上看到的笑容并不比富人少。我們也不能斷言人遭遇到什么偌大的不幸就會自殺,反能發(fā)現有人為芝麻點大的不幸就自殺了。
話說回來,一個人歡欣和愁悶的程度,并不是任何時刻都相同。這種變化,也并非由于外在事物,而應歸于內在的狀態(tài)——生理狀態(tài)。
我們看到自己的痛苦是緣于某種外在關系,由此才感到意氣消沉,于是便認為如能消除它,必可獲得最大的滿足,這其實是妄想。根據我的假設,我們的苦樂的分量,無論什么時候,都是整個地由內在的性情決定的。引起煩惱的那外在動機,就如同身體上的一張瘡泡膏藥,將原來分布開來的膿毒集結起來了。我們在本質上擺脫不掉的苦楚,在沒有某種痛苦的外因時,就會分散成千百點瑣細煩惱或憂慮。我們不知不覺,因為我們的痛苦容量,已經被那主要不幸填滿,這種不幸把原來分散的痛苦都集中到一點了。另外我們也能看到,一件重大而焦急的憂慮剛從胸中移去,另一憂慮便立刻接替了它的位置。全部痛苦的原料早已準備在那兒,只要我們的意識中一有空位便乘虛而入,占據主要痛苦的寶座,盡管本來很小,也要將自己膨脹得和先前的痛苦一般大[像曲霉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