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回縣城參加同學聚會,還在同學家電視上重溫我們一起在錄像廳時代看過的《九品芝麻官》《百變星君》,喝著酒吃著肉,大家笑得前仰后合,說這樣的片子已經(jīng)是絕響,以后再也拍不出了。沒料到過幾天,就傳來了吳孟達重癥不治的消息。
港片的沒落,是從一批港片明星漸漸消失開始的。吳孟達的去世,讓無數(shù)人想起了看錄像帶、VCD的童年、少年時光而已。大家都知道港片其實早就消失了,至少20年以上。
這些年,代表港片黃金時代的電影人,消失了很多,“四大惡人”已經(jīng)走掉了成奎安、李兆基、何家駒,只剩黃光亮。在主創(chuàng)面名單里,陳木勝、林嶺東、鄧衍成、午馬……也不在了。
吳孟達、以及“四大惡人”這樣的金牌配角,就像傳統(tǒng)戲劇里的“丑角”,如果沒有他們,主角們的光環(huán)、正直、義氣、瀟灑就凸顯不出來。厲害在于,丑角已經(jīng)和主角齊頭并進互成一體。
在“盡皆過火,盡皆癲狂”的港片黃金時代,沒有丑角、惡人們的存在,很多電影會不成立,或者會很難看,他們處在綠葉的位置,把紅花襯得很紅,但自己也不輸檔次,形象和氣場都不差。
在錄像廳時代,第一次看《整蠱專家》《逃學威龍》《濟公》《鹿鼎記》,就記住了吳孟達,他的瘋、蠢、賤、色、萌,不按常理出牌,就像《西游記》里的豬八戒,有種真性情的流露,讓人歡喜,讓人開懷,在內(nèi)陸是找不到這類喜劇演員的。
用一個朋友的話說,丑角存在的意義在于“男一號想說又不合適說的話,想干又不方便干的事,想犯又不忍心犯的賤,想出又害怕出的糗,想惡又不好意思惡的心,都交由吳孟達去執(zhí)行了?!?/p>
那時班上有幾個同學,看香港電影,哪怕主演不太出名,只要看見吳孟達,看見“四大惡人”的名字,就會捧場。有這些人的存在,確認和保證了一種“造型”、一種氣場、一種風格的存在。
這種認可和喜歡來自民間地下、來自口耳相傳的口碑,來自錄像帶和VCD,電影院里正版港片引進太少,想看片,只能通過其他渠道。記得那時候,這邊的官方主流媒體還批評香港明星“臉譜化”、為搞笑而搞笑、文化功底差,香港電影MTV化、夸張失真、花里胡哨,沒有營養(yǎng),沒想到今時今日各類媒體會一起齊聲悼念。果然一代人老了。
2009年8月,“大傻”去世時,曾寫了一篇叫《自古丑角多苦命》的小文悼念。大傻這些人,由于出生卑微,一旦成名就活得太性情、太任性,年輕、好賺錢的時候,沒有好好愛護身體,沒有太多理財觀念,導致晚年都有些落魄,李兆基去世前瘦骨嶙峋的樣子簡直不忍猝睹。
吳孟達可能比其他“丑角”稍稍命好,他嘗過年少成名,揮霍無度,墮入黑暗的滋味,然后又掙扎著爬出來。也因為這段經(jīng)歷,讓他潛下心來看書(據(jù)說有《演技六講》和《一個演員的自我修養(yǎng)》),一邊修煉一邊領(lǐng)悟,對表演有了新的認知,到80年代末開始和周星馳合作才能做到天馬行空、收放自如。
吳孟達和周星馳合作的最后兩個片子《喜劇之王》《少林足球》,達叔的演技已經(jīng)爐火純青,完全可以去演正劇了??上惠呑?,就像多數(shù)丑角一樣,被綁定在固有形象上,沒有進一步實現(xiàn)突破,去演一番正劇來“試劍”,也許會有驚喜。
繼續(xù)說回來,港片走向低谷,不止是從97回歸開始。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隱形大刀砍下來,時代就變了。第一刀是從林青霞、王祖賢、鐘楚紅、邱淑貞、張敏、葉玉卿、葉子楣、利智、李嘉欣等女星退出影壇開始,女星退隱男星頓時失去色彩,導演們也失去了創(chuàng)作力。第二刀是亞洲金融危機,沒人出錢拍電影了,市場萎縮了,觀眾也在思變。
自然,錢是首要因素,經(jīng)濟騰飛,市場一片大好,大家相信未來,一定程度上就能帶動文藝創(chuàng)作的輝煌,天天有工開,人人有錢賺,個個有飯吃,“雙周一成”、“鄭九組”,天天像過年。
成奎安說過,自己曾一天賺50萬,香港港督也沒他賺得多。80年代初,吳孟達在年少輕狂的時候,正好趕上亞洲四小龍的騰飛,逗留臺灣各種走穴,據(jù)說短期內(nèi)就賺過10萬美金。
這些故事,就像一夜暴富的神話,制造了世界會永遠這么美好下去、大家都不會老去的幻覺,可惜,時間面前人人平等,數(shù)月不饒人,沒人能留住年輕的容顏和利好的時代。
2003年以后,香港電影人大規(guī)模北上掘金,幾乎不帶任何理想主義色彩,只是因時而變、因勢而變的求生行為,經(jīng)濟中心連同市場一起遷移,為了供樓、糊口、養(yǎng)家,大家只能跟著遷移。
達叔的晚年,還可以跟著其他人北上,吃吃老本(非貶義),繼續(xù)有工開,還算幸運。
像“四大惡人”那一波撥老牌,更慘,他們被定性某一類角色上,背著“惡人”的大名,老來幾乎沒有片約,他們的消失幾近悄然聲息!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