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嶠嶠 東東 琳琳 仙子 老聶
前天上課拿蘇軾的《記游松風亭》來做斷句練習,順便請同學們查查當年蘇軾散步的松風亭到底在現(xiàn)在的惠州哪兒。
孩子們還是很積極的。
嶧嶠同學發(fā)來一張圖,告訴我們離嘉祐寺(現(xiàn)東坡小學)約半個時辰路程還是有山的:
嶠嶠證明了惠州有山,卻沒證明山上有亭。
東東同學發(fā)來了張實景圖,明確東坡小學的位置:
(請找到東坡小學和老惠高)
他說,依據(jù)東坡年近花甲的事實,再考慮當年惠州四周荒蠻境況,他是不可能跑到很遠去散步。于是推斷松風亭就可能在現(xiàn)在的老惠高附近。
這時,18班的劉勇琳同學發(fā)來一文,則更加具體地告訴我們答案。而這個勇琳同學,如果大家記性不錯的話,一定想起來她正是那個搜索《七根火柴》諸多證據(jù)的小姑娘。
琳琳其實是在網(wǎng)上找到一首蘇軾很重要的詩,名為《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風亭下梅花盛開》:
春風嶺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斷魂。
豈知流落復相見,蠻風蜑雨愁黃昏。
長條半落荔支浦,臥樹獨秀桄榔園。
豈惟幽光留夜色,直恐冷艷排冬溫。
松風亭下荊棘里,兩株玉蕊明朝暾。
海南仙云嬌墮砌,月下縞衣來扣門。
酒醒夢覺起繞樹,妙意有在終無言。
先生獨飲勿嘆息,幸有落月窺清樽。
“百度百科”中有關此詩的內(nèi)容很多,琳琳把一些重要信息用不同顏色標注出來,我們且看看:
這是蘇軾于紹圣元年(1094)六十歲時在惠州貶所寫的詩。……十月三日,終于到達惠州貶所。最初寓居合江樓,十八日遷居嘉祐寺(見《后集》卷五《遷居》詩序)。松風亭在嘉祐寺側(cè)近,蘇軾《松風亭記》說:“仰望亭宇,尚在木末。”又《題嘉祐寺》說:“始寓嘉祐寺松風亭,杖履所及,雞犬皆相識?!笔峭づc寺都在半山坡上。這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風亭下梅花盛開,詩人興會濃厚,寫了這首詩。
此段告訴我們:嘉祐寺、松風亭都在半山坡上,而松風亭則是東坡經(jīng)常去的地方,以至于“雞犬皆相識”。我想看看更確鑿的信息,可是未能找到《題嘉祐寺》(有人說應該是《題嘉祐寺壁》)的原文,有些遺憾。
“百度百科”里有注釋:
⑴松風亭:在惠州嘉祐寺附近,這時作者已從合江樓遷居嘉祐寺。
這解釋太明白。但這說法又來自何處?待查。
勇琳又在別人的博客中發(fā)現(xiàn)如下內(nèi)容并寫上自己的猜測:
由此,我們大概得知其實松風亭就在嘉祐寺附近,這才便于住在嘉祐寺的蘇軾時不時去亭下“縱步”,以至于雞犬相熟。
但我們一直在糾結(jié):據(jù)東坡文字,松風亭應該在一座山上,而那片土地現(xiàn)在很平,沒山啊。
現(xiàn)在沒山,但以前是否就沒有呢?有一位署名“凌波仙子”的老師在推文后留言:“白鶴峰,不就是嘉祐寺附近的一座山么?也許正因為蘇軾有了那次'記游松風亭’后,他決定于此處建自己的房子,以作終老之所?!?/span>
對呀!我們都知道蘇軾在惠州的房子就建在白鶴峰上,而現(xiàn)在看那里,最多就是高出周邊十數(shù)米的土丘而已。
但九百多年前呢?蘇軾在其新屋建好后的《上梁文》中明明白白地寫著:
鵝城萬室,錯居二水之間;
鶴觀一峰,獨立千巖之上。
鶴觀峰,即白鶴峰,當年居然是“獨立千巖之上”,似乎遠比現(xiàn)在有高度有氣勢!
(窮達盡為身外事,升沉不改故人情)
于是,那一片土地上有如白鶴峰一般的一座甚至幾座山(即使不怎么高)也就不足為奇了!
綜上,我們就把松風亭定位于嘉祐寺不遠處的一座小山上吧!
(在此感謝所有參與探究的大朋友小朋友們)
聯(lián)系客服